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地应对,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以下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也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1 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以后,首先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渴望独立,往往嫌父母和教师管得太严、太啰嗦,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次,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2 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就采取过激的措施;有的教师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而是搞“满堂灌”、“一刀切”,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虽然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又是另外一套。这种矛盾行为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 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有的家长没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把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小孩看待,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还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期望值过高,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没有好好把握教育规律,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孩子失去信心,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家庭破裂或残缺的家庭,使一些学生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性格孤僻,产生自卑心理;某些家长脾气暴躁,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心理压力过大;还有一些父母视孩子为“太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甚至包办孩子的一切……其结果可能导致学生执拗、暴躁、易冲动、刻薄、自私等不良心态的产生,稍不如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对策
1 对学生已形成的逆反心理的处理要慎重,不可盲目地埋怨学生。首先要分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先看看是由于学生自身的问题造成的,还是因为教师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引起的。如果是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教师就要耐心地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如果是属于教师态度和教育方法上的问题,教师就要主动承担责任,认真向学生道歉。
2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
3 培养师生情感,提高教育实效。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当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教师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回忆自己在学生时代的想法和做法,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4 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重的班级,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都会有利于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针对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提升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责 编 马超勤)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也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1 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以后,首先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渴望独立,往往嫌父母和教师管得太严、太啰嗦,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次,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2 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就采取过激的措施;有的教师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而是搞“满堂灌”、“一刀切”,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虽然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又是另外一套。这种矛盾行为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 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有的家长没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把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小孩看待,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还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期望值过高,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没有好好把握教育规律,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孩子失去信心,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家庭破裂或残缺的家庭,使一些学生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性格孤僻,产生自卑心理;某些家长脾气暴躁,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心理压力过大;还有一些父母视孩子为“太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甚至包办孩子的一切……其结果可能导致学生执拗、暴躁、易冲动、刻薄、自私等不良心态的产生,稍不如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对策
1 对学生已形成的逆反心理的处理要慎重,不可盲目地埋怨学生。首先要分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先看看是由于学生自身的问题造成的,还是因为教师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引起的。如果是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教师就要耐心地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如果是属于教师态度和教育方法上的问题,教师就要主动承担责任,认真向学生道歉。
2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
3 培养师生情感,提高教育实效。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当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教师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回忆自己在学生时代的想法和做法,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4 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重的班级,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都会有利于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针对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提升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责 编 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