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9年3月3日,《中国足球报》宣布暂时休刊。从创立之初的高调、激情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事业巅峰,再到如今的暂时休刊,《中国足球报》的大起大落给了我国体育报纸一个沉重的警示:只有转变经营模式,苦练“内功”,把握专业特点,打造品牌优势,才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体育传媒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体育报纸 发展对策
2009年3月3日,曾经最权威、象征着“官方声音”的《中国足球报》在经历15年风风雨雨,出版了872期之后,最
终由于内外交困,宣布暂时休刊。本文通过分析体育报纸的特点以及我国体育报纸出现的问题,初步探究我国体
育报纸的发展之道。
一、体育报纸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娱乐的追逐程度越来越强,体育成为人们娱乐活动的重要方式,体育比赛也渐渐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体育报纸也应运而生。
体育报纸是指以日刊或周刊的形式公开发行,为满足社会不同阶层体育爱好者的需求,适时地刊发国内外有关竞技体育赛事、大众体育新闻以及体育时事评论为主的一类专业性报纸。[1]
一般来说,作为专业报纸的体育报纸大多以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为报道对象,以娱乐轻松的写作方式为报道手法,受众面相对较窄,为小众传播。
二、我国体育报纸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足球报》的休刊绝非偶然,早在2005年,中国体育报纸就遇到了一次“冰河时期”,曾经发行量超过100万份的老牌体育报纸《球报》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南方体育》先后停刊。中国体育报纸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1、体制僵化、生存之路坎坷
《中国足球报》是《中国体育报》旗下的一份专门报道足球运动的报纸,由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出版,中国足协参与主办。《中国足球报》不可避免地带有国营、计划的性质,这与体育报纸充分走市场化运作道路的大方向相悖。
和中国足球一样,《中国足球报》有过辉煌的过去,在其创刊号的报眼下方,时任国际足联秘书长布拉特先生“函贺本报创刊”的贺电曾吸引着众人的眼球。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发行量一度达到40万份,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中国足球的一落再落,其发行量跌到了谷底。体制僵化,办报方针不灵活可能是主要原因。
由新华社广东分社主办的《体育参考》也倒在了自身体制不适应体育报纸发展规律的脚下。由于缺乏自主权,2007年利润超过200万元的《体育参考》却不能给自己的员工相应的待遇,一些优秀记者的工资与新华社正式员工的工资相差甚远,这些“名记”、“名编”只能“另择明主”。人才流失严重的《体育参考》一年不如一年,只能关门大吉。
2、互联网、电视直播的冲击
面对互联网“即时报道”的冲击,体育报纸显得力不从心。新浪竞技风暴、搜狐体育、网易体育等大量门户网站的体育频道办得有声有色,抓住了报纸只能靠文字和少量图片传播信息的先天不足,充分发挥图、文、视频的优势,夺下体育传媒的制高点。虽然一些忠实读者仍会坚守报纸这块阵地,但如何应对互聯网信息海量、时效性极强、交互式传播的冲击,已经成为摆在体育报纸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体育频道的赛事直播分流了受众。现在每周都能从中央台和地方台看到近10场德甲、意甲、西甲、法甲、欧洲冠军联赛以及多场NBA比赛。看过比赛的现场直播之后,还会有多少人愿意买报纸去阅读比赛战报?
3、受众面窄,收入过分依靠发行
由于体育报纸的读者大多是体育爱好者,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狭窄的群体,再加上这些人大多数是在校的中学生和大学生,经济能力有限,购买力较低。因此,广告商出于自身盈利的考虑,很难将难以为他们带来回报的体育报纸作为投放广告的对象。例如,2009年3月11日的《体坛周报》,所有32个版上只有A14和A22版的下方各有一个CCTV-5比赛预告性质的“广告”,而宣布暂时休刊的最后一期《中国足球报》(3月3日)更是没有一则广告。
普通的一份地方都市报可能有60多个版,甚至上百版,其售价也仅仅是5毛钱左右,而体育报纸很难超过40个版,但售价却在2元左右。广告商的冷淡只能让体育报纸依靠发行来维持经营。
据了解,在体育产业化成熟的美国,体育媒体总收入的1/2以上来自于广告、赞助及品牌特许等多元化经营。而在中国,发行量居全国第二位的《足球》报,在每周出版三期,每期发行量高达40万以上,版面达32版的情况下,全年的广告收入居然不到300万元[2]。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体育报纸的读者市场日益萎缩,就连《体坛周报》这样的龙头老大都出现了发行量逐年下跌的情况,这对于本来就“靠发行过日子”的体育报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4、过于追求娱乐化导致内容低俗
体育本身的娱乐性决定了体育新闻报道要娱乐化、平民化、大众化。2000年3月17日,《南方体育》诞生,它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其作者基本都是一些颇有才情的文学青年,它新锐的风格、清新的语言、别具一格的版式曾经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眼球。[3]但是,过犹不及,过分追求娱乐化导致体育报纸主次不分,本来该唱主角的赛事报道和评论沦落为配角,“戏份儿”都被美女、“花边”、“猛料”抢去,体育报道有了低俗化的倾向。作为体育报纸,当《南方体育》无法为普通读者提供大量的体育信息而只能让他们“欣赏”一些所谓出位的观点、美女图片或高高在上的生活方式时,其必定会被主流所抛弃。[4]
