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与完善——公诉改革的初步构想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公诉改革中存在与法律实践脱节、对公诉职能定位不清等误区,有必要以公正和效率为理念,构建科学合理进步的现代公诉制度,并提出确定证据标准、完善公诉裁量制度、明确公诉人定位等改革设想。
  关键词:检察改革;公诉权;公诉人;法律监督
  
  公诉制度是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追诉犯罪而形成的法律制度,彰显了惩治犯罪、维护国家和社会及公民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法治特征。应该说,公诉制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不断完善健全和进步发展的历程,但也面临着改革的现实需求。本文拟结合公诉实践,提出公诉改革的初步设想。
  
  一、公诉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开展了“零口供”、“诉辩交易”、“暂缓起诉”等公诉改革试点,并取得了明显的法律、社会和政治效果,为丰富我国公诉理论体系、创新公诉工作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但由于缺乏制度性法律规定的支持和相关理论构建的缺位,一些公诉改革偏离了我国公诉制度的指导思想,有走向误区之嫌。
  (一)理论上对公诉制度应有的法律监督职能予以批判。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中国的检察公诉机关与国外纯粹的公诉机关不同,被赋予了法律监督的职能。公诉制度的改革应当以此为立足点来设计改革思路和奠定理论基础。但有的学者认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管权破坏了控辩审三角关系的平衡,取消其法律监管职能,才符合“等腰三角形”的诉讼求理。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是片面的,我国现行的公诉制度尽管具有明显的职权主义色彩,但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检察机关的监管性质不能取消。问题不在于取不取消,而在于如何看待,只要正确行使监管杈,不仅不会给“等腰三角形’带来失衡,而是还有利于三角关系的平衡。
  (二)公诉制度在引进国外法律规则中未能体现本土特色。近些年,有不少学者对国外的法律制度、规则实行拿来主义,提出应直接照搬照用于我国公诉改革中,如对于辩诉交易制度,暂缓起诉制度等。辩诉交易制度的实行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做支持,包括完善的诉讼程序制度,相应的检察制度和律师制度,对公诉人、律师,诉讼参与人、社会公众都有一定程度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要求,我国目前不具备实行的条件。缓诉制度是将犯罪嫌疑人长期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由公诉人根据案件事实和犯罪嫌疑人的悔罪表现,决定是否最终对其提起诉讼,这种做法不仅擅自扩大了公诉人的自由裁量权,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诉讼期限的不确定性,也与程序法的法定性相抵触,既不利于保护人权,也不利于社会稳定,推行这一制度也不符合我国国情。
  (三)任意缩小或延伸公诉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公诉职能具有法定性和确定性,不能将不属于公诉主体的职能强加给公诉主体,或者无根据地缩小和扩大公诉职能的内容。如:有些地方以西方诉辩交易为理论基础,推行公诉权的司法让步主义,导致有罪不追,多罪少诉,放纵犯罪,显然有悖于公诉职能中犯罪追诉权的内涵。
  
  二、公诉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公正和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约翰·罗尔斯说:“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和修正。同样,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和废除。而公正既是正义的实现方式,也是公诉的价值追求。在刑事诉讼领域中,公正是法的根本性、基础性价值,是诉讼活动永恒的主题。公正具有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方面的含义,实体公正在公诉中表现为认定罪名准确,认定事实清楚。实体正义又必须通过公正的程序运作才能真正实现。在公诉改革中,应衡平与兼顾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在坚持结果公正优先的同时,给予实体公正的足够重视,防止和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从程序上确保被告人、被害人以及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结果的公正建立在过程公正的基础之上。同时,“迟来的正义非正义,迟来的公正非公正”,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刑事诉讼中,效率与公正同等重要。在公诉改革中,追求效率就是在实现公正和正义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节约公诉资源,提高公诉效率,缩短公诉周期,让正义和公平早日到来,适时到来。
