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经济

来源 :科学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人们常常会因为把握不住参照群体而不能获得满足,进而不能获得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要什么都不知道,满足又从何谈起?
  
  有钱不一定快乐
  
  当把赚钱和快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马上想到了经济学家黄有光的一本书《经济与快乐》。在书中,黄有光教授说,“如果经济增长不能增加人们的快乐,则经济增长并不重要,如何增加快乐才重要。因此,经济增长能否增加快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从已有的经验事实来看,总体而言,人均收入高的国家的人比人均收入低的国家的人快乐,有钱的人比没钱的人快乐。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增长应该能够使人快乐。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却表明,经济增长并不能当然地增加快乐。黄有光教授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新加坡和印度。新加坡的人均收入是印度的82倍多,以购买力水平折算也有16倍,但这两个国家的人的快乐水平是一样的,而且比人均收入水平更高的日本人的快乐水平要高出许多。
  第二个例子是美国的历史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今天,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在扣除了物价上涨因素以后,实际增长了1.5倍,但快乐水平并没有什么变化,自认为快乐的人始终只占30%左右,平均快乐水平总是徘徊在72%左右。因此,在他看来,经济增长未必增加快乐。
  如果更加有钱不能增加人的快乐,那么什么能够增加人的快乐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哪些因素与快乐有关。
  既有的研究表明,婚姻、宗教信仰、受环境影响的个性、成就等都与快乐有关。在美国,已婚者自认为快乐的比例远远高于未婚者;有宗教信仰的人,无论信仰什么宗教,自认为快乐的比例远远高于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天性豁达的人自认为快乐的比例高于其他性格的人;有成就的人自认为快乐的比例高于那些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既有的研究同时也指出,尽管高收入并不一定能够增加人的快乐,但是失业和没有收入却能减少人的快乐;还有,性别和快乐水平差异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尽管如此,即使把所有可以观察的客观因素综合起来,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收入等,也只能够解释快乐的20%。换句话说,人的快乐水平只有20%与这些因素有关,另有80%我们还没有找到解释的途径。
  
  快乐是暂时的愉悦
  
  经济学家的分析只是告诉我们快乐与哪些因素有关,解释的是快乐与一些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学家没有说明什么因素能够导致快乐。而要揭示导致快乐的原因,我们必须花一些笔墨来解释什么是快乐。
  早在18世纪,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就指出,人类总是在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为了说明快乐,边沁还将快乐进行了细分,类型多达14种,包括:感官(sense)的快乐,财富(wealth)的快乐,技艺(skill)的快乐,和睦(amity)的快乐,声誉(a good name)的快乐,权力(power)的快乐,虔敬(piety)的快乐,行善(benevolence)的快乐,作恶(malevolence)的快乐,记忆(memory)的快乐,想象(imagination)的快乐,期待(expectation)的快乐,交往(association)的快乐,减除痛苦(relief)的快乐。
  尽管今天来看,边沁的分类有些离谱,因为按照边沁的细分,快乐远不止14种之多,但我们仍然能够体会到边沁希望表达的意思。那就是,快乐是一种因其他因素的作用让人获得的一种愉悦。
  让我们回到中文吧,我想人们能够从中获得更真切的体验。《说文》对“快”的解释是:“快,喜也,从心。”从古到今,人们对“乐”的理解并没有特别的改变,“乐”是一种状态,表示“喜悦、愉快”。把两个字放在一起,说的是人从心里涌出的“喜悦”。
  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始终处于这样的状态,人们会做何评价?“那一定是一个傻子!”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中,对于“快乐”而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约束变量,那就是时间。为此,还是让我们来温习一下钱钟书先生的短文《论快乐》。钱先生也是从词源入手,但他用的西文。在法文中,快乐和中文一样,也是两个词的组合,但强调的维度完全不同,中文强调的是状态,法文强调的是时间,快乐就是“好”和“钟点”(bonheur),快乐只是个把钟点的玩意儿。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只有在有朋友从远方来的时候,才有快乐。显然,朋友没有长住,如果长住了,孔子也不会说“不亦乐乎”了,因为《增广贤文》中另有一句妙语,“相逢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在这样的意义上,尽管人类可以有永远的快乐,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快乐在永远只是瞬间。
  
