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ERCP中的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ppat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适度镇静下施行ERCP已成为内镜医生共识,越来越多文献报道丙泊酚单用或联合咪达唑仑正逐步代替传统的安定联用哌替啶或芬太尼方案,即使在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应用丙泊酚麻醉也是安全的。我院自2004年起对老年患者应用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静脉麻醉下行ERCP术,麻醉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患者女,61岁,因阴道有粪水流出1个月余入院。患者入院前半年出现中下腹间歇性隐痛,伴低热,体温最高37.8℃,伴夜间盗汗、消瘦,无腹泻、便秘。当地医院下腹部CT检查示盆腔包块,于抗炎补液治疗后好转。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阴道有黄色粪水溢出,伴下腹间歇性疼痛,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含有胆汁,伴腹胀、腹泻。
临床上经常遇到上消化道重建术后的患者需要行内镜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ERC)。但ERCP操作难度明显增加,往往因为术式特殊而无法完成。一直以来,对于经口ERCP无法实施的患者,如胆肠吻合术后输入袢过长、合并布朗式吻合等,只能希望通过剖腹手术来解决。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primary small—cell of esophageal carcinomas,PESC)是最为常见的肺外小细胞癌,占食管癌的1.38%,其临床表现、X线征象、内镜下表现等与食管腺鳞癌相似,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鳞癌或腺癌混合存在,但其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等有别于食管鳞癌及腺癌,不但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而且治疗效果不佳。国外罕见PESC报道,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地区,随着诊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尽管目前在消化内镜、微创外科及传统手术方式改进等方面有较多研究并有较大突破,特别是肝外胆管结石疗效确切,但肝内胆管结石仍然是复杂而最难治的非恶性疾病。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间对59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网篮、气囊等取石器械取石治疗,报道如下。
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或失活,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的改变等一系列的基因改变,在大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演绎着重要角色。APC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良性特发性奥尔巴赫肌间神经丛神经元退化性疾病,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痛、反流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其发病率为(0.5—1)/10万,好发年龄为20~50岁。由于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目前本症的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消化内镜学界逐渐热衷开展的经口内镜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过采用放大染色内镜使早期病变的诊断和内镜下治疗成为现实,超声内镜(EUS)能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病变与周围邻近脏器的关系,有效判断浸润深度。
胃肠道息肉综合征为一组特殊的疾病症候群,以其特征性的胃肠道多发息肉及增加的癌症风险而受到关注。然而因其发病率相对较低及受到检查、治疗手段的限制,并未得到临床医师的充分认识。我们将以胃肠道息肉综合征中的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ronkhite—Canada syndrome,CCS)、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和家族性腺
随着当代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在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早期食管癌患者行非手术微创伤内镜治疗,不仅能达到与手术治疗同样的效果,而且避免了手术创伤及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我内镜中心自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早期食管癌病变≥2cm的18例患者行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
阑尾癌临床罕见,多于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才明确诊断,而我院1例黏液性阑尾癌患者,经结肠镜和磁共振成像检查(MRI)得到术前确诊,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