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庆开县广褒的北部山区,有这样一种树,它扎根于岩缝之中,挺立于绝壁之上,任凭风吹雨打,总是一片绿色风范,它叫崖柏。在崖柏生长的那座神奇之山——雪宝山,也有这样一个默默奉献,执着坚守的人,他以赤子的情怀匍匐于瘠地书写壮丽,以奋发的秉性植根于大山奉献绿荫。从中学到小学,从乡政府到薄弱学校,从城郊到边远山区……他多次工作变动,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每一步都有悖常理。走进深山,他只为了实现一个梦想,就是要使山区的教育变个样。他,就是重庆市开县白泉平安希望小学校长刘星。
从城郊到深山,立志为家乡教育作贡献
1998年,曾经在山区工作多年的刘星来到离县城较近的原东华镇农校工作,从山里来到山外,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幸事。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时间,他就主动申请要调回偏远贫穷的白泉乡支教。这在有的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大傻瓜”。当他带着调动申请去教育局签字时,一个领导说:“你的脑壳是反长起的哦!别人都是朝外挤,你却申请到山上去,我是第一个遇到,还是慎重考虑一下吧!”由于他的执著,领导给他签了字。
刘星说:“自从走上讲台,每天想的就是怎样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提高山区教育质量,立志为家乡做出贡献。”
经过多年努力工作,2006年,刘星被任命为白泉平安希望小学校长。在农村教育这个舞台上,他终于可以一展多年来的抱负,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奉献给这片群山峻岭。
不让山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上任之初,刘星就提出“不让山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办学理念,提倡办有精神之校,打造花园式诗意校园。这一切都是他多年来不断思考、历经求索得来的办学心得。
白泉平安希望小学地处开县北部山区,是特困乡之一,距离县城108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学校。为了改善贫困山区学生的生活,刘星带领师生开辟实验基地,种植蔬菜和用学生剩饭剩菜喂猪,利用国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学校再适当补贴,让学生免费在学校食堂吃饭,不带一分钱,一颗粮,学生吃上了大米饭,还有汤菜,定时“打牙祭”,改变了以前学生蒸玉米红薯,却又生熟不定的历史。
作为土生土长的白泉人,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刘星更多一份家乡情结,对农村留守儿童更多一份关注。他所在的学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幼儿班到三年级,各班寄宿生数量不等,四至六年级全是寄宿生,其中70%属留守子女,年龄的幼小、亲情的缺失、隔代教育的代沟,造成不少问题儿童。为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刘星要求所有老师都是代理家长,都是保姆,陪吃、陪睡、陪学习、陪玩耍,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注重学困生的辅导。学校免费开通亲情电话,开设“知心姐姐屋”,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周”,设立留守子女专项扶助基金,建立留守子女服务中心,建立家长学校,设立家长接待室,密切家校联系。利用希望小学这张名片,联系平安保险公司、重庆市委党校、东莞日新科技传导公司等单位和个人,接受他们的捐款捐物,用于资助留守儿童。近五年,累计款物合计数十万元,资助留守儿童1000余人次。2010年“六一”儿童节,学校食堂杀三头猪,招待同乡800余名留守儿童共进午餐“庆六一”。老师当服务员,学生当嘉宾,盛况空前。刘校长这一系列以生为本的举措,得到了白泉乡父老乡亲的拥戴。
“学校的魅力不光在外表,提高育人质量,走内涵发展道路,办人民满意教育乃是一所学校的永恒主题”,刘校长深谙此道。
他虽然任务重,事务繁忙,作为公共管理在读硕士研究生,但他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任教数学,并带头做好教学常规。他要求教师勤学习,勤思考,自己也率先做到。几年来,他所做的各类笔记达五十种之多。他倡导教师每天一个教学反思,每周一次集体学习,每月一篇文章,主持多个市县级课题研究,并先后结题,不断提升师资水平。
