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伤寒论》是中国四大经典之一,它为中国中医发展史带来了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象征着中国中医历史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我曾经学习《伤寒论》理论并深有体会,如今再将其与我的临床工作联系起来,更感悟到它的宝贵价值。以下主要结合我所学习的《伤寒论》展开探讨,结合我的临床实践工作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临床体会;“六经”;合方治疗;伤寒;病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08-0058-01
1我的《伤寒论》学习体会
1.1深入研究原文、多注重阅读背诵
《伤寒论》的原文是很有价值的,弄懂原作就要多读多背,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该书中所继承的是仲景的学术思想,所以有必要深讀此书,求其本意。当然,《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且文法多样,文字深奥,论理广深,特别是后世历代专家为其写注,观点五花八门,所以对于初学《伤寒论》的我而言是非常头疼的。因此我也在书店中找到一本《伤寒论讲稿》(郝万山),其中释义丰富且深浅有度,让我这样的初学者也叹为观止,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自如。
1.2理解“六经”
“六经”体系是全书中最富价值的体系,它概述了疾病共性规律,它就以生理学为基础,阐释人的生理变化与病理变化,如能掌握六经,就可统治万病。六经强调中医治药的重要性,它从大局出发,根据患病者的盛衰强弱与病势缓急思考施治方针,即从六经的“三阴三阳”思考问题。具体来说“三阴经病”,专门治疗属寒、属里、属虚患者,它所遵循的是“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的基本原则;反观“三阳经病”,它恰好与“三阴”相反,专门治疗属热、属表、属实患者。
在我看来,对于六经“三阴三阳”的划分是具有辩证思维在其中的,它提示医者发现患者病位,通过上述几点特征基本简化了对患者的诊疗流程,能够快速投入到真正治疗阶段,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确立治则,这一点非常关键,特别是在临床工作中,对六经的使用可谓必须。但在学习中我也发现,六经存在不同的传变条件与传变情况,针对某些正气较强、感邪较轻的情况,如果能够治疗得当,可保证不传而愈。但如果正气较强,病发于阳性强烈环境,如若治疗不当,可能消耗人体大量正气,此时必须转入三阴治疗。就这一点而言在临床医疗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更好把握六经治疗中三阴三阳的合理转化,提高临床治疗质量。
在临床观察中我结合《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也发现,真正能发现患者呈现出病理循环传变的情况实际并不多,在我总结看来主要是当前许多疾病的发病病程太短,中医疗法很容易延误时机,临床诊治过程中只能看到患者一经的证候,或少阳、或阳明、或少阴等等,这就说明了《伤寒论》中还是存在较多失治甚至误治情况的。举个例子,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的肠梗阻患者,他们的发病原因可以很多,采用中医辨证方法遵循“临床直中阳明”理念,配合承气汤类治疗一般都收效良好。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肠梗阻患者是没有经历过太阳的过程的,所以他们的病症表现为咽干、口苦、头晕目眩,这些都属于临床中少阳的典型症状,采用柴胡汤类重要可为他们缓解症状,所以说“临床直中”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这是《伤寒论》中的经典理论,而针对患者的六经传变也必须辩证观察、辩证治疗。
1.3研究合方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过千万种疾病,甚至同一种疾病的表现症状与治疗方法也都千差万别,某些临床病症很难归结某一经或某一类病症,所以目前在临床中所治疗的疾病多以多器官合并发病为主,治疗方面可能无法权衡,有失偏颇。在学习《伤寒论》中我也学到了“合病病症”,但其理论内容基本无法满足现代医学临床需求,所以基于《伤寒论》理论,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求变,例如某患者在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脉结代等等症状,就可采用炙甘草汤配合半夏泻心汤进行综合治疗,该综合药方疗效明显好于某一种单一方剂治疗效果,这就是合方治疗。可以说,通过合方治疗疑难病是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的一大收获,将其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基本满足了患者治疗需求,特别是该理论结合实践非常有效。在我看来,这种在实践中合理运用合方治疗也是后人对《伤寒论》的一次重要补充。
1.4要治病求本
《伤寒论》中也包含了中医精髓,即“辨证施治”,虽然《伤寒论》书中没有“辨证施治”这4个字,但是它其中有“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样的12字中医精髓,它就在传达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4个字,即“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贯穿全书的重要理念,像患者心下悸、不渴、小便不利、身体为了等等都可采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虽然这一中药配方兼症较多,但由于少阳枢机不利容易引发其它症状。所以总结来说如果希望实现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还必须建立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之上,结合灵活的临床治疗策略,准确辩证分析治疗步骤,在真正抓住病症根源时再思考治疗配方,如此才能做到根治病症。
2病例简析
我曾经收治了一名女性患者,年龄60岁,拥有6年的腹痛病史,曾经多方治疗无效。在就诊过程中我发现患者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白且脉沉弱,表现为腰肢乏力甚至疼痛。根据诊疗结果发现该患者的肝郁脾虚、气血不佳。为此我为该患者开除参苓白术散治疗配方,在复用3周后该患者的腹痛症状明显减轻,乏力、腰痛等情况也有所减轻,尿常规中潜血消失,尿蛋白呈现“ ”状态,我认为患者有必要继续服用该副中药以进一步巩固疗效。
通过这一病例我就分析得到结论,为该患者复用参苓白术散可实现健脾益气,保证其气血充沛,如此可令其潜血消失。整个治疗过程中我都牢牢把握临床辩证论治的主导思想、遵循治病求本的基本原则,如此帮助患者减轻病痛,缓解病情。
