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麻风病人的鼻部分泌物和开放性结核病人的痰在排泄和本质上的类似性,故作者考虑麻风病也有一个呼吸道感染的途径。本文报道了作者用小鼠研究麻风杆菌能否经呼吸道途径感染的结果。 48只雌性CBA小鼠均经胸腺切除并隔周照射放射线钴200R,5次,使之免疫抑制。用Henderson装置,制成麻风杆菌雾(悬浮于空气中的麻风杆菌)。麻风杆菌来源于未经治疗的瘤型病人的皮肤活体组织。小鼠暴露于菌雾中,通过呼吸道使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麻风病人的鼻部分泌物和开放性结核病人的痰在排泄和本质上的类似性,故作者考虑麻风病也有一个呼吸道感染的途径。本文报道了作者用小鼠研究麻风杆菌能否经呼吸道途径感染的结果。 48只雌性CBA小鼠均经胸腺切除并隔周照射放射线钴200R,5次,使之免疫抑制。用Henderson装置,制成麻风杆菌雾(悬浮于空气中的麻风杆菌)。麻风杆菌来源于未经治疗的瘤型病人的皮肤活体组织。小鼠暴露于菌雾中,通过呼吸道使每只小鼠肺部感染1.0×105麻风杆菌。
其他文献
亦称单纯痒疹,或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良性皮肤病,常见于2~7岁的儿童。皮损为伴有剧烈瘙痒的丘疹水疱。有关本病的病原学和病理生理机理的研究很多,但本文作者认为这些问题目前均已解决。
立即型皮试反应是由抗原和与组织肥大细胞结合的IgE皮肤致敏抗体的互相作用产生,操作时必须使适量抗原溶液到达角层和表皮缓冲带以下,俾使与组织肥大细胞结合.IgE分子对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有特殊亲和力.这一亲和力的固有特点有二;(1)IgE分子的Fc部具有附着于细胞的必要结构,(2)细胞浆膜表面的受体能结合IgE分子的Fc部.
以往的研究发现麻风病人对组织胺的反应比健康对照者有明显的抑制.结核样型麻风反应病人受累组织中组织胺的含量较低,而且肥大细胞的数目减少且有变性及颗粒消失,表明麻风病人中组织胺的分解代谢可能发生改变,而组织胺酶的毓化脱氨基作用是组织胺分解代谢的一个重要途径,作者遂对麻风病人的血清组织胺酶含量进行了研究.共选择了29名健康成人以及36名麻风病人(其中27例瘤型麻风,9例结核样型麻风)应用Arsen及Ke
小腿溃疡植皮通常采用的是皮瓣植皮法.过去有的作者曾叙述过用抽吸法在正常皮肤产生水疱.产生疱的平均时间随抽吸力,患者年龄和皮肤温度的差异而不同.组织学和超结构学的研究证明,分离发生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本文作者对这个技术作了详细的研究.材料和方法溃疡的情况;用表皮皮片植皮术治疗12例溃疡,直径约2~13厘米.
吩嗪类化合物有抗分枝杆菌的作用于1948年已有报告。一种吩嗪类化合物――B283在1952年便用于麻风病临床治疗,结果10例患者中有4例发生了肝损害,以后这个衍化物便未再应用。张永泰发现氯苯吩嗪(B663)对鼠麻风分枝杆菌有效,1962年才又用B663治疗麻风病。B663在麻风患者中不仅证明有抗菌作用,而且对耐砜类药的菌株有效;它有抗炎作用,所以对麻风性结节性红斑和界线类麻风向结核样型麻风反应患者
作者报告外用0.5%或1%硫酸争光霉素软膏治疗皮肤肿瘤14例,其中住院9例,门诊5例。治疗方法:9例采用24小时密闭包扎,5例采用单纯涂擦。应用时间最短一个月,最长3个月。一旦病变产生显著糜烂,即停止使用,改用皮质类固醇外用剂。由于皮肤恶性肿瘤转移者较少,治疗效果判断主要根据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皮疹完全消失者为著效,皮疹明显缩小者为有效,皮疹稍缩小者为稍有效,皮疹不变或恶化者为无效。治疗过程中没
系统性硬皮病属于结缔组织疾病,分肢端硬皮病(95%)和弥漫性硬皮病。临床上有皮肤、关节、肌肉和内脏的表现,疾病的预后主要与内脏损害有关。二种类型硬皮病均有内脏病变,但在弥漫性硬皮病中更为常见。
自从氯苯吩嗪(B663)的抗麻风和抗麻风反应的效果被证实以来,至今在某些医疗单位已广泛使用.其疗效尚称满意,主要的副作用是由于该药的积聚而使皮肤和粘膜着色.本文报告一例曾用B663治疗的瘤型患者尸解所见.病者为一22岁妇女,患晚期瘤型麻风,兼有严重麻风反应.最初用抗疟药和锑剂治疗,出现轻度蛋白尿.5个月后改用强的松龙15毫克每日二次,6周后反应未减轻并出现坏死性皮损.
丹毒样癌是由内脏肿瘤转移到皮肤的,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内脏肿瘤转移到皮肤与转移到其他脏器相比较是少见的。根据临床特征可将皮肤转移癌分为三型:1.铠甲状癌,2.丹毒样癌,3.结节性损害。丹毒样癌原发病灶以乳腺癌为最多,其次是胃癌、肺癌等。从乳腺转移的丹毒样癌又可分为两种类型:1.原发型是在乳腺癌的比较早期伴随癌症的进展而发生的,2.继发型是在乳腺癌已经存在一定时期以后或手术后,于原病变部位或对侧发生
作者在180例用D-青霉胺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发现5例天疱疮型的大疱性皮肤病,并均找到抗表皮细胞间质抗体。此外,作者研究了用青霉胺治疗的40例有典型类风湿关节炎而无天疱疮皮损的患者,用鼠和猴食道切片作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所有40例均未找到抗表皮细胞间质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