  满足是快乐的自变量
  
  回到我们前面的问题,这永远的瞬间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再简要地读一遍前面的四个案例好了。
  同立德案例中的李冰凌在店面开业的第一天是快乐的。原因是,对于开店,她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开业的第一天,她接到了7双鞋的订单,有些出乎她的预料,为此,她在丈夫面前好一阵炫耀。在经历了裂变、拮据之后,李冰凌感受到了被员工抛弃的痛苦,对她而言,能够维持既有格局,能够维持有闲的状况,她由此感受到了亲友的帮助、员工的理解,“我觉得自己是幸运和满足的”,进而获得了心灵的体验:快乐。
  流行舍案例中的张乔在店面开业的第一天也是快乐的。原因和同立德案例一样,在小店开业的第一天里,就有三位顾客买走她的衣服,赚了近200元钱。在经历了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之后,张乔也满足了,“我的两个店加起来也不算大,但是我觉得足够了。”
  魔术用品店案例中的张子丹的快乐要多一些:琢磨通一个魔术的技巧时他是快乐的,为顾客当众表演成功的时候是快乐的,赚得一笔钱的时候也是快乐的。这些都是他曾经的梦想,实现梦想的时候,他快乐。
  当一个人进入不惑之年仍然快乐,大概都不会超越食草堂案例中的牛合印太远。在他体验了当兵、上大学、做医生、做记者等各种职业之后,所得到的体会是“人是很奇怪的,不是有饭吃、有房子住就满足了,他可能有别人难以理解的梦想和目标,这样做他才快乐。”而在经历“破产”、婚变、流落之后,他再次体验到,“等我的手工艺皮艺制作被众人接受的时候,我有着别人难以理解的成就感,这是目标得以实现带来的快乐。”
  这四个案例虽然各具特色,但正如编者所说,他们都是在赚取金钱的同时赚取了快乐。
  这不是与经济学家们的观点相悖了吗?要解释这个矛盾,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四个案例的主人的快乐虽然有赚钱的因素,但不完全是从赚钱中来的。在快乐与赚钱之间还有一个变量,那就是“满足”。换句话说,这里的四个人并不是因为赚了钱而快乐,而是因为赚钱满足了他们另外某些目标,从而使得他们得到各种暂时的快乐。
  
  选择是满足的前提
  
  对许多人而言,满足是一种感受,但对社会学家而言,他们宁愿把“满足”当作一种选择,因为在任何社会中,“满足”都是一定社会条件的个人选择性感受。
  举一个简单例子。有两个人曾经是小学、初中、高中的同学,在他们高中毕业10年以后再次见面的时候,一个人是《科学投资》四个案例中的一位。他们同学的时候,案例中的这位学习成绩总是好于另一位,而另一个人现在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却比他(她)高出许多,在他们见面并谈及彼此状况的时候,我们的主人公还会快乐吗?答案是清楚的,“不快乐”。尽管回到店里以后,几天甚至很长的时间都会不快乐;但是,只要他(她)继续用原来的思路看待自己的行为,就会因为生意中的任何满足而找回快乐。为什么?
  这里牵涉到了两个问题。第一,快乐的社会性。老同学再次见面的时候他(她)不快乐,是因为快乐还有另外一个属性,那就是快乐是社会性的。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K. Merton)的参照群体理论指出,人们对自己生活好坏的评价,并不是根据客观的条件,而是愿意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在这样的意义上,人们“满足”的获得不是通过自我反省产生的,而是通过和周围的人比较产生的。当被比较的参照系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们的感受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满足来自于比较,基于满足的快乐同样来自于比较。
  第二,比较是选择性的。举一个来自日常生活的例子。人们常常会抱怨,在社会学家看来,“抱怨”是“不满足”的一种表达方式。而解决抱怨的常用办法就是劝解人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告诉人们要“知足”。同样,在社会学家看来,这样的解决之道就是改变人们进行比较的参照群体。也就是说,参照群体是可以选择的。既然参照群体是可以选择的,满足也是可以选择的,进而快乐也是可以选择的。
  
