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初中物理;兴趣;概念;教学目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3—0114—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物理教学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物理教学的基础
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一旦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生的兴趣心理特点来看,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大致都是直觉兴趣,多数学生希望看到鲜明的、生动的物理现象和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比如,在八年级的序言课上就可以做一些出乎学生意料结果的实验。实验前先问学生:“装满水的杯子用一张纸盖住后,将杯子倒置后水会不会流出”,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往往回答肯定会流出,而实验结果水并没有流出。再如用一长颈漏斗向下吹乒乓球,乒乓球不会向下掉;向两张相距不远的纸中间吹气,纸不仅没有被吹开,反而合拢了等等。这些实验还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来做,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消除对物理学科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辅助学生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实现物理教学的目的
初中学生年龄幼小,涉世不深,生活经验不足,实践经验更是匮乏,因此对抽象的物理概念理解与掌握,往往因人而异,存在着或多或少、程度不等的困难,这就必须借助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实验去补偿。通过演示实验,特别是设计探究性演示实验重现前人已经发现的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让学生参与进来,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亲自获得具体的直接经验,得到清晰的感性认识,以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分析和推理、归纳和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从而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演示实验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
例如,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猜想到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实验,首先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不变,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其次在导体的材料、长度不变,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最后在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不变,探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长,电阻越小;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材料有关。最终得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而与电流和电压无关,消除了学生根据欧姆定律I=U/R变形得到R=U/I总认为导体的电阻与电压、电流有关的错误结论。
三、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的问题能力,达到物理教学的根本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把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抽象,并用数学作为逻辑推理的工具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同时,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形成概念,建立基本规律,以及学习如何应用它来解决有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将会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的能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滑动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一节内容时,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猜想,进而提出:①滑动摩擦力可能跟压力的大小有关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的大小有关。这时可以让学生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从上述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出发设计实验,选择器材,进而师生共同动手进行实验,记录拉力的大小,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推理、概括,不难归纳出“猜想”①②正确,“猜想”③错误。至此,学生通过这样通过推测→实验→设疑→讨论→归纳→总结,不但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拓宽视野,还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又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蔡扬宗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3—0114—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物理教学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物理教学的基础
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一旦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生的兴趣心理特点来看,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大致都是直觉兴趣,多数学生希望看到鲜明的、生动的物理现象和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比如,在八年级的序言课上就可以做一些出乎学生意料结果的实验。实验前先问学生:“装满水的杯子用一张纸盖住后,将杯子倒置后水会不会流出”,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往往回答肯定会流出,而实验结果水并没有流出。再如用一长颈漏斗向下吹乒乓球,乒乓球不会向下掉;向两张相距不远的纸中间吹气,纸不仅没有被吹开,反而合拢了等等。这些实验还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来做,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消除对物理学科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辅助学生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实现物理教学的目的
初中学生年龄幼小,涉世不深,生活经验不足,实践经验更是匮乏,因此对抽象的物理概念理解与掌握,往往因人而异,存在着或多或少、程度不等的困难,这就必须借助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实验去补偿。通过演示实验,特别是设计探究性演示实验重现前人已经发现的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让学生参与进来,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亲自获得具体的直接经验,得到清晰的感性认识,以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分析和推理、归纳和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从而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演示实验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
例如,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猜想到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实验,首先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不变,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其次在导体的材料、长度不变,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最后在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不变,探究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长,电阻越小;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截材料有关。最终得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而与电流和电压无关,消除了学生根据欧姆定律I=U/R变形得到R=U/I总认为导体的电阻与电压、电流有关的错误结论。
三、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的问题能力,达到物理教学的根本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把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抽象,并用数学作为逻辑推理的工具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同时,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形成概念,建立基本规律,以及学习如何应用它来解决有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将会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的能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滑动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一节内容时,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猜想,进而提出:①滑动摩擦力可能跟压力的大小有关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的大小有关。这时可以让学生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从上述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出发设计实验,选择器材,进而师生共同动手进行实验,记录拉力的大小,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推理、概括,不难归纳出“猜想”①②正确,“猜想”③错误。至此,学生通过这样通过推测→实验→设疑→讨论→归纳→总结,不但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拓宽视野,还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又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