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这就告诉我们:写作不是独立的语文教育领域,它与阅读教学紧密相连。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趣味仿写——开启学生写作之门
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有两个层次:
(一)从仿起步
《白鹅》《猫》《母鸡》,这些都是写小动物的课文,这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想写的动物,再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具体地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显然,教材将读与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位教师教学《猫》时,通过细读第一自然段,略读二、三自然段后,领悟老舍先生是怎么把猫古怪的特点写具体的,总结出运用总分的段式,用事例写具体的方法。之后,安排了小练笔,呈现了几幅小猫淘气可爱的图片,给了总起句,进行当堂练笔。我也尝试着让学生练习用总分式写一段话,并用分号分隔几个并列的意思。
如果说,抓住特点写小动物还算容易,但是要在具体的描写中渗透感情则是学生写作的难点。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引导他们经历一个情感蕴积的过程。体会“猫亲人,人爱猫”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将小猫的事例进行丰富和补充。再一次进行写生动的训练。
学习《荷花》一文,课文图文质皆美、情文并茂,很多描写方法值得模仿,特别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完这课,我让学生再写荷花图,一定会增色不少。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孩子们也当摄影师,用简笔画“拍”下荷花,再用文字写荷花。李兴所“拍”的取名《我就是一朵荷花》:“我站在池边眺望远方,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荷叶,真像个大圆盘。天热的时候,荷叶还能当一顶遮光的帽子,绽开的花朵更是美丽。花中有一个小舞台,旁边有着数不清的花蕊,就像小精灵演出的舞台,有的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还不敢向观众问好。一阵微风吹过,荷花舞动着优美的身姿,她跳得多美啊!”丁唐颖所“拍”的照片取名《欢乐的小池》:“雨后的荷池真美啊!一阵清风拂过,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真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忽地全都落到池塘里了。一群群小鱼儿你夺我抢,荷花又像一个沐浴过的仙女!”吴含露“拍”的照片取名《美丽的荷花姑娘》:“池塘里,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头上戴着黄色的莲蓬,静静地站立着。一阵风儿吹来,这些少女们就不甘寂寞,摇摆起轻柔的身姿,仿佛是一群空中飘下的仙女,翩翩起舞。”……看,小作家们个个演绎出儿童独有的天真、质朴和纯洁。个性化而充满童真、童心和童趣的语言会让你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就很快变成一名自由的作家!
(二)从仿到创
如果说模仿是读写结合的基点,那么“创新”就是读写结合的支点。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是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一个转折点。
读写结合的创造,主要是指内容的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
小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课本剧、童话、探险故事,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想象、练笔空间。如学习《半 截蜡烛》课本剧新鲜出炉,学生们趣味浓厚,被搬上了班队活动的舞台。童话剧《七颗钻石》《西门豹》《卖火柴的小女孩》丰富的想象,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生动的情节,让学生意犹未尽。孩子们的兴奋、快乐溢于言表,勾起了他们想象的翅膀,编织成绚丽多彩的图景,一篇篇富有浓厚趣味性的童话剧纷纷出现在“快乐学习园”中。
二、课前随笔——以写促读,以读促写
课前随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可以把课前随笔布置成课前预习作业,随意地让学生自由写感受和想法。老师重在留意随笔中的“思”。写课前随笔,对于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对于教师亦有摸清学情,以学定教的帮助。这种策略适用于易使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文章,教师可以从多元观点的交织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生成的矛盾思想贯穿教学过程,顺学而导,最后达成对文字本真的认识。
我在教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让学生尽情地去感受文本。把自己的感受用笔随意地抒发出来。然而我从课题“匆匆”着手:“读了《匆匆》,你有什么感受?”有的同学感悟到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有的同学感悟到作者对时间的流逝感到很无奈,有的同学感悟到童年时要珍惜时间,否则会像《乐府歌词》中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家朱自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匆匆》,用心去聆听。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以学生初读所感受到的感悟作为话题,深入文本展开讨论:你是从课文中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同学们因为有了课前随笔,迅速地找出了有关的句子和片段,再由句子深入重点词,联系前后内容进行对比,在步步深入的理解中有感情地读,最终感悟到文本的真正内涵——时间匆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通过读文本,同学们深深地体会到要珍惜时间,不要让它白白地流去。
三、课中批注——流泻心中的感动
