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全球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发生频率较高、分布地域广泛,且所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因此构建与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俨然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是在我国频繁出现,因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影响与损失不断加重,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我国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构建任务的难度。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构建策略
气象灾害的发生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同时也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全局。如2008年的华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12年的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害等,这些气象灾害的发生均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基于此,要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须充分重视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构建,全面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地质结构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受气象灾害的影响更为严重,并且防灾能力较之于城市地区来说也相对较弱,所以理应将其视为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区域。
一、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
具体而言,我国的常见气象灾害主要由暴雨、台风、大风、高(低)温、干旱、寒潮、冰雹等。我们都知道,天气现象即是发生气象灾害的起因,其所造成的影响不仅涉及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将涉及到农业、交通、电力以及通讯等各行各业。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近年来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有所增加,而我国现阶段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在面临这些极端气象灾害时,虽然表现出了一定的成效,但明显还存在着诸多相对薄弱的环节。
具体来说,这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较弱、预报的准确率与时效难以满足气象灾害的防御需求;二是防御布局的重点不够明确。一些主要的战略经济区与国民经济关键行业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相对较弱;三是尚未建立起针对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制度,严重缺乏惊喜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风险评估与可行性论证对城市的规划、重大区域型经济开发项目的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等的支撑明显不足;四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并没有完全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预警信息严重缺乏及时性与针对性;五是应急管理有待加强,各级地方政府并没有贯彻实施好《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以及编制出台工作缺乏实效性;六是缺乏健全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明显还不够健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也不够充分,基层单位(如乡村、社区等)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较弱,严重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与应急演练。显然,这些所暴露出的薄弱环节严重制约着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实施各种科学策略来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推动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气象灾害的科技支撑能力。要想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防御,科学技术的支撑必然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此,我们理应不断加强对气象灾害易发区的调研与分析,严格依据集约化的原则,统一设计、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与规范,整体布局、分布实施,不断完善我国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在这其中,尤其是针对农村、地质灾害易发区、森林草原以及重点江河流域等的综合监测网建设,必须对承灾体以及致灾要素进行全面的监测,从而有效为其提供灾害综合监测能力。
(二)建设具有地方主导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构。首先,由县政府牵头,在各部门基层领导(如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公安局等)的引领下建立起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机构,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人工降雨指挥部等,主要负责日常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其次,建立起气象服务于防雷中心,专门负责雷电灾害的评估与预报、雷电灾害的调查与防雷设施社会化管理的工作;再次,进一步规范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主要负责各乡镇灾害防御管理以及区域气象信息传播的日常工作。严格按照“五有”标准(即有人员、有职能、有装备、有场所、有考核)建立起针对气象灾害的信息档案资料,强化管理。
(三)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应该不断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从传统模式下的“减少灾害损失”逐渐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在统一的组织与分工下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与隐患排查工作,以此实现对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的全面了解与掌握,并从中探索出当前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针对气象灾害风险的数据库,通过对灾害种类的区分来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另外,还需要不断完善风险信息的上报系统与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灾害风险信息的分析、处理与应用。建立健全针对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制度、可行性论证制度,以此来气象灾害防御方案以及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参考依据,最终有效推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
三、结语
总之,只有不断完善体制、固化机制,形成强有力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才能够全面提升针对气象灾害防御的能力与水平,最终实现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陈春丽,郑凤宝.石狮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方案设计[J].河南科技,2013(19).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构建策略
气象灾害的发生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同时也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全局。如2008年的华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12年的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害等,这些气象灾害的发生均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基于此,要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须充分重视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构建,全面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地质结构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受气象灾害的影响更为严重,并且防灾能力较之于城市地区来说也相对较弱,所以理应将其视为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区域。
一、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
具体而言,我国的常见气象灾害主要由暴雨、台风、大风、高(低)温、干旱、寒潮、冰雹等。我们都知道,天气现象即是发生气象灾害的起因,其所造成的影响不仅涉及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将涉及到农业、交通、电力以及通讯等各行各业。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近年来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有所增加,而我国现阶段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在面临这些极端气象灾害时,虽然表现出了一定的成效,但明显还存在着诸多相对薄弱的环节。
具体来说,这些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较弱、预报的准确率与时效难以满足气象灾害的防御需求;二是防御布局的重点不够明确。一些主要的战略经济区与国民经济关键行业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相对较弱;三是尚未建立起针对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制度,严重缺乏惊喜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风险评估与可行性论证对城市的规划、重大区域型经济开发项目的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等的支撑明显不足;四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并没有完全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预警信息严重缺乏及时性与针对性;五是应急管理有待加强,各级地方政府并没有贯彻实施好《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以及编制出台工作缺乏实效性;六是缺乏健全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明显还不够健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也不够充分,基层单位(如乡村、社区等)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较弱,严重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与应急演练。显然,这些所暴露出的薄弱环节严重制约着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实施各种科学策略来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推动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气象灾害的科技支撑能力。要想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防御,科学技术的支撑必然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此,我们理应不断加强对气象灾害易发区的调研与分析,严格依据集约化的原则,统一设计、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与规范,整体布局、分布实施,不断完善我国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在这其中,尤其是针对农村、地质灾害易发区、森林草原以及重点江河流域等的综合监测网建设,必须对承灾体以及致灾要素进行全面的监测,从而有效为其提供灾害综合监测能力。
(二)建设具有地方主导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构。首先,由县政府牵头,在各部门基层领导(如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公安局等)的引领下建立起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机构,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人工降雨指挥部等,主要负责日常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其次,建立起气象服务于防雷中心,专门负责雷电灾害的评估与预报、雷电灾害的调查与防雷设施社会化管理的工作;再次,进一步规范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主要负责各乡镇灾害防御管理以及区域气象信息传播的日常工作。严格按照“五有”标准(即有人员、有职能、有装备、有场所、有考核)建立起针对气象灾害的信息档案资料,强化管理。
(三)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应该不断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从传统模式下的“减少灾害损失”逐渐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在统一的组织与分工下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与隐患排查工作,以此实现对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的全面了解与掌握,并从中探索出当前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针对气象灾害风险的数据库,通过对灾害种类的区分来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另外,还需要不断完善风险信息的上报系统与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灾害风险信息的分析、处理与应用。建立健全针对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制度、可行性论证制度,以此来气象灾害防御方案以及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参考依据,最终有效推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
三、结语
总之,只有不断完善体制、固化机制,形成强有力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才能够全面提升针对气象灾害防御的能力与水平,最终实现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陈春丽,郑凤宝.石狮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方案设计[J].河南科技,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