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必须基于真实的阅读情境。阅读教学要注意防止“虚假预测”,为此“预测逆推理”和“预测顺思维”是基本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语境下的预测应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起来,使预测与思维发展同步,与言语发展并行。
【关键词】真实;预测;阅读情境;教学策略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浅显有趣,呈现方式极有特色:出示大部分故事内容,但沒有揭示故事的结尾——这样的课文在教材中是首次出现。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学习了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的预测方法后,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故而,本文开头就有开门见山的阅读导读“读下面的故事,一边读一边想: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以此提示学生边读边预测,顺着故事的情节去猜想。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充分注意到了编者的这一编写意图,都有意识地把“预测”方法的运用贯穿于整节课:设计让学生进行多次“预测”,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预测的能力——然而,问题也恰恰因此而来。
一、观察与思考:真实预测的发生条件
梳理听课经历以及阅读名师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到《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的预测有以下三种。
第一,揭题预测,意图激发阅读期待。比如,揭示课题后,围绕胡萝卜进行猜想:看到胡萝卜,你的脑子里会蹦出什么?或者,读了课题,你猜猜课文可能写了什么?
第二,读文预测,意图尝试读中预测。比如,边读边想: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读到哪一处文字让你开始“预测”了?
第三,聚焦结尾,意图练习补充预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一想:后来可能发生怎样的故事?把故事继续编下去。
预测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阅读的背景知识,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一名成熟的读者,在其阅读过程中必定伴随着一系列的“预测”行为,并自动进行预测的推理、判断和修正。但是,预测的质量与数量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读者素养与阅读情境。研究表明:读者的认知结构、阅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影响预测的质量与水平;同时,读者对文本的熟知程度也会影响预测的发生,二次阅读发生预测的概率要远远低于初次阅读。
怎样让阅读预测在语文课堂中真实地发生?这关乎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尊重程度,也考量着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一个最为基本的教学原则是:避免在学生已知的认知领域作任何的预测——当学生已经完全了解和熟知后文的内容时,装模作样地进行前文预测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
在学生已经阅读或者预习课文的前提下,教师再让学生作上文提到的第一种预测“猜猜课文可能写什么”,其实是一种“教学作秀”。学生对教师要求的预测,只是摆出故作猜想的虚假姿态,他们对后文的事实早已心知肚明——除了回应教师,他们的行为对预测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作用。至于第二种预测,也由于学生对后文内容的熟知以及阅读情境的变化而失去了真实性。如果教师还停留在“边读边想: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读到哪一处文字让你开始‘预测’了”这样的顺向思维中,预测就会失去其真正的价值。如果想保住预测的真实意义,必须另寻出路。
三种预测中,唯一真实有价值的预测,是第三种预测。因为它扎根在预测真实发生的土壤中——学生对后文内容浑然不知,在作出推测之前,他们必须在文本中完成线索发现、细节合并以及合理化推理的全部过程。这才是预测的意义所在。
二、修正与再造:真实预测的生长路径
如何切实培育学生的预测能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我们需要在尊重学生真实阅读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并把握“二次阅读”的规律,对上述课堂中的三种预测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让真实预测在适宜的教学策略的护航下,茁壮生长。
(一)预测逆推理:有依据地预测
对于第一种预测,教师应坚决扬弃。对于第二种预测,教师需要调整思维活动的方向:让学生的阅读思维从“顺向推测”转向“逆向推理”,即通过“预测逆推理”来提高学生预测的合理性。教学设计如下。
核心板块一:预测有依据
1.抓住“因为”,看作者“有依据”地说话。
(1)找一找,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有哪个词出现了两次?(发现“因为”)
(2)读一读带有“因为”的句子 ,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因为”)
2.运用“因为”,让学生“有依据”地预测。
(1)想一想,第二自然段中,还藏着第三个“因为”,只不过作者没有把它用上。你能把这句话找出来吗?(因为“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刮了胡子,就吃着果酱面包上街去了”,所以“没有发现漏刮了一根胡子”——胡萝卜先生漏刮胡子的第二个理由)
(2)再想一想,第二、三自然段中,还藏着第四个“因为”。你能自己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用“因为 课文的一个句子”来回答吗?(预测逆推理: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为什么一直长个不停?因为“对一根胡子来说,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
(3)最后再想一想,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上“因为”这个词,把前后的句子联系起来说一说。(预测逆推理自由练习)
当相关文本已经真实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学习预测策略?笔者认为,在这种教学情境下,顺向的预测已经失去了意义,唯有掉转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前后文本进行预测的逆推理,进而理解预测的合理性,才是真实有价值的预测教学。因此,本文的改进性设计中,我们充分利用文本的语言表达特征(第一、二自然段的两处“因为”,以及文本中隐藏的多个“因为”),让学生反向推理,培育学生“有依据地进行预测”的阅读品质和思维能力。
(二)预测顺思维:有方法地预测
当学生对后续文本的了解尚处于空白期时,预测顺思维就应运而生了。此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有方法地预测”,以此提高预测的质量和思维水平。比如,本文教学中的第三种预测:后来可能发生怎样的故事?把故事继续编下去。教学设计如下。
核心板块二:预测有方法
1. 回顾胡萝卜先生的“发愁”,他愁什么?
