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应该是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要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共同解决主要是来自于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语文老师就不能是半瓶醋、不能哗众取宠、不能目光短浅。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味;语文素养;本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王崧舟老师说:“我们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即‘语文味’。”“语文味”这一理念是程少堂副教授首次提出的。他认为 “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味是语文课的灵魂,语文课如果没有语文味,那真是语文的悲哀。那么我们的语文课要怎样才能彰显浓浓的语文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老师不能是半瓶醋
语文老师不能是半瓶醋,要通古晓今、博闻强识、富有情感,要有极高的语文素养。要让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儿,从而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必须有极高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首先要做个读书人,让自己也成为“活的书”。曾经有位老师说:“你要是在课堂上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学生想不喜欢语文都难。”同时,老师上课时还要富有情感,富有感染力。
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说过: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也会变得干瘪无味,毫无创造;而优秀演员哪怕是你给他一个菜谱,他也能念得催人泪下。臧克家先生在谈到他当年在中学的教学经验时说,他的教学语言都是以诗的几乎是疯狂的热情向学生们灌注,尤其是在讲诗的时候,他们的热情像被点燃了的火,大家在燃烧,感情像一股暖流。这样的教学语言自然就成为教师馈赠给学生的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使学生在美学氛围中志得神怡,情怀激荡,如嚼橄榄,回味无穷。浅显而易懂,把枯燥的东西讲得有趣而有味。这样的表达,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产生美,才能具有美的震撼。
可以这么说,要让语文课有语文味,语文教师必须先有语文味。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必定是语文味浓浓的课堂,也必定是高效的课堂。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必然会不断提高。
二、语文老师不能哗众取宠
语文老师不能哗众取宠,语文课要突出语文的特性,要回归语文的本真。
在语文课中,可以改变教学方法,活跃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指导学生演课本剧,运用多媒体如电影、电视等;也可以走出课堂,到生活中教学等等。但是所有这些,只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只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帮助学生贴近生活、理解课文,灵活地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不是逗得学生笑笑、乐乐、闹闹就了事。然而时下的语文课逐渐失去了本色,出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况。教学时间是恒数,一方面的过度,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不足。语文教学需要“活”,但绝不是花哨。
语文课该姓“语”,它不是表演课、活动课,更不应该是单纯的思想教育课,当然也不应是单纯的语言训练课,语文课应该有浓浓的语文味。试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那还是语文课吗?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语文味的内涵是“语文”。语文虽然同其他学科一样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想教育等教育内容,但是这些不是它的特性,它的特性是语文;它的核心、它的根本是语文。语文是什么?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而且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根,学习语文其实就是在学习文化,就是在接受民族的意识和观念、体验和认同民族精神。所以,语文味要突出语文的特性,以语言文字为中心。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吸取课文中的语言的精华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的揣摩和品味去实现思想的升华,达到审美的愉悦、思维的训练,进而去触摸语言文字背后的世界。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真正上出语文味,体现语文课自身固有的特性。语文课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文字,就会失去语文味,改变语文课的特性。况且,语言文字的本身特性也要求学生把现实生活的具体形象与语言文字联系、沟通起来,逐渐克服自己的“语言痛苦”,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这才是语文课的用意所在,所以,语文课堂应回到语文上来,回到语言文字上来,这是语文课的命根子。
因而,要想语文课具有语文的味道,必须按照语文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就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世界。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咬文嚼字、口吐芳香、掂量得失,推敲、琢磨、鉴赏、触发,在正确理解和运用上下功夫。语文课不能漂浮,要在字里行间领略不同的文味和情味,留住那一幕幕美丽的风景,乐在其中,美不胜收。要品味“味中味”。辄心向往,流连忘返,体味“味外味”,思绪飞越“上下五千年,纵横数千里”。
三、语文老师不能目光短浅
语文老师不能目光短浅,死盯分数,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
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走着应试教育之路,一切为了考试,使语文课变成了知识的灌输,文章的学习在条分缕析、模板套用之中,变成了类似数理公式的应用和机器组装式的游戏。试想这样的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可言吗?
