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天然纤维材料的麻以其悠久的种植文化和材料本身具有的绿色、环保的天然属性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现在麻虽然在生活用品中退出了主导地位,但现代纤维艺术,又使麻纤维大放光彩,麻纤维因为其丰富的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原始粗犷的美感属性,被纤维艺术家广泛的应用到纤维艺术创作之中。相信随着现代高科技的不断发展,麻的用途将会更加广泛。
关键词:麻纤维;肌理美;张力;人文关怀
在人类使用纤维材料的历史中,大概没有一种材料像麻纤维的使用那样的源远流长。中国古典文献中对麻有着大量的描述,《诗经》和《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古代中国大面积种植的六种作物,其中之一为麻;孔子的弟子在秦代(公元前221到207年)所撰写的《礼记》中也多次提到了汉麻,将其描述为平民所用的布料;《尔雅》中也提到:“枲麻纤维细软,可纺纱织布。”麻纤维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0万年之前。那时候人们就开始剥制和利用麻类植物的茎和皮制作绳、网之类的东西。麻除了被大量制作纺织品、绳索外,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现代纤维艺术对材料的选用,麻纤维以其粗犷厚重,色泽自然、坚韧耐磨,经梳纺捻纱染色后,质地很有光泽,且具备吸光性强等特征被越来越多的纤维艺术艺术家所喜爱。
材料是纤维艺术的第一语言,用材料来思考,是现代纤维艺术创作特有的规定性。纤维艺术设计者必须充分了解纤维材料的内在规律,利用材料的特性,把握材料的美感,掌握各种表现技法及艺术的组合运用,才能使设计者的设计构想完美的体现出来。
一、麻纤维的肌理美感
肌理美是材料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不同肌理的材料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对不同肌理的材质选用得当,往往较之纹样更有魅力,因为材料肌理就是一种不是装饰而又是装饰所无法企及的美的装饰。
材料的肌理是指材料本身的纹理、凹凸、图案等。与其他的自然纤维(毛、棉、丝)相比,麻纤维在作品中所呈现的语言更加的丰富。麻纤维与丝相比,色泽较暗,且质地粗犷有厚重感。较丝的细润柔轻更具质量感。黄麻和红麻的纤维极其粗糙且坚韧耐磨。与比较丰满的羊毛混合编织,能产生麻毛纤维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质朴效果和柔韧触感。麻与棉同时使用,棉编织表面肌理的平整更加突出麻编织表面的凸凹肌理美感。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麻纤维可以被加工成麻皮、二粗、麻条、麻纱、夏布等。麻皮肌理粗犷、坚韧,麻条、麻纱柔软细腻,具有光泽感,全手工夏布因其纤维长、结实、织物冬暖夏凉,具有“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美誉,曾被历代列为贡布,成为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麻纤维材料既保留了软材料的特征,又使得纤维艺术作品由以往柔软细腻的表面走向了更具触觉肌理的层面表达。正是由于麻纤维丰富的视觉、触觉肌理,因此被纤维艺术家们应用到不同题材的纤维创作之中。《真相》(图一)这件纤维作品是以麻皮作为主要创作材料的有代表性的装置作品。作品选用了有坚韧、粗犷的肌理美感的麻皮纤维,通过对麻皮进行梳理、排列,采用缠绕、包裹、粘贴等多种工艺手段,把一个散发着原始、古朴的墙体特征的装置作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麻皮纤维的粗犷、不加修饰的自然色彩与大气、简洁的构成方式浑然天成,凹凸不平的块面组合与局部留空的巧妙设计,把观者带入一个远离喧嚣的神秘的远古时代。麻纱的质地、肌理与麻皮相比,麻纱具有柔软、细腻,色彩柔和的特点,但比棉纱等材质又多了几分粗糙。在作品《朴.真园》中(图二),笔者首先把麻纱捻成粗细不等麻绳,并通过缠绕、编织、盘结等工艺手段,使麻纤维一改往日的粗犷风格而流露出一种温情、自然和淳朴的韵味,试图使无声的叹息和冷却的温暖、古老的文化重新回到被世俗蒙蔽太久的心灵世界,重新找回田园、自然式的生命节奏。
二、麻纤维的心理美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外在美或内在美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材料的心理美感是人的心理机制,是材料的物理美感投射到人心里时产生的情感意识和印象。材料的心理美感与材料本身的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种类不同的物质纤维材料对视觉和心理情感都产生着直接的影响。麻纤维因具有自然、亲切、原始、手工、温暖、坚韧、粗糙的心理感觉,而被用于表达自然与生命题材的作品之中。如作品《择》(图三),作者就选用了麻和藤作为主要材料,通过编织、缠绕等工艺制作成装置作品,麻和藤两种天然材料之间的紧密连接与贯通,象征着牢固、健康、互相依存和扶携的爱,作者寻求的是爱与生命的本真和归属,是对美好爱情这个最古老和永恒话题的诗意讴歌,作品对于真挚爱情的表达通过麻纤维的自然、坚韧的心理美感得以最完美的诠释,作品的精神内涵又赋予麻纤维更为真实的情感元素,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三、麻纤维的视觉张力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张力是物体受到两个相反方向的拉力作用时所产生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个部分接触面上的互相牵引力,例如,悬挂重物的绳子或拉车的绳子内部就存在张力。