总结
临床疾病虽然症状变化丰富,治疗方法丰富多样,但在学习《伤寒论》再结合临床工作我发现,其病症万变却始终不离其宗,在深入学习六经理论辩证方法后,我的临床工作视野被完全开阔,在工作中引经据典的过程中也注重实践探究把握,保证临床治疗顺利,还患者健康生活。
【关键词】临床体会;“六经”;合方治疗;伤寒;病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08-0058-01
1我的《伤寒论》学习体会
1.1深入研究原文、多注重阅读背诵
《伤寒论》的原文是很有价值的,弄懂原作就要多读多背,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该书中所继承的是仲景的学术思想,所以有必要深讀此书,求其本意。当然,《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且文法多样,文字深奥,论理广深,特别是后世历代专家为其写注,观点五花八门,所以对于初学《伤寒论》的我而言是非常头疼的。因此我也在书店中找到一本《伤寒论讲稿》(郝万山),其中释义丰富且深浅有度,让我这样的初学者也叹为观止,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自如。
1.2理解“六经”
“六经”体系是全书中最富价值的体系,它概述了疾病共性规律,它就以生理学为基础,阐释人的生理变化与病理变化,如能掌握六经,就可统治万病。六经强调中医治药的重要性,它从大局出发,根据患病者的盛衰强弱与病势缓急思考施治方针,即从六经的“三阴三阳”思考问题。具体来说“三阴经病”,专门治疗属寒、属里、属虚患者,它所遵循的是“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的基本原则;反观“三阳经病”,它恰好与“三阴”相反,专门治疗属热、属表、属实患者。
在我看来,对于六经“三阴三阳”的划分是具有辩证思维在其中的,它提示医者发现患者病位,通过上述几点特征基本简化了对患者的诊疗流程,能够快速投入到真正治疗阶段,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确立治则,这一点非常关键,特别是在临床工作中,对六经的使用可谓必须。但在学习中我也发现,六经存在不同的传变条件与传变情况,针对某些正气较强、感邪较轻的情况,如果能够治疗得当,可保证不传而愈。但如果正气较强,病发于阳性强烈环境,如若治疗不当,可能消耗人体大量正气,此时必须转入三阴治疗。就这一点而言在临床医疗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更好把握六经治疗中三阴三阳的合理转化,提高临床治疗质量。
在临床观察中我结合《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也发现,真正能发现患者呈现出病理循环传变的情况实际并不多,在我总结看来主要是当前许多疾病的发病病程太短,中医疗法很容易延误时机,临床诊治过程中只能看到患者一经的证候,或少阳、或阳明、或少阴等等,这就说明了《伤寒论》中还是存在较多失治甚至误治情况的。举个例子,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的肠梗阻患者,他们的发病原因可以很多,采用中医辨证方法遵循“临床直中阳明”理念,配合承气汤类治疗一般都收效良好。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肠梗阻患者是没有经历过太阳的过程的,所以他们的病症表现为咽干、口苦、头晕目眩,这些都属于临床中少阳的典型症状,采用柴胡汤类重要可为他们缓解症状,所以说“临床直中”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这是《伤寒论》中的经典理论,而针对患者的六经传变也必须辩证观察、辩证治疗。
1.3研究合方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过千万种疾病,甚至同一种疾病的表现症状与治疗方法也都千差万别,某些临床病症很难归结某一经或某一类病症,所以目前在临床中所治疗的疾病多以多器官合并发病为主,治疗方面可能无法权衡,有失偏颇。在学习《伤寒论》中我也学到了“合病病症”,但其理论内容基本无法满足现代医学临床需求,所以基于《伤寒论》理论,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求变,例如某患者在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脉结代等等症状,就可采用炙甘草汤配合半夏泻心汤进行综合治疗,该综合药方疗效明显好于某一种单一方剂治疗效果,这就是合方治疗。可以说,通过合方治疗疑难病是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的一大收获,将其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基本满足了患者治疗需求,特别是该理论结合实践非常有效。在我看来,这种在实践中合理运用合方治疗也是后人对《伤寒论》的一次重要补充。
1.4要治病求本
《伤寒论》中也包含了中医精髓,即“辨证施治”,虽然《伤寒论》书中没有“辨证施治”这4个字,但是它其中有“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样的12字中医精髓,它就在传达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4个字,即“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贯穿全书的重要理念,像患者心下悸、不渴、小便不利、身体为了等等都可采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虽然这一中药配方兼症较多,但由于少阳枢机不利容易引发其它症状。所以总结来说如果希望实现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还必须建立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之上,结合灵活的临床治疗策略,准确辩证分析治疗步骤,在真正抓住病症根源时再思考治疗配方,如此才能做到根治病症。
2病例简析
我曾经收治了一名女性患者,年龄60岁,拥有6年的腹痛病史,曾经多方治疗无效。在就诊过程中我发现患者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白且脉沉弱,表现为腰肢乏力甚至疼痛。根据诊疗结果发现该患者的肝郁脾虚、气血不佳。为此我为该患者开除参苓白术散治疗配方,在复用3周后该患者的腹痛症状明显减轻,乏力、腰痛等情况也有所减轻,尿常规中潜血消失,尿蛋白呈现“ ”状态,我认为患者有必要继续服用该副中药以进一步巩固疗效。
通过这一病例我就分析得到结论,为该患者复用参苓白术散可实现健脾益气,保证其气血充沛,如此可令其潜血消失。整个治疗过程中我都牢牢把握临床辩证论治的主导思想、遵循治病求本的基本原则,如此帮助患者减轻病痛,缓解病情。
总结
临床疾病虽然症状变化丰富,治疗方法丰富多样,但在学习《伤寒论》再结合临床工作我发现,其病症万变却始终不离其宗,在深入学习六经理论辩证方法后,我的临床工作视野被完全开阔,在工作中引经据典的过程中也注重实践探究把握,保证临床治疗顺利,还患者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