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家知名权威机构共同解读“一带一路”市场准入新风向
品类丰富的电子电气产品一直是我国迎战海外市场的人气与流量担当。随着全球贸易的增长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红利,深耕欧美市场显然已经并不能满足“中国制造”的全球影响力,颇具远见的企业正在把热切的目光瞄准 “一带一路”沿线新市场。与此同时,一些相关产品被召回、甚至退出市场的惨痛“黑历史”,也敲响了出海企业的警钟,教育了它们对出口目的国市场准入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帮助出海企业把握“一带一路”市场准入新风向,本刊记者采访了3家国际知名的第三方权威检测认证机构的专家。他们分别是德国莱茵T?V集团大中华区电子电气产品服务高级经理麦苗、德凯集团(DEKRA)中国及香港地区消费品安全检测总经理夏威和Intertek天祥集团认证部经理王巧妮,他们将共同向本刊读者分享电子电气产品在“一带一路”市场的准入经验。
需求因行业而异
电子电气产品涉及家电、通信、工具、照明及医疗等众多行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哪些行业对检测认证是刚性需求?
麦苗:家电和照明是监管的重点。这是由于它们直接面向普通消费者,而普通消费者缺乏专业的安全培训,风险意识比较差,是最需要被保护的。另外,因为无线频段是一种国家安全资源,在通信和IT行业,只要产品涉及无线功能的产品,基本都需要强制认证。而随着开关电源技术的发展,普通IT产品的认证变得成熟且相对简单了;相反,一些新的領域的监管却在逐渐加强,最典型的就是智能设备、锂电池和医疗设备等产品。
夏威:普通类、民用、涉及老百姓生活的家电、工具、照明和医疗类产品的认证刚性需求都比较强。另外,非普通民用或者工业类产品中涉及通信和无线路网的产品,都需要强制认证。汽车电子类产品也在强制监管行列。
王巧妮:不同地区对进口家电产品分类不同,认证会有所差别。比如,欧美国家厨房器具类使用率非常高,出口欧美的产品类别主要以小家电为主,常见的如热水壶、电饭煲、搅拌器和面包机等;在东南亚地区,反而是音视频类设备产品更多,如电视机、机顶盒和手机等产品;在非洲和中东地区,主要涉及大型家电类产品认证需求,如冰箱、空调等。
“一带一路”市场准入风向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再次强调产品出口认证的重要性。目前,“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针对电子电气产品准入有哪些新的法规要求?
俄罗斯:加强市场抽查力度
麦苗:俄罗斯是陆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站,出口企业必须了解它的认证制度和体系。2014年,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组成了欧亚经济联盟 (EAEU countries),制定了海关联盟认证(EAC),进入海关联盟的各种产品必须满足海关联盟技术法规(CU-TR)制定的强制性要求。此前,俄罗斯实行的是GOST-R认证。
EAC认证的一大特点就是摆脱了GOST-R的计量认证,导入了指令概念,类似于欧盟的CE认证,通过指令的形式导入对产品认证的要求。指令不再谈具体的技术规范,而是对一类产品提出宏观要求,类似于中央文件一样。这样可以涵盖一个比较大类的产品,具体的产品要求由产品标准来规范。
夏威:俄罗斯和原来的独联体国家针对大部分消费类产品,如家电、照明等,基本采用按照IEC体系建立的海关联盟认证EAC。乌克兰和土耳其走得更前,完全采用IEC体系,做欧洲符合性声明也完全能进入这两个国家。
王巧妮: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从2013年开始执行海关联盟认证,目的是为了打破贸易壁垒。执行海关联盟之后,2013~2016年间市场都很平静。从2017年开始,海关联盟各国海关也开始对进口产品进行抽查,并陆续公布了一些违反认证法规流程操作的发证机构黑名单,尤其是在俄罗斯,产品召回现象也变得比较严重。过去的2017年,海关联盟认证的工作重点不是去扩增产品管制目录,也不是去要求测试机构针对新标准进行升级,而是把力度放在对内部发证机构的监管和市场抽查上,这实际上是海关联盟认证的一种磨合。
中东地区:重视能效认证
