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早籼615、陵两优211等2个早籼型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开展了留茬高度对其再生稻生育期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陵两优211、早籼615的留茬高度2~3cm,其再生季生育期长,穗形大,结实率高,千粒重高,但有效穗少;留茬高度25cm,其再生季生育期明显缩短,有效穗多,穗形小,结实率低,千粒重低;留茬高度15cm,其再生季表现介于两者之间。因此,从产量、再生率、生育期等方面综合考虑,早籼类型品种适宜留茬高度为15cm。
关键词:早籼类型;再生稻;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3-0051-03
水稻再生技术因“省工、省力、高效、米质优”等特点,深受种植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者的欢迎,再生稻面积逐年上升。在再生稻的生产中,头季稻的留茬高度,对其再生季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目前早中籼型杂交组合留茬高度多在35~50cm,机械收获碾压后稻茬难以恢复甚至死亡,一般再生季单位收获面积只有70%左右;而机械收获时留茬低的稻茬,碾压后恢复快,死亡少。当前对早中籼杂交组合留茬高度的研究较多,而对早籼型品种留茬高度报道较少。因此,笔者开展了早籼型再生稻留茬高度的相关研究,以为早籼型再生稻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裂区设计,以品种为主区,留茬高度为副区。供试品种2个,早籼615(常规品种)、陵两优211(杂交组合);留茬高度3个,分别为2~3cm、约15cm和约25cm。3次重复,共计18个小区;小区长5.3m、宽2m,面积10.6m2。
1.2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8年在池州市贵池区牛头山镇万兴圩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为青丝泥田,有机质28.7g/kg,碱解氮297mg/kg,有效磷8.7mg/kg,速效钾97.7mg/kg,肥力中等且较为均匀,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前作为冬闲田。
1.3 试验管理 试验头季稻于4月5日播种,大棚湿润育秧,4月25日移栽,移栽密度为25cm×13cm,每穴4~5苗;移栽前2d,施用45%复合肥(N-P-K=15-15-15)300kg/hm2、氯化钾120kg/hm2作底肥,移栽后7d追施尿素150kg/hm2作分蘖肥,齐穗后20d施尿素112.5kg/hm2作促芽肥;收割后2d灌浅水并施尿素75kg/hm2促壮芽。头季水分管理按“寸水返青,皮水促分蘖,够苗烤田”进行;再生季注意发苗阶段灌皮水,发苗后保持湿润状态,不建立水层;抽穗时建立浅水层,齐穗后保持湿润状态。病虫防治主要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紋枯病等。为便于管理,早籼615与陵两优211均在7月25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人工收割。
1.4 调查项目与方法
1.4.1 再生苗动态调查 采用定点定株方法,再生苗萌发后每5d1次,每次定点定株查10穴,直到抽穗为止。
1.4.2 生育进程 记载项目为:收割期、出苗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
1.4.3 再生率测定 再生季有效穗数/头季茎蘖数
1.4.4 经济性状及实产 考察有效穗、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测定小区实产。
1.5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主要在WPS办公系统和DPS7.05数据分析系统中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留茬高度对再生苗出苗时间的影响 从表1可见,留茬高度对再生芽出苗时间有影响,但品种间差异不明显。早籼615(常规品种)和陵两优211(杂交组合)在留茬高度2~3cm时,达到80%的再生苗齐苗天数分别为9d、7.7d。而在留茬高度15cm和25cm时,均为5.3d和4.7d;说明再生苗出苗时间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而缩短。
2.2 不同留茬高度对再生率的影响 由表2可知,留茬高度对水稻再生率有不同的影响。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早籼615和陵两优211再生稻的再生率随之提高。经方差分析,主处理间差异呈极显著,陵两优211再生率显著优于早籼615;副处理间,留茬高度25cm再生率最高,明显优于留茬高度15cm和2~3cm。中早籼615留茬高度25cm和15cm之间差异不显著,陵两优211各副处理间则差异极显著。