他认为,一个团队,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领头羊固然重要,但团队合作、团队精神更为重要。他狠抓师德建设,提出和带头信守师生“八荣八耻”,举行在国旗下宣誓和在自己照片上签字等各种师德建设活动。在他的引领和激励下,涌现出了至今仍坚守在海拔1700多米的群岭村校获得重庆市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的王洪春,因组织学校活动劳累过度而流产死于手术台的石巧,上班路途艰险发生车祸而杵着拐杖上课的蒋泽桃,几次病魔造成家庭破裂仍矢志不渝关爱学生的刘祖顺等一大批优秀教师。正是有刘星带领这一大批甘于奉献、甘于清平的山区教师,使得开县最边远的山区小学的办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使得山区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几年来,刘星着力打造诗意花香校园,争取上级投入200余万元,完善学校硬件建设,先后数次冒着冰雪走进深山采挖景观花木培植学校花园,带领教师下河抬回漂亮石头装饰校园,带头吟诗作画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完成了校徽、校旗、校歌、校赋的创作。他敞开大门办学,书协、美协到校创作,将学校定为“开县书法创作基地”“开县美术写生、创作基地”,诗协到校为校园文化作诗赋词,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如今校园已是绿树葱茏,处处花香,处处书香,校园真正成了老师奉献的家园,学生成长的乐园。
为了《雪宝山》,他们走遍了雪宝山
白泉平安希望小学地处国家森林公园雪宝山的腹心,为了提升雪宝山形象,让人们了解雪宝山,刘星带领全校老师花三年时间走遍了雪宝山的山山水水,峰峦沟壑,他们春夏秋冬无数次饮溪水、睡草坪、吃干粮,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深山拍摄雪宝山珍贵的风光图片3000余幅,收集、整理和撰写了数十万字的文字资料。
2008年10月21日,是刘星37岁的生日,那天,朋友到家为他祝贺生日,他却在雪宝山最远最险的“天生桥”,收集《雪宝山》素材。2008年的元宵节,雪宝山正值大雪封山,足有两尺厚,他带领教师穿越雪宝山风景最美的核心区,由于路途艰难,当他们回来到达万丈悬崖的手拔岩时,已是黄昏,他们靠着手机的光亮,攀着树枝匍匐潜行,他们是大雪后第一次行走,全是一片白,没有了路,他们就在山林里往下爬,当他们晚上十一点多回到校园的时候,头发脸上都是稀泥,“他说,只差一点就冻死在雪宝山。”
历尽三年艰辛,开县第一本图文并茂的中小学生生态科考读本《雪宝山》一书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成为雪宝山旅游开发的宝库,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好评。更为惊喜的是,这本乡土教材成为了希望小学自创教材的一个传奇,2010年7月,在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表彰大会”上,他领导的团队获得“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由他主编的校本课程《雪宝山》获得“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特等奖”,他本人也获得“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几年来,学校还先后编撰师德集《榜样》、文化诗集《崖柏魂》、校园文化图文册《精神点亮希望》等校本课程教材。
崖柏精神。孕育希望
“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
四年来,为了学校发展,刘星总是废寝忘食地工作。近年来,在改建各村校时,刘星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一次,他骑车去工地时,由于摩托车出故障连人带车摔到山下,被滚烫的消声器严重烫伤,一个多月无法走路,双脚都留下了永恒的伤疤。
刘星每天睡眠不足五个小时,在他的《校长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我非常感谢‘废寝’,深夜无人打扰,一个人凝神静思,多数工作创意,都是这样在半夜里想出来的。”由于生活没有规律,经常吃方便面,三餐不定,现在落下了严重的胃病,每天他都得带着药袋子上班。
2009年,组织上考虑他夫妻分居十多年,调他到离家近的学校,可是被他婉言谢绝。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刘校长坚守大山?答案终于找到,那就是生长在雪宝山悬崖绝壁上有“活化石”之称的崖柏,他总结出了崖柏精神——“不屈、坚守、自立、超越”,将崖柏精神作为学校的办学精神,作为自己和师生的精神支柱。他在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打造了以崖柏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长廊。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是师生自己的铮铮誓言,大大激发了师生的昂扬斗志。另外,红色文化、经典文化宣传画遍布校园四周,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正在打造的“雪宝山民俗文化博物馆”和“留守儿童梦想中心”即将投入使用。为此,中国青基会、重庆市教委领导曾题词勉励:“坚守大山、传承希望”“崖柏精神、孕育希望”。
“崖柏如君,君如崖柏,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的是崖柏的担当精神,是崖柏的奋进精神,是崖柏的奉献精神。”