2. 想一想:课文中,还有谁也在“发愁”?
(1)聚焦小男孩和鸟太太的发愁。(“线实在太短了,他的风筝只能飞过屋顶”“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小鸟的尿布”)
(2)围绕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后来发生了什么事?理解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3)发现与归纳:作者编写故事的结构顺序:谁?什么困难?怎么办?结果如何?
3. 预测一:把故事编完整。
(1)续编故事:胡萝卜先生还会遇到谁?他有什么困难?他会怎么办?结果怎样?
(2)交流与小结。
4. 预测二:把故事编精彩。
(1)提出新要求:把故事编精彩。读一读:作者是怎么编故事的?
(2)阅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发现故事编写规律:讲清楚人物说的话,讲清楚人物做的动作。
(3)再编故事,并交流。
预测,既是一种阅读的策略,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我们以“有方法地预测”为教学支撑点,穷尽文本的言语价值并紧紧依靠文本语言材料,把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结合起来,利用相关语段的表达特征,让学生的预测有了由浅入深的两次呈现:说完整和说精彩。这就超越了学生自然阅读情境下预测“自生自灭”的自发状态,进入有教师在场的教学情境下的“预测与思维发展同步,预测与言语发展并行”的新境界。
总之,真实是预测的生命。脱离真实阅读语境的预测,都是远离学生实际阅读心理的虚假预测。语文教学语境下的预测必须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起来,预测有依据和预测有方法是中年级学生预测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洲中心小学 311400)
【关键词】真实;预测;阅读情境;教学策略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浅显有趣,呈现方式极有特色:出示大部分故事内容,但沒有揭示故事的结尾——这样的课文在教材中是首次出现。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学习了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的预测方法后,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故而,本文开头就有开门见山的阅读导读“读下面的故事,一边读一边想: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以此提示学生边读边预测,顺着故事的情节去猜想。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充分注意到了编者的这一编写意图,都有意识地把“预测”方法的运用贯穿于整节课:设计让学生进行多次“预测”,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预测的能力——然而,问题也恰恰因此而来。
一、观察与思考:真实预测的发生条件
梳理听课经历以及阅读名师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到《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的预测有以下三种。
第一,揭题预测,意图激发阅读期待。比如,揭示课题后,围绕胡萝卜进行猜想:看到胡萝卜,你的脑子里会蹦出什么?或者,读了课题,你猜猜课文可能写了什么?
第二,读文预测,意图尝试读中预测。比如,边读边想: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读到哪一处文字让你开始“预测”了?