2.3 不同留茬高度对再生季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从表3可知,早籼615、陵两优211均以留茬高度15cm的再生季产量最高。陵两优211再生季产量显著高于早籼615,经方差分析,两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品种各副处理间产量差异也均达极显著水平。
经分析2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可知,2品种有效穗均随留茬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但穗粒数、穗实粒数及千粒重均随便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以2~3cm处理的再生稻穗形大,结实率高,籽粒饱满度高,千粒重高,25cm处理的有效穗多,穗形小,结实率低,籽粒饱满度低,千粒重较低,而15cm处理的居于两者之间。经方差分析,各处理产量因素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2.4 不同留茬高度对早籼类型再生稻生育期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齐苗时间2品种间、留茬高度15cm和25cm间相差不大,均能在收割5d内达到齐苗标准;而留茬高度2~3cm处理的齐苗时间,早籼615需要9d,陵两优211需要7~8d。从齐苗到始穗期,早籼615,2~3cm处理需要18d,15cm处理需要16d,而25cm处理则只需要12d;陵两优211,2~3cm处理需要21d,15cm处理需要17d,而25cm处理则只需要14d。从始穗至齐穗期,早籼615,2~3cm处理只需要6d,15cm处理需要10d,而25cm处理则需要13d;陵两优211,2~3cm处理只需要7d,15cm处理需要10d,而25cm处理则需要12d。从齐穗到成熟期,2品种各处理间历期接近,相差1~2d。2品种不同留茬高度结果表明,影响再生季各生育阶段历期关键是在齐苗—始穗期、以及始穗—齐穗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说明留茬高度对再生季的生育期影响较大,生产中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适当的留茬高度。 3 小结与讨论
(1)陵两优211、早籼615的再生季以留茬高度15cm为宜,表现产量高、生育期适宜;在生产中,留茬高度15cm也适应当前农业机械收割。留茬高度较低,机械碾压后恢复快。留茬高度偏低(低于5cm时),不利于机械收割,易伤稻桩根部,影响再生苗的萌发;同时,再生季易发生杂草危害。
(2)从再生季生育期和产量构成因素综合考虑,低留茬处理(2~3cm)有较长的营养生长期,可以保证基部低节位的再生芽有充足的养分供应,再生芽健壮饱满,抽穗集中,穗形大,籽粒饱满,但因只有基部1个节间,再生芽萌发少,死亡风险高。试验低留茬处理(2~3cm)的有效穗,相比15cm、25cm处理,早籼615分别减少了44.8%和45.9%,陵两优211分别减少了35.1%和46.2%。高茬处理(25cm)虽有效穗多,头季收割后不到20d抽穗,因其生长期短,再生芽营养物质积累少,抽穗期长,穗形小,结实率偏低,千粒重低,产量低。而留茬15cm处理有效穗相对较多,穗形适中,产量高,是比较适宜的留茬高度,建议在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
(3)早籼再生稻因其再生季生育期短,能够在10月前收割,可充分利用长江沿岸的温光资源,有利于建立早稻—再生季—油菜耕作制度,恢復油料生产,建议加大油菜—早稻—再生稻全程机械生产技术模式的集成研究与应用。
(4)根据再生率及产量因素的考虑,生产中宜选择杂交早籼组合,或再生能力较强的常规早籼品种。
参考文献
[1]任昌福,刘保国.再生稻培植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2]施能浦,焦世纯.中国再生稻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候康平.留茬高度对再生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 1991,5(1):32.
[4]邓贻仁,杨丽,尹洪彬.不同留茬高度对汕优64再生稻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1987. 08.001.
[5]章柏泉,朱尧富,孙晓法.浙733作再生稻留茬高度的研究[J].福建稻麦科技,2001,19(3):20-21.
[6]樊耀清,黄国红,郑园生.再生稻留茬高度试验初探[J].江西农业科技,2004,12:23-24.