  (二)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的原则。 公诉作为刑事诉讼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一方面通过公诉活动迅速揭露,证实和惩罚犯罪,使犯罪分子得以应有的惩罚,而有效地控制犯罪,创造良好安定的社会秩序,使社会成员的人身、自由和财产其权力免受犯罪分子的不法侵害,这也是对社会全体成员的人权保障。反过来,公诉活动中的人权保障有利于控制犯罪和秩序的实现。另一方面,当二者之间发生冲突和对立时,应自觉确立以人权保障为主导的价值观念,摈弃以牺牲个人的利益与自由为代价而保护社会整体利益与维护社会秩序,特别是维护区域性局部利益的传统观念。
  (三)公诉与监督相统一的原则。检察机关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同时行使法律监督权与公诉权,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是由我国的国情及其权力运行规律所决定的,有着实然和应然的合理性,符合法治化要求和人权保护理念及权利制约原理。首先,检察机关在法律上、法理上都具有明确的专门法律监督者的地位。检察监督权在本质上是一种请求权,是一种程序制约权。“相对于行政管理全和审判裁决权而言只是作出某种程序的权力,而没有任何行政决定权和审判裁决权”。 其次,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有效行使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诉讼职能的,监督是内容,公诉是形式,是载体。监督职能必须以诉讼职能为基础、为条件,诉讼职能是监督职能借以发挥的必要途径和手段。再次,在刑事审判中,审查起诉程序是审判的前提,提起公诉程序是审判的基础,抗诉程序是防止审判错误的保障,这些程序性权力是公诉权的有机组成,也是检察监督权借以实体化具体化的载体。
  
  三、公诉改革的初步构想
  (一)完善公诉裁量制度。 当前我国的公诉裁量权制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裁量不起诉的案件范围过窄,由于仅微罪案件方可不起诉,加上全方位的监督制约和救济措施,导致实践中真正裁量不起诉的案件少之又少。一方面,有的公诉人甚至畏于裁量不起诉, 结果导致设置不起诉制度的立法目的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对可以裁量不起诉的案件如做出起诉决定,却没有必要的审前程序加以审查,又导致检察机关乐于起诉和被告人受不必要审判之权力无法实现的结果。公诉转自诉案件范围的广泛性与此类案件往往无果而终之间的矛盾,检察院审查起诉时对所有案卷材料进行全面审查的必要性与被害人起诉后控方仅应由法庭组织必须证据材料的矛盾,都可能影响公诉裁量权的有效进行及可信度。为此,建议应在坚持微罪不起诉的同时,进一步肯定“公共利益原则”在公诉裁量中的地位,允许检察机关以公共利益权衡原则进行公诉裁量。其次,改革和完善公诉转自诉案件的程序,建立对于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制度或者检察官的协助控诉制度,以支持被害人切实行使自诉权。再次,完善不起诉制度,推行不起诉案件听证制度。对于不起诉决定有异议的,嫌疑人、被害人及其有关律师都有权提出听证申请,检察机关应一律采纳,运用听证的方式进行复议复核。
  (二)加强公诉人在庭审中的角色定位。必须指出,公诉人并不是案件的当事人,其与案件实体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决不能将公诉人类同于原告。事实上,检察机关与被告人不可能真正对等的根本原因在于检察权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和保证的国家权力,而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则是建立在法律授权的基础上,行使需要仰仗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但是这种保障作用不同于国家司法机关享有保证,存在消极和被动的本质区别。基于公诉人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刑事诉讼不是所谓的“等腰三角形”,理想的诉讼模式应是既体现三角关系结构的优点,又竭力追求三角结构和现行结构最佳融合与协调的混合型模式。笔者认为,应该在借鉴西方一些国家基于“司法权威理论”指导下的“以审判为中心主义”的同时,继续坚持检察机关的司法监督地位,推行以“司法监督为保障,以审判独立为中心”的诉讼机制。一方面,不以审判为中心,就没有人民法院的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当然也就没有争议的保障,另一方面,没有检察机关的司法监督权的介入,就不会对司法权产生制约,缺乏制约的权利必然产生腐败,缺乏制约的公正变得非公正。
  (三)处理好控辩双方的对抗关系。由于控辩双方的地位、职责和所处角度不同,因而在诉讼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对抗关系。作为一种相互矛盾和冲突的职能,控诉和辩护的平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控、辩双方诉讼地位的平等和诉讼权利、义务的对等。控、辩双方诉讼地位平等是确保公正审判的内在要求,形成现代审判制度的一项普通原则。随着新律师法的实施,刑事辩护律师在阅卷、调查和会见权等方面权利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公诉机关必须适应这一转变,通过依法保障律师各项执业权利、提高公诉人素质、加强庭审抗辩应对预测等提高指控犯罪的能力,确保公诉职能的实现。
其他文献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对于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处理:(一)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二)通缉在案的;(三)越狱逃跑的;(四)正在被追捕的。”这是我国法律对扭送的有关规定。然而,在我国对于扭送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扭送”的理解  从其词义上看,扭送有扭打和送往之意。扭打具有强