  选择快乐
  
  问题是,既然快乐是可以选择的,这就意味着痛苦也是可以选择的,为什么有人选择快乐、有人选择痛苦呢?难道那些选择痛苦的人偏爱痛苦?的确,经济学家把这样的现象归结到了个人偏好!但社会学家却认为,这是个人决策的结果。
  四个案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在进入现在的状况之前,都有决策的过程。譬如李冰凌在考虑是否放弃代销服务的时候,就有多种选择,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牛合印在考虑自己的爱好和家庭的时候,选择了爱好!但是,这样的选择绝不是经济学家的“偏好”就能够完全解释的,选择事实上也是受社会条件约束的。任何人在任何情景下的选择性行为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1)可用的备选方案;(2)对备选方案的了解程度;(3)个人偏好。
  第一个要素“可用的备选方案”更多的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如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就会影响与之相关的各种备选方案,包括人们的消费选择;再如,累进税收制度也会影响与之相关的各种备用方案,包括社会公益选择。
  在第一个要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个人决策虽然也涉及环境的影响,但更多是受到个人判断力的影响。所谓判断力,就是判断(1)什么是可用的备选方案和(2)备选方案各自携带的信息的能力。
  问题是,恰巧在这一点上,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换句话说,在同样的条件下,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差异的来源就是每个人具有不同的知识。李冰凌来自于鞋厂,对鞋的知识比一般人丰富,在鞋的制作方面,她具有比普通人更加准确的判断力,所以,她能够很快找到好的师傅。但是,对市场她并不了解,缺乏判断力;对管理,她也缺乏了解,缺乏判断力,以至于在员工出走时她措手不及。其他的三个案例,也具有同样的道理。
  还必须说明的是,对决策行为的研究表明,没有人能够知晓所有的备选方案,也没有人能够对备选方案有彻底的了解,在这样的条件下,每个人的决策都不是完全理性的,在决策中,人们的理性总是有限度的。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即使有可能使得人们获得所有的备选方案和彻底了解备选方案,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不是把所有可用的方案都拿来比较之后再做决策,而往往是在“差不多”状况下就进行了决策,也就是说人们对方案的选择也表现为“满足”原则。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快乐?
  快乐是精神的花朵,尽管常谢,但也常开。在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中,人们常常会因为把握不住参照群体而不能获得满足,进而不能获得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要什么都不知道,满足又从何谈起?人的需要从社会中来,也从社会那里获得满足。在这个意义上,快乐是永久的。
  了解社会,才能从平凡的满足中获得快乐。《科学投资》四个案例更深层的启示,大概如此。
  (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对产品的设计开发中使用并行工程的意义、作用、经济效果及对组织者的要求等进行了介绍,要想在产品开发中采用并行工程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除必须要有相应的软硬件平台外,还
2002年的中国经济大红大紫,2002年的百姓投资热情似火。除了股票、储蓄这些传统的投资项目仍令普通人难以释怀之外,市场推出的许多创新项目也让投资者连连叫好。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遇到对气体(如压缩空气、水蒸汽、天燃气、煤气等)流量密度的计算问题,若按常规计算方法,其误差较大,为了提高对气体流量密度计算的精度,本文提出了气体密度补
人们常常把购房者分为投资型、自住型两种,但即便是纯自住型购房者,也要考虑住房的使用成本、增值潜力等因素。我最近打算为结婚买套房,因为自己是一家节能门窗企业的销售代表,因此在购房时特别关注建筑的节能性。我觉得,房价的高低仅是一次性支出,而建筑能耗的多少却是长期的,购买节能型住宅,其实蕴含了投资理念。现在多花几万元,但几十年下来,节约的可能就是几十万元,小投入会带来大产出。   在看房时我发现,靠近地
摘要:顺口溜是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常见语言形式,具有朗朗上口、语句押韵,形象生动等特点。鉴于以上特点,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巧用顺口溜,土办法也能解决大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受到广大学生朋友的欢迎。文章就会计专业课程学习中一些常见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提炼,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为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顺口溜;会计课堂;应用;教学效果  一、会计课程学习为什
摘要:本文对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现状和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措施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现状  2009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实现了覆盖范围与参保人数双增的局面。截止2015年底,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751.58亿元,较去年相比增长17.4%,支出1973.8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装配机器人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总结了机器人顺应控制的实现问题,分析和比较各种实现方案的利弊,最后指出了装配机器人的努力方向。
本文简述了未来自动化的概念,产品模型数据交换标准,并提出了关于武器装备柔性制造系统技术项目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