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教师总在感叹:物理教来有趣,学来困难。教学效果总摆脱不了“老师一讲就会,课下一做就难”的困扰。实验,对于物理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必须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提高学生的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创新教育内容,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新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观察现象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更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但是,由于目前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少教师并不十分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应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一、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如在观察“摩擦起电”规象时,要提示学生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
新大纲要求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提出“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分析测量,会控制实验条件和排除实验故障,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到正确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独立写出简要的实验报告”。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的能力。在学生做此实验的基础上,应使他们理解控制实验条件探索物理规律的思想方法,指导学生手脑并用进行实验操作,强化图像处理的技能训练,并学习排除简单的实验故障。在实验教学中,既要考虑给学生以更多的锻炼机会,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
1、悉心教导,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利用兴趣启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程序,并赋予实质内容。如实验的要求,实验室规则,实验的基本操作等,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规范,认真的操作程序。
2、及时引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是实验能力的重要体现。学生良好的观察心里品质和观察分析能力是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针对性的培养逐步形成的。教师在演示实验或指导示范性学生实验时,要利用规范的操作,简洁恰当的语言,文字,和图示,准确的展示实验现象,使学生在观察时达到心明(目的明确)、眼亮(主要步骤和现象)。
3、精心指导,促进实验技能熟练化。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实验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编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重点的学生实验分布更为合理,基本操作和典型实验,技能实验和知识巩固性实验,课后家庭小实验互为补充。对每一个实验,教师要不怕麻烦,细心准备,给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在学生“大显身手”的时候,教师要密切关注,纠误及时,指导具体。
4、当好编导,启迪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实验的设计能力。让学生在已有的实验知识基础上,通过实验技能的升华――创新、自我完成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评价,教师对此应高度重视,且不可当一般习题简单了事。
四 、正确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今许多实验课,题目由教材定,结论多是已知;方案是教材或教师定的,甚至步骤也被陈述得一清二楚。学生只是按部就班操作,读数和记录。这和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有很大的差距,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在指导思想上确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可选择一些“开口式”的题目,即方案和答案不是唯一的题目,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动态处理,通过变换问题的结构,已知条件,变换提问角度和论证形式,从不同角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注意实验的分组归类,使学生知识的储备进一步系统化,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
心理学家说,人的思维敏捷性和知识迁移能力,是以思维条理性为前提的,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才便于掌握和迁移。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是根据课文知识的章节安排的,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没有必然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将原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次序打乱,重新归类为如下几部分:观察物理现象、基本仪器使用、基本物理量测量、验证物理规律等。实验分组归类,是在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配合学生学习。打破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重新分组,目的是避免学生套用一种方法和方式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仪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
在归类分组实验中,还可以及时补充对比性或综合性强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观察物理现象和模型,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应用画图、识图的训练等,都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该把精力从单纯传授物理知识转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训练上来,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创新教育内容,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新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观察现象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更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但是,由于目前升学考试的压力,不少教师并不十分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应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一、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如在观察“摩擦起电”规象时,要提示学生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
新大纲要求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提出“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分析测量,会控制实验条件和排除实验故障,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到正确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独立写出简要的实验报告”。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的能力。在学生做此实验的基础上,应使他们理解控制实验条件探索物理规律的思想方法,指导学生手脑并用进行实验操作,强化图像处理的技能训练,并学习排除简单的实验故障。在实验教学中,既要考虑给学生以更多的锻炼机会,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
1、悉心教导,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利用兴趣启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程序,并赋予实质内容。如实验的要求,实验室规则,实验的基本操作等,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规范,认真的操作程序。
2、及时引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是实验能力的重要体现。学生良好的观察心里品质和观察分析能力是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针对性的培养逐步形成的。教师在演示实验或指导示范性学生实验时,要利用规范的操作,简洁恰当的语言,文字,和图示,准确的展示实验现象,使学生在观察时达到心明(目的明确)、眼亮(主要步骤和现象)。
3、精心指导,促进实验技能熟练化。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实验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编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重点的学生实验分布更为合理,基本操作和典型实验,技能实验和知识巩固性实验,课后家庭小实验互为补充。对每一个实验,教师要不怕麻烦,细心准备,给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在学生“大显身手”的时候,教师要密切关注,纠误及时,指导具体。
4、当好编导,启迪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实验的设计能力。让学生在已有的实验知识基础上,通过实验技能的升华――创新、自我完成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评价,教师对此应高度重视,且不可当一般习题简单了事。
四 、正确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今许多实验课,题目由教材定,结论多是已知;方案是教材或教师定的,甚至步骤也被陈述得一清二楚。学生只是按部就班操作,读数和记录。这和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有很大的差距,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在指导思想上确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可选择一些“开口式”的题目,即方案和答案不是唯一的题目,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动态处理,通过变换问题的结构,已知条件,变换提问角度和论证形式,从不同角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注意实验的分组归类,使学生知识的储备进一步系统化,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
心理学家说,人的思维敏捷性和知识迁移能力,是以思维条理性为前提的,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才便于掌握和迁移。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是根据课文知识的章节安排的,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没有必然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将原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次序打乱,重新归类为如下几部分:观察物理现象、基本仪器使用、基本物理量测量、验证物理规律等。实验分组归类,是在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配合学生学习。打破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重新分组,目的是避免学生套用一种方法和方式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仪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
在归类分组实验中,还可以及时补充对比性或综合性强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观察物理现象和模型,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应用画图、识图的训练等,都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该把精力从单纯传授物理知识转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训练上来,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