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教育目标与思维方式的培养
【机 构】
:
广东教育学院政法系
【出 处】
:
学术研究
【发表日期】
:
1999年1期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讨论信仰危机与儒家道德理想来探讨欲望、理想、信仰三者的意义和关系。在反映论的知识理论里,只有当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相符合相一致时,知识才具有真理性。而欲望、理想、信仰则相反:三者的共同点是,正因为它们所意向的对象不能够满足它们的直觉它们才有存在的权利。差异、变化、不确定是欲望、理想、信仰的生命。
我们应该对“世界历史”抱持怀疑态度,甚至更应该去怀疑“全球历史”以及“国家历史”,因为这些历史撰写样式都存在着潜在的危险的一元化趋势。而“区域历史”则是更应予关注的一种历史撰写方式.它有着某种与“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背道而驰的趋势;而且区域历史学家们的工作,曾经并且将能够部分地抵制国家或者其代表者所实行的或者建议去实行的集权化。本文对定义区域历史做出了努力,并以美国的查塔努加(Chattanooga)区域历史博物馆为例对区域历史加以阐释,进而对未来的历史撰写表达了一种“让区域历史成为区域历史”的展望。
警政建设是清末宪政改革的要项,鸦片税收则是清末警政改革的重要财源之一,各地警察创设和警政学堂的筹建经费或多或少与鸦片税收有着密切的关系.配合新政推行,清廷下决心禁绝鸦片,1908年下半年以后,鸦片禁政的速度加快,税厘收入大幅度缩减,赖以铺张的警政事业经费极受影响,清廷推行的"就地筹款"办理新政的方针受到严重挑战,各省的警政事项被迫放缓,有关宪政成绩的奏报多数是官样文章,财政制约成为宪政不举的重要成因,清廷对地方新政的督催引起地方省份的非议和敷衍,清末警政改革因鸦片禁政而呈现出复杂徘徊的态势,概见双方互
历史学家间或会受到不重视理论的指责,环境史家未曾避免这种责难,有时理应如此。环境史家应当多多考察其学科的理论蕴涵。并鼓励多种观点之间更普遍的理性对话。本文并非提出一种理论结构,而是探讨会有助于设计此结构的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关乎这一领域的主题,是文化一自然统一体。第二个维度与方法有关.将沿着历史和科学之间的统一体展开。第三个维度涉及范围,认为时间和空间在定义中相得益彰。显然还有其他可以探讨的维度。这里尝试性地进行这些思考,以期其只言片语可以在同行中开启兴味盎然的讨论。
从马克思的文本中思考价值的形成,从“现实的主体性把握”来看,价值具有三个层次:一是自然和社会作为对人的有用性的价值;二是作为人的欲求对象、目的和手段的价值;三是作为人的实践的理想、规范和理念的价值。此外,从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中也可以认识和把握价值的层次性特点。人类史的三个阶段使价值呈现不同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价值的历史性特征。“自由个性”价值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有实现的可能。
本文通过对西方当代审美文化之现代性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了其现代主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社会批判性上质的差异,由此而对F·杰姆逊的论点提出质疑。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资本主义必须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诊断,是依据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发展学说观察人类社会而得出的合乎历史规律的结论。由于苏东巨变,这一科学结论正受到愈来愈大的挑战。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估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和条件等重要论述作了重新思考,并对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富有新意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