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学生中辍现象原因调研报告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90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国家和地区都面临到年轻人从学校中辍的问题。许多研究都认为中辍的原因和家庭、学校、同侪有关。然而,在中辍现象中,来自不同社会系统的影响程度在文献中却很少被加以探讨。这篇质的研究发现家庭、学校和同侪在年轻的学校中辍生中有显著的、立即的影响。基于这样的研究,建议在不同系统上分别加以运作、介入,以使年轻学校中辍生的问题能有效的加以解决。
  关键词:台湾学生、中辍、同侪、学校、家庭
  问题探讨
  基于中辍生问题与对策,可从一下三个层面加以探讨:
  一为中辍生之预防与辅导;二为中辍生之协寻与安置;三中辍生再辍之预防与辅导。
  为期有效推展,学校、教师、父母、家长、社工人员、辅导专业人员,以及政府承办相关人员,必须通力合作。以谋求防治中辍生的产生,进而解决中辍生所衍生的不良问题。
  前言
  学生为何中辍的原因有部份可能是因为学生并无强烈的动机学习学校课程。其中,也有些人可能因与学校当局或是警察間有些案底存在;有些人可能旷课或是缺席;有些人可能是因为怀孕或是结婚;有些人可能因贫穷而必须工作;有些人可能有家庭问题;有些人可能因有药物或是酒精滥用的问题,以上说明学生中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多方面的因素而非单一体系之间的问题便可能对中辍现象详细说明。
  无论是英国、美国、香港的研究都发现中辍问题确实有些严重,且有研究也发现当学生辍学之后,他们也会跟着放弃自己(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1997, p.2)。对于学生中辍的原因,大部份的学者也都分类为三大因素:家庭因素,如:低社经家庭或是不适合的家庭互动;学校因素,如:对学校系统不满意或是在校未得到师长的鼓励;同侪因素,如:在学校中被同侪排斥或是得到负向的同侪互动经验。
  但是,在分为以上三类之外,本文则认为学生的中辍现象本身是一种多因素现象(multi-causal phenomenon)。从系统观点来看,其影响因素可以被归类于包含中辍学生的家庭、学校及同侪等外在系统(external systems),且每一个系统都有其具有的内在向度(internal dimensions),又可称次系统(sub-system)。
  基于本研究认为中辍是一多因素现象(multi-causal phenomenon)的假设,本研究提出模式一(如图一)以解释中辍现象。此模式指出影响学生中辍行为的社会系统(如:家庭、学校、同侪因素)。每一个系统都拥有其次系统的存在且彼此间相互连结。这样的连结也影响到青少年的个人行为。本研究仅仅探讨影响学生中辍行为的家庭、学校、同侪。虽然,母体中的不同系统之间次系统的连结效果及不同母体系统中的交互连结也存在,但是在本文中并未纳入其思考。正如在青少年学生中辍行为中,不同系统影响层次并未纳入讨论,本研究仅仅讨论文中所提出的理论架构所讨论的现象。
  一、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设计,即从15学校中随机抽样找了两群受试样本-学校中辍生、非学校中辍生,共有30个人,分别进行30次的深度个人访谈(中辍组15次,非中辍组15次)。另外,每一组共包含了8位男生及7位女生。且共有14位学生为14岁。而作者所提的理论架构中,家庭系统包括独立性、均衡(Homeostasis)、适应性(Adaptability);学校系统包括学校气氛、学校向心力、规则和规定的遵守;同侪系统包括同侪类型、同侪文化、同侪功能(peer functioning)
  二、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中辍生的家庭无法扮演好应有的角色。且有较少的独立性、衡定性及适应性。当他们进入学校时,家庭应有的功能也随之恶化。
  学校原本是个体可以透过正向经验以获得自信和重建自尊的另一重要场所。但是当他们无法满足课业上的要求时,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也就被加以摧毁。所以当另一个可接近的系统出现时,他们也就容易被吸引过去而离开学校。