麦苗:关于中东地区,实际上以前各国都有自己的认证,比如沙特阿拉伯的SASO认证。但由于GCC(Gulf Cooperation Council)政治经济组织的存在,成立了GSO海湾标准化组织。从2009年5月起,GSO开始要求汽车产品必须符合GSO法规要求。2017年4月开始,管制目录内的低压电气设备须打上GCC公告机构的认证标识,这些具有GCC ConformityMarking标识的产品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在GCC成员国流通和交易。
夏威:“一带一路”上重要区域——中东地区,主要模式以验货为主,而且要求很高。以前各国都有自己的认证,现在以新的GCC 符合性标识为主,对家电类产品的能耗要求很高,产品在GCC成员国流通和交易要特别注意。
王巧妮:我国对中东地区电子电气类出口主要以大型家电为主,比如冰箱、空调和洗衣机等。现在中东国家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产品节能的要求。2010年之前,中东地区的产品认证主要关注安全问题;但是2010年之后,都相应地增加了能效认证要求,这对中国出口企业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沙特为例,冰箱和空调的能效认证标准几乎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版本升级。以后越节能的产品,在中东地区越受欢迎。
印度:力推差异化BIS体系
麦苗:印度是海上丝绸之路极为重要的国家。近年来,印度推出了本国的强制认证标准体系BIS(The Bureau of Indian Standards),它的标准主要是参考IEC标准。
BIS认证有3个特点:第一,认证和测试严格区分开,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分开;第二,产品检测的样品必须要送到印度当地检测,相应地会带来检测流程长、清关麻烦和费用高等问题,这实质上是印度政府对海外商品进口的一种变相高门槛;第三,对认证中细节的要求非常高。比如,对于产品由多工厂生产的大企业来说,每个工厂的样品要单独送检,哪怕产品一模一样。 夏威:印度对于进口产品的认证要求越来越高,推出了本国的强制认证标准体系BIS(The Bureau of Indian Standards),覆盖全部产品。这两年,我国出口印度的光伏设备越来越多,与传统的家电、照明以及工具产品认证需求相比,信息、光伏类产品认证需求正在逐渐加强。
王巧妮:印度BIS认证在2017年8月刚刚推出了第三批认证目录,扩充了管制产品范围。据了解,这个新的列表应该在2018年2月正式执行。
法规更新一般都包含3个方面的情况:首先,随着产品出口量的增加,对应的出口目的国就会扩增管制产品列表;其次是标准升级,对已经要求做认证的产品的测试标准进行版本升级;最后是内部监管。无论是扩增产品的管制列表还是标准升级,其实都是对外来产品的要求;而内部监管则是通过加强对发证机构的监督和产品的市场抽查力度来提高监管标准。
东南亚:蓄力建立本国体系
麦苗:“一带一路”中老挝、缅甸这些国家的特点就是国家比较小,没有完善的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它们一般参考和接受IEC标准体系和CB报告。CB认证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EE国际认证组织颁布的一套标准和认证体系,通过它能够解决每个国家相同的认证,以减少重复测试。同时每个国家可以声明本国偏差,在IEC网站上发布。这样的好处是,当企业还不知道出口什么国家的时候,可以按照IEC标准先进行评估,等到具体出口到哪个国家,再把该国家偏差纳入进来。
夏威:“一带一路”国家中发展中国家比较多,对于产品认证的强制要求以往并不是十分严格,也不可能迅速达到很高水平。它们主要参照欧盟的IEC标准体系,但正在慢慢建立本国的认证体系。目前,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泰国都有本国的国家标识。
王巧妮:这两年印尼、泰国和越南等市场吸引力明显增强,客户咨询越来越多。泰国2017年增加了不少管制产品,针对一些家电做扩充。印度尼西亚公布了一批即将新增的家电产品。一旦进口量和事故率上升,相关政府会立刻把目前研究的管制清单正式执行公布。东南亚国家认证市场刚刚开放,认证模式比较倾向于保護国内实验室,因此倾向于在本国测试,对我国企业来说,无论测试成本还是时间成本都比较高。如果要往这些地区销售产品,一旦产品落入管制清单,企业需要注意认证时间一定要提前,做好充分安排。
非强制性认证要不要做?
出口“一带一路”市场,除了强制性认证,对于非强制性认证,您对出口企业有什么建议?
