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不孝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pip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介书生,两袖清风,最大奢侈,莫过于清池伏其前,朱栏傍水,古木环其屋,翠幕垂窗,插架粼粼皆异帙,乱抽未定读何书。《小窗幽记》云:“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之人,是谓善读书者。”读书人有书可读,与常人有米可炊同理,心皆不慌。书房的意义,不止藏书,且为清灵的优雅天地,堆架堆案皆先哲的气息。人工智能、语义技术时代,书籍的式微,令书人难堪。昔日著述者寡,流布者尤稀,如今买书较之读书简单,古时恰相反,得之一卷,以为重宝,藏之高阁,秘不示人。
  唐人杜暹藏书甚丰,曾于书后题跋:“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清人唐尧臣担心日后藏书外流,竟刻一方“借书不孝”印。韩石山《张颔传》说民国年间的介休:“曹淮也是行余学社的常客。他还是有点真学问的,家里藏书不少,我堂兄张帆,就借过他的《石达开日记》,我也看過。我还记得,在书的最后一页上,他批了几行字:鬻及借人为不孝,借书吝还犹天道。若教黄鹤去不回,斯非女娼即男盗。”习之既久,认为固然,开口借书,如常人之开口借钱,读书人之难也。
  如何对待“借书不孝”,宁波天一阁有具体说法:“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以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典鬻者永摈不与祭。”借书不还,女娼男盗,出口重到了蛮不讲理。
  心小,所有小事皆大;心大,所有大事皆小。本可通过书趣相投的阅读,架构想象的共同体,“借书不孝”一条,断了念想。读书人对书特别上心,无可厚非,若只此格局,便煞了风景。至于不外借理由,清人曹溶《古书流通约》云:“书即出门,舟车道路,摇摇莫定。或僮仆狼藉,或水火告灾,时出意料之外,不借未可尽非。特我不借人,人亦决不借我也。”门无债主,包括催书人,也一种福分。如今手头虽不宽裕,却不缺买书的几两碎银,能买即买,不向私家张口,也不向图书馆讨借,不也自在?
  然心小者,或不比心大者豁达,却较之正确,至少读书人的判断如此。宋人李之彦《东谷所见》感慨:“每见富贵者,宁丰财多粟,纳好宠姬,何尝肯隆礼厚币延好师席?宠姬办首饰则甚易,子弟买书册则甚难。兰房用度必是周致,书院缺用置之不问。”多少年后,不成问题的问题,依旧是问题。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黄庭坚开出的外借条件为:“愿公借我藏书目,时送一鸱开锁鱼。”盛名之下,注目太多,苏东坡便因此针对:“不特两鸱酒,肯借一车书。”寒门学子,储无儋石,更无钱买酒,借书之难,可想而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述其借书经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不平衡规律,便是一方自觉不合身份,需格外地付出。
  不愿单借,则可互通。其必先带上自家的藏书目录,登门交书主过目。书主若发现中意之本,遂约定时日,备果馔,通殷勤,各到对方家中抄录,且所抄数量对等。抄本带回,原书则不准出门,以防遗失。纵使寡书时代,选择也具个性色彩。
  一方借书不孝,一方借书不易,古人真是将读书当回事。
  选自《编辑之友》
其他文献
前几天和你在网上聊天,你的一句话真有点伤我的心,你大概是无意的,随口一说,你说,做你女儿真倒霉。  还记得吗,你上来态度就很激烈,问我为什么几天没消息,一口一个自私,一口一个白痴。我说你怎么骂人,你说跟我学的,还问我为什么没有老郝那样的朋友。我说你不要当愤怒天使,问你是不是因为是我女儿受到别人什么亏待。你说那倒没有。既然无关别人,那就是我亏待你了。  我不是在这儿抱怨,你有权表达你的感受,我不能当
母親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7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  那时我们三个孩子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不管多么困难,每个星期,母亲都要买点肉或买条鱼给我们加餐。每当吃这些丰盛的“大餐”时,菜一上桌,我就把菜端到自己的身前,专挑好的吃。姐姐妹妹却懂事得很,从不和我争。但是我的饭量很小,吃了两块就吃不下去了。然后,我