[7]高长清,王记安,刘长兵等留桩高度对丰两优香1号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5(09):9,11.
[8]蒋廷杰,易镇邪,屠乃美,等.留桩高度对培矮64S/E32再生特性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4):359-363.
(责编:汪新国)
关键词:早籼类型;再生稻;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3-0051-03
水稻再生技术因“省工、省力、高效、米质优”等特点,深受种植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者的欢迎,再生稻面积逐年上升。在再生稻的生产中,头季稻的留茬高度,对其再生季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目前早中籼型杂交组合留茬高度多在35~50cm,机械收获碾压后稻茬难以恢复甚至死亡,一般再生季单位收获面积只有70%左右;而机械收获时留茬低的稻茬,碾压后恢复快,死亡少。当前对早中籼杂交组合留茬高度的研究较多,而对早籼型品种留茬高度报道较少。因此,笔者开展了早籼型再生稻留茬高度的相关研究,以为早籼型再生稻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裂区设计,以品种为主区,留茬高度为副区。供试品种2个,早籼615(常规品种)、陵两优211(杂交组合);留茬高度3个,分别为2~3cm、约15cm和约25cm。3次重复,共计18个小区;小区长5.3m、宽2m,面积10.6m2。
1.2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8年在池州市贵池区牛头山镇万兴圩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为青丝泥田,有机质28.7g/kg,碱解氮297mg/kg,有效磷8.7mg/kg,速效钾97.7mg/kg,肥力中等且较为均匀,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前作为冬闲田。
1.3 试验管理 试验头季稻于4月5日播种,大棚湿润育秧,4月25日移栽,移栽密度为25cm×13cm,每穴4~5苗;移栽前2d,施用45%复合肥(N-P-K=15-15-15)300kg/hm2、氯化钾120kg/hm2作底肥,移栽后7d追施尿素150kg/hm2作分蘖肥,齐穗后20d施尿素112.5kg/hm2作促芽肥;收割后2d灌浅水并施尿素75kg/hm2促壮芽。头季水分管理按“寸水返青,皮水促分蘖,够苗烤田”进行;再生季注意发苗阶段灌皮水,发苗后保持湿润状态,不建立水层;抽穗时建立浅水层,齐穗后保持湿润状态。病虫防治主要防治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紋枯病等。为便于管理,早籼615与陵两优211均在7月25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人工收割。
1.4 调查项目与方法
1.4.1 再生苗动态调查 采用定点定株方法,再生苗萌发后每5d1次,每次定点定株查10穴,直到抽穗为止。
1.4.2 生育进程 记载项目为:收割期、出苗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
1.4.3 再生率测定 再生季有效穗数/头季茎蘖数
1.4.4 经济性状及实产 考察有效穗、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测定小区实产。
1.5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主要在WPS办公系统和DPS7.05数据分析系统中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留茬高度对再生苗出苗时间的影响 从表1可见,留茬高度对再生芽出苗时间有影响,但品种间差异不明显。早籼615(常规品种)和陵两优211(杂交组合)在留茬高度2~3cm时,达到80%的再生苗齐苗天数分别为9d、7.7d。而在留茬高度15cm和25cm时,均为5.3d和4.7d;说明再生苗出苗时间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而缩短。
2.2 不同留茬高度对再生率的影响 由表2可知,留茬高度对水稻再生率有不同的影响。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早籼615和陵两优211再生稻的再生率随之提高。经方差分析,主处理间差异呈极显著,陵两优211再生率显著优于早籼615;副处理间,留茬高度25cm再生率最高,明显优于留茬高度15cm和2~3cm。中早籼615留茬高度25cm和15cm之间差异不显著,陵两优211各副处理间则差异极显著。
