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在雅安地震前两日,我所在的电视台就汶川5·12地震举行5周年策划会,想梳理下汶川地震。会上有两种反差比较大的意见,一种主张以牵挂为主题,募捐者、志愿者、灾后重建者、救护者们对汶川的牵挂。另一种意见强调反思,认为汶川地震是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灾难记忆,这样的创伤记忆中,有多少经验、有怎样的教训,能给天灾中的中国未来以教益。不成想,雅安地震再次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凸显在世人面前。不论是牵挂还是反思,在报纸和电视甚至网络媒体上,都得让位于黄金72小时救援和稍后几天的余震过渡期救援,灾中恢复和重建只能往后押。但对出版周期较长的刊物来说,反思恐怕才是最好的救援。
中国国土的大部分,都经过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的西南地带,尤其是地壳活动极其活跃的地区,有记载的破坏性地震,仅仅20世纪就有多起。可以说,地震甚至是破坏性地震,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完全无法准确预测预报。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地震的研究预警、防灾自救演练、灾难自救互助训练、权威灾情发布、不同地区有针对性的救灾预案、社会紧急动员机制等等,应该在每一次灾害之后,能成为未来未知同类灾害的学费,将天灾的危害尽量减低到最小程度,避免并尽可能杜绝人祸加重天灾。
对于当下乃至未来的中国,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从灾后追责开始。像西南山地横断山区,建筑物的防震要求,比其他地质稳定的地区要高很多才成。我们至今不能忘记汶川地震中,倒塌得最彻底的公共建筑之一是校园,损失最大的就是学校。
关系到家庭、社区和国家未来的孩子们,那么多无声消失在没有钢筋或者很少钢筋的废墟底下,根本没有任何缓冲的自救和逃生空间。这样的豆腐渣建筑,真可谓人神共愤,但遗憾的是,拥有无可质疑无可挑战的正义追责,至今还是空白。本来属于政府职责的调查统计遇难学生,不但没有政府层面的完整记录,民间的调查还遭到强有力的阻拦甚至打压。
这样的局面,很难说,不是雅安地震中学校再次出现垮塌的激励因素,不是中国公共建筑整体建筑质量令人担忧的直接推手。而汶川5年来,那些车轮完好却让大桥“侧滑”、大风吹垮了在建的立交、建成的大楼整体倒塌、偷工减料减速到已非高速的“高速铁路”、被车载鞭炮“引爆”的高速公路桥,等等,屡屡发生的垮塌事件暴露出来的豆腐渣工程,不乏“重点工程”。
不仅这些垮塌的工程难以追责,事故调查往往归结为所谓的“超载”和“天气”等完全无法自圆其说、挑战人们生活经验和物理学常识的原因,更多成为断头新闻而不了了之。简直无法想象,在遭遇到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的时候,这样的豆腐渣工程,将会付出多少生命代价,将会造成多少财产损失。
中国的地理多样性,环顾全世界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国,都无出其右,俄罗斯、加拿大就不必说了,即使美国,也难以匹敌。高山大河、沙漠草原、山地丘陵、平原三角洲、滩涂谷底,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地理多样性,滋养哺育出丰富灿烂的中华文明。但这样的地理多样性也是有代价的,就是在遭遇到严重自然灾害的时候,没有统一的救灾策略可以援引。即使同是地震,也必须采用不同的救灾措施。
比如同是死伤累累的破坏性地震,唐山位于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那样的地理地形,可以接纳救援力量,从四面八方而来,动员得越彻底越好。唐山缺的是开放的社会政治环境;而汶川呢,位于西南山地岷江的干旱河谷之中,四面都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道路距离之长、修建难度之大、桥梁涵洞之多,可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绝佳写照。汶川遭遇到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之后,即使最现代化的工程机械,在狭窄漫长的山谷之中都无所施其技,因此迅速恢复救灾道路,是外界救援力量能发挥效用的基本保证。而汶川8级地震之后,20小时打通通往汶川救灾道路的总理指示,只能落空。过多的外来驰援,让极端宝贵的道路资源更加拥挤,某种程度上,人为加重了救灾的困难;而雅安呢?和汶川、唐山的地理位置又有差别,既不像唐山,四面敞开,也不像汶川四面环山。雅安三面被二郎山及其支脉包裹,隔着大渡河就是川西藏区,朝向成都平原的一面让开一条干道,这条成雅线就是雅安地震救援的生命线,保障这条生命线的畅通和秩序,是当下救援乃至日后重建的重中之重。
今天的中国,正在向工业化和城镇化方向加速转型,内地的四川也不例外。城镇化意味着人员的密集、建筑高度和体量的增高扩大,建筑物的抗震强度理论上已经大大提高,但破坏性地震制造的危害,也非低密度的乡居时代可以比拟。
因此,当代乃至未来救灾,必须依赖技术进步的力量,切不可还以人海战术为主攻方向,专业的救灾力量和精当的救灾设备在黄金72小时才是性命攸关的。不可想象,在动辄十吨数十吨的建筑预制件、在成千上万立方米的倒塌面前,血肉之躯,能有多大的救援效果。专业的救灾力量可以稍微扩大构成,除了国内外有建制的地震救援队外,结合中国实际,可以考虑动用空军,将通讯兵、工程兵和战地医院,迅速投放到合适地点,也可以补充一些民间资深户外活动志愿力量,采集最需要救助的灾区信息,通过权威的救灾指挥平台向外发布,以方便外来救援力量准确接入。而最为重要的,在外来救援力量到达之前,灾民的自救能力的培养和自救设施的配备——地震构造带上的居民,必须有日常的避灾训练,必须有普及性的逃生自救互助演练,至少,以家为单位,得配备包括食品、饮用水、常备药具、通信呼救装置等在内的家用救灾包。
