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于2014年12月刊登《核医学揭秘:你可能不知道的7个事实》,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很多读者都对“核医学”这个神秘而陌生的学科有了一定了解。最近,我刊微信平台收到一些关于PET/CT相关问题的咨询,显示大众对这项检查存在较多认识误区。为帮助大家正确看待这项检查,本刊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的专家作专题解答。
PET/CT:早期肿瘤“侦察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及PET中心 张永学 夏青珞
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仪)是一种新型分子影像医疗装备, 是将PET和CT整合在一台仪器上,组成一个完整的成像系统,经过快速全身扫描,可以通过CT获得解剖图像,并通过PET获得功能代谢图像,两种图像优势互补,使医生在了解生物代谢信息的同时,获得精准的解剖定位,从而对疾病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
“更早”发现肿瘤病灶
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一般会经历细胞代谢异常、组织形态改变、机体症状感知三个阶段。PET/CT可以从细胞代谢、组织形态两方面对病灶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可更早地捕捉到肿瘤病灶信息。PET/CT显像剂进入人体后,会参与代谢。若人体内有代谢异常旺盛的肿瘤病灶,大量代谢显像剂就会聚集到肿瘤病灶,此过程很容易被PET/CT捕捉到。比如,一个鸡蛋散了黄,CT等形态学影像设备可以根据蛋黄的形状变化而发现问题,但对一个没有散黄的臭鸡蛋,则无法鉴别,因为从结构上看,鸡蛋黄的形态没有发生改变;PET/CT不仅可以从形态上,还可以从功能上,确定鸡蛋的什么部位发生了质变,从而为肿瘤患者赢得保贵的治疗时间。
“更精确”判断肿瘤分期和疗效
PET/CT显像可以明确肿瘤的具体情况,是孤立发生的,还是已经累及了周边淋巴结,抑或是已经发生广泛转移,为临床医生制订治疗方案(手术、化疗,还是放疗)提供依据。对于已经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而言,PET/CT可对前期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看看这个治疗方案是否适合。
有辐射,但安全
PET/CT需要使用18F-FDG葡萄糖类似物作为显像剂,属于内源性发射信号成像,其有别于CT、X光机等外源性信号成像,在医学影像学科内部被划归在核医学科。
PET成像所用到的放射性药物是生理代谢物的类似物,半衰期也很短。比如,通常所用的18F-FDG为葡萄糖的类似物,不会引起过敏;18F是超短半衰期的核素,物理半衰期只有110分钟,很快衰变,几小时内就能完全从人体内消失,不再具有放射性。同时,医生也会嘱咐受检者多喝水、多解小便,加速药物从体内排出。对于儿童受检者,医生会会根据体重,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剂量。
PET/CT检查的辐射主要来源于CT扫描。由于PET/CT中的CT扫描一般采用低电流扫描,故辐射剂量比普通的CT诊断扫描要低得多。随着PET/CT技术的发展,PET/CT扫描时间缩短,辐射剂量也明显减低,不会对患者产生明显的有害效应。
有优势,但不要迷信
从理论上说,如果机体某个细胞、组织或器官出现异常,会呈现出与正常细胞和组织不同的代谢显像表现,有经验的医生能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提出诊断意见。当然,任何影像学检查都存在假阴性或假阳性,PET/CT诊断同样如此。要获得正确的诊断意见,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答疑解惑:
Q:PET/CT检查最适用于哪些人?
A: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但难以确诊的患者,或已确诊为肿瘤,需要制订治疗方案、评估疗效的患者。
Q:将PET/CT作为年度肿瘤筛查项目有必要吗?
A: 40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者,若经济条件允许,可每两年做一次PET/CT肿瘤筛查。
Q:是否做了PET/CT,其他检查都不需要做了?
A:不是。
PET/CT检查主要通过发现“高代谢特征的病灶”来判断体内是否存在肿瘤。少部分恶性肿瘤病灶(比如部分肾癌、肝癌组织)不具有高代谢特征,故PET/CT也可能“看不到”。此外, 如果部分肿瘤显像不典型、无法确诊时,如肠道肿瘤等,还需通过其他检查(如肠镜)进一步确认,避免造成误判。
Q:PET/CT在肿瘤性质(良恶性)的判定上,是否有优势?