期刊
[案情]  陈樟木,曾用名陈招木,男, 1937年10月23日出生,汉族,文盲,浙江省嵊州市人。2008年12月10日15时许,在嵊州市崇仁镇中心敬老院内,陈樟木因琐事和裘雪绍(与陈樟木系同一敬老院老人,72岁)发生争吵,继而两人发生扭打,扭打中两人用拳头互殴,后裘雪绍被陈樟木仰面摔倒在地。继而陈樟木用膝盖顶在裘雪绍的腹部,用拳头在裘雪绍的胸部、头部等部位击打了几拳,致其死亡。  法医学鉴定结论:
期刊
摘 要:在当前在打击贪污贿赂犯罪风暴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是否应当将“性贿赂”纳入行贿罪调整范围之内,存在反对和支持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文赞成将“性贿赂”纳入行贿罪调整范围之内,并对其从立法和司法上的可行性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关键词:贪污贿赂;性贿赂;调整范围 ;立法和司法    据统计,自十六大以来,中央纪委累计查处严重腐败的仅省部级以上官员16位,平均每年3位,而这些巨贪的“落马”都大多与色、赌、
期刊
《刑事诉讼法》关于进行搜查、扣押、查封以及查询和冻结金融机构存款,由公安机关决定并由其执行的规定,不符合刑事诉讼中的权力制衡原则。为加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监督,有效规范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提高案件质量,更加有力地维护司法公正,立法应当规定:“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实施搜查、扣押、查封以及查询、冻结金融机构存款活动,应当报请检察机关审批,搜查、扣押、查封以及查询和冻结金融机构存款活动的执行过
期刊
摘 要:制约是规范权力运行的内部机制,是对权力的限制和约束。监督是规范权力运行的外部机制,是对权力的监察和督促。制约在规范权力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监督是制约的有益补充和导向作用。检察监督是监督体系中的一种或一部分,是专门对法律的监督,检察监督的结果是程序的终局性和实体的非终局性。监督的目的不是为了干涉实体的处分权,而是为了约束当权者正确合理地处分实体。  关键词:制约;监督;检察监督    
期刊
摘 要:近因原则在海上保险案件赔偿责任推定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立法和实践的重视,该原则以不同的形式被引进到各国的立法和实践中。但是近因原则并非任何时候都能发挥作用。本文主要介绍近因原则的内容和具体实际应用,其次介绍其缺陷和不足,最后简介1996年挪威海上保险法的分摊原则及中国立法借鉴。  关键词:海上保险;近因原则;因果关系    一、 近因原则概述  近因原则是在保险事故引起保险标的灭失或
期刊
所谓价值,乃一个关系性范畴,其反映人作为主体与外界之关系,揭示人实践活动的动机和目的与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而法的价值,指社会主体对法的现象在调整个人与社会关系中是否能够以及在什么程度上满足主体自由和秩序需要的主观反映,是社会主体对法的现象价值的主观价值判断。[1]法的这种价值需要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来贯彻,法律制度通过法律概念予以体现,因此法律概念本身就蕴含了法律价值。物权概念作为基本的财产概念,与
期刊
国家机关权力配置,由于世界各国的历史传统、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权力架构和社会现实不同,制度设计也不同。逮捕权作为一项国家权力,授予哪一个机关去行使,是每个国家根据其具体的政治需要而配置的。我国的逮捕权分别由检察机关和法院行使,检察机关拥有批准逮捕权、自侦案件决定逮捕权,法院拥有在审判环节上的逮捕决定权。在当前司法制度改革的形势下,如何评价检察机关的批准逮捕权,是当前司法改革中最为热烈、尖锐的问题,
期刊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机动车辆数量的增加,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发案率快速上升,使一些原来只有个案意义的问题开始具有普遍性,同时,由于出现了新型的交通工具,在法律适用上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笔者就这些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肇事的性质问题  在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肇事的,占有一定比例。此类人驾驶机动车辆造成交通事故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也按交通肇
期刊
摘 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法律角度来看,社会保障属于国家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属于政府的职能。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使社会保障法制化,是国家需要采取的紧迫之策,也是长远之策。  关键词:保障;福利;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社会保障的解释是:“在国际上,社会保障这一术语意味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