地震,以及地震之类的天灾,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至少,我们应该将每一次造成重大损失的灾难,作为不可放过的个案,做最细致的解剖,不能让血白流。反思,还远远不够。
中国国土的大部分,都经过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的西南地带,尤其是地壳活动极其活跃的地区,有记载的破坏性地震,仅仅20世纪就有多起。可以说,地震甚至是破坏性地震,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完全无法准确预测预报。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地震的研究预警、防灾自救演练、灾难自救互助训练、权威灾情发布、不同地区有针对性的救灾预案、社会紧急动员机制等等,应该在每一次灾害之后,能成为未来未知同类灾害的学费,将天灾的危害尽量减低到最小程度,避免并尽可能杜绝人祸加重天灾。
对于当下乃至未来的中国,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从灾后追责开始。像西南山地横断山区,建筑物的防震要求,比其他地质稳定的地区要高很多才成。我们至今不能忘记汶川地震中,倒塌得最彻底的公共建筑之一是校园,损失最大的就是学校。
关系到家庭、社区和国家未来的孩子们,那么多无声消失在没有钢筋或者很少钢筋的废墟底下,根本没有任何缓冲的自救和逃生空间。这样的豆腐渣建筑,真可谓人神共愤,但遗憾的是,拥有无可质疑无可挑战的正义追责,至今还是空白。本来属于政府职责的调查统计遇难学生,不但没有政府层面的完整记录,民间的调查还遭到强有力的阻拦甚至打压。
这样的局面,很难说,不是雅安地震中学校再次出现垮塌的激励因素,不是中国公共建筑整体建筑质量令人担忧的直接推手。而汶川5年来,那些车轮完好却让大桥“侧滑”、大风吹垮了在建的立交、建成的大楼整体倒塌、偷工减料减速到已非高速的“高速铁路”、被车载鞭炮“引爆”的高速公路桥,等等,屡屡发生的垮塌事件暴露出来的豆腐渣工程,不乏“重点工程”。
不仅这些垮塌的工程难以追责,事故调查往往归结为所谓的“超载”和“天气”等完全无法自圆其说、挑战人们生活经验和物理学常识的原因,更多成为断头新闻而不了了之。简直无法想象,在遭遇到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的时候,这样的豆腐渣工程,将会付出多少生命代价,将会造成多少财产损失。
中国的地理多样性,环顾全世界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国,都无出其右,俄罗斯、加拿大就不必说了,即使美国,也难以匹敌。高山大河、沙漠草原、山地丘陵、平原三角洲、滩涂谷底,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地理多样性,滋养哺育出丰富灿烂的中华文明。但这样的地理多样性也是有代价的,就是在遭遇到严重自然灾害的时候,没有统一的救灾策略可以援引。即使同是地震,也必须采用不同的救灾措施。
比如同是死伤累累的破坏性地震,唐山位于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那样的地理地形,可以接纳救援力量,从四面八方而来,动员得越彻底越好。唐山缺的是开放的社会政治环境;而汶川呢,位于西南山地岷江的干旱河谷之中,四面都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道路距离之长、修建难度之大、桥梁涵洞之多,可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绝佳写照。汶川遭遇到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之后,即使最现代化的工程机械,在狭窄漫长的山谷之中都无所施其技,因此迅速恢复救灾道路,是外界救援力量能发挥效用的基本保证。而汶川8级地震之后,20小时打通通往汶川救灾道路的总理指示,只能落空。过多的外来驰援,让极端宝贵的道路资源更加拥挤,某种程度上,人为加重了救灾的困难;而雅安呢?和汶川、唐山的地理位置又有差别,既不像唐山,四面敞开,也不像汶川四面环山。雅安三面被二郎山及其支脉包裹,隔着大渡河就是川西藏区,朝向成都平原的一面让开一条干道,这条成雅线就是雅安地震救援的生命线,保障这条生命线的畅通和秩序,是当下救援乃至日后重建的重中之重。
今天的中国,正在向工业化和城镇化方向加速转型,内地的四川也不例外。城镇化意味着人员的密集、建筑高度和体量的增高扩大,建筑物的抗震强度理论上已经大大提高,但破坏性地震制造的危害,也非低密度的乡居时代可以比拟。
因此,当代乃至未来救灾,必须依赖技术进步的力量,切不可还以人海战术为主攻方向,专业的救灾力量和精当的救灾设备在黄金72小时才是性命攸关的。不可想象,在动辄十吨数十吨的建筑预制件、在成千上万立方米的倒塌面前,血肉之躯,能有多大的救援效果。专业的救灾力量可以稍微扩大构成,除了国内外有建制的地震救援队外,结合中国实际,可以考虑动用空军,将通讯兵、工程兵和战地医院,迅速投放到合适地点,也可以补充一些民间资深户外活动志愿力量,采集最需要救助的灾区信息,通过权威的救灾指挥平台向外发布,以方便外来救援力量准确接入。而最为重要的,在外来救援力量到达之前,灾民的自救能力的培养和自救设施的配备——地震构造带上的居民,必须有日常的避灾训练,必须有普及性的逃生自救互助演练,至少,以家为单位,得配备包括食品、饮用水、常备药具、通信呼救装置等在内的家用救灾包。
地震,以及地震之类的天灾,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至少,我们应该将每一次造成重大损失的灾难,作为不可放过的个案,做最细致的解剖,不能让血白流。反思,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