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验资源整合的研究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GKD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课本中演示性实验、例题实验、资料卡中内容等整合成设计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拓展性实验,最终形成层次性问题实验。在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不断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从而不断产生头脑风暴与思维震荡,从而揭示了化学实验的真谛。
  关键词:实验整合;头脑风暴;探究与悬疑;思维拓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3-001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3.006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实验,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怎么强调化学实验都不为过。其实化学实验本身并没有什么,目的是通过化学实验,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在探索解释这些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小组激烈的讨论与争论等,进而产生思维碰撞与头脑风暴,获取一种思维上的顿悟,这才是化学实验真谛所在。如苏教版化学2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中的实验仅仅是素材,不仅非常简单而且又平铺直叙,如缺少恰当的引导,就难以发挥实验的真正功能,因此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将这些实验与课本中的其它内容进行整合并加以恰当的引导,就能发挥化学实验应有的功能。
  三、将演示性实验整合成设计性实验
  课本上内容有时不能要学生预习(如本节课),否则学生知道了谜底,学生学习的悬疑性和学习激情就大打折扣了。本节课可先引导学生认识煤燃烧发电流程:先将煤炭燃烧放热,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然后转化为机械能,最后转化为电能。经过多次转换,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率就非常低了。趁势一转,而我国目前缺电又很严重,很多山区目前还靠煤油灯和蜡烛照明,我们能不能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既为祖国做贡献、又能解决山区的实际困难呢?将学生置身于一种责任和担当的情境中,学生的激情和责任一下子就迸发出来了。教师再因势利导到煤炭燃烧的本质,得出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是电子转移。如实验室中我们以锌与稀硫酸反应为例,设计什么样实验装置就能将化学能(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即如何将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转移的电子引出来?如何检验其中的电流?完成实验装置需要哪些材料?在强烈责任心和迫切探究真理欲望的强大动力驱使下,经过思维震荡之后,当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一瞬间,学生激情燃烧了!
  也可以引用电视剧《寻秦记》中情境:古天乐用宝镜穿越时,发现宝镜没电,他找到了发电原理示意图:如用硫酸做介质,铜和另一种金属做电极。教师趁机提出系列问题:充分考虑当时的环境与条件,对另一种金属电极材料有无要求、要求的条件如何?没有另一种金属电极可以用什么代替?如何检验其中的电流?没有硫酸可以用什么代替?没有铜用什么代替?没有其它材料用什么代替?等等。
  总而言之,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融入学生自身的情感,才能激发出学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学生才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出主动性、创造性、智慧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头脑风暴和思维顿悟。学生在体验实验成功的同时,既初步掌握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又感觉到学有所用和学有所值。
  二、将资料卡中的内容等整合成探究性实验
  不少老师通过分析上述锌铜原电池,直接得出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不仅该结论有很强的局限性,而且又失去了一次使学生产生思维顿悟的机会。如结合资料卡中的内容整合成探究性实验,就会再次使学生产生思维震荡。如将全班设计分成三组实验(都含导线和灵敏电流计),如何将下列用品连接能形成原电池?甲组提供铁棒、铜棒、碳棒、锌棒、酒精、汽油;乙组提供两个铜棒、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丙组提供铁棒、碳棒、氯化钠溶液。当甲乙两组怎么连接都检不出电流,特别当他们看到丙组实验成功时,就会更加刺激甲乙两组学生的神经,加速其探究欲望和思维震荡,是缺少某种连接方案还是缺用品?小组就会查阅资料、讨论此时就成了争论,甚至还有学生比较甲乙丙三组提供的材料的差异,研判差异材料的功能,经过头脑风暴、思维顿悟自然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同时还得出差的材料究竟是干什么的。丙组同学虽然检出了电流而又不与常规现象(与刚刚学到的锌铜原电池的现象)相吻合,同样也会绞尽脑汁、苦苦思考,也会急于查阅资料(教师趁机引导查阅教材中的资料卡)、讨论过渡到争论,最终也会产生头脑风暴而豁然开朗,认识到金属腐蚀的方式有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两种。
  总之,只有当实验过程中出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实验现象时,才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刺激学生的神经,才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从讨论过渡到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产生头脑风暴、获取思维的顿悟,从而对原电池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实验就会达到其应有的功能和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三、将例题实验整合成拓展性实验
  不少老师在举例判断某些装置能否形成原电池时,经常举如图所示装置。只要学生简单回答“是”还是“不是”,即一带而过;稍好一点的,用灵敏电流计检验一下电路中有无电流。但只是该实验的表面功能,没有挖掘出其应有的功能。如果再往下挖掘一下,即如何将其改进为原电池呢?关键就在于如何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层层涟漪,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例如有不少学生提出用一根导线将两烧杯溶液相连就可构成原电池。我建议他们用导线相连后再用电流计检测,结果没有电流产生。趁机提问学生:为何不行?经过一系列的探索、讨论、争论,经过思维激荡后,得出电子不能从溶液中经过,否则溶液不能呈现电中性等。
  又有不少学生提出将铜棒、锌棒插入到同一个烧杯中,很多学生认为这肯定行,我反问一句:“这肯定不行吗”?学生回答:“这不就是刚才的锌铜原电池,为何不行”?这时我将刚才的锌铜原电池实验装置拿给学生看。刚才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明明偏转的好好的、大大的,此时怎么不见偏转了呢?学生一片惊愕,既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故作停顿后,告诉学生这个装置短期内是可以形成原电池的,长时间肯定是不行的,即传统的锌铜原电池具有强大的理论意义,但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有学生提出来,将两个烧杯打个洞,用玻璃导管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原电池。我提示学生,这跟(2)不是一样了吗?此时我话锋一转,我们千方百计想将二者连接起来,确实也必须连接起来,即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致得出形成离子回路。此时我再取出来一个盐桥,朝两个烧杯中一插,哇塞!电流计指针偏转了!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一下子群情激奋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告诉学生这就是100多年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丹尼尔电池。然后再对盐桥功能做简单说明,关于盐桥的知识等到高二选修化学时进一步学习。由于盐桥使用时很不方便,现在一般在原电池装置内内置一个选择透过性膜(使某个或某些离子通过),将装置分成两部分,类似于丹尼尔电池装置,这样使原电池结构更加紧凑、实用。
  将例题或习题实验整合成拓展性实验之后,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围绕如何改进装置而激荡,在思维激荡的过程中,不断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不断开拓学生的眼界,不断突破思维定势。在思维激荡过程中,既学习到了新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四、将教材内容调整并整合为真设计性实验
