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欣赏课是拓展学生审美兴趣、审美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为主题,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这对美术教学是颇有补益的。那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呢?下面谈谈本人实践中的体会。
一、巧用语言艺术,感受美的意境
通过语言艺术,能让学生更快进入美的意境,这十分重要,这能激起学生想学习美术,爱好美术的欲望。首先,语言要形象生动,虽然在上美术欣赏课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具,但语言仍然是感性知识传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鉴赏品评一幅画时,教师必须竭尽所能,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现各种意境,使学生有“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教材中宋代赵佶的《柳鸦图》,我用富有情趣的语调描述:“在一片山林里,开满许多不知名的小花,长满翠绿翠绿的小草,小鸟在树上欢唱跳跃……。”用这种欢快的描述性语言造成一种美的意境,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形象比喻可以把死景具体活化,单色墨画变得极富有色彩变化。苍老挺拔的树干,轻盈柔细的柳枝,茁壮的野草和活泼可爱的小鸟跳跃在学生眼前,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赞颂,热爱美好生活的愿望。这样的欣赏课,学生如沐春风,受到美的熏陶。
二、用“缘物寄情,物我交融”创造美
在中国画中,画家都喜爱画梅、兰、菊、竹,这是因为它们是坚贞高洁的象征。他们或言其志,或寄笔墨抒其情,这就形成一种“缘物寄情,物我交融”的艺术效果。我们及时把画家这种思想渗透给学生,这种思想教育是教育规律,教育目标的必须要求。目前,全世界都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而这种“合格 特长”的跨世纪人才,这要求我们教师因材施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所教学科的特性,把德育教育融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
在上美术欣赏课上,我注意结合美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描述画家所处年代的政治风云。画家的生平事迹,利用学生崇拜心理,引导、鼓励、鞭策学生努力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培养出热爱祖国、有上进心的好学生。懂得真、善、美的真谛。例如石鲁《转战陕北》我运用导语设计法:说出此画所处年代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坚持在陕北与数倍敌军周旋,指挥人民解放军巧妙挫败敌军,此时应情感共鸣设计。画中毛泽东同志站在浑厚高耸的前山上,这种自然气势与人物精神融为一体,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挥斥方遒的坚定信心。让学生涌出爱国思想。这种爱国动力让教师与学生达到情感共鸣。从而可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自古就有。亘古不变的,这是我们民族一脉相传的优良传统。得知今天的和平是众多红军将士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换来。我们将这种精神化为信念: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精忠报国,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学生潜移默化创造美的情操,这种精神得以升华,把这种美提到最高境界,这对学生以后进行艺术创造作奠下好的基础,能画出高品质的画来,达到“缘物寄情,物我交融”的境界。
三、运用中西绘画比较法鉴赏美
在欣赏中国画以后,运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眼睛,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中西绘画的方法。要一眼就能全面正确分出中西绘画,这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是一种锻炼。学生眼界宽了,对中西绘画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这对学生学中西绘画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我拿一幅凡高《向日蔡》和一幅中国花鸟画《双鸽牡丹图》作比较。《向日葵》在笔法上花叶的肌理效果,饱满厚实,外表质朴内在充满生命力,这像一团火焰。《双鸽牡丹图》笔法细腻工整,色彩绚丽。首先,我从中西绘画的色彩说起,中国画受到写意观的影响为主,不追求光色变化,运用强烈的对比色,像《双鸽牡丹图》两只白色鸽子衬以艳丽怒放的牡丹和勤劳的蜜峰,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活力;《向日葵》把阳光引进室内,强调色光的变化。其次,我分析中西绘画的创作思想,中国画以写意多,借物以写胸中之所有,让观众体现的是另一种有别于现实的精神现实,即“缘物寄情,物我交融”的境界;而西方注重真实写实,是物象的再现。其后,我从造型方法、造型要求、画体组成一一分析,在我循循善诱下,学生体会中国画、西洋画的精华:中国画除了有“缘物寄情,物我交融”境界外,造型方法还要“以形写神,似与不似之间”精神追求,讲究用笔,一幅画的组成,熔诗、书、画、印为一炉,极大拓展绘画艺术上广度和深度,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这是西方绘画没有的,最后用多媒体展示一张示图表,在中西绘画进行对归纳比较,让学生一目了然,增强记忆力。