像是从天上来的,它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其实它提醒了我们。它在踏进我家窗台时,已经用它一贯的“喵喵”声打过招呼,可我们正沉浸在一场讨论当中。我隐约听到了,可我也以为只是幻觉。  可,一切不是幻觉。一只猫,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第一个发出惊呼的是我女儿,她一见,心生欢喜,立马央求我收留它。  见它,我并不陌生。年初,母亲来我家时,它就来过。楼上的窗户恰巧打开了,它应该是从那里来的。我那时见它,也像
到一家非常精致、讲究品味的书店买书,顺道绕到文具部去,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在这家书局里的书售价都在一百到两百元之间,可是一本普通的笔记簿售价都在两百元以上,稍微精致一点的则都在五百元以上。由于我平常都使用廉价的笔记本来记事,使我对现今笔记本的售价感到有点吃惊。  站在作者的角度,一本书通常所使用的纸张都比笔记本要多要好,而一本书的成本有印刷、排版、校对、版税等等费用,理论上成本比笔记本高得
雪没完没了地下,一场接着一场。好像这个冬天,雪对于大地的思念,从未有过休止。大道上人烟稀少。似乎一场大雪过后,村子里的人,全都消失掉了。空中弥漫着清冷的气息,一切都被冰封在了厚厚的雪中,连同昔日那些打情骂俏的男人女人。阳光静静地洒在屋顶上,光秃的树杈上,瑟瑟发抖的玉米秸上,低矮的土墙上,再或灰色的窗台上。因为有雪,这些灰扑扑的事物,便看上去闪烁着晶莹的光泽。于是村庄便不再是过去鸡飞狗跳的样子,转而
雨润江南。蒙蒙的烟雨笼着湿漉漉的一弯流水,水面上荡着一只乌篷船。桨声欸乃,激起活泼泼的水波明闪闪,与水面淡墨似的幽幽的暗,呼应着、衬托着……有若清亮的领唱与低沉的合声,又似松枝上灿然的积雪与苍黑老干。雨丝风片的对岸,远山一痕若隐若现。梦里水乡,不舍的江南,仿佛人生舞台的布景,生命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这里上演。一幕一幕的曾经,在生命的深处,追索到前世逶迤至今生。而这只翡翠手镯就这样把乡愁也似的江南
正月以来,喉部不适,求诊于几家医院,医生均称无大碍,开点消炎药了事。  但无好转,每日有血痰,我以强大的心理暗示力抵御着。  忽一日,母亲轻轻走到我身边,递上一根青线:你试试用它刮刮喉咙,抹上菜油。  我对这种土办法付之一笑,推开母亲伸过来的手:不要不要。  九旬母亲很少进医院,她依然只相信旧社会时给她治过病的老郎中,她说现在的药越吃越得病的,“是药三分毒哩”,每次看见我服药她就这样说。而她每有不
看到阳台上花盆里的长寿草,我便想起天堂里慈祥的母亲,想起她最喜欢吃的长寿面。六年前,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长寿草的种子,把它撒在两个花盆里,定期浇水施肥。在她精心伺候下,长寿草生长很快,并且长得很茂盛。母亲喜欢早餐用长寿草的绿叶做汤面。她先把水烧开,往锅里打一个鸡蛋或者放切细的瘦肉,然后把面条放进去煮熟,再把洗好的绿叶放进去焯一下就出锅,最后在碗里滴点麻油,我们称这样的汤面为“长寿面”。母亲患有胃下垂
1988年,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下午,我一如既往在铺子里忙日常事务。一位老先生推开大门走了进来,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支派克钢笔,表明要典当。派克钢笔原产于美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盛行一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我端详着眼前这位老先生,他年近古稀,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文人气质,说话时有浓重的山东口音。感觉投缘,我便请老先生到办公室里坐着歇腿,沏壶茶请他喝。一坐定,老先生就将钢笔递给我。在灯光下,笔身现出因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在小时候不会这样感觉,也不愿相信事情竟会是这样的,可是有了点年纪之后,就会认可这一说法,觉得此言不虚。可能是由于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也可能是由于阅历增多。  既然如此,怎样才能在人生中时常保持好心情呢?这也是我静修中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想来想去,想出以下几条锦囊妙计,若依计而行,必有奇效:  首先,凡是在涉及空间的问题上,想大比想小要好。想得越小,心情越坏;想得越大,心情越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