视觉张力与物理张力有相似的特质:平衡态中包容不平衡态,“不动之动”的动态感;多种因素尤其是相互矛盾因素的组合与相互作用力。我们可以对视觉张力大致作这样一个界定:在整个视觉活动过程中,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视觉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衬映,使观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
材料的视觉张力具有以下的特征:1、对比方法。当材质特性具有较大反差的纤维材料共同应用于设计中时,几种材料如果能够出现相互抗衡、冲击,就会形成视觉张力;纤维艺术创作中,麻之所以被纤维艺术家所青睐,是由其材料本身特征决定的。麻纤维一般比较粗糙,表面肌理丰富,和其他纤维材料同时使用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作品《戏》(图四),作者采用了“方中套方”的构成形式,外部以未经染色的麻绳、麻袋片作为主要材料,作品中心则使用丝织材料,麻和绣线两种材质一粗一细、色彩一暗一鲜相互对比,使整件作品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作者在充分利用不同材质的对比创造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巧妙的运用局部染色的麻皮统一整幅作品的色彩与材质,可谓独具心意之作。
2、材料本身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使其在大小、形态、肌理等方面产生对比、映衬而产生视觉张力;作品《中华根》(图四),高4米,长19.9米。“中华根”表现的是榕树根,榕树在南方被视为神树,它寄托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榕树是生命的象征,是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国世世代代繁衍生存的理想。虽然整幅作品都是由朴实无华的黄麻为元素,但通过编织、缝缀、缠绕等创作手段把同种材料处理成富有对比、冲击、比较、映衬的视觉张力的艺术符号,让作品深入到每一位观者内心,唤起中华儿女的爱国情结,让每一位外国观者充分领略到中国这一东方大国的声声不息的潜在力量。更让我们为之所叹的是我们可以透过作品感受到创作者那发自心灵深处的委婉歌声,那来自长期等待中发自心底的呼唤,那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期望得到世界了解的强烈渴望,每根经纬都浸润着几十位聋哑创作者内心的渴望、向往、自信的情感色彩,使作品充盈着精神张力,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图五)人类自古以来就和自然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老子提出:“万物一体论”,指出宇宙万物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将天、地、人、看作一个生机勃勃的统一体,在“整体意识”基础上追求万物的和谐。美术教育家陶如让先生曾经说过:“触摸着充满纤维材料的作品,能够让你感受到大地与物质的存在”。与其它材料相比,麻纤维材料有着更加贴近自然的性质,关键就在于其本身就具有一种亲和力,散发着远古的气息,让人觉得温暖、柔和、亲近。在麻纤维艺术作品中,可以以单纯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多种形式任意组合使用。它多以粗犷展示于人,带着远古文化的痕迹,苍桑而凝重,这也许就是麻纤维所要展示给我们的语言:粗糙却有着生命的朴实;单纯却有着自然的生机;原始却未被污染和扭曲。麻纤维因其自然属性顺应了人们返朴归真的愿望,所以在纤维艺术作品的表现中,她总是以朴素的感情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渴望以及对本性的回归,她把我们从这个嘈杂、近乎冷漠的都市带到一片安静、阳光温暖的净土,她为人们疲惫、怅然若失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以她的沉静朴实感染关怀着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纤维艺术家们的努力,麻纤维将会以更加丰富多姿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崭新面貌呈现、拓展其在纤维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汉麻综合利用技术》——张建春。