在刘星校长的带领下,今天的开县白泉平安希望小学环境怡人,老师敬业乐教,学生乐学善思,“不让山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想逐步实现。2009年,学校被中国青基会评为“希望工程20年模范希望小学”。
从城郊到深山,立志为家乡教育作贡献
1998年,曾经在山区工作多年的刘星来到离县城较近的原东华镇农校工作,从山里来到山外,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幸事。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时间,他就主动申请要调回偏远贫穷的白泉乡支教。这在有的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大傻瓜”。当他带着调动申请去教育局签字时,一个领导说:“你的脑壳是反长起的哦!别人都是朝外挤,你却申请到山上去,我是第一个遇到,还是慎重考虑一下吧!”由于他的执著,领导给他签了字。
刘星说:“自从走上讲台,每天想的就是怎样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提高山区教育质量,立志为家乡做出贡献。”
经过多年努力工作,2006年,刘星被任命为白泉平安希望小学校长。在农村教育这个舞台上,他终于可以一展多年来的抱负,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奉献给这片群山峻岭。
不让山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上任之初,刘星就提出“不让山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办学理念,提倡办有精神之校,打造花园式诗意校园。这一切都是他多年来不断思考、历经求索得来的办学心得。
白泉平安希望小学地处开县北部山区,是特困乡之一,距离县城108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学校。为了改善贫困山区学生的生活,刘星带领师生开辟实验基地,种植蔬菜和用学生剩饭剩菜喂猪,利用国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学校再适当补贴,让学生免费在学校食堂吃饭,不带一分钱,一颗粮,学生吃上了大米饭,还有汤菜,定时“打牙祭”,改变了以前学生蒸玉米红薯,却又生熟不定的历史。
作为土生土长的白泉人,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刘星更多一份家乡情结,对农村留守儿童更多一份关注。他所在的学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幼儿班到三年级,各班寄宿生数量不等,四至六年级全是寄宿生,其中70%属留守子女,年龄的幼小、亲情的缺失、隔代教育的代沟,造成不少问题儿童。为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刘星要求所有老师都是代理家长,都是保姆,陪吃、陪睡、陪学习、陪玩耍,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注重学困生的辅导。学校免费开通亲情电话,开设“知心姐姐屋”,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周”,设立留守子女专项扶助基金,建立留守子女服务中心,建立家长学校,设立家长接待室,密切家校联系。利用希望小学这张名片,联系平安保险公司、重庆市委党校、东莞日新科技传导公司等单位和个人,接受他们的捐款捐物,用于资助留守儿童。近五年,累计款物合计数十万元,资助留守儿童1000余人次。2010年“六一”儿童节,学校食堂杀三头猪,招待同乡800余名留守儿童共进午餐“庆六一”。老师当服务员,学生当嘉宾,盛况空前。刘校长这一系列以生为本的举措,得到了白泉乡父老乡亲的拥戴。
“学校的魅力不光在外表,提高育人质量,走内涵发展道路,办人民满意教育乃是一所学校的永恒主题”,刘校长深谙此道。
他虽然任务重,事务繁忙,作为公共管理在读硕士研究生,但他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任教数学,并带头做好教学常规。他要求教师勤学习,勤思考,自己也率先做到。几年来,他所做的各类笔记达五十种之多。他倡导教师每天一个教学反思,每周一次集体学习,每月一篇文章,主持多个市县级课题研究,并先后结题,不断提升师资水平。
他认为,一个团队,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领头羊固然重要,但团队合作、团队精神更为重要。他狠抓师德建设,提出和带头信守师生“八荣八耻”,举行在国旗下宣誓和在自己照片上签字等各种师德建设活动。在他的引领和激励下,涌现出了至今仍坚守在海拔1700多米的群岭村校获得重庆市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的王洪春,因组织学校活动劳累过度而流产死于手术台的石巧,上班路途艰险发生车祸而杵着拐杖上课的蒋泽桃,几次病魔造成家庭破裂仍矢志不渝关爱学生的刘祖顺等一大批优秀教师。正是有刘星带领这一大批甘于奉献、甘于清平的山区教师,使得开县最边远的山区小学的办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使得山区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几年来,刘星着力打造诗意花香校园,争取上级投入200余万元,完善学校硬件建设,先后数次冒着冰雪走进深山采挖景观花木培植学校花园,带领教师下河抬回漂亮石头装饰校园,带头吟诗作画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完成了校徽、校旗、校歌、校赋的创作。他敞开大门办学,书协、美协到校创作,将学校定为“开县书法创作基地”“开县美术写生、创作基地”,诗协到校为校园文化作诗赋词,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如今校园已是绿树葱茏,处处花香,处处书香,校园真正成了老师奉献的家园,学生成长的乐园。
