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论语》之《季氏将伐颛臾》中,子路和冉有一起去拜见孔子,告诉他“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师徒之间在该不该讨伐颛臾的问题上展开了三次对话,可每次孔子只是单独点出冉有进行猛烈批责,而对同来的子路则无一字指斥。他们二人同是孔子门徒,皆是季氏门客,俱去拜见孔子,告诉老师“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为什么孔子独责多才多艺的冉有呢?
宋朝朱熹《论语集注》按《左传》《史记》所载指出:冉有、子路二人仕季氏不在同一时间,疑子路尝从孔子自卫反鲁,再仕季氏,不久而复之卫也,而冉求却为季氏聚敛,尤用事,故夫子独责之。
近人程树德《论语集释》给出相近的解释:冉有与季路为季氏臣,来告孔子。冉有为季氏宰,相其室为之聚敛,故孔子独疑深责之。
以上两种解释的共同点,就是冉求为季氏宰而行聚敛之事。当是时,三家强而公室弱,冉求又欲伐颛臾以附益之,夫子所以深罪之,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关于冉求的这种行为,《论语·先进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在这里,孔子愤慨地说道: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学生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这是因为冉求的做法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儒家理论主张完全背道而驰,孔子在得知“季氏将伐颛臾”时,才不失时机地批驳冉有,或者说故意抛开子路而针对冉有这个不体悟老师思想的学生进行批评。
对于依附季氏集团的冉有,《论语》多次写到孔子对他的不满和谴责。《论语·八佾篇》:“季氏旅行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要求冉有对季氏的这种行为进行阻止,冉有却说自己不能阻止,而任由季氏胡作非为。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竟去祭祀泰山,因此孔子认为季氏是在“僭礼”。《论语·雍也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冉有以自己的力量不够为借口,为他不能严格奉行孔子仁爱的学说进行粉饰,孔子就愤然斥责:“如果你真是力量不够,走到半道会再也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冉有曾向孔子“问政”,死心踏地地追随季氏,沉迷政治和注重个人前途,却丢弃老师的学说不顾,因此他一直受到孔子的责备。
孔子表面上责备冉有,实际上则是责备冉有所附益的季氏集团,这应当是孔子批评冉有的真正意图所在。孔子对季氏无道而富且贵的现象,非常鄙弃和不满。有一次,这个比周公还有钱的季氏,曾经患于贼盗,向孔子求教解决的办法,孔子就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假若您不贪求太多的财货,就是奖励偷抢,他们也不会干。”)孔子虽用假设的话语来回答季氏,但话里面无不透露出对季氏贪求财货行为的不满。可想而知,冉有这个多才多艺的学生当了贪求财货的季氏集团的宰臣后,孔子对他会感到多么失望和悲愤。《唐以前古注》皇疏引蔡谟云:“冉有、季路并以王佐之姿,处彼相之任,岂有不谏季孙而成其恶?所以同其谋者,将有以也,量己揆势,不能制其悖心于外,顺其意以告孔子,实欲致大圣之言以救其弊;是以夫子发明大义,以酬来感,宏举治体,自救时难,引喻虎兕,为以罪相者,虽文讥二子,而旨在季孙,既示安危之理,又抑强臣擅命,二者兼著,以宁社稷,斯乃圣贤同符,相为表里者也。”当时季氏把持着鲁国政治,和鲁国君主的矛盾很大,也知道鲁君想要收拾他以收回主权,因此怕颛臾凭借着有利地势帮助鲁国,于是要先下手为强,攻打颛臾。孔子所言“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含义,其中的“萧墙之内”应指的是鲁君,可以说,此一语也道出了季氏内心的真正担忧。
而对同来报告的子路,孔子有理由相信他不是“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主谋者,这可以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证据。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冠雄鸡,佩猳豚,陵暴孔子”,简直像个地坯流氓,后“儒服委质”,成了孔子的学生,受到孔子责备最多,孔子甚至骂道“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但被孔子认为不得好死的子路却对老师的学说用心领悟和贯彻,《论语》多处记载了子路的问政、问士、问学、问德、问勇、问鬼神等。孔子“菜色陈、蔡”时,犹如丧家之犬,四处流浪,无处安身,是子路四处找寻他,忠心耿耿保护他。孔子多次患病时,子路忙着为他“请祷”、“使门人臣”。定公十年,子路又听从孔子的意见,毁坏了季氏的费城。最能说明子路对孔子崇拜的是《论语·公冶长》里的一则话:“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则喜。”孔子说道,当他的主张行不通时,他想坐个木筏到海外去,跟随他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老师的这番话,心中十分欣喜。所有这些都表明“性鄙,好勇力,志伉直”的子路能够认真遵守老师的教导,努力践行孔子的主张,他绝不会想到用“伐颛臾”这一计谋来巩固季氏的政权,让老师孔子生气。故此,后来孔子听到子路死于卫难时曾感慨地怀念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这些都说明,子路在孔子心目中一直保有良好的形象。
