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代教学模式: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能化繁为简,使学生如临其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融入情境,获得感知。
【关键词】新课改,创设情境,有效策略,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式由传统教学向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变,那如何激发学生对复杂的政治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知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思想政治课堂是否有效地创设了情境。在政治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理念,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也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
心理学家乔纳森认为,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由此可见,好的情境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好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促使师生双方达到和谐统一。
如何创设情境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呢?为此我进行了六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现在就思想政治课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问题谈几点体会,与同仁们交流共享。
1.情境创设的生活性——贴近学生实际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因此,情境创设要尽量使用现实的、直观生动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感性材料,缩小教与学之间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使得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讲”,增强主动探究的意愿。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更好地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及运用能力,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情境创设的实效性——紧扣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实现,而它的实现与否,直接决定课堂的成败。这样必然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思考三个维度目标是否达到并且优化。因此,情境创设应着眼于它的实际功效,始终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切不可华而不实、本末倒置。从教学目标角度看: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教学内容角度看: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分析、探究情境材料的过程中学习、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情境本身所蕴含的知识直接相关。因此,情境创设应切合教材主线,尽可能多地涵盖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从情境的功能来看:情境要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观点的预先性,应蕴含激起思维碰撞或巫待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因为情境教学主要不是靠讲解、灌输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而是让学生随着情境的演变,在发现、判断、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开启智能的。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目标要求,还在探究的活跃气氛中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了爱国热情,当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了提升。
3.情境创设的探究性——探索内在规律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舍弃过于花哨的情境,创设值得探究又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情境,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创设情境,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逼”着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来消费知识,从而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去发现、去领悟,学生在探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从而也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不仅培养了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逻辑体系概括能力,更能提升探索和归纳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同时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情感价值观目标最终得以有效落实。
总之,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实效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能化繁为简,使学生如临其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融入情境,获得感知。
【关键词】新课改,创设情境,有效策略,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式由传统教学向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变,那如何激发学生对复杂的政治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知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思想政治课堂是否有效地创设了情境。在政治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理念,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也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
心理学家乔纳森认为,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由此可见,好的情境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好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促使师生双方达到和谐统一。
如何创设情境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呢?为此我进行了六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现在就思想政治课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问题谈几点体会,与同仁们交流共享。
1.情境创设的生活性——贴近学生实际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因此,情境创设要尽量使用现实的、直观生动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感性材料,缩小教与学之间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使得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讲”,增强主动探究的意愿。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更好地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及运用能力,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情境创设的实效性——紧扣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实现,而它的实现与否,直接决定课堂的成败。这样必然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思考三个维度目标是否达到并且优化。因此,情境创设应着眼于它的实际功效,始终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切不可华而不实、本末倒置。从教学目标角度看: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教学内容角度看: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分析、探究情境材料的过程中学习、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情境本身所蕴含的知识直接相关。因此,情境创设应切合教材主线,尽可能多地涵盖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从情境的功能来看:情境要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观点的预先性,应蕴含激起思维碰撞或巫待解决的疑惑和问题。因为情境教学主要不是靠讲解、灌输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而是让学生随着情境的演变,在发现、判断、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开启智能的。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目标要求,还在探究的活跃气氛中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了爱国热情,当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了提升。
3.情境创设的探究性——探索内在规律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舍弃过于花哨的情境,创设值得探究又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情境,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创设情境,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逼”着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来消费知识,从而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去发现、去领悟,学生在探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从而也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不仅培养了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逻辑体系概括能力,更能提升探索和归纳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同时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情感价值观目标最终得以有效落实。
总之,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实效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能化繁为简,使学生如临其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融入情境,获得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