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效评价制度,对于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结果不具约束性。因此,有必要通过保障评价基础的真实、完善过程控制,将社会实践实效评价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
【关键词】 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问题提出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拓展专业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欧美国家普遍注重大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社区服务等方式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其社会实践发挥了“第二课堂”的作用。但反观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上述的作用并未得到实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不完善。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现状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每年高校都组织参与人数众多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是否取得应有的实效,其评价机制现状如何,规则是否合理是我们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
1、评价流于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大多是根据学生提交的考核表、调查报告或者实践报告。考核仅限于一纸报告,评价的不是社会实践,更与实效无关,评价的指挥棒引导学生去拼凑一篇虚假的报告,甚至有些同学是根本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反观学校学院往往追求场面,组建实践小分队以点代面,却忽视了全体大学生,这也影响学生对于实践的态度。
2、评价缺失过程控制,无法对实践进行有效管理,学生积极性不高。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是放在假期,开始之前集中布置实践任务,搞个出征仪式,然后就坐等实践材料。学校教师并没有对实践的立项、实施、过程、考核进行有效管理。
过程控制本身就是对于学生实践的激励,而这种激励是学生进一步深入实践的动力。由于实践过程中缺少老师的指导,学生在实习中的所学所思所想,未能得到老师的及时呼应,没有激励,学生消极被动、疲于应付。
3、评价方法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制约实效性。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或是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鉴定给定分数,很多情况下,这个分数并不给学生反馈,学生也不关心这个分数。这就是现行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简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实效。学生参与程度低,也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本身也应该是分享心得,交流经验的宝贵机会,而现有的评价方法则浪费了总结、升华的机会。
4、评价结果不具约束性,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专业实习进入必修课,对于其他的社会实践,对学生基本没有影响。既不与奖助学金评定,也不与升学就业挂钩,甚至在毕业生推荐和学生档案中都没有任何体现。这种认识进而影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态度,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改进
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至少要处理好如下两个关系:一是客观反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真实反映学生的态度和能力,并作为可以信赖的依据;二是要给予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以充分的激励,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评价中获得了尊重和鼓励,这种评价方法才是值得鼓励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还要充分考虑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有文章认为要对评价细则完全的量化,笔者认为对于能力方面的评价很难以细则的形式完全量化,评价包括相当的主观印象。而且对于没有严谨态度的评价,即便是量化,同样不能反映评价的实效性,过于细则化的考评平添了工作量,只会让参与的教师和学生畏惧,进而应付,并无实际意义。当然,这些评价是建立在充分的客观基础之上的,其改进至少包括如下方面:
1、保障实践评价的基础真实。鉴前文分析的现状,提高当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需要花费相当的经力去伪存真。只有认真负责的审核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等材料,拼凑的报告才能够被发现的。同时,尽可能要求学生提供辅助材料,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后文还会阐述过程控制和答辩亦可以减少造假的情形。
2、完善过程控制。要建立一支比较稳定的教师指导队伍,有了教师的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的过程控制才有保障。教师应该对于学生实践的立项、实施、过程和考核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有条件的应当走访实习单位、与实习单位联系沟通,要求学生定期联系指导老师,定期通过多种形式汇报实践情况,分阶段提交实践报告,甚至是每天提交实践日志。教师应当掌握学生的实践状况,这也减少了学生造假的可能。对于实习过程中的汇报,教师都应当及时回应和反馈。实践终结后的报告,教师也应当综合的考察,并将考核结果反馈学生,并及时总结表彰。过程控制既是一个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励的过程。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制度。评价可以充分发挥答辩的作用,人数较多的班级需要分组进行实践答辩,答辩由辅导员组织,内容为学生实践主题、成果收获等,答辩之后应接受同学提问。对于在答辩中面对的突然问题,忌惮造假会露出破绽的,这也督促学生务实对待社会实践。同时,答辩也是一场主题交流活动,大学生也可以在答辩中与同学分享经验心得与成长喜悦。答辩之后,每位同学都需要给本组的其他同学打分,这个分數作为学生互评分数,与本人自评分数、用人单位评价分数、教师评价分数按照一定的比例综合换算,最终得出一个评价的分数。
4、将社会实践的评价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并作为将来升学就业的推荐材料。现在大多高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已不仅限于学习成绩,还包括学生思想政治、身心健康、科研创新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测评。但并未把社会实践的评价纳入到综合测评之中,社会实践的评价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综合测评应有实践评价一席,这个评价也应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用人单位、升学院校在招录人员的时候,是希望尽可能多的获取大学生信息的,这当然包括大学生是否参加社会实践,在什么单位参加过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怎样,是否适用实践岗位的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评价,这些信息甚至是相当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提供的材料过于简单,大学生推荐材料应该包括这些实践实效性评价。也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够引起大学生的重视。
只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参加社会实践,确保实践取得成效。当然,这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校、实践单位、社会等众多方面,需要多方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立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
[2] 李艳秋,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探讨,载《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10)
