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于都岭背上高铅锌矿为一中型铅锌矿床,矿体赋存于矿区北部的混合花岗岩中,主要受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成矿作用与混合花岗岩密切相关。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系统分析以及对矿床围岩蚀变、控矿因素的深入研究,认为该矿床主要矿化作用是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充填型脉状铅锌矿床。
关键词: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岭背上高
一、区域地质概况
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褶皱系赣西南拗陷的大湖山—芙蓉山隆断束与信丰—于都拗褶断束的接触部位,于山成矿带中部。区内构造极为发育,主要有北东—北东东向、北北东—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北西向四组。岩浆活动强烈,以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为主。加里东期受褶皱隆起和断裂带复合控制,以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为主。燕山期以酸性岩侵入为主,主要形成了近东西向及北北东向复式花岗岩带或岩体。区内地质条件有利于形成以铅锌矿为主的矿产,岭背上高铅锌矿床在此区域内。
二、矿床地质特征
(一)地层。矿区地层出露简单,主要为震旦系和第四系。
震旦系下统(Za):分布在矿区南部,岩性为会、深灰色变余层凝灰岩,变余长石凝灰质砂岩,青灰色薄—中厚层状变余凝灰质细砂岩与青灰色云母千枚岩互层。地层产状倾向268~280°,倾角40~60°,是本矿区主要赋矿地层。
第四系(Q4):分布于矿区相对低洼的山谷、山坡、河谷两岸等处,主要由残坡积、冲积形成的砂砾、粘土和耕植土层组成。
(二)构造。断裂构造主要为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两组。其中以北东—北东东向及北北东—近南北向断裂最为发育,近东西向构造是本矿床的含矿构造,发育于混合花岗岩中;北北东向构造为矿后构造,切割并错动矿脉,但错距极小,发育于混合花岗岩和震旦系变质岩内。
近东西向断裂:发育近东西向断裂3条,编号为V1、V2、V3,是区内含矿构造,充填有含金属硫化物石英脉,赋存于混合花岗岩中。主要构造特征见表1。
北北东向断裂:北北东向断裂为矿区内较大的断层有两条,编号F1、F2,都为矿后构造。F1断层分布于矿区东部,区内延长700米,宽2-3米,切割矿脉,并呈左行错动,错距一般0.3-1m。断层由硅化破碎岩块和构造角砾组成,两侧为断层泥,断面平直且有擦痕,走向30°,倾向南东,倾角70°;F2断层分布于矿区西部,区内延长800m,宽1-3m,断层性质与F1相同,走向20°,倾向南东,倾角80°。
(三)岩浆岩。矿区内出露的岩浆岩属古嶂岩体的北东一部分,分布于矿区北部,为加里东期强烈的花岗岩化作用形成的混合花岗岩。岩性为交代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交代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岩石具有交代结构、交代似斑状结构、阴影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岩石中长石变斑晶巨大,一般1.5×5㎝,个别可达2.5×10㎝,含量达15~20%,普遍具定向排列,分布较不均匀,斑晶含有与基体相同成分的矿物包裹体,且晶面混浊不清,无完整的晶面,岩体交代残留组分少于10%,岩石外貌酷似花岗岩。混合花岗岩与本矿床关系最为密切。
(四)矿体特征。矿体以脉状的型式赋存于混合花岗岩中,矿脉为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沿断裂带呈平行并列式、侧列式、尖灭再现式,分枝复合式出现。金属硫化物沿石英脉两侧或内部呈细脉状、条带状、团块状、透镜状、浸染状产出。矿脉集中在东西长600m、南北宽60~80m的范围内,在平面上往西收拢、往东撒开,呈帚状分布,向深部有合并的趋势,石英脉膨胀处金属硫化物富集,石英脉变细变窄处,矿化较弱。矿区内共发现矿化带3条,具有工业意义的有两条(V1、V2)。
V1:分布于矿区南部,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地表出露长约400m,有3个中段(354、302、260)和民采坑控制,控制矿体长240m、深169m。矿体近地表厚度较较大,往深部有变小趋势。
V2:分布于矿区中部,距V1约20~30m,矿脉地表出露长约500m,由3个采掘中段(354、302、260)和近地表古采坑控制,控制矿体长度470m,控制最大垂深185m。矿体近地表厚度较小,往深部有变大趋势。
主要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次为毒砂、黄铜矿、赤铁矿、黑钨矿、辉银矿等。主要脉石矿物:石英,次为钾长石、斜长石。表生氧化矿物有少量铅钒、孔雀石、铜兰、褐铁矿等。
矿石自然类型为原生硫化物石英脉矿石,工业类型为闪锌矿、方铅矿—石英脉型。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晶—半自形晶结构、它形晶结构;矿石构造常见有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晶洞状构造等。