语文课应该是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要在认真研讀文本的基础上,共同解决主要是来自于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能适当借助多媒体以最大限度地放大教学容量、激活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并且整堂课能够自始至终把所有学生在这节课中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味;语文素养;本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王崧舟老师说:“我们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即‘语文味’。”“语文味”这一理念是程少堂副教授首次提出的。他认为 “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味是语文课的灵魂,语文课如果没有语文味,那真是语文的悲哀。那么我们的语文课要怎样才能彰显浓浓的语文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老师不能是半瓶醋
语文老师不能是半瓶醋,要通古晓今、博闻强识、富有情感,要有极高的语文素养。要让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儿,从而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必须有极高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首先要做个读书人,让自己也成为“活的书”。曾经有位老师说:“你要是在课堂上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学生想不喜欢语文都难。”同时,老师上课时还要富有情感,富有感染力。
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说过: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也会变得干瘪无味,毫无创造;而优秀演员哪怕是你给他一个菜谱,他也能念得催人泪下。臧克家先生在谈到他当年在中学的教学经验时说,他的教学语言都是以诗的几乎是疯狂的热情向学生们灌注,尤其是在讲诗的时候,他们的热情像被点燃了的火,大家在燃烧,感情像一股暖流。这样的教学语言自然就成为教师馈赠给学生的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使学生在美学氛围中志得神怡,情怀激荡,如嚼橄榄,回味无穷。浅显而易懂,把枯燥的东西讲得有趣而有味。这样的表达,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产生美,才能具有美的震撼。
可以这么说,要让语文课有语文味,语文教师必须先有语文味。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必定是语文味浓浓的课堂,也必定是高效的课堂。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必然会不断提高。
二、语文老师不能哗众取宠
语文老师不能哗众取宠,语文课要突出语文的特性,要回归语文的本真。
在语文课中,可以改变教学方法,活跃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指导学生演课本剧,运用多媒体如电影、电视等;也可以走出课堂,到生活中教学等等。但是所有这些,只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只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帮助学生贴近生活、理解课文,灵活地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不是逗得学生笑笑、乐乐、闹闹就了事。然而时下的语文课逐渐失去了本色,出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况。教学时间是恒数,一方面的过度,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不足。语文教学需要“活”,但绝不是花哨。
语文课该姓“语”,它不是表演课、活动课,更不应该是单纯的思想教育课,当然也不应是单纯的语言训练课,语文课应该有浓浓的语文味。试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那还是语文课吗?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语文味的内涵是“语文”。语文虽然同其他学科一样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想教育等教育内容,但是这些不是它的特性,它的特性是语文;它的核心、它的根本是语文。语文是什么?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而且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根,学习语文其实就是在学习文化,就是在接受民族的意识和观念、体验和认同民族精神。所以,语文味要突出语文的特性,以语言文字为中心。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吸取课文中的语言的精华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的揣摩和品味去实现思想的升华,达到审美的愉悦、思维的训练,进而去触摸语言文字背后的世界。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真正上出语文味,体现语文课自身固有的特性。语文课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文字,就会失去语文味,改变语文课的特性。况且,语言文字的本身特性也要求学生把现实生活的具体形象与语言文字联系、沟通起来,逐渐克服自己的“语言痛苦”,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这才是语文课的用意所在,所以,语文课堂应回到语文上来,回到语言文字上来,这是语文课的命根子。
因而,要想语文课具有语文的味道,必须按照语文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就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世界。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咬文嚼字、口吐芳香、掂量得失,推敲、琢磨、鉴赏、触发,在正确理解和运用上下功夫。语文课不能漂浮,要在字里行间领略不同的文味和情味,留住那一幕幕美丽的风景,乐在其中,美不胜收。要品味“味中味”。辄心向往,流连忘返,体味“味外味”,思绪飞越“上下五千年,纵横数千里”。
三、语文老师不能目光短浅
语文老师不能目光短浅,死盯分数,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
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走着应试教育之路,一切为了考试,使语文课变成了知识的灌输,文章的学习在条分缕析、模板套用之中,变成了类似数理公式的应用和机器组装式的游戏。试想这样的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可言吗?
语文课应该是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要在认真研讀文本的基础上,共同解决主要是来自于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能适当借助多媒体以最大限度地放大教学容量、激活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并且整堂课能够自始至终把所有学生在这节课中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