课中批注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所感、所想、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工作的能力。此时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文辞优美、情感细腻的写景文章,因为喜欢,我们用了两节课细细品读,最后,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真正领悟的语言在书页上留下心中的感动。吴俊楠写道:“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丁唐颖同学是这样写的:“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四、挖掘文本——让学生情动笔也动
学生要写好作文,最关键的在于深度挖掘文本。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例如当学生读到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生动有趣处,悲痛伤心处,就会受文本的情节影响,情不自禁地有一种想一吐为快的欲望,即情动笔也动,这时我们要随时捕捉学生的这种情感,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当只有七八岁的小巴迪写了一首诗后,他渴望得到父亲的表扬。这时他会怎样想呢?我带着文本的情感,让同学们写下来。同学们纷纷拿起笔,有的写着:“我得把这首诗抄的更认真些,父亲看到时一定会高兴得不得了。然而大大表扬我一番。”“父亲看到这么漂亮的诗一定会夸我的。然后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那种感觉多温暖啊!”……是啊,一个下午巴迪都在用迫不及待地心情等待着父亲的归来,当巴迪看到父亲看完他写的第一首诗后,只是说了一句“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你能想象出期待了一下午的巴迪在听到父亲严肃、生气的这句话时,他会有什么感受呢? 让我们来感受巴迪的内心。“他一定伤心极了。”“他一定会受不了的,因为他没有想到父亲会这样来评价他写的第一首诗。”“我想他一定以为父亲也会像母亲一样喜欢他的诗。正是由于他的没有想到,他才伤心的。”同学们七嘴八舌,思潮像打开的闸门,纷纷从小嘴里涌动出来。我见同学们很激动,就趁热打铁,伤心过后的巴迪,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了内心感受,他会写些什么呢?请大家放飞想象的翅膀写一写。这时,老师让同学们角色练笔,同学们写下了“父亲为什么这样不近人情呢?他为什么这样评价我写的这首诗呢?太让人伤心了。”“是不是父亲已经不爱我了,不然他为什么对我这样没有信心呢?”我话锋一转,伤心过后的小巴迪冷静了许多,也想开了许多,他又会写些什么呢?“难道真的是我写得不好?既然这样,我一定好好学习写诗,争取写出更好的诗来,让父亲刮目相看。”……
阅读和写作是学生的两种能力,语文课堂教学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这两项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范本作用,让读写结合训练取得最大的成效。并积极地挖掘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有目的、有手段、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读写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这两项技能,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而达到我们在读写结合中实施创新教育之目的。
(编辑:毕力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趣味仿写——开启学生写作之门
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有两个层次:
(一)从仿起步
《白鹅》《猫》《母鸡》,这些都是写小动物的课文,这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想写的动物,再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具体地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显然,教材将读与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位教师教学《猫》时,通过细读第一自然段,略读二、三自然段后,领悟老舍先生是怎么把猫古怪的特点写具体的,总结出运用总分的段式,用事例写具体的方法。之后,安排了小练笔,呈现了几幅小猫淘气可爱的图片,给了总起句,进行当堂练笔。我也尝试着让学生练习用总分式写一段话,并用分号分隔几个并列的意思。
如果说,抓住特点写小动物还算容易,但是要在具体的描写中渗透感情则是学生写作的难点。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引导他们经历一个情感蕴积的过程。体会“猫亲人,人爱猫”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将小猫的事例进行丰富和补充。再一次进行写生动的训练。
学习《荷花》一文,课文图文质皆美、情文并茂,很多描写方法值得模仿,特别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完这课,我让学生再写荷花图,一定会增色不少。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孩子们也当摄影师,用简笔画“拍”下荷花,再用文字写荷花。李兴所“拍”的取名《我就是一朵荷花》:“我站在池边眺望远方,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荷叶,真像个大圆盘。天热的时候,荷叶还能当一顶遮光的帽子,绽开的花朵更是美丽。花中有一个小舞台,旁边有着数不清的花蕊,就像小精灵演出的舞台,有的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还不敢向观众问好。一阵微风吹过,荷花舞动着优美的身姿,她跳得多美啊!”丁唐颖所“拍”的照片取名《欢乐的小池》:“雨后的荷池真美啊!一阵清风拂过,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真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忽地全都落到池塘里了。一群群小鱼儿你夺我抢,荷花又像一个沐浴过的仙女!”吴含露“拍”的照片取名《美丽的荷花姑娘》:“池塘里,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头上戴着黄色的莲蓬,静静地站立着。一阵风儿吹来,这些少女们就不甘寂寞,摇摆起轻柔的身姿,仿佛是一群空中飘下的仙女,翩翩起舞。”……看,小作家们个个演绎出儿童独有的天真、质朴和纯洁。个性化而充满童真、童心和童趣的语言会让你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就很快变成一名自由的作家!