麦苗:对于非强制性认证,我个人的观点是,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产品竞争力来决定,以及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更好地背书,导入差异化自愿性认证要求。对于一些确确实实下了功夫和成本的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定要突显出来。
要强调的是,自愿性认证不仅集中在安规和电池兼容等基本的安全指标上,更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好用、耐用等能效、性能、人体工学和耐久性上。
夏威:强制性认证更多地属于政府层面的基本要求,非强制性认证更能体现企业和产品的商业化和差异化。我们的经验是,除了产品的安全性认证外,企业更应该重点关注能源消耗和性能检测方面的认证。像家乐福、欧尚这些大买家在这方面已经有要求,委托第三方机构做性能测试。
王巧妮:建议企业首先对当地市场进行市场调研,或者和当地进口商协商,了解某个非强制认证在当地市场的接受度和权威性。对于接受度和权威性比较高的认证,建议企业根据业务销售情况主动申请,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品类丰富的电子电气产品一直是我国迎战海外市场的人气与流量担当。随着全球贸易的增长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红利,深耕欧美市场显然已经并不能满足“中国制造”的全球影响力,颇具远见的企业正在把热切的目光瞄准 “一带一路”沿线新市场。与此同时,一些相关产品被召回、甚至退出市场的惨痛“黑历史”,也敲响了出海企业的警钟,教育了它们对出口目的国市场准入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帮助出海企业把握“一带一路”市场准入新风向,本刊记者采访了3家国际知名的第三方权威检测认证机构的专家。他们分别是德国莱茵T?V集团大中华区电子电气产品服务高级经理麦苗、德凯集团(DEKRA)中国及香港地区消费品安全检测总经理夏威和Intertek天祥集团认证部经理王巧妮,他们将共同向本刊读者分享电子电气产品在“一带一路”市场的准入经验。
需求因行业而异
电子电气产品涉及家电、通信、工具、照明及医疗等众多行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哪些行业对检测认证是刚性需求?
麦苗:家电和照明是监管的重点。这是由于它们直接面向普通消费者,而普通消费者缺乏专业的安全培训,风险意识比较差,是最需要被保护的。另外,因为无线频段是一种国家安全资源,在通信和IT行业,只要产品涉及无线功能的产品,基本都需要强制认证。而随着开关电源技术的发展,普通IT产品的认证变得成熟且相对简单了;相反,一些新的領域的监管却在逐渐加强,最典型的就是智能设备、锂电池和医疗设备等产品。
夏威:普通类、民用、涉及老百姓生活的家电、工具、照明和医疗类产品的认证刚性需求都比较强。另外,非普通民用或者工业类产品中涉及通信和无线路网的产品,都需要强制认证。汽车电子类产品也在强制监管行列。
王巧妮:不同地区对进口家电产品分类不同,认证会有所差别。比如,欧美国家厨房器具类使用率非常高,出口欧美的产品类别主要以小家电为主,常见的如热水壶、电饭煲、搅拌器和面包机等;在东南亚地区,反而是音视频类设备产品更多,如电视机、机顶盒和手机等产品;在非洲和中东地区,主要涉及大型家电类产品认证需求,如冰箱、空调等。
“一带一路”市场准入风向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再次强调产品出口认证的重要性。目前,“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针对电子电气产品准入有哪些新的法规要求?
俄罗斯:加强市场抽查力度
麦苗:俄罗斯是陆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站,出口企业必须了解它的认证制度和体系。2014年,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组成了欧亚经济联盟 (EAEU countries),制定了海关联盟认证(EAC),进入海关联盟的各种产品必须满足海关联盟技术法规(CU-TR)制定的强制性要求。此前,俄罗斯实行的是GOST-R认证。
EAC认证的一大特点就是摆脱了GOST-R的计量认证,导入了指令概念,类似于欧盟的CE认证,通过指令的形式导入对产品认证的要求。指令不再谈具体的技术规范,而是对一类产品提出宏观要求,类似于中央文件一样。这样可以涵盖一个比较大类的产品,具体的产品要求由产品标准来规范。
夏威:俄罗斯和原来的独联体国家针对大部分消费类产品,如家电、照明等,基本采用按照IEC体系建立的海关联盟认证EAC。乌克兰和土耳其走得更前,完全采用IEC体系,做欧洲符合性声明也完全能进入这两个国家。
王巧妮: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从2013年开始执行海关联盟认证,目的是为了打破贸易壁垒。执行海关联盟之后,2013~2016年间市场都很平静。从2017年开始,海关联盟各国海关也开始对进口产品进行抽查,并陆续公布了一些违反认证法规流程操作的发证机构黑名单,尤其是在俄罗斯,产品召回现象也变得比较严重。过去的2017年,海关联盟认证的工作重点不是去扩增产品管制目录,也不是去要求测试机构针对新标准进行升级,而是把力度放在对内部发证机构的监管和市场抽查上,这实际上是海关联盟认证的一种磨合。
中东地区:重视能效认证
