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诗歌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融情于读、以猜代讲、创新写作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古诗文的教学充满活力。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朗读 讲授 创新 写作
在文学的殿堂里,诗歌是最美的奇葩。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在诗歌教学中,语文老师假如能针对文本资料安排朗读,运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契机。
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新课改中古诗教学的一点措施:
一、融情于读
读是学习文本的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来。
在教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选取了《一剪梅》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体会前期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而诗歌更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情感去体验品味。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受,咀嚼,甚至反复体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让学生把握好节奏及情感去朗读,只觉得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需要发泄,她想一口气把心中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二、以讲为辅,画龙点睛
1.粗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所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迷。至今,还有许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蜘丝马迹。李商隐一生,固然在政治上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往这里套。因此,本诗意境高远,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感悟而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2.以“猜”代“讲”
猜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每到“猜”时,同学们总是那么欣欣然。学生通过读,对诗文有了点朦朦胧胧的了解。这时,好胜的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他们想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又有点担心,怕说错。那么好,我们就来猜一猜。反正是猜,猜错了又有何妨?这一个“猜”字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他们可以自由地诉说,甚至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一点认识大胆地展开想象。例如“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不识”?有些说是没去过,有些说是可能雾太大,看不清楚,有些还说他自己站在山里,自然看不清楚了……这些答案,不论是对还是错,都在时时启发引导着学生,使學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精神状态。同学们在相互影响下,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部分学生在猜中会有“顿悟”。“猜”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寻找到了自我。整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少了老师的讲解,有的只是老师适时的点拨。“猜”中还蕴含了同学们的想象,包含了同学们的思想。因为学生在猜时,他只有通过读,凭借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取得了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表象后他们才会去猜。在“猜”中,同学们互受启发,渐渐走进意境,再配以吟咏体验,孩子们会被古诗中美好的意境所感动。
总之,诗歌教学中讲的时机必须依据学生、诗歌和环境实际灵活安排,力求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上有豁然开朗之感。
三、创新写作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怎样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呢?进行二度创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即根据诗歌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片段写作。这样,既可检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将写作能力的训练嵌入其中。如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可这样设计: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当年的毛泽东,长袍宽袖,饱读诗书,抱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情,站在橘子洲头眺望湘江,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把这一场景描述出来,要求:(1)用第一人称;(2)是有层次的立体的场景;(3)有想象和联想。然后,再让学生比较谁说得最有激情,最有气势,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伟人的风采。
此外,可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诗歌习作欣赏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风采的平台,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是开启心灵的艺术。作为教师,应该让古诗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时,应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能力,为古诗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宁夏固原市彭阳三中。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朗读 讲授 创新 写作
在文学的殿堂里,诗歌是最美的奇葩。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在诗歌教学中,语文老师假如能针对文本资料安排朗读,运用一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契机。
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新课改中古诗教学的一点措施:
一、融情于读
读是学习文本的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来。
在教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选取了《一剪梅》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体会前期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而诗歌更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情感去体验品味。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受,咀嚼,甚至反复体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让学生把握好节奏及情感去朗读,只觉得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需要发泄,她想一口气把心中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二、以讲为辅,画龙点睛
1.粗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所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迷。至今,还有许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蜘丝马迹。李商隐一生,固然在政治上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往这里套。因此,本诗意境高远,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感悟而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2.以“猜”代“讲”
猜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每到“猜”时,同学们总是那么欣欣然。学生通过读,对诗文有了点朦朦胧胧的了解。这时,好胜的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他们想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又有点担心,怕说错。那么好,我们就来猜一猜。反正是猜,猜错了又有何妨?这一个“猜”字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他们可以自由地诉说,甚至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一点认识大胆地展开想象。例如“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不识”?有些说是没去过,有些说是可能雾太大,看不清楚,有些还说他自己站在山里,自然看不清楚了……这些答案,不论是对还是错,都在时时启发引导着学生,使學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精神状态。同学们在相互影响下,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部分学生在猜中会有“顿悟”。“猜”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寻找到了自我。整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少了老师的讲解,有的只是老师适时的点拨。“猜”中还蕴含了同学们的想象,包含了同学们的思想。因为学生在猜时,他只有通过读,凭借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取得了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表象后他们才会去猜。在“猜”中,同学们互受启发,渐渐走进意境,再配以吟咏体验,孩子们会被古诗中美好的意境所感动。
总之,诗歌教学中讲的时机必须依据学生、诗歌和环境实际灵活安排,力求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上有豁然开朗之感。
三、创新写作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怎样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呢?进行二度创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即根据诗歌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片段写作。这样,既可检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将写作能力的训练嵌入其中。如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可这样设计: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当年的毛泽东,长袍宽袖,饱读诗书,抱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情,站在橘子洲头眺望湘江,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把这一场景描述出来,要求:(1)用第一人称;(2)是有层次的立体的场景;(3)有想象和联想。然后,再让学生比较谁说得最有激情,最有气势,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伟人的风采。
此外,可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诗歌习作欣赏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风采的平台,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是开启心灵的艺术。作为教师,应该让古诗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时,应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能力,为古诗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宁夏固原市彭阳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