一、巧用语言艺术,感受美的意境
通过语言艺术,能让学生更快进入美的意境,这十分重要,这能激起学生想学习美术,爱好美术的欲望。首先,语言要形象生动,虽然在上美术欣赏课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具,但语言仍然是感性知识传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鉴赏品评一幅画时,教师必须竭尽所能,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现各种意境,使学生有“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教材中宋代赵佶的《柳鸦图》,我用富有情趣的语调描述:“在一片山林里,开满许多不知名的小花,长满翠绿翠绿的小草,小鸟在树上欢唱跳跃……。”用这种欢快的描述性语言造成一种美的意境,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形象比喻可以把死景具体活化,单色墨画变得极富有色彩变化。苍老挺拔的树干,轻盈柔细的柳枝,茁壮的野草和活泼可爱的小鸟跳跃在学生眼前,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赞颂,热爱美好生活的愿望。这样的欣赏课,学生如沐春风,受到美的熏陶。
二、用“缘物寄情,物我交融”创造美
在中国画中,画家都喜爱画梅、兰、菊、竹,这是因为它们是坚贞高洁的象征。他们或言其志,或寄笔墨抒其情,这就形成一种“缘物寄情,物我交融”的艺术效果。我们及时把画家这种思想渗透给学生,这种思想教育是教育规律,教育目标的必须要求。目前,全世界都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而这种“合格 特长”的跨世纪人才,这要求我们教师因材施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所教学科的特性,把德育教育融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
在上美术欣赏课上,我注意结合美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描述画家所处年代的政治风云。画家的生平事迹,利用学生崇拜心理,引导、鼓励、鞭策学生努力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培养出热爱祖国、有上进心的好学生。懂得真、善、美的真谛。例如石鲁《转战陕北》我运用导语设计法:说出此画所处年代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坚持在陕北与数倍敌军周旋,指挥人民解放军巧妙挫败敌军,此时应情感共鸣设计。画中毛泽东同志站在浑厚高耸的前山上,这种自然气势与人物精神融为一体,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挥斥方遒的坚定信心。让学生涌出爱国思想。这种爱国动力让教师与学生达到情感共鸣。从而可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自古就有。亘古不变的,这是我们民族一脉相传的优良传统。得知今天的和平是众多红军将士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换来。我们将这种精神化为信念: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精忠报国,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学生潜移默化创造美的情操,这种精神得以升华,把这种美提到最高境界,这对学生以后进行艺术创造作奠下好的基础,能画出高品质的画来,达到“缘物寄情,物我交融”的境界。
三、运用中西绘画比较法鉴赏美
在欣赏中国画以后,运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眼睛,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中西绘画的方法。要一眼就能全面正确分出中西绘画,这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是一种锻炼。学生眼界宽了,对中西绘画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这对学生学中西绘画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我拿一幅凡高《向日蔡》和一幅中国花鸟画《双鸽牡丹图》作比较。《向日葵》在笔法上花叶的肌理效果,饱满厚实,外表质朴内在充满生命力,这像一团火焰。《双鸽牡丹图》笔法细腻工整,色彩绚丽。首先,我从中西绘画的色彩说起,中国画受到写意观的影响为主,不追求光色变化,运用强烈的对比色,像《双鸽牡丹图》两只白色鸽子衬以艳丽怒放的牡丹和勤劳的蜜峰,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活力;《向日葵》把阳光引进室内,强调色光的变化。其次,我分析中西绘画的创作思想,中国画以写意多,借物以写胸中之所有,让观众体现的是另一种有别于现实的精神现实,即“缘物寄情,物我交融”的境界;而西方注重真实写实,是物象的再现。其后,我从造型方法、造型要求、画体组成一一分析,在我循循善诱下,学生体会中国画、西洋画的精华:中国画除了有“缘物寄情,物我交融”境界外,造型方法还要“以形写神,似与不似之间”精神追求,讲究用笔,一幅画的组成,熔诗、书、画、印为一炉,极大拓展绘画艺术上广度和深度,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这是西方绘画没有的,最后用多媒体展示一张示图表,在中西绘画进行对归纳比较,让学生一目了然,增强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