2.3 不同留茬高度对再生季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从表3可知,早籼615、陵两优211均以留茬高度15cm的再生季产量最高。陵两优211再生季产量显著高于早籼615,经方差分析,两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品种各副处理间产量差异也均达极显著水平。
经分析2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可知,2品种有效穗均随留茬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但穗粒数、穗实粒数及千粒重均随便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以2~3cm处理的再生稻穗形大,结实率高,籽粒饱满度高,千粒重高,25cm处理的有效穗多,穗形小,结实率低,籽粒饱满度低,千粒重较低,而15cm处理的居于两者之间。经方差分析,各处理产量因素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2.4 不同留茬高度对早籼类型再生稻生育期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齐苗时间2品种间、留茬高度15cm和25cm间相差不大,均能在收割5d内达到齐苗标准;而留茬高度2~3cm处理的齐苗时间,早籼615需要9d,陵两优211需要7~8d。从齐苗到始穗期,早籼615,2~3cm处理需要18d,15cm处理需要16d,而25cm处理则只需要12d;陵两优211,2~3cm处理需要21d,15cm处理需要17d,而25cm处理则只需要14d。从始穗至齐穗期,早籼615,2~3cm处理只需要6d,15cm处理需要10d,而25cm处理则需要13d;陵两优211,2~3cm处理只需要7d,15cm处理需要10d,而25cm处理则需要12d。从齐穗到成熟期,2品种各处理间历期接近,相差1~2d。2品种不同留茬高度结果表明,影响再生季各生育阶段历期关键是在齐苗—始穗期、以及始穗—齐穗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说明留茬高度对再生季的生育期影响较大,生产中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适当的留茬高度。 3 小结与讨论
(1)陵两优211、早籼615的再生季以留茬高度15cm为宜,表现产量高、生育期适宜;在生产中,留茬高度15cm也适应当前农业机械收割。留茬高度较低,机械碾压后恢复快。留茬高度偏低(低于5cm时),不利于机械收割,易伤稻桩根部,影响再生苗的萌发;同时,再生季易发生杂草危害。
(2)从再生季生育期和产量构成因素综合考虑,低留茬处理(2~3cm)有较长的营养生长期,可以保证基部低节位的再生芽有充足的养分供应,再生芽健壮饱满,抽穗集中,穗形大,籽粒饱满,但因只有基部1个节间,再生芽萌发少,死亡风险高。试验低留茬处理(2~3cm)的有效穗,相比15cm、25cm处理,早籼615分别减少了44.8%和45.9%,陵两优211分别减少了35.1%和46.2%。高茬处理(25cm)虽有效穗多,头季收割后不到20d抽穗,因其生长期短,再生芽营养物质积累少,抽穗期长,穗形小,结实率偏低,千粒重低,产量低。而留茬15cm处理有效穗相对较多,穗形适中,产量高,是比较适宜的留茬高度,建议在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
(3)早籼再生稻因其再生季生育期短,能够在10月前收割,可充分利用长江沿岸的温光资源,有利于建立早稻—再生季—油菜耕作制度,恢復油料生产,建议加大油菜—早稻—再生稻全程机械生产技术模式的集成研究与应用。
(4)根据再生率及产量因素的考虑,生产中宜选择杂交早籼组合,或再生能力较强的常规早籼品种。
参考文献
[1]任昌福,刘保国.再生稻培植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2]施能浦,焦世纯.中国再生稻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候康平.留茬高度对再生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 1991,5(1):32.
[4]邓贻仁,杨丽,尹洪彬.不同留茬高度对汕优64再生稻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1987. 08.001.
[5]章柏泉,朱尧富,孙晓法.浙733作再生稻留茬高度的研究[J].福建稻麦科技,2001,19(3):20-21.
[6]樊耀清,黄国红,郑园生.再生稻留茬高度试验初探[J].江西农业科技,2004,12:23-24.
[7]高长清,王记安,刘长兵等留桩高度对丰两优香1号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5(09):9,11.
[8]蒋廷杰,易镇邪,屠乃美,等.留桩高度对培矮64S/E32再生特性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4):359-363.
(责编:汪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