  氢气与氧气燃料电池是下节课的分组实验,有实验设计之名,无实验设计之实。如果提前到这里,真正进行实验设计,又会收到无法预计的效果。将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设计成原电池并进行实验,这会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挑战学生的思维极限。尽管学生有了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的知识,但对于燃料电池的知识仍然是陌生的。学生必然会为两个电极的选择、电解质溶液的选择、如何制取氢气与氧气、氢气与氧气哪个在正极上反应和哪个在负极上反应、氢气与氧气如何吸附在电极上、装置如何搭建、如何检验电流、在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思维震荡、头脑风暴。如在争论的过程中必然会辨析负极材料与负极反应的差异、正极正材料与正极反应的差异、介质功能及其是否参与反应等等,等到实验成功之后,学生就会激荡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很多同学还意犹未尽,指出此时溶液中的离子仍然是混合的,电流是暂时的,该原电池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应加一个选择透过性膜等等!我趁机表扬学生,比课本中的实验装置更完美!对于这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其它问题,我们明天继续探讨解决。
  对氢气、氧气原电池经过内容调整与整合之后,学生就会全面掌握真实原电池各部分的作用与功能,就会克服锌铜原电池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就会克服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和很多公开课中出现的错误,如原电池的负极比正极活泼、负极材料与负极参与反应混为一谈、原电池一定要有电解质溶液且必须参加电极反应、一定是负极被氧化等。同时氢气、氧气燃料电池,也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最佳小结。
  总之,只有设置高质量的系列层次问题,并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学生才会有所担当而积极思考。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过程中,不断挑战学生思维极限、不断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始终在不断高速运转与震荡,不断产生头脑风暴、获取了思维上的顿悟。学生经过不断否定之否定之后,就会形成更加正确、全面、科学的观念,这就是化学实验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第6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40-42
  [2] 成际宝. 浅谈县级教师赛课中课堂教学的缺失与建议[J].化学教育,2014,(9):40-43
  [3] 成际宝. 县级教师赛课中的知识缺失 [J]. 化学教育,2014,(17):18-19
其他文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2-0025-01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教案是课前为上课所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化学学科知识点多,实验多,有些内容又比较抽象,虽然教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精心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准备实验、做多媒体课件等,但是,不一定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课后认真的反思。下面就谈谈课后反思。    一、课后反思是教案的组成部分    课后反思,是教
When we talk about Christmas, we often think of many Christmas things, such as Christmas trees, Santa Claus1, and gifts. However,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is a not so “Christmas” tradition2: Many p
摘要:基于学生生活感知,创设真实情景感受燃烧之美。从蜡烛说起,将学生的预测引导至科学规范的探究,感受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体会探究的乐趣。基于燃烧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会科学用火,呵护生命安全,切实体验化学的学科功能与价值。  关键词:燃烧之美;探究程序;探究之乐;化学学科功能与价值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0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
摘要:以玉环独特的三期土质条件进行酸碱测定实验加以导入并进行系列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地帮助学生理解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本质,有助于学生把课堂知识运用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效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6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
摘要: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体验物质的转化。在自主学习单的引领下,在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学会内化知识建构。  关键词:实验体验;晶体生成;自主学习;内化知识;知识建构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11—008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11.028  一、复习课案例的提出  笔者在
摘要:“翻转课堂”是课堂教学模式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形态,它在给我们带来感官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人才培养理念的新诠释。在彰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方面,翻转课展现出了强大的魅力。文章以“溶液的酸碱性”的三个翻转课片段为例对“翻转课堂”进行了实践。  关键词:翻转;个性化;能力培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1-003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摘要: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可通过用“思维导图”激活知识、用“转化关系图”串联知识、用“题组训练”巩固知识来提升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效果,促进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丰富内涵的理解,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元素及其化合物;思维导图;转化关系图;题组训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1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
Put Dances with Wolves at the top of your list of great movies to see.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many movies about Native Americans released1, this is far superior2 to all the others. It is certainly a
导演(Director):  布兰登·坎普(Brandon Camp)  演员(Cast):  加布里埃尔·贝特曼(Gabriel Bateman)  达比·坎普(Darby Camp)  基拉·桑切斯(Kiele Sanchez)  安古斯·山姆普森(Angus Sampson)  类型(Type):  家庭(Family)  国家/地区(Country/Region):  美国(USA)  制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  徐梦珊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广东〓广州〓510080)  摘要:以人教版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实践为例,对“翻转课堂”实施中的课前、课内、课后活动的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分析 “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价值和实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模式;教学实践;氧化还原反应  文章编号:1008-0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