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阅读教学的真谛。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探索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提升其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形式;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阅读教学的真谛。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上好阅读课,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长期研究的问题,下面谈谈我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健康积极的情感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教学《孔子游春》时,当揭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有一学生说:“孔子带他的弟子去游春了,我想那个地方肯定景色很美。”随即我又追问学生:“孔子仅仅是带他的弟子去欣赏美丽景色吗?”这时大家都疑惑不解,此时让他们带着这样一种期待去读课文,一下子就能抓住文章重点。
又如在讲授《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之前,我用多媒体出示了《水浒传》人物的图谱,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欲望。在学生熟悉课文之后,又指导学生角色扮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后,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学生自发地阅读了《水浒传》,可见课内的“固体植根”成就了课外的“枝繁叶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要善于根据阅读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荷花》时,通过一些实景图片和古筝乐曲的合理搭配,让学生仿佛身处于荷花池中,听着天籁,闻着微风吹过所传来的荷花的清香,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丰富学生的阅读形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且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
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如教学《草原的早晨》时,我打开电脑,出示一幅幅草原风光图片,简介了草原的迷人的的风光,富饶的物产,奇特的风俗,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畅所欲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所读过的东西,如讲讲、唱唱、演演、画画等。例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故事性都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讲故事或童话剧的表演形式进行课堂训练;《快乐的节日》课文朗读后,可以让学生边跟《快乐的节日》的录音歌曲唱,边随着教师的示范动作翩翩起舞;学习《小动物过冬》后,可以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分角色进行表演;学习《这儿真好》这一课后,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堂素描,让学生想象小熊和其他小动物们在小岛上的生活,并动手画下来。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接收阅读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要求授课教师能够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难点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阅读中提出问题,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并解决问题于阅读教学中。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我就引导学生从矛盾冲突中质疑。我说:“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们发现了哪些‘前后矛盾’想不通的地方呢?”学生说:“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可为什么又把它杀了?”我借机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开展探究或同桌互相交流解决,进而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以及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再如在讲授《青海高原一株柳》時,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儿?作者为什么对它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说既然是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就让我们自己解决吧,有信心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有”。我趁热打铁,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在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认识高原一株柳的品格,从而对上课伊始时提出的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就像一个引路人,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开来,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在一步一步培养阅读能力,逻辑思维不断增强,更是将语文阅读和生活更加紧密的联系到一起。
四、加深学生的阅读感悟
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要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受到审美的乐趣。小学生生活经历少,知识面比较窄,有的课文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共鸣。授课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具体场合,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最佳情境。
如《夕阳真美》一文,用生动的语言将夕阳西下的美景写得充满活力,富有情趣。霞光中,爷爷也被照得“满面红光”,由衷地赞叹道:“夕阳真美呀!”情由景生,由景生情,情景过渡是那么自然,却又韵味无穷,正因为有了“爷爷、奶奶和我”,画面才显得更加和谐美好。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爷爷、奶奶和“我”,演一演爷爷满面红光,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呀!”的情景。紧接着,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夕阳究竟美在哪呢?”请爷爷、奶奶和“我”在课文描述中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三人小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中领略到 “太阳西斜时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太阳慢慢下沉时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太阳落山后把灿烂的霞光留在遥远的天边”的夕阳映照下的美丽景色,感悟出爷爷、奶奶与“我”的幸福生活。
总之,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若能做到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灵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自身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形式;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阅读教学的真谛。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上好阅读课,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长期研究的问题,下面谈谈我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健康积极的情感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教学《孔子游春》时,当揭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有一学生说:“孔子带他的弟子去游春了,我想那个地方肯定景色很美。”随即我又追问学生:“孔子仅仅是带他的弟子去欣赏美丽景色吗?”这时大家都疑惑不解,此时让他们带着这样一种期待去读课文,一下子就能抓住文章重点。
又如在讲授《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之前,我用多媒体出示了《水浒传》人物的图谱,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欲望。在学生熟悉课文之后,又指导学生角色扮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后,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学生自发地阅读了《水浒传》,可见课内的“固体植根”成就了课外的“枝繁叶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要善于根据阅读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荷花》时,通过一些实景图片和古筝乐曲的合理搭配,让学生仿佛身处于荷花池中,听着天籁,闻着微风吹过所传来的荷花的清香,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丰富学生的阅读形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且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
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如教学《草原的早晨》时,我打开电脑,出示一幅幅草原风光图片,简介了草原的迷人的的风光,富饶的物产,奇特的风俗,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畅所欲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所读过的东西,如讲讲、唱唱、演演、画画等。例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故事性都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讲故事或童话剧的表演形式进行课堂训练;《快乐的节日》课文朗读后,可以让学生边跟《快乐的节日》的录音歌曲唱,边随着教师的示范动作翩翩起舞;学习《小动物过冬》后,可以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分角色进行表演;学习《这儿真好》这一课后,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堂素描,让学生想象小熊和其他小动物们在小岛上的生活,并动手画下来。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接收阅读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要求授课教师能够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难点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阅读中提出问题,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并解决问题于阅读教学中。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我就引导学生从矛盾冲突中质疑。我说:“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们发现了哪些‘前后矛盾’想不通的地方呢?”学生说:“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可为什么又把它杀了?”我借机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开展探究或同桌互相交流解决,进而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以及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再如在讲授《青海高原一株柳》時,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儿?作者为什么对它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说既然是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就让我们自己解决吧,有信心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有”。我趁热打铁,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在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认识高原一株柳的品格,从而对上课伊始时提出的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就像一个引路人,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开来,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在一步一步培养阅读能力,逻辑思维不断增强,更是将语文阅读和生活更加紧密的联系到一起。
四、加深学生的阅读感悟
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要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受到审美的乐趣。小学生生活经历少,知识面比较窄,有的课文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共鸣。授课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具体场合,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最佳情境。
如《夕阳真美》一文,用生动的语言将夕阳西下的美景写得充满活力,富有情趣。霞光中,爷爷也被照得“满面红光”,由衷地赞叹道:“夕阳真美呀!”情由景生,由景生情,情景过渡是那么自然,却又韵味无穷,正因为有了“爷爷、奶奶和我”,画面才显得更加和谐美好。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爷爷、奶奶和“我”,演一演爷爷满面红光,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呀!”的情景。紧接着,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夕阳究竟美在哪呢?”请爷爷、奶奶和“我”在课文描述中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三人小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中领略到 “太阳西斜时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太阳慢慢下沉时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太阳落山后把灿烂的霞光留在遥远的天边”的夕阳映照下的美丽景色,感悟出爷爷、奶奶与“我”的幸福生活。
总之,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若能做到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灵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自身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