5、中国体育尤其是中国足球的现状阻碍体育报纸的发展
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它的影响面波及全世界,体育报纸的版面绝大部分被足球占去。因此一国足球是否良性发展直接影响着体育报纸的发展。例如,欧洲几家知名的体育报刊《米兰体育报》《马卡报》《队报》《踢球者》,其所在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都是传统的足球强国。
在2001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以及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我国体育报纸达到了鼎盛时期,2001年也被人们称为中国体育报刊的“黄金年”。那时,《球报》的发行量最高曾达到150万份的记录,而《体坛周报》也借助中国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的东风彻底超越《足球》,坐上了国内体育报纸的第一把交椅。
但之后,假球、黑哨、罢赛、淘汰成为了中国足球的代名词,国内联赛的上座率跌到每场比赛不到一万人;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的激烈程度和观赏性一直没有显著提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国内体育报纸纷纷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国际足球、NBA和F1上。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运动员加盟欧洲足球联赛和NBA,就连常年被欧美选手垄断的网球界都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身影,但是,中国体育报纸的发展还要看本国体育的发展,尤其是本国足球的发展。
三、我国体育报纸摆脱困境的对策
由于报纸的可视性不如电视、时效性不如网络,而体育新闻的传播更多需要靠精彩瞬间吸引受众,因此体育报纸在发展中步履维艰。为解决体育报纸目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对策。
1、扬长避短,发挥报纸的优势
报纸可以发挥其便携、适合做深度报道等特点以对抗新兴媒体。体育新闻不仅仅报道比赛,赛场之外一些重要人物的访谈、业内人士对比赛的权威性分析等也是体育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足球报》当初的兴盛正是依靠对影响中国足球的重要人物,比如足协官员、国家队关键成员的第一时间专访,奠定其在中国体育媒体中的位置。
另外,体育报纸可以开辟专栏,定期刊登业内权威人士的精彩评论,通过专栏这种具有“亲切感”的形式吸引读者的关注兴趣,使读者对报纸产生期待感。
【关键词】体育报纸 发展对策
2009年3月3日,曾经最权威、象征着“官方声音”的《中国足球报》在经历15年风风雨雨,出版了872期之后,最
终由于内外交困,宣布暂时休刊。本文通过分析体育报纸的特点以及我国体育报纸出现的问题,初步探究我国体
育报纸的发展之道。
一、体育报纸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娱乐的追逐程度越来越强,体育成为人们娱乐活动的重要方式,体育比赛也渐渐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体育报纸也应运而生。
体育报纸是指以日刊或周刊的形式公开发行,为满足社会不同阶层体育爱好者的需求,适时地刊发国内外有关竞技体育赛事、大众体育新闻以及体育时事评论为主的一类专业性报纸。[1]
一般来说,作为专业报纸的体育报纸大多以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为报道对象,以娱乐轻松的写作方式为报道手法,受众面相对较窄,为小众传播。
二、我国体育报纸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足球报》的休刊绝非偶然,早在2005年,中国体育报纸就遇到了一次“冰河时期”,曾经发行量超过100万份的老牌体育报纸《球报》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南方体育》先后停刊。中国体育报纸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1、体制僵化、生存之路坎坷
《中国足球报》是《中国体育报》旗下的一份专门报道足球运动的报纸,由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出版,中国足协参与主办。《中国足球报》不可避免地带有国营、计划的性质,这与体育报纸充分走市场化运作道路的大方向相悖。
和中国足球一样,《中国足球报》有过辉煌的过去,在其创刊号的报眼下方,时任国际足联秘书长布拉特先生“函贺本报创刊”的贺电曾吸引着众人的眼球。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发行量一度达到40万份,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中国足球的一落再落,其发行量跌到了谷底。体制僵化,办报方针不灵活可能是主要原因。
由新华社广东分社主办的《体育参考》也倒在了自身体制不适应体育报纸发展规律的脚下。由于缺乏自主权,2007年利润超过200万元的《体育参考》却不能给自己的员工相应的待遇,一些优秀记者的工资与新华社正式员工的工资相差甚远,这些“名记”、“名编”只能“另择明主”。人才流失严重的《体育参考》一年不如一年,只能关门大吉。
2、互联网、电视直播的冲击
面对互联网“即时报道”的冲击,体育报纸显得力不从心。新浪竞技风暴、搜狐体育、网易体育等大量门户网站的体育频道办得有声有色,抓住了报纸只能靠文字和少量图片传播信息的先天不足,充分发挥图、文、视频的优势,夺下体育传媒的制高点。虽然一些忠实读者仍会坚守报纸这块阵地,但如何应对互聯网信息海量、时效性极强、交互式传播的冲击,已经成为摆在体育报纸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体育频道的赛事直播分流了受众。现在每周都能从中央台和地方台看到近10场德甲、意甲、西甲、法甲、欧洲冠军联赛以及多场NBA比赛。看过比赛的现场直播之后,还会有多少人愿意买报纸去阅读比赛战报?