为了《雪宝山》,他们走遍了雪宝山
白泉平安希望小学地处国家森林公园雪宝山的腹心,为了提升雪宝山形象,让人们了解雪宝山,刘星带领全校老师花三年时间走遍了雪宝山的山山水水,峰峦沟壑,他们春夏秋冬无数次饮溪水、睡草坪、吃干粮,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深山拍摄雪宝山珍贵的风光图片3000余幅,收集、整理和撰写了数十万字的文字资料。
2008年10月21日,是刘星37岁的生日,那天,朋友到家为他祝贺生日,他却在雪宝山最远最险的“天生桥”,收集《雪宝山》素材。2008年的元宵节,雪宝山正值大雪封山,足有两尺厚,他带领教师穿越雪宝山风景最美的核心区,由于路途艰难,当他们回来到达万丈悬崖的手拔岩时,已是黄昏,他们靠着手机的光亮,攀着树枝匍匐潜行,他们是大雪后第一次行走,全是一片白,没有了路,他们就在山林里往下爬,当他们晚上十一点多回到校园的时候,头发脸上都是稀泥,“他说,只差一点就冻死在雪宝山。”
历尽三年艰辛,开县第一本图文并茂的中小学生生态科考读本《雪宝山》一书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成为雪宝山旅游开发的宝库,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好评。更为惊喜的是,这本乡土教材成为了希望小学自创教材的一个传奇,2010年7月,在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表彰大会”上,他领导的团队获得“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由他主编的校本课程《雪宝山》获得“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特等奖”,他本人也获得“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几年来,学校还先后编撰师德集《榜样》、文化诗集《崖柏魂》、校园文化图文册《精神点亮希望》等校本课程教材。
崖柏精神。孕育希望
“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
四年来,为了学校发展,刘星总是废寝忘食地工作。近年来,在改建各村校时,刘星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一次,他骑车去工地时,由于摩托车出故障连人带车摔到山下,被滚烫的消声器严重烫伤,一个多月无法走路,双脚都留下了永恒的伤疤。
刘星每天睡眠不足五个小时,在他的《校长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我非常感谢‘废寝’,深夜无人打扰,一个人凝神静思,多数工作创意,都是这样在半夜里想出来的。”由于生活没有规律,经常吃方便面,三餐不定,现在落下了严重的胃病,每天他都得带着药袋子上班。
2009年,组织上考虑他夫妻分居十多年,调他到离家近的学校,可是被他婉言谢绝。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刘校长坚守大山?答案终于找到,那就是生长在雪宝山悬崖绝壁上有“活化石”之称的崖柏,他总结出了崖柏精神——“不屈、坚守、自立、超越”,将崖柏精神作为学校的办学精神,作为自己和师生的精神支柱。他在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打造了以崖柏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长廊。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是师生自己的铮铮誓言,大大激发了师生的昂扬斗志。另外,红色文化、经典文化宣传画遍布校园四周,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正在打造的“雪宝山民俗文化博物馆”和“留守儿童梦想中心”即将投入使用。为此,中国青基会、重庆市教委领导曾题词勉励:“坚守大山、传承希望”“崖柏精神、孕育希望”。
“崖柏如君,君如崖柏,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的是崖柏的担当精神,是崖柏的奋进精神,是崖柏的奉献精神。”
在刘星校长的带领下,今天的开县白泉平安希望小学环境怡人,老师敬业乐教,学生乐学善思,“不让山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想逐步实现。2009年,学校被中国青基会评为“希望工程20年模范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