[2]《现代纤维艺术的张力》——欧阳瑰丽《装饰》2006年第9期。
[3]《材质构成》——李宏,苏娜,周淼,辽宁美术出版社。
[4]《纤维艺术》——林乐成,王凯,上海画报出版社。
关键词:麻纤维;肌理美;张力;人文关怀
在人类使用纤维材料的历史中,大概没有一种材料像麻纤维的使用那样的源远流长。中国古典文献中对麻有着大量的描述,《诗经》和《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古代中国大面积种植的六种作物,其中之一为麻;孔子的弟子在秦代(公元前221到207年)所撰写的《礼记》中也多次提到了汉麻,将其描述为平民所用的布料;《尔雅》中也提到:“枲麻纤维细软,可纺纱织布。”麻纤维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0万年之前。那时候人们就开始剥制和利用麻类植物的茎和皮制作绳、网之类的东西。麻除了被大量制作纺织品、绳索外,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现代纤维艺术对材料的选用,麻纤维以其粗犷厚重,色泽自然、坚韧耐磨,经梳纺捻纱染色后,质地很有光泽,且具备吸光性强等特征被越来越多的纤维艺术艺术家所喜爱。
材料是纤维艺术的第一语言,用材料来思考,是现代纤维艺术创作特有的规定性。纤维艺术设计者必须充分了解纤维材料的内在规律,利用材料的特性,把握材料的美感,掌握各种表现技法及艺术的组合运用,才能使设计者的设计构想完美的体现出来。
一、麻纤维的肌理美感
肌理美是材料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不同肌理的材料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对不同肌理的材质选用得当,往往较之纹样更有魅力,因为材料肌理就是一种不是装饰而又是装饰所无法企及的美的装饰。
材料的肌理是指材料本身的纹理、凹凸、图案等。与其他的自然纤维(毛、棉、丝)相比,麻纤维在作品中所呈现的语言更加的丰富。麻纤维与丝相比,色泽较暗,且质地粗犷有厚重感。较丝的细润柔轻更具质量感。黄麻和红麻的纤维极其粗糙且坚韧耐磨。与比较丰满的羊毛混合编织,能产生麻毛纤维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质朴效果和柔韧触感。麻与棉同时使用,棉编织表面肌理的平整更加突出麻编织表面的凸凹肌理美感。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麻纤维可以被加工成麻皮、二粗、麻条、麻纱、夏布等。麻皮肌理粗犷、坚韧,麻条、麻纱柔软细腻,具有光泽感,全手工夏布因其纤维长、结实、织物冬暖夏凉,具有“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美誉,曾被历代列为贡布,成为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麻纤维材料既保留了软材料的特征,又使得纤维艺术作品由以往柔软细腻的表面走向了更具触觉肌理的层面表达。正是由于麻纤维丰富的视觉、触觉肌理,因此被纤维艺术家们应用到不同题材的纤维创作之中。《真相》(图一)这件纤维作品是以麻皮作为主要创作材料的有代表性的装置作品。作品选用了有坚韧、粗犷的肌理美感的麻皮纤维,通过对麻皮进行梳理、排列,采用缠绕、包裹、粘贴等多种工艺手段,把一个散发着原始、古朴的墙体特征的装置作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麻皮纤维的粗犷、不加修饰的自然色彩与大气、简洁的构成方式浑然天成,凹凸不平的块面组合与局部留空的巧妙设计,把观者带入一个远离喧嚣的神秘的远古时代。麻纱的质地、肌理与麻皮相比,麻纱具有柔软、细腻,色彩柔和的特点,但比棉纱等材质又多了几分粗糙。在作品《朴.真园》中(图二),笔者首先把麻纱捻成粗细不等麻绳,并通过缠绕、编织、盘结等工艺手段,使麻纤维一改往日的粗犷风格而流露出一种温情、自然和淳朴的韵味,试图使无声的叹息和冷却的温暖、古老的文化重新回到被世俗蒙蔽太久的心灵世界,重新找回田园、自然式的生命节奏。
二、麻纤维的心理美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外在美或内在美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材料的心理美感是人的心理机制,是材料的物理美感投射到人心里时产生的情感意识和印象。材料的心理美感与材料本身的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种类不同的物质纤维材料对视觉和心理情感都产生着直接的影响。麻纤维因具有自然、亲切、原始、手工、温暖、坚韧、粗糙的心理感觉,而被用于表达自然与生命题材的作品之中。如作品《择》(图三),作者就选用了麻和藤作为主要材料,通过编织、缠绕等工艺制作成装置作品,麻和藤两种天然材料之间的紧密连接与贯通,象征着牢固、健康、互相依存和扶携的爱,作者寻求的是爱与生命的本真和归属,是对美好爱情这个最古老和永恒话题的诗意讴歌,作品对于真挚爱情的表达通过麻纤维的自然、坚韧的心理美感得以最完美的诠释,作品的精神内涵又赋予麻纤维更为真实的情感元素,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三、麻纤维的视觉张力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张力是物体受到两个相反方向的拉力作用时所产生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个部分接触面上的互相牵引力,例如,悬挂重物的绳子或拉车的绳子内部就存在张力。