(五)围岩蚀变。矿脉与围岩的界限清楚,矿床赋存在混合花岗岩岩体内,矿区发育含铅锌石英大脉型铅锌矿,矿体围岩为交代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混合花岗岩,岩石较为坚硬完整,近矿围岩蚀变见弱硅化、绢云母化及黄铁矿化。与铅锌矿关系密切的为硅化及黄铁矿化。
三、矿床某些地球化学特征
(一)热液活动指示元素特征。矿区成矿热液活动以断裂构造(裂隙)的渗滤为主,成矿方式以裂隙充填作用为主,交代作用次之。部分热液活动微量元素在近矿围岩中的矿化含量明显高于地表,同时受矿化中心距离的控制,如Zn、Cu、Pb、Cd、Bi、W、Mo、Sn等,其元素组合特征及含量高低往往是含矿热液活动聚集成矿的指示信息。
矿区矿化元素可区分为矿中指示元素(如Cu、Pb、Cd等)和近矿指示元素(Bi、W、Mo)。这些指示元素的高值异常是寻找盲矿体或隐伏盲矿体的重要指示信息。
(二)元素地球化学组合特征。聚类分心显示,按相关系数0.5进行聚类分组,本矿区铅、锌矿化元素组合为Zn、Cu、Pb、Cd、Bi、W、Mo、Sn、Ni,表明本矿区成矿热液与岩浆岩活动关系密切。
本矿区成矿元素(Pb、Sn、Cu)和成矿相关元素(Cd、Mn、W、Bi)含量的分布极不均匀型,其变异系数都在1.0左右,与区域Cu、Pb、Sn背景含量比较,说明成矿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富集成矿作用。
四、找矿标志
(1)震旦系下统灰-深灰色变余层凝灰岩、变余长石凝灰质砂岩等底层为铅锌矿的赋矿层位。从矿体空间分布特征上,已发现的矿体呈近WE向带带状分布,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2)矿区两条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是矿区的主要导矿及容矿构造,本身与其次级构造是本矿区的有利找矿部位。(3)区内混合花岗岩体见于震旦系变质岩的内接触带,近东西向石英脉是重要的含矿地质体,其地表蜂窝状金属硫化物是直接找矿标志。
五、结语
综合上述矿床地质特征,认为矿体主要赋存于震旦系变质岩和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其赋矿层位及岩石组合,严格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矿化富集于充填有石英脉的断裂构造内,与围岩界限清楚。矿床受一定地层建造和构造控制,工业类型属闪锌矿、方铅矿—石英脉型。从矿石矿物组成特征分析,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充填型脉状铅锌矿床。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江西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
[2] 叶景平,刘芳宇,周翅华.江西于都老虎头锌、铅(银)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J].江西地质,1998(1).
关键词: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岭背上高
一、区域地质概况
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褶皱系赣西南拗陷的大湖山—芙蓉山隆断束与信丰—于都拗褶断束的接触部位,于山成矿带中部。区内构造极为发育,主要有北东—北东东向、北北东—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北西向四组。岩浆活动强烈,以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为主。加里东期受褶皱隆起和断裂带复合控制,以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为主。燕山期以酸性岩侵入为主,主要形成了近东西向及北北东向复式花岗岩带或岩体。区内地质条件有利于形成以铅锌矿为主的矿产,岭背上高铅锌矿床在此区域内。
二、矿床地质特征
(一)地层。矿区地层出露简单,主要为震旦系和第四系。
震旦系下统(Za):分布在矿区南部,岩性为会、深灰色变余层凝灰岩,变余长石凝灰质砂岩,青灰色薄—中厚层状变余凝灰质细砂岩与青灰色云母千枚岩互层。地层产状倾向268~280°,倾角40~60°,是本矿区主要赋矿地层。
第四系(Q4):分布于矿区相对低洼的山谷、山坡、河谷两岸等处,主要由残坡积、冲积形成的砂砾、粘土和耕植土层组成。
(二)构造。断裂构造主要为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两组。其中以北东—北东东向及北北东—近南北向断裂最为发育,近东西向构造是本矿床的含矿构造,发育于混合花岗岩中;北北东向构造为矿后构造,切割并错动矿脉,但错距极小,发育于混合花岗岩和震旦系变质岩内。
近东西向断裂:发育近东西向断裂3条,编号为V1、V2、V3,是区内含矿构造,充填有含金属硫化物石英脉,赋存于混合花岗岩中。主要构造特征见表1。
北北东向断裂:北北东向断裂为矿区内较大的断层有两条,编号F1、F2,都为矿后构造。F1断层分布于矿区东部,区内延长700米,宽2-3米,切割矿脉,并呈左行错动,错距一般0.3-1m。断层由硅化破碎岩块和构造角砾组成,两侧为断层泥,断面平直且有擦痕,走向30°,倾向南东,倾角70°;F2断层分布于矿区西部,区内延长800m,宽1-3m,断层性质与F1相同,走向20°,倾向南东,倾角80°。