(作者单位:灌南高级中学)
宋朝朱熹《论语集注》按《左传》《史记》所载指出:冉有、子路二人仕季氏不在同一时间,疑子路尝从孔子自卫反鲁,再仕季氏,不久而复之卫也,而冉求却为季氏聚敛,尤用事,故夫子独责之。
近人程树德《论语集释》给出相近的解释:冉有与季路为季氏臣,来告孔子。冉有为季氏宰,相其室为之聚敛,故孔子独疑深责之。
以上两种解释的共同点,就是冉求为季氏宰而行聚敛之事。当是时,三家强而公室弱,冉求又欲伐颛臾以附益之,夫子所以深罪之,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关于冉求的这种行为,《论语·先进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在这里,孔子愤慨地说道: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学生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这是因为冉求的做法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儒家理论主张完全背道而驰,孔子在得知“季氏将伐颛臾”时,才不失时机地批驳冉有,或者说故意抛开子路而针对冉有这个不体悟老师思想的学生进行批评。
对于依附季氏集团的冉有,《论语》多次写到孔子对他的不满和谴责。《论语·八佾篇》:“季氏旅行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要求冉有对季氏的这种行为进行阻止,冉有却说自己不能阻止,而任由季氏胡作非为。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竟去祭祀泰山,因此孔子认为季氏是在“僭礼”。《论语·雍也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冉有以自己的力量不够为借口,为他不能严格奉行孔子仁爱的学说进行粉饰,孔子就愤然斥责:“如果你真是力量不够,走到半道会再也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冉有曾向孔子“问政”,死心踏地地追随季氏,沉迷政治和注重个人前途,却丢弃老师的学说不顾,因此他一直受到孔子的责备。
孔子表面上责备冉有,实际上则是责备冉有所附益的季氏集团,这应当是孔子批评冉有的真正意图所在。孔子对季氏无道而富且贵的现象,非常鄙弃和不满。有一次,这个比周公还有钱的季氏,曾经患于贼盗,向孔子求教解决的办法,孔子就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假若您不贪求太多的财货,就是奖励偷抢,他们也不会干。”)孔子虽用假设的话语来回答季氏,但话里面无不透露出对季氏贪求财货行为的不满。可想而知,冉有这个多才多艺的学生当了贪求财货的季氏集团的宰臣后,孔子对他会感到多么失望和悲愤。《唐以前古注》皇疏引蔡谟云:“冉有、季路并以王佐之姿,处彼相之任,岂有不谏季孙而成其恶?所以同其谋者,将有以也,量己揆势,不能制其悖心于外,顺其意以告孔子,实欲致大圣之言以救其弊;是以夫子发明大义,以酬来感,宏举治体,自救时难,引喻虎兕,为以罪相者,虽文讥二子,而旨在季孙,既示安危之理,又抑强臣擅命,二者兼著,以宁社稷,斯乃圣贤同符,相为表里者也。”当时季氏把持着鲁国政治,和鲁国君主的矛盾很大,也知道鲁君想要收拾他以收回主权,因此怕颛臾凭借着有利地势帮助鲁国,于是要先下手为强,攻打颛臾。孔子所言“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含义,其中的“萧墙之内”应指的是鲁君,可以说,此一语也道出了季氏内心的真正担忧。
而对同来报告的子路,孔子有理由相信他不是“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主谋者,这可以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证据。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冠雄鸡,佩猳豚,陵暴孔子”,简直像个地坯流氓,后“儒服委质”,成了孔子的学生,受到孔子责备最多,孔子甚至骂道“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但被孔子认为不得好死的子路却对老师的学说用心领悟和贯彻,《论语》多处记载了子路的问政、问士、问学、问德、问勇、问鬼神等。孔子“菜色陈、蔡”时,犹如丧家之犬,四处流浪,无处安身,是子路四处找寻他,忠心耿耿保护他。孔子多次患病时,子路忙着为他“请祷”、“使门人臣”。定公十年,子路又听从孔子的意见,毁坏了季氏的费城。最能说明子路对孔子崇拜的是《论语·公冶长》里的一则话:“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则喜。”孔子说道,当他的主张行不通时,他想坐个木筏到海外去,跟随他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老师的这番话,心中十分欣喜。所有这些都表明“性鄙,好勇力,志伉直”的子路能够认真遵守老师的教导,努力践行孔子的主张,他绝不会想到用“伐颛臾”这一计谋来巩固季氏的政权,让老师孔子生气。故此,后来孔子听到子路死于卫难时曾感慨地怀念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这些都说明,子路在孔子心目中一直保有良好的形象。
(作者单位:灌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