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色彩属于我(3)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bin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贴着期末考试成绩单的黑板前面,挤满了迫不及待围观成绩的同学们。这次考试非同小可,学校要依据本次成绩排名重新进行分班,一种惶恐的情绪在我心底蔓延。
   “我尽全力了,不会考得太差的。”我一边安慰着自己,一边焦急地寻找自己的排名——五十四名!这个数字把我轰然击垮。我的强项科目数学竟然考出了史上最低分!
   我耷拉着脑袋走出教室,眼睛胀得难受,估计已经通红了。怕被同学瞧见我这副凄惨的样子,我加快了脚步,不知不觉走到了校园的植物园里。一陣清凉的秋风吹来,放眼望去,一棵棵亭亭玉立的银杏树出现在我眼前。
   已是深秋,正是银杏树最动人的时候,一片片折扇似的金黄叶子挂在树枝上,就像成千上万只蝴蝶在半空中翩翩舞蹈。远远望去,树冠像一个个金色的伞盖,撑在蔚蓝的天空下。风过处,一片银杏叶像疲倦的蝴蝶翩然而下。我拾起叶子陷入沉思:在漫长寒冷的冬天,银杏树的枝头空无一叶,它用光秃秃的枝丫积蓄着营养和力量;在百花齐放的春天,银杏树没有急着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只用星星点点的嫩绿显现不屈的生机;熬过了炎炎夏日,迎来秋天,在百花凋零的时候,它将自己最惊人的美恣意展露出来。为了这一刻的美丽,它默默沉淀了三个季节。我释然了,用一种醍醐灌顶的愉悦欣赏着银杏树。
   学习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这次考试失利提醒我要加倍努力。我要像银杏树一样挺拔地站立在大地之上,潜心积蓄力量,向着蓝天的方向舒展自己独特的身姿,迸发金色的光芒。
   那阳光般透亮的银杏黄,是属于我的色彩。
  (广西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
  简评
   小作者用肉眼看到银杏树表面的美,用心眼看到银杏树的成长变化,感悟到银杏黄的来之不易,并从中受到鼓舞,也让读者为之振奋。
其他文献
我们常常因为冲动、犹豫、固执、偏见,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以致追悔莫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说,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情?   请以“悔”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悔   步行街上,电视上的广告声、店铺前的叫卖声、行人的谈笑声不绝于耳;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种各样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①   街心花坛边,一位老人
期刊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美国西海岸某天的落日过程:一轮夕阳,像一颗悬挂在隐形枝丫上的特大号的熟透了的柿子,不知怎么“扑沓”一下,竟整个儿地跌落在山头上了。它从山背后涌流下去,陡溅起一天耀眼的绯红。那绯红自然是非霞莫属了,灿灿之霞。   我默然散步向前,看见归鸦成群地从天上飞过,在目力所及的一切角落,都有如烟似气的暮霭缓缓溢出。我想,这迷迷离离的巨网似的罩着的暮天之景,应是出自我们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故国的哪
期刊
文学是一种很艰难的艺术,从初学到成家,中间须经过若干步骤,学者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拿一个比较浅而易见的比喻来讲,作文如写字。在初学时,笔拿不稳,手腕运用不能自如,所以结构不能端正匀称,用笔不能平实遒劲,字常是歪的,笔锋常是笨拙扭曲的。这可以说是“疵境”,特色是驳杂不稳,纵然一幅之内间或有一两个字写得好,一个字之内间或有一两笔写得好,但就全体看去,毛病很多。每个人写字都不免要经过这个阶段。如
期刊
竺可桢的远见是为许多领域内学者称道的。   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PM10、PM2.5的存在,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这令李玉海尤为感慨。   “竺可桢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他早就
期刊
物候是自然界中生物或非生物受季节气候因素影响出现季节性变化的现象。农民根据物候变化来耕种收割,文人也于游山玩水中留下了许多反映物候现象的诗词名句。例如:   1.因地而异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的到来,动静结合,用得绝妙。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首
期刊
《大自然的语言》虽然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是竺可桢先生却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把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写得通俗易懂。作者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描写的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例如: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文章开篇用“
期刊
花灯,又名灯笼。灯笼是一种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绢作为灯笼的外壳,用竹或木条制作骨架,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   花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欣赏价值。现代社会,在春节、元宵等节日多悬挂花灯,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北京宫灯,是一种纯手工、纯木制的独特工艺美术品,过去是皇家专用,后来因皇帝赏赐朝臣才传出宫外,流入民间。制作
期刊
我是一个爱植物的人。爱植物,自然就会更爱它们开放的花朵——这种自然演化的一个美丽奇迹。植物最初出现在地球上时,是没有花的。直到一亿多年前,那些进化造就的新植物才突然放出了花朵。虽然,对于植物本身来讲,花是因繁殖的需要而产生的传播策略,但人从有最初的文明以来,就在赞叹花朵匪夷所思的结构,描摹花朵如有神助的设色,提炼或模仿令人心醉的花香。   是的,我对观察和记录植物上瘾已经好些年了。有朋友提醒过我,
期刊
“蓝色的天,蓝色的水,天山深处镶翡翠;天鹅双双嬉碧浪,赛里木湖多妩媚……”暑假,我前往新疆一睹向往已久的赛里木湖的芳容。   我们乘坐大巴奔驰在去往赛里木湖的漫长旅途中,窗外是一望无际的荒漠,土黄色的大漠底色上间杂着零星的绿,偶尔有几团白雪似的绵羊群缓缓移动。初见让人惊艳,但见多了,也就如同那荒漠一般单调了。   “快看!那是赛里木湖!”同行伙伴一声兴奋的喊叫声惊醒了昏昏欲睡的我。睁开眼向窗外望去
期刊
这是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巷子,小时候我称它为“老街”。无数行走的脚印把石板打磨得光滑,慢吞吞的光阴在巷子里徜徉。   我告别玩伴,守在巷口,我静候着那位卖豆花的老人。每到傍晚,老人就会推着三轮车,载着一缸热气腾腾的豆花,出现在夕阳斜照、树影斑驳的巷子里。沐浴着蜜汁般金黄的光芒,老人微笑着为我盛上一小碗喷香的豆花儿……   天色暗了下去,巷尾的小书屋橙黄的灯光亮了起来。我独坐于书屋一角,捧着一本泛黄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