(三)岩浆岩。矿区内出露的岩浆岩属古嶂岩体的北东一部分,分布于矿区北部,为加里东期强烈的花岗岩化作用形成的混合花岗岩。岩性为交代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交代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岩石具有交代结构、交代似斑状结构、阴影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岩石中长石变斑晶巨大,一般1.5×5㎝,个别可达2.5×10㎝,含量达15~20%,普遍具定向排列,分布较不均匀,斑晶含有与基体相同成分的矿物包裹体,且晶面混浊不清,无完整的晶面,岩体交代残留组分少于10%,岩石外貌酷似花岗岩。混合花岗岩与本矿床关系最为密切。
(四)矿体特征。矿体以脉状的型式赋存于混合花岗岩中,矿脉为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沿断裂带呈平行并列式、侧列式、尖灭再现式,分枝复合式出现。金属硫化物沿石英脉两侧或内部呈细脉状、条带状、团块状、透镜状、浸染状产出。矿脉集中在东西长600m、南北宽60~80m的范围内,在平面上往西收拢、往东撒开,呈帚状分布,向深部有合并的趋势,石英脉膨胀处金属硫化物富集,石英脉变细变窄处,矿化较弱。矿区内共发现矿化带3条,具有工业意义的有两条(V1、V2)。
V1:分布于矿区南部,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地表出露长约400m,有3个中段(354、302、260)和民采坑控制,控制矿体长240m、深169m。矿体近地表厚度较较大,往深部有变小趋势。
V2:分布于矿区中部,距V1约20~30m,矿脉地表出露长约500m,由3个采掘中段(354、302、260)和近地表古采坑控制,控制矿体长度470m,控制最大垂深185m。矿体近地表厚度较小,往深部有变大趋势。
主要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次为毒砂、黄铜矿、赤铁矿、黑钨矿、辉银矿等。主要脉石矿物:石英,次为钾长石、斜长石。表生氧化矿物有少量铅钒、孔雀石、铜兰、褐铁矿等。
矿石自然类型为原生硫化物石英脉矿石,工业类型为闪锌矿、方铅矿—石英脉型。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晶—半自形晶结构、它形晶结构;矿石构造常见有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晶洞状构造等。
(五)围岩蚀变。矿脉与围岩的界限清楚,矿床赋存在混合花岗岩岩体内,矿区发育含铅锌石英大脉型铅锌矿,矿体围岩为交代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混合花岗岩,岩石较为坚硬完整,近矿围岩蚀变见弱硅化、绢云母化及黄铁矿化。与铅锌矿关系密切的为硅化及黄铁矿化。
三、矿床某些地球化学特征
(一)热液活动指示元素特征。矿区成矿热液活动以断裂构造(裂隙)的渗滤为主,成矿方式以裂隙充填作用为主,交代作用次之。部分热液活动微量元素在近矿围岩中的矿化含量明显高于地表,同时受矿化中心距离的控制,如Zn、Cu、Pb、Cd、Bi、W、Mo、Sn等,其元素组合特征及含量高低往往是含矿热液活动聚集成矿的指示信息。
矿区矿化元素可区分为矿中指示元素(如Cu、Pb、Cd等)和近矿指示元素(Bi、W、Mo)。这些指示元素的高值异常是寻找盲矿体或隐伏盲矿体的重要指示信息。
(二)元素地球化学组合特征。聚类分心显示,按相关系数0.5进行聚类分组,本矿区铅、锌矿化元素组合为Zn、Cu、Pb、Cd、Bi、W、Mo、Sn、Ni,表明本矿区成矿热液与岩浆岩活动关系密切。
本矿区成矿元素(Pb、Sn、Cu)和成矿相关元素(Cd、Mn、W、Bi)含量的分布极不均匀型,其变异系数都在1.0左右,与区域Cu、Pb、Sn背景含量比较,说明成矿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富集成矿作用。
四、找矿标志
(1)震旦系下统灰-深灰色变余层凝灰岩、变余长石凝灰质砂岩等底层为铅锌矿的赋矿层位。从矿体空间分布特征上,已发现的矿体呈近WE向带带状分布,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2)矿区两条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是矿区的主要导矿及容矿构造,本身与其次级构造是本矿区的有利找矿部位。(3)区内混合花岗岩体见于震旦系变质岩的内接触带,近东西向石英脉是重要的含矿地质体,其地表蜂窝状金属硫化物是直接找矿标志。
五、结语
综合上述矿床地质特征,认为矿体主要赋存于震旦系变质岩和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其赋矿层位及岩石组合,严格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矿化富集于充填有石英脉的断裂构造内,与围岩界限清楚。矿床受一定地层建造和构造控制,工业类型属闪锌矿、方铅矿—石英脉型。从矿石矿物组成特征分析,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充填型脉状铅锌矿床。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江西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
[2] 叶景平,刘芳宇,周翅华.江西于都老虎头锌、铅(银)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J].江西地质,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