[3]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
【关键词】 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问题提出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拓展专业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欧美国家普遍注重大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社区服务等方式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其社会实践发挥了“第二课堂”的作用。但反观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上述的作用并未得到实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机制不完善。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现状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每年高校都组织参与人数众多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是否取得应有的实效,其评价机制现状如何,规则是否合理是我们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
1、评价流于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大多是根据学生提交的考核表、调查报告或者实践报告。考核仅限于一纸报告,评价的不是社会实践,更与实效无关,评价的指挥棒引导学生去拼凑一篇虚假的报告,甚至有些同学是根本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反观学校学院往往追求场面,组建实践小分队以点代面,却忽视了全体大学生,这也影响学生对于实践的态度。
2、评价缺失过程控制,无法对实践进行有效管理,学生积极性不高。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是放在假期,开始之前集中布置实践任务,搞个出征仪式,然后就坐等实践材料。学校教师并没有对实践的立项、实施、过程、考核进行有效管理。
过程控制本身就是对于学生实践的激励,而这种激励是学生进一步深入实践的动力。由于实践过程中缺少老师的指导,学生在实习中的所学所思所想,未能得到老师的及时呼应,没有激励,学生消极被动、疲于应付。
3、评价方法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制约实效性。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或是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鉴定给定分数,很多情况下,这个分数并不给学生反馈,学生也不关心这个分数。这就是现行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简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实效。学生参与程度低,也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本身也应该是分享心得,交流经验的宝贵机会,而现有的评价方法则浪费了总结、升华的机会。
4、评价结果不具约束性,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专业实习进入必修课,对于其他的社会实践,对学生基本没有影响。既不与奖助学金评定,也不与升学就业挂钩,甚至在毕业生推荐和学生档案中都没有任何体现。这种认识进而影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态度,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改进
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至少要处理好如下两个关系:一是客观反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真实反映学生的态度和能力,并作为可以信赖的依据;二是要给予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以充分的激励,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评价中获得了尊重和鼓励,这种评价方法才是值得鼓励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还要充分考虑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有文章认为要对评价细则完全的量化,笔者认为对于能力方面的评价很难以细则的形式完全量化,评价包括相当的主观印象。而且对于没有严谨态度的评价,即便是量化,同样不能反映评价的实效性,过于细则化的考评平添了工作量,只会让参与的教师和学生畏惧,进而应付,并无实际意义。当然,这些评价是建立在充分的客观基础之上的,其改进至少包括如下方面:
1、保障实践评价的基础真实。鉴前文分析的现状,提高当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需要花费相当的经力去伪存真。只有认真负责的审核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等材料,拼凑的报告才能够被发现的。同时,尽可能要求学生提供辅助材料,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后文还会阐述过程控制和答辩亦可以减少造假的情形。
2、完善过程控制。要建立一支比较稳定的教师指导队伍,有了教师的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的过程控制才有保障。教师应该对于学生实践的立项、实施、过程和考核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有条件的应当走访实习单位、与实习单位联系沟通,要求学生定期联系指导老师,定期通过多种形式汇报实践情况,分阶段提交实践报告,甚至是每天提交实践日志。教师应当掌握学生的实践状况,这也减少了学生造假的可能。对于实习过程中的汇报,教师都应当及时回应和反馈。实践终结后的报告,教师也应当综合的考察,并将考核结果反馈学生,并及时总结表彰。过程控制既是一个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励的过程。
3、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制度。评价可以充分发挥答辩的作用,人数较多的班级需要分组进行实践答辩,答辩由辅导员组织,内容为学生实践主题、成果收获等,答辩之后应接受同学提问。对于在答辩中面对的突然问题,忌惮造假会露出破绽的,这也督促学生务实对待社会实践。同时,答辩也是一场主题交流活动,大学生也可以在答辩中与同学分享经验心得与成长喜悦。答辩之后,每位同学都需要给本组的其他同学打分,这个分數作为学生互评分数,与本人自评分数、用人单位评价分数、教师评价分数按照一定的比例综合换算,最终得出一个评价的分数。
4、将社会实践的评价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并作为将来升学就业的推荐材料。现在大多高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已不仅限于学习成绩,还包括学生思想政治、身心健康、科研创新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测评。但并未把社会实践的评价纳入到综合测评之中,社会实践的评价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综合测评应有实践评价一席,这个评价也应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用人单位、升学院校在招录人员的时候,是希望尽可能多的获取大学生信息的,这当然包括大学生是否参加社会实践,在什么单位参加过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怎样,是否适用实践岗位的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评价,这些信息甚至是相当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提供的材料过于简单,大学生推荐材料应该包括这些实践实效性评价。也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够引起大学生的重视。
只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参加社会实践,确保实践取得成效。当然,这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校、实践单位、社会等众多方面,需要多方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立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
[2] 李艳秋,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探讨,载《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10)
[3]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