3、受众面窄,收入过分依靠发行
由于体育报纸的读者大多是体育爱好者,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狭窄的群体,再加上这些人大多数是在校的中学生和大学生,经济能力有限,购买力较低。因此,广告商出于自身盈利的考虑,很难将难以为他们带来回报的体育报纸作为投放广告的对象。例如,2009年3月11日的《体坛周报》,所有32个版上只有A14和A22版的下方各有一个CCTV-5比赛预告性质的“广告”,而宣布暂时休刊的最后一期《中国足球报》(3月3日)更是没有一则广告。
普通的一份地方都市报可能有60多个版,甚至上百版,其售价也仅仅是5毛钱左右,而体育报纸很难超过40个版,但售价却在2元左右。广告商的冷淡只能让体育报纸依靠发行来维持经营。
据了解,在体育产业化成熟的美国,体育媒体总收入的1/2以上来自于广告、赞助及品牌特许等多元化经营。而在中国,发行量居全国第二位的《足球》报,在每周出版三期,每期发行量高达40万以上,版面达32版的情况下,全年的广告收入居然不到300万元[2]。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体育报纸的读者市场日益萎缩,就连《体坛周报》这样的龙头老大都出现了发行量逐年下跌的情况,这对于本来就“靠发行过日子”的体育报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4、过于追求娱乐化导致内容低俗
体育本身的娱乐性决定了体育新闻报道要娱乐化、平民化、大众化。2000年3月17日,《南方体育》诞生,它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其作者基本都是一些颇有才情的文学青年,它新锐的风格、清新的语言、别具一格的版式曾经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眼球。[3]但是,过犹不及,过分追求娱乐化导致体育报纸主次不分,本来该唱主角的赛事报道和评论沦落为配角,“戏份儿”都被美女、“花边”、“猛料”抢去,体育报道有了低俗化的倾向。作为体育报纸,当《南方体育》无法为普通读者提供大量的体育信息而只能让他们“欣赏”一些所谓出位的观点、美女图片或高高在上的生活方式时,其必定会被主流所抛弃。[4]
5、中国体育尤其是中国足球的现状阻碍体育报纸的发展
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它的影响面波及全世界,体育报纸的版面绝大部分被足球占去。因此一国足球是否良性发展直接影响着体育报纸的发展。例如,欧洲几家知名的体育报刊《米兰体育报》《马卡报》《队报》《踢球者》,其所在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都是传统的足球强国。
在2001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以及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我国体育报纸达到了鼎盛时期,2001年也被人们称为中国体育报刊的“黄金年”。那时,《球报》的发行量最高曾达到150万份的记录,而《体坛周报》也借助中国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的东风彻底超越《足球》,坐上了国内体育报纸的第一把交椅。
但之后,假球、黑哨、罢赛、淘汰成为了中国足球的代名词,国内联赛的上座率跌到每场比赛不到一万人;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的激烈程度和观赏性一直没有显著提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国内体育报纸纷纷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国际足球、NBA和F1上。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运动员加盟欧洲足球联赛和NBA,就连常年被欧美选手垄断的网球界都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身影,但是,中国体育报纸的发展还要看本国体育的发展,尤其是本国足球的发展。
三、我国体育报纸摆脱困境的对策
由于报纸的可视性不如电视、时效性不如网络,而体育新闻的传播更多需要靠精彩瞬间吸引受众,因此体育报纸在发展中步履维艰。为解决体育报纸目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对策。
1、扬长避短,发挥报纸的优势
报纸可以发挥其便携、适合做深度报道等特点以对抗新兴媒体。体育新闻不仅仅报道比赛,赛场之外一些重要人物的访谈、业内人士对比赛的权威性分析等也是体育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足球报》当初的兴盛正是依靠对影响中国足球的重要人物,比如足协官员、国家队关键成员的第一时间专访,奠定其在中国体育媒体中的位置。
另外,体育报纸可以开辟专栏,定期刊登业内权威人士的精彩评论,通过专栏这种具有“亲切感”的形式吸引读者的关注兴趣,使读者对报纸产生期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