A:PET/CT检查对细胞变异导致的代谢异常非常敏感,且检查范围较广,医生可以通过病灶本身或周边其他组织器官、淋巴组织有无肿瘤细胞侵犯,以此佐证病灶是良性还是恶性。
PET/CT:早期肿瘤“侦察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及PET中心 张永学 夏青珞
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仪)是一种新型分子影像医疗装备, 是将PET和CT整合在一台仪器上,组成一个完整的成像系统,经过快速全身扫描,可以通过CT获得解剖图像,并通过PET获得功能代谢图像,两种图像优势互补,使医生在了解生物代谢信息的同时,获得精准的解剖定位,从而对疾病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
“更早”发现肿瘤病灶
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一般会经历细胞代谢异常、组织形态改变、机体症状感知三个阶段。PET/CT可以从细胞代谢、组织形态两方面对病灶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可更早地捕捉到肿瘤病灶信息。PET/CT显像剂进入人体后,会参与代谢。若人体内有代谢异常旺盛的肿瘤病灶,大量代谢显像剂就会聚集到肿瘤病灶,此过程很容易被PET/CT捕捉到。比如,一个鸡蛋散了黄,CT等形态学影像设备可以根据蛋黄的形状变化而发现问题,但对一个没有散黄的臭鸡蛋,则无法鉴别,因为从结构上看,鸡蛋黄的形态没有发生改变;PET/CT不仅可以从形态上,还可以从功能上,确定鸡蛋的什么部位发生了质变,从而为肿瘤患者赢得保贵的治疗时间。
“更精确”判断肿瘤分期和疗效
PET/CT显像可以明确肿瘤的具体情况,是孤立发生的,还是已经累及了周边淋巴结,抑或是已经发生广泛转移,为临床医生制订治疗方案(手术、化疗,还是放疗)提供依据。对于已经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而言,PET/CT可对前期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看看这个治疗方案是否适合。
有辐射,但安全
PET/CT需要使用18F-FDG葡萄糖类似物作为显像剂,属于内源性发射信号成像,其有别于CT、X光机等外源性信号成像,在医学影像学科内部被划归在核医学科。
PET成像所用到的放射性药物是生理代谢物的类似物,半衰期也很短。比如,通常所用的18F-FDG为葡萄糖的类似物,不会引起过敏;18F是超短半衰期的核素,物理半衰期只有110分钟,很快衰变,几小时内就能完全从人体内消失,不再具有放射性。同时,医生也会嘱咐受检者多喝水、多解小便,加速药物从体内排出。对于儿童受检者,医生会会根据体重,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剂量。
PET/CT检查的辐射主要来源于CT扫描。由于PET/CT中的CT扫描一般采用低电流扫描,故辐射剂量比普通的CT诊断扫描要低得多。随着PET/CT技术的发展,PET/CT扫描时间缩短,辐射剂量也明显减低,不会对患者产生明显的有害效应。
有优势,但不要迷信
从理论上说,如果机体某个细胞、组织或器官出现异常,会呈现出与正常细胞和组织不同的代谢显像表现,有经验的医生能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提出诊断意见。当然,任何影像学检查都存在假阴性或假阳性,PET/CT诊断同样如此。要获得正确的诊断意见,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答疑解惑:
Q:PET/CT检查最适用于哪些人?
A: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但难以确诊的患者,或已确诊为肿瘤,需要制订治疗方案、评估疗效的患者。
Q:将PET/CT作为年度肿瘤筛查项目有必要吗?
A: 40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者,若经济条件允许,可每两年做一次PET/CT肿瘤筛查。
Q:是否做了PET/CT,其他检查都不需要做了?
A:不是。
PET/CT检查主要通过发现“高代谢特征的病灶”来判断体内是否存在肿瘤。少部分恶性肿瘤病灶(比如部分肾癌、肝癌组织)不具有高代谢特征,故PET/CT也可能“看不到”。此外, 如果部分肿瘤显像不典型、无法确诊时,如肠道肿瘤等,还需通过其他检查(如肠镜)进一步确认,避免造成误判。
Q:PET/CT在肿瘤性质(良恶性)的判定上,是否有优势?
A:PET/CT检查对细胞变异导致的代谢异常非常敏感,且检查范围较广,医生可以通过病灶本身或周边其他组织器官、淋巴组织有无肿瘤细胞侵犯,以此佐证病灶是良性还是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