麦苗:关于中东地区,实际上以前各国都有自己的认证,比如沙特阿拉伯的SASO认证。但由于GCC(Gulf Cooperation Council)政治经济组织的存在,成立了GSO海湾标准化组织。从2009年5月起,GSO开始要求汽车产品必须符合GSO法规要求。2017年4月开始,管制目录内的低压电气设备须打上GCC公告机构的认证标识,这些具有GCC ConformityMarking标识的产品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在GCC成员国流通和交易。
夏威:“一带一路”上重要区域——中东地区,主要模式以验货为主,而且要求很高。以前各国都有自己的认证,现在以新的GCC 符合性标识为主,对家电类产品的能耗要求很高,产品在GCC成员国流通和交易要特别注意。
王巧妮:我国对中东地区电子电气类出口主要以大型家电为主,比如冰箱、空调和洗衣机等。现在中东国家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产品节能的要求。2010年之前,中东地区的产品认证主要关注安全问题;但是2010年之后,都相应地增加了能效认证要求,这对中国出口企业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沙特为例,冰箱和空调的能效认证标准几乎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版本升级。以后越节能的产品,在中东地区越受欢迎。
印度:力推差异化BIS体系
麦苗:印度是海上丝绸之路极为重要的国家。近年来,印度推出了本国的强制认证标准体系BIS(The Bureau of Indian Standards),它的标准主要是参考IEC标准。
BIS认证有3个特点:第一,认证和测试严格区分开,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分开;第二,产品检测的样品必须要送到印度当地检测,相应地会带来检测流程长、清关麻烦和费用高等问题,这实质上是印度政府对海外商品进口的一种变相高门槛;第三,对认证中细节的要求非常高。比如,对于产品由多工厂生产的大企业来说,每个工厂的样品要单独送检,哪怕产品一模一样。 夏威:印度对于进口产品的认证要求越来越高,推出了本国的强制认证标准体系BIS(The Bureau of Indian Standards),覆盖全部产品。这两年,我国出口印度的光伏设备越来越多,与传统的家电、照明以及工具产品认证需求相比,信息、光伏类产品认证需求正在逐渐加强。
王巧妮:印度BIS认证在2017年8月刚刚推出了第三批认证目录,扩充了管制产品范围。据了解,这个新的列表应该在2018年2月正式执行。
法规更新一般都包含3个方面的情况:首先,随着产品出口量的增加,对应的出口目的国就会扩增管制产品列表;其次是标准升级,对已经要求做认证的产品的测试标准进行版本升级;最后是内部监管。无论是扩增产品的管制列表还是标准升级,其实都是对外来产品的要求;而内部监管则是通过加强对发证机构的监督和产品的市场抽查力度来提高监管标准。
东南亚:蓄力建立本国体系
麦苗:“一带一路”中老挝、缅甸这些国家的特点就是国家比较小,没有完善的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它们一般参考和接受IEC标准体系和CB报告。CB认证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EE国际认证组织颁布的一套标准和认证体系,通过它能够解决每个国家相同的认证,以减少重复测试。同时每个国家可以声明本国偏差,在IEC网站上发布。这样的好处是,当企业还不知道出口什么国家的时候,可以按照IEC标准先进行评估,等到具体出口到哪个国家,再把该国家偏差纳入进来。
夏威:“一带一路”国家中发展中国家比较多,对于产品认证的强制要求以往并不是十分严格,也不可能迅速达到很高水平。它们主要参照欧盟的IEC标准体系,但正在慢慢建立本国的认证体系。目前,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泰国都有本国的国家标识。
王巧妮:这两年印尼、泰国和越南等市场吸引力明显增强,客户咨询越来越多。泰国2017年增加了不少管制产品,针对一些家电做扩充。印度尼西亚公布了一批即将新增的家电产品。一旦进口量和事故率上升,相关政府会立刻把目前研究的管制清单正式执行公布。东南亚国家认证市场刚刚开放,认证模式比较倾向于保護国内实验室,因此倾向于在本国测试,对我国企业来说,无论测试成本还是时间成本都比较高。如果要往这些地区销售产品,一旦产品落入管制清单,企业需要注意认证时间一定要提前,做好充分安排。
非强制性认证要不要做?
出口“一带一路”市场,除了强制性认证,对于非强制性认证,您对出口企业有什么建议?
麦苗:对于非强制性认证,我个人的观点是,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产品竞争力来决定,以及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更好地背书,导入差异化自愿性认证要求。对于一些确确实实下了功夫和成本的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定要突显出来。
要强调的是,自愿性认证不仅集中在安规和电池兼容等基本的安全指标上,更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好用、耐用等能效、性能、人体工学和耐久性上。
夏威:强制性认证更多地属于政府层面的基本要求,非强制性认证更能体现企业和产品的商业化和差异化。我们的经验是,除了产品的安全性认证外,企业更应该重点关注能源消耗和性能检测方面的认证。像家乐福、欧尚这些大买家在这方面已经有要求,委托第三方机构做性能测试。
王巧妮:建议企业首先对当地市场进行市场调研,或者和当地进口商协商,了解某个非强制认证在当地市场的接受度和权威性。对于接受度和权威性比较高的认证,建议企业根据业务销售情况主动申请,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