第三,聚焦结尾,意图练习补充预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一想:后来可能发生怎样的故事?把故事继续编下去。
预测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阅读的背景知识,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一名成熟的读者,在其阅读过程中必定伴随着一系列的“预测”行为,并自动进行预测的推理、判断和修正。但是,预测的质量与数量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读者素养与阅读情境。研究表明:读者的认知结构、阅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影响预测的质量与水平;同时,读者对文本的熟知程度也会影响预测的发生,二次阅读发生预测的概率要远远低于初次阅读。
怎样让阅读预测在语文课堂中真实地发生?这关乎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尊重程度,也考量着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一个最为基本的教学原则是:避免在学生已知的认知领域作任何的预测——当学生已经完全了解和熟知后文的内容时,装模作样地进行前文预测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
在学生已经阅读或者预习课文的前提下,教师再让学生作上文提到的第一种预测“猜猜课文可能写什么”,其实是一种“教学作秀”。学生对教师要求的预测,只是摆出故作猜想的虚假姿态,他们对后文的事实早已心知肚明——除了回应教师,他们的行为对预测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作用。至于第二种预测,也由于学生对后文内容的熟知以及阅读情境的变化而失去了真实性。如果教师还停留在“边读边想: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读到哪一处文字让你开始‘预测’了”这样的顺向思维中,预测就会失去其真正的价值。如果想保住预测的真实意义,必须另寻出路。
三种预测中,唯一真实有价值的预测,是第三种预测。因为它扎根在预测真实发生的土壤中——学生对后文内容浑然不知,在作出推测之前,他们必须在文本中完成线索发现、细节合并以及合理化推理的全部过程。这才是预测的意义所在。
二、修正与再造:真实预测的生长路径
如何切实培育学生的预测能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我们需要在尊重学生真实阅读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并把握“二次阅读”的规律,对上述课堂中的三种预测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让真实预测在适宜的教学策略的护航下,茁壮生长。
(一)预测逆推理:有依据地预测
对于第一种预测,教师应坚决扬弃。对于第二种预测,教师需要调整思维活动的方向:让学生的阅读思维从“顺向推测”转向“逆向推理”,即通过“预测逆推理”来提高学生预测的合理性。教学设计如下。
核心板块一:预测有依据
1.抓住“因为”,看作者“有依据”地说话。
(1)找一找,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有哪个词出现了两次?(发现“因为”)
(2)读一读带有“因为”的句子 ,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因为”)
2.运用“因为”,让学生“有依据”地预测。
(1)想一想,第二自然段中,还藏着第三个“因为”,只不过作者没有把它用上。你能把这句话找出来吗?(因为“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刮了胡子,就吃着果酱面包上街去了”,所以“没有发现漏刮了一根胡子”——胡萝卜先生漏刮胡子的第二个理由)
(2)再想一想,第二、三自然段中,还藏着第四个“因为”。你能自己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用“因为 课文的一个句子”来回答吗?(预测逆推理: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为什么一直长个不停?因为“对一根胡子来说,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
(3)最后再想一想,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上“因为”这个词,把前后的句子联系起来说一说。(预测逆推理自由练习)
当相关文本已经真实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学习预测策略?笔者认为,在这种教学情境下,顺向的预测已经失去了意义,唯有掉转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前后文本进行预测的逆推理,进而理解预测的合理性,才是真实有价值的预测教学。因此,本文的改进性设计中,我们充分利用文本的语言表达特征(第一、二自然段的两处“因为”,以及文本中隐藏的多个“因为”),让学生反向推理,培育学生“有依据地进行预测”的阅读品质和思维能力。
(二)预测顺思维:有方法地预测
当学生对后续文本的了解尚处于空白期时,预测顺思维就应运而生了。此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有方法地预测”,以此提高预测的质量和思维水平。比如,本文教学中的第三种预测:后来可能发生怎样的故事?把故事继续编下去。教学设计如下。
核心板块二:预测有方法
1. 回顾胡萝卜先生的“发愁”,他愁什么?
2. 想一想:课文中,还有谁也在“发愁”?
(1)聚焦小男孩和鸟太太的发愁。(“线实在太短了,他的风筝只能飞过屋顶”“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小鸟的尿布”)
(2)围绕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后来发生了什么事?理解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3)发现与归纳:作者编写故事的结构顺序:谁?什么困难?怎么办?结果如何?
3. 预测一:把故事编完整。
(1)续编故事:胡萝卜先生还会遇到谁?他有什么困难?他会怎么办?结果怎样?
(2)交流与小结。
4. 预测二:把故事编精彩。
(1)提出新要求:把故事编精彩。读一读:作者是怎么编故事的?
(2)阅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发现故事编写规律:讲清楚人物说的话,讲清楚人物做的动作。
(3)再编故事,并交流。
预测,既是一种阅读的策略,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我们以“有方法地预测”为教学支撑点,穷尽文本的言语价值并紧紧依靠文本语言材料,把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结合起来,利用相关语段的表达特征,让学生的预测有了由浅入深的两次呈现:说完整和说精彩。这就超越了学生自然阅读情境下预测“自生自灭”的自发状态,进入有教师在场的教学情境下的“预测与思维发展同步,预测与言语发展并行”的新境界。
总之,真实是预测的生命。脱离真实阅读语境的预测,都是远离学生实际阅读心理的虚假预测。语文教学语境下的预测必须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起来,预测有依据和预测有方法是中年级学生预测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洲中心小学 3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