  同侪对青少年而言,具有很大的力量;在和同侪相处的经验中,中辍生获得隶属感、自由和权力,从玩乐和分享中,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快乐、被了解及支持,同侪系统增进了中辍生的自尊和自信。在这份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的中辍生是因为同侪的说服和建议才中辍。
  三、建议
  基于本研究结果,也对家庭、学校、及同侪及再辍之防治与辅导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家庭:
  1.强化家庭系统间彼此的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
  为了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便是强化家庭系统间彼此的相互依赖性。社会机构应该提供方案以教导父母如何合宜的表现对子女生活的支持与关心,但并不是仅仅强调对子女的学业期望。
  2.学习有效的亲职技能及管教技能。
  为了增进家庭的均衡,应采用合适的亲职方式及管教计巧。社区机构应提供不同的技巧训练、演讲及工作坊以帮助父母获得正确的知识和合宜的技巧。
  3.增加家庭的调适性(adaptability)。
  父母和孩子均需要为家庭中的改变作好准备及获得因应的技巧,特别是当孩子到达青少年阶段时。教育父母子女在青少年阶段生理、心理、社交上的改变是必要的。当孩子遇到挫折、困难时,家庭应该总是准备好提供协助。
  二、对学校:
  1.创造一种正向的学校气氛。
  为确信一种正向的学校气氛,教师必须友善、公平及可亲近,并花费一些课外时间和学生相处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需要、感觉。和学生建立正向、信任的关系是建立正向校园气氛的第一步。
  2.增进学生对学校的向心力(commitment to schooling)。
  为增进学生对学业的兴趣及对学校的向心力,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减少班级学生数、设计具创意及实务性的课程、更新教学技巧等等。   3.强化公平的学校规则及规范。
  学校规则和规范若不能一体适用于每一位学生,则教师和学生之间可能会产生尖锐的冲突及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学校的规则和规范应一体适用于每一位学生,学校的管理者也应该调查校内的状况以确信学校规则适用于每一位学生身上。
  三、对同侪:
  1.强化同侪系统所产生的正向力量。
  本研究发现同侪系统是中辍学生仅感觉到的正向社会系统。因此,有必要增进同侪系统的正向功能及有效的操弄同侪系统的影响力,以作为预防学生中辍的方式之一。
  2.交友不慎:结交行为偏差,或有"反社会"倾向,甚至曾经辍学之友伴,常被邀参与辍学行列。
  3.和友伴疏离:青少年期极需同侪团体的认同、肯定,刘佩云认为若青少年在学校中与同侪、友伴的关系是倾向于疏离、弧立时,则其愈容易产生中辍行为。(注八)
  4.受同学鄙视:学业成绩低落,行为偏差,相貌不扬,甚或肢体障碍学生,常因同学讥笑而不敢上學。
  四、再辍之防治与辅导策略
  中辍生复学后再辍机率相当高,故对再辍之防治与辅导,亦不容忽视;其相关对策有如下述:
  一、落实追踪辅导:选派辅导专业人员,针对个案落实追踪辅导,设法排除其中辍因素,并情商任课教师实施课业辅导,以免"故疾复发"。
  二、扩大"认辅制度":鼓励学校教师、退休教师、志工家长、社工人员或大学校院辅导相关系所师生,志愿认辅"复学生",以爱心、耐心、热心,透过晤谈、沟通、课业辅导等,持续协助复学生,使之不再回流中辍。
  三、建立"失联学生协寻及辅导复学资源网络":以县市为单位,建立资源网络,以其协助学生适性发展,减免再辍。
  四、加强法治教育:由教育部会同法务部,依据"加强学校防治教育实施计划",执行各项重点措施,增进师生民主法治知能,以及学生接受国民教育之权利与义务,减低再辍念头。
  四、中辍生之防制与辅导
  中辍生所衍生之问题,如前述包括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学校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国民教育问题,其严重性不容忽视,其解决对策,首在预防中辍生之产生。而中辍生之产生,因素错综复杂,预防之道,必须针对产生因素对症下药,方能奏功,兹分述如次:
  一、个人方面:
  (一)维护身心:身心疾病往往影响向学意愿,甚至成为中辍生之因,应及教育暨外国语文学报第二期∥2006 年2 月9时医治。