视觉张力与物理张力有相似的特质:平衡态中包容不平衡态,“不动之动”的动态感;多种因素尤其是相互矛盾因素的组合与相互作用力。我们可以对视觉张力大致作这样一个界定:在整个视觉活动过程中,至少两种似乎不相容的视觉元素构成新的统一体时,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且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衬映,使观者的思维不断在各极中往返、游移,在多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立体感受。
材料的视觉张力具有以下的特征:1、对比方法。当材质特性具有较大反差的纤维材料共同应用于设计中时,几种材料如果能够出现相互抗衡、冲击,就会形成视觉张力;纤维艺术创作中,麻之所以被纤维艺术家所青睐,是由其材料本身特征决定的。麻纤维一般比较粗糙,表面肌理丰富,和其他纤维材料同时使用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作品《戏》(图四),作者采用了“方中套方”的构成形式,外部以未经染色的麻绳、麻袋片作为主要材料,作品中心则使用丝织材料,麻和绣线两种材质一粗一细、色彩一暗一鲜相互对比,使整件作品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作者在充分利用不同材质的对比创造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巧妙的运用局部染色的麻皮统一整幅作品的色彩与材质,可谓独具心意之作。
2、材料本身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使其在大小、形态、肌理等方面产生对比、映衬而产生视觉张力;作品《中华根》(图四),高4米,长19.9米。“中华根”表现的是榕树根,榕树在南方被视为神树,它寄托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榕树是生命的象征,是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国世世代代繁衍生存的理想。虽然整幅作品都是由朴实无华的黄麻为元素,但通过编织、缝缀、缠绕等创作手段把同种材料处理成富有对比、冲击、比较、映衬的视觉张力的艺术符号,让作品深入到每一位观者内心,唤起中华儿女的爱国情结,让每一位外国观者充分领略到中国这一东方大国的声声不息的潜在力量。更让我们为之所叹的是我们可以透过作品感受到创作者那发自心灵深处的委婉歌声,那来自长期等待中发自心底的呼唤,那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期望得到世界了解的强烈渴望,每根经纬都浸润着几十位聋哑创作者内心的渴望、向往、自信的情感色彩,使作品充盈着精神张力,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图五)人类自古以来就和自然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老子提出:“万物一体论”,指出宇宙万物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将天、地、人、看作一个生机勃勃的统一体,在“整体意识”基础上追求万物的和谐。美术教育家陶如让先生曾经说过:“触摸着充满纤维材料的作品,能够让你感受到大地与物质的存在”。与其它材料相比,麻纤维材料有着更加贴近自然的性质,关键就在于其本身就具有一种亲和力,散发着远古的气息,让人觉得温暖、柔和、亲近。在麻纤维艺术作品中,可以以单纯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多种形式任意组合使用。它多以粗犷展示于人,带着远古文化的痕迹,苍桑而凝重,这也许就是麻纤维所要展示给我们的语言:粗糙却有着生命的朴实;单纯却有着自然的生机;原始却未被污染和扭曲。麻纤维因其自然属性顺应了人们返朴归真的愿望,所以在纤维艺术作品的表现中,她总是以朴素的感情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渴望以及对本性的回归,她把我们从这个嘈杂、近乎冷漠的都市带到一片安静、阳光温暖的净土,她为人们疲惫、怅然若失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以她的沉静朴实感染关怀着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纤维艺术家们的努力,麻纤维将会以更加丰富多姿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崭新面貌呈现、拓展其在纤维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汉麻综合利用技术》——张建春。
[2]《现代纤维艺术的张力》——欧阳瑰丽《装饰》2006年第9期。
[3]《材质构成》——李宏,苏娜,周淼,辽宁美术出版社。
[4]《纤维艺术》——林乐成,王凯,上海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