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2年美国通用电气提出“工业互联网”这一概念以来,全球的大企业已在8年中完成了工业互联网的先行先试。尽管8年的时间并不短,但围绕工业互联网的全面应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人才是痛点之一。
当前,互联网创新发展与新工业革命正处于历史交汇期。全球都在抢抓新一轮工业革命机遇,围绕核心标准、技术、平台加速布局工业互联网,构建数字驱动的工业新生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中国这波工业互联网的浪潮中,制高点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具备国际视野、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有深度研究的人才带领的研发团队,才能为中国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贡献一个世界级的平台。
解决工业互联网人才紧缺的难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形式进行人才供需对接,推进工业互联网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一点上,南京理工大学已经开始探索。
人才之痛
人才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支撑,但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等关键领域人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缺口、质量不高的问题。“工业互联网对人才的要求和准入门槛很高,整个解决方案非常复杂,需要数据科学家,操作人员还需要懂OT(运营技术)、IT(信息技术)、编程以及工业行业的知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在工业互联网的提供端,懂工业互联网研发、销售、服务、管理的人才稀缺;另一方面,在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端,应用企业同样缺懂工业互联网使用、维护、管理的人才。
工业互联网对技术研发人员知识技能的要求面更宽、程度更高。技术研发人员不仅需要懂工业、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10年左右的工业企业技术经验积累,更需要有数据建模的能力,能对机器设备和业务系统产生的工业大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将数据转化为指导设备和业务进行优化的应用服务。工业互联网是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复合型人才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现在,中国工业互联网领域中的部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核心人才有时候“一才难求”。人才的正向流动有助于企业发展,但工业互联网人才在工业领域的沉淀非常难得。海尔的CTO(首席技术官)赵峰,此前10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任职,后担任常务副院长;树根互联则直接引入前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罗技CTO刘震加盟。刘震在ICT(信息、通信和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有着20多年的研究经验。他的加入,会进一步强化树根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
目前,制造业企业的员工以大学生、中专或技校毕业生居多。如何让制造业企业现有员工使用工业互联网的云能力,将问题用工业应用程序或解决方案的方式解决,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上手,是业内一大难点。多数高校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只是学习了针对工业设备运转的自动化技术,不懂得工业互联网时代所需要的控制系统、控制平台乃至工业生态的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
培养进行时
对工业互联网发展人才问题,国务院在《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了“强化专业人才支撑”。
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在2018年和2019年都出台了“壮大人才队伍”政策。2018年出台的政策中包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优化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共3类15条内容。2019年出台的政策则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加“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共4类11条内容。
在政策的推动下,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人才培养逐渐开展。
今年9月,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正式启用,开启了产学研用的新篇章。在当天的启用仪式上,南京理工大学和江阴市政府签署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江阴的制造业优势、南理工的科教人才优势,形成以工业互联网为主导的数字产业生态系统,将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打造成优质增长极、活力创新源、数字新高地,让数字创新港为江阴企业持续注入创新基因、数字基因、科技基因,为江阴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能。
在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骏看来,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纳米技术和5G技术相结合。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信息化两个生态的深度融合,是两化深度发展的新阶段。“工业互联网时代促进制造业迈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依托和关键抓手,其建立和应用需要政产学研用多元共生、共同参与。工业互联网对人才的需求越发多元,在人才需求类型上,需要复合型、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才;在人才需求的数量上,从2017年到2019年,带动总就业人数逐年增加,2020年将达到2810万人。同时,工业互联网对后疫情时代稳增长、稳投资、稳就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上,张骏认为要针对工业互联网的特点,走出一条新路径。这条新路径主要体现在六个转变上:培养目标由知识获取为主转变为兼顾培养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知识体系由单一学科转变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教学内容由围绕教学案例展开转变为围绕工程实际问题或技术展开;教学主体由学校为主、企业为辅,转变为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教学环境由校内为主、校外为辅,转变为全过程融入实际应用,实现校企共建、开放共享;教学方式从知识传授为主、课外实践为辅,转变为案例教学项目与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相结合。
生态共建 产教融合
工业互联网需要大量的科研、管理型人才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做支撑,而人才培养需要完善的教育体系和长期的投入。全国人大代表、原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江苏省互联网协会理事长杨震表示,要持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还需要建立一系列长效机制。人才培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人才培养是一个长线工程,需要认准方向,持续投入人力、物力。高校的培养方案也需要随着社会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这样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节奏。”
张骏对此也抱有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要培养好工业互联网人才,可以从新模式入手。“我们认为,生态共建、产教融合是解决人才培养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学校、企业、社会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面向企业实际需求,推动学科、专业、师资及课程的建设。据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政产学研共建数字创新港的方案,培养和输送符合工业互联网需求的多元化人才。”
基于生态共建这一理念,数字创新港应运而生。据了解,數字创新港是以工业互联网为标志性产业,以大学为核心的开放创新城区,包括数字产业、创新生态、科技支撑、大学核心区域、绿色发展环境五大要素,形成创新生态系统,打造与自然交织的产业、居住、文化与创新四个空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创新城区。
“未来,我们将依托江阴的制造业优势、南理工的科教人才优势,形成以工业互联网为主导的素质产业生态系统,将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优质增长极、活力创新源、数字新高地。”张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