  (二)健全之人生观:学生中辍,多数由于"好逸恶劳"之心理作祟;应确实体认"知识即权力",强化自信心,励志向学。
  (三)结交益友:友伴对国中小学生影响力颇大,"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应远离损友,免受诱惑或牵连。
  (四)提升学业成就:协助学生有效学习,排除学习困难,提高学业成就,以免因成绩低落,被人鄙视,而不敢上学。
  二、家庭方面:
  (四)营造和乐亲子关系:家庭是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幸福家庭是人人所企盼,也是个人自信与希望的泉源;即使不幸父母离异或单亲,也应设法弥补,以免影响行为偏差而中途辍学。
  (四)强化亲职教育:父母教养态度深深影响子女行为,对子女管教不可放任,亦不可严苛,对学业不可期望太高;否则恐造成逃家而中辍。
  (四)多与老师联系:以了解子女在校学习及交友情形,及早因应。
  三、学校方面:
  (一)营造优良学习环境:美化校园,充实教学设备,提升校园伦理,建立安全和乐校园气氛。
  (二)加强社团活动:使学校活动多样,各有表现机会。
  (三)建立「认辅制度」:增加辅导教师员额,充实教师辅导知能,加强个案认辅。
  (四)落实「人性训辅」:多奖励少惩处,循循善诱,劝善规过,加强联课活动,举办才艺竞赛,使人人有表现机会。
  (五)"常态编班,分组教学":常态编班以符合民主精神,分组教学以便因材施教;降低学习挫折,满足学业成就。
  (六)建立温馨师生关系:教师发挥教育爱"视学生如子弟",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师生互信互爱,进而尊师重道。
  (七)教师有效教学:充实专业知能,善用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效学习,不致"因苦学而辍学"。
  四、社会方面:
  (一)改善社会风气:时下拜金主义盛行,物欲横流,应加强心灵改革,消除奢糜浪费。
  (二)净化大众传播:不少大众传播媒体,为哗众取宠,专以社会黑暗面为报导主题,并夸大渲染,应唤起大众传播媒体的道德良知,净化传播内容,发挥正面社教功能,预防产生中辍。
  (三)消灭不良帮派:帮派常引诱学生入帮,并严加控制与利用,进使学生中途辍学。
  (四)社区总体营造:推展社区活化运动,藉着社区志工及专家学者举办主题活动,使学生热爱居家环境,并分享居民成就感,扩大社会关怀,林树 我国中辍生之问题与对策10减免偏差行为。
  五、政府方面:
  (一)推动"全人教育":改善偏重智育为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期使学生身心健全发展。
  (二)协助家庭贫困或家庭变故学生:由于家境贫困或家庭突遭火灾、水灾、地震或家人死亡变故,学生被迫中途辍学,政府应订定救助办法,防止中辍产生。
  (三)加强倡导强迫入学法令:使家长、学生不敢违背法令,轻易辍学。
  五、结论
  中辍生问题已不再是单独的学校教育问题,其影响层面涉及个人生涯、家庭生活、学校教育、社会治安以及整个国民教育之成败,颇值得有识之士严正关切并图谋解决。
  中辍生之产生,其原因错综复杂,通常都是由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之交互作用而成,因此,解决之道必须针对产生原因对症下药,方能克竟其功。   中辍生问题之解决,必须先有"适性发展重于预防发生,预防辅导优于复学安置。"之基本认知。因此,适性发展,应是最根本要务,维护个人身心健康,家庭营造温馨亲子关系,学校提供多元适性教育,教师因材施教,提升学习成就,以达成适性发展,则学生励学向上,断无辍学之理。
  其次是预防与辅导方面,对于因家境贫困或家庭变故而被迫中辍学生,则社工单位应适时提供协助;学习挫折之学生,学校应施以补救教学;"损友"之诱惑,教师应予导正。总之,对于有中辍倾向之学生,应由教师或辅导老师积极辅导,以避免中途辍学之发生。
  至于复学安置之对策,则须结合学校、社会以至政府机关共同携手合作,落实"强迫入学委员会"之运作,通报举发中辍学生,处罚家长,强迫入学;教育部应与内政部、法务部等跨部会联手,建立"学生辍学防治联合网络",提供学生辍学预警,协寻中辍学生;教育部亦应协助地方政府,设置"多元型态中介教育设施";进而制颁"中辍学生辅导法",设立辅导组织,增聘专业辅导人员,充实辅导经费,推展辅导活动等。
  参考文献:
  [1]林清文、廖裕星 ,年轻的学校中辍生:不同系统的影响层面 (2003)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 6(1), 89-110.