(二)从仿到创
如果说模仿是读写结合的基点,那么“创新”就是读写结合的支点。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是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一个转折点。
读写结合的创造,主要是指内容的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
小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课本剧、童话、探险故事,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想象、练笔空间。如学习《半 截蜡烛》课本剧新鲜出炉,学生们趣味浓厚,被搬上了班队活动的舞台。童话剧《七颗钻石》《西门豹》《卖火柴的小女孩》丰富的想象,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生动的情节,让学生意犹未尽。孩子们的兴奋、快乐溢于言表,勾起了他们想象的翅膀,编织成绚丽多彩的图景,一篇篇富有浓厚趣味性的童话剧纷纷出现在“快乐学习园”中。
二、课前随笔——以写促读,以读促写
课前随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可以把课前随笔布置成课前预习作业,随意地让学生自由写感受和想法。老师重在留意随笔中的“思”。写课前随笔,对于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对于教师亦有摸清学情,以学定教的帮助。这种策略适用于易使学生产生不同观点的文章,教师可以从多元观点的交织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生成的矛盾思想贯穿教学过程,顺学而导,最后达成对文字本真的认识。
我在教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让学生尽情地去感受文本。把自己的感受用笔随意地抒发出来。然而我从课题“匆匆”着手:“读了《匆匆》,你有什么感受?”有的同学感悟到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有的同学感悟到作者对时间的流逝感到很无奈,有的同学感悟到童年时要珍惜时间,否则会像《乐府歌词》中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家朱自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匆匆》,用心去聆听。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以学生初读所感受到的感悟作为话题,深入文本展开讨论:你是从课文中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同学们因为有了课前随笔,迅速地找出了有关的句子和片段,再由句子深入重点词,联系前后内容进行对比,在步步深入的理解中有感情地读,最终感悟到文本的真正内涵——时间匆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通过读文本,同学们深深地体会到要珍惜时间,不要让它白白地流去。
三、课中批注——流泻心中的感动
课中批注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所感、所想、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工作的能力。此时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文辞优美、情感细腻的写景文章,因为喜欢,我们用了两节课细细品读,最后,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真正领悟的语言在书页上留下心中的感动。吴俊楠写道:“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丁唐颖同学是这样写的:“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四、挖掘文本——让学生情动笔也动
学生要写好作文,最关键的在于深度挖掘文本。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例如当学生读到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生动有趣处,悲痛伤心处,就会受文本的情节影响,情不自禁地有一种想一吐为快的欲望,即情动笔也动,这时我们要随时捕捉学生的这种情感,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当只有七八岁的小巴迪写了一首诗后,他渴望得到父亲的表扬。这时他会怎样想呢?我带着文本的情感,让同学们写下来。同学们纷纷拿起笔,有的写着:“我得把这首诗抄的更认真些,父亲看到时一定会高兴得不得了。然而大大表扬我一番。”“父亲看到这么漂亮的诗一定会夸我的。然后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那种感觉多温暖啊!”……是啊,一个下午巴迪都在用迫不及待地心情等待着父亲的归来,当巴迪看到父亲看完他写的第一首诗后,只是说了一句“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你能想象出期待了一下午的巴迪在听到父亲严肃、生气的这句话时,他会有什么感受呢? 让我们来感受巴迪的内心。“他一定伤心极了。”“他一定会受不了的,因为他没有想到父亲会这样来评价他写的第一首诗。”“我想他一定以为父亲也会像母亲一样喜欢他的诗。正是由于他的没有想到,他才伤心的。”同学们七嘴八舌,思潮像打开的闸门,纷纷从小嘴里涌动出来。我见同学们很激动,就趁热打铁,伤心过后的巴迪,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了内心感受,他会写些什么呢?请大家放飞想象的翅膀写一写。这时,老师让同学们角色练笔,同学们写下了“父亲为什么这样不近人情呢?他为什么这样评价我写的这首诗呢?太让人伤心了。”“是不是父亲已经不爱我了,不然他为什么对我这样没有信心呢?”我话锋一转,伤心过后的小巴迪冷静了许多,也想开了许多,他又会写些什么呢?“难道真的是我写得不好?既然这样,我一定好好学习写诗,争取写出更好的诗来,让父亲刮目相看。”……
阅读和写作是学生的两种能力,语文课堂教学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这两项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范本作用,让读写结合训练取得最大的成效。并积极地挖掘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有目的、有手段、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读写结合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这两项技能,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而达到我们在读写结合中实施创新教育之目的。
(编辑:毕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