  [2]林树,我国中辍生之问题与对策,教育暨外国语文学报,2006 年2 月,第二期,页1-131
  [3]劉德威,学习中辍之成因及辅导策略之探讨,测验与辅导,1996 年。
  [4]王淑娟、洪丽芳,我国国民中小学中途辍学生预防辅导及复学政策简述,学生辅导,82 期,2001年9 月。
  [5]邱腾伟,中辍学生问题及其解决(上),师说,2001年。
  [6]范帜文,中途辍学的原因与预防辅导,空大学讯,2002年12 月。
  [7]陈秋仪,国民中学中辍复学生所知觉的问题,因应方式与学校生活适应之分析研究, 1999年。
  [8]教育部,国民中小学中途辍学学生通报要点,1994 年。
  [9]张添雄,产生中辍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的探讨,国教辅导,第4 卷第三期,2003年2 月。
  [10]叶亚宁,中辍生问题辅导,台北市,师大师苑,2000年。
  [11]刘佩云,国民中小学生中途辍学成因及辅导策略之探讨,教育研究信息,1995年
  作者简介:朱涛,籍贯:河北张家口,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2010级硕士研究生,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100下学年硕二交换生。
其他文献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已经开始应用低碳经济理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也将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作为发展的方向,开始了对低碳城市的初步探索。但是,发展低碳城市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理论到实践,还缺乏成熟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发展模式。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城市发展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而必须基于自身特点探索适合中国
期刊
摘 要:在我们国家,在全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学校体育也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在中职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体育教学工作正在快速发展。但是,为了适应形势,中职学校仍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课教学改革,促进体育课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提高体育课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改革措施包括:一是树立责任感和荣誉感,质量观念和效率观念。二是教学过程
期刊
在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和多方优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做到使其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保驾护航,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一、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真正的优势。江泽民同志曾说:
期刊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 case study of personal space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onal space is on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t people first notice when dealing with individuals fr
期刊
一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社会主义  吸收、借鉴、利用资本主义合理的东西,发展社会主义,这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列宁认为: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具体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党内有一些人惧怕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认为
期刊
人性会在扭曲的社会环境中产生惊人的变化,自以为善良正义的人几乎忙碌到没有时间思考人性。复杂的社交圈形成奇怪的循环,人们变得不愿思考自身。从寓言性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威廉·戈尔丁(1911-1993)笔下的《蝇王》中,可以看到从儿童世界反映出的人性之本,人性之恶。  在戈尔丁虚拟的一次未来世界大战中,英国一架正在疏散儿童的飞机被击中,迫降在一个荒岛上;成年人全部死去,孩子们要在荒岛上谋生。孩子们初到荒岛
期刊
一、存废争论的回顾与梳理  近年来在我国的审判方式改革进程中,理论界围绕法院调查取证权存废的论战,可谓是硝烟弥漫,最终的结果是大多数学者坚持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职权,形成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胜利,但令人失望的是大多数学者为法院调查收集证据职权存在的辩护,似乎铿锵有力,但实则有气无力。罗列一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赞成理由:(一)1、在我国目前当事人文化素质不高,举证意识不强的现实条件下,不可能实行完全意义上的
期刊
一、社会阶层矛盾的根源  马克思在《1844年马克思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就是说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生产的商品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为了生存,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分为了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最大的特点第一是人身自由,第二是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这也是异化劳动的基本前提,在我
期刊
3D版电影《泰坦尼克号》将于今年四月份正式推上银幕,以此纪念泰坦尼克号启航和沉没一百周年。1912年4月,被当时的报纸广泛报道为"永不会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客轮在其驶往北美的处女航中与冰山相撞,沉入大西洋底。这起事故造成了1500余名旅客和船员的丧生,可以说是在和平时期最为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一次。我们不禁为这些生命的丧失感到伤心和惋惜,但也从其沉没背后看到了不少法律问题,尤其是
期刊
一、被害人参与量刑的正当性分析  刑事诉讼中实体正义通过诉讼结果显示,是一种结果正义。惩罚犯罪是刑事诉讼产生的原始根据,也是其所要达到的实体正义目标之一。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首要目的着眼于"为惩罚而惩罚"[1],通过反映自己遭受侵害的亲身经历及后果来实现对犯罪的控诉,使犯罪人承受应有之惩罚。罗尔斯将程序正义区分为纯粹的程序正义、完善的程序正义和不完善的程序正义。诉讼程序实际更接近于纯粹的程序正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