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襄樊城,我们认识了襄樊人戴涛和那个“拾穗者文化群”。我们无意中走进了一个文化圈子,更确切地说,是一个生活圈子。他们不称自己是专家学者,也不把自己对这个城市的认知称为理论研究,他们更喜欢说自己是城市的“拾穗人”,像捡拾麦穗一样,看似零碎而不经意,却真正在把襄樊的历史文化一粒粒地捡拾起来,用文字,用图片做一个记录,不断地告诉别人一个更本色的襄樊。他们才起这个城市的知道分子。
襄樊人的三国
在古隆中,我们认识了戴涛。诸葛亮“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的那片地方,从走进去到走出来,二三个小时的样子。在这二三个小时里,我通过戴涛,认识了一个襄樊人的诸葛亮。古隆中和诸葛亮,他知道的很多,每到一个诸葛亮纪念地就讲一气,声调不高不低,节奏不紧不慢,聊家常一样。看得出,他在意诸葛亮,在意三国,在意隆中历史地位。他有自己的一套三国经,是那些熟看《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日日关心三国文化最新研究成果的人不一定能讲得来的,显示了襄樊人特有的诸葛亮情结。
古隆中不见高山,是个丘陵山地,起伏的曲线有点柔,丘坡上的树木茂密,年岁太久的树不多见,拳粗的碗口粗的树织出的蓊郁中有一种人气儿,显得亲切,园林不是园林,郊野不是郊野的味道。比较接近原貌的诸葛亮青年时代的隆中吧?他耕田不会耕到大森林里去的,环境清雅秀丽幽静就好。武侯祠是纪念性的主要建筑,据说从晋代就有了。看不出那么古老,像清代的房屋,四进入院,层台错落。大面儿上看素雅、明快、简洁,细节装饰惊心动魄。我拍了一组片子,觉得是很大的收获。不说别的,就说柱础,离得很近的四个就四组图案,柱础与柱础不同,一个柱础的几个面也不同。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戴涛说是别处出土移到这儿的,移过来的还有一个小石狮子,旁边,有郭沫若题词的碑刻。蒋介石“剿共”的时候到过这儿,给了五千块大洋修祠,县太爷感恩戴德地立了个碑,那座碑居然保存了下来。董必武、廖汉生、何满子等等把老蒋打到孤岛上去的好多政界、军界、文化界名人也都来过,留下的匾额、题词、对联刻了碑嵌在铜鼓台院的墙上,沿碑墙建了一个走廊,成为一个很有特色的文化长廊。
我感兴趣的是诸葛亮住的草庐究竟在哪里?刘备三顾茅庐是在这儿顾的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顾的?戴涛把我们带到草庐原址,那里已成了明代襄·简王朱见淑的坟。此王看中了这块地方,认为是风水宝地,下令把诸葛草庐拆了建成自己的陵墓。李自成兵进襄阳,又把朱见淑的墓给捣了,这里就成了一个土冢、荒丘,清康熙五十九年,郢襄观察使赵宏思主持,建了草庐亭作为诸葛草庐遗址的标志。草庐遗址处是个台地,台地下有口六角井。井是砖砌的,砌成六边形,井口上是六块石栏板圈围起来的,栏板上有雕花图案。戴涛说,很多专家依据这口井,推断出草庐的确切位置。古隆中就是这个地方是不会错的,襄阳汉末时属于南阳郡。过去没有人怀疑这儿不是,开发旅游了,一些地方才开始争。草庐的原有规模不会太小,台地上和台地下面的土地面积足够盖一座几进几出的大宅院的。现在的草庐和三顾堂都是后建的,草庐是拍电视连续剧搭盖的外景,地道的土坯草顶房,客厅、书房、厨房、卧室等样样都有。
在隆中,游诸葛亮故居地不是享受,住才是。古隆中太适合人类居住了,老龙洞外的水塘澄澈清幽,竹簧茂树交翠连荫,隆中山起伏若龙,谷中溪流潺潺如琴,幽深秀邃的一方佳地。卖茶的人说,这里的茶叫“孔明茶”,刘备三顾才喝上一杯。戴涛说,现在大家吃的大头菜即芥菜疙瘩是诸葛亮从山野中发现引到饭桌上来的,经历了军中饭桌到家庭饭桌的过渡。襄阳大头菜,让全国的大头菜都沾了光,它是孔明文化产品。沾光归沾光,拔头份的还是襄阳大头菜,质脆,味美、香浓,腌制方法的源头是孔明的智慧,又生长在孔明韬光养晦的地方,别处的大头菜怎么能比?那是襄樊的一张好名片。
古城下的一杯襄樊茶
铁打的襄阳城为水所环。三面是人工护城河,隔护城河望城,就像隔湖望城差不多,湖岸垂柳依依,开阔的水面上浮鸭点点,苍黑的老城城墙像湖上的战舰。没见过那么宽的护城河,一般是二百米,有的地方达到了320米。河里流动的是汉水。汉水在北墙外,大江傍城而流,北面的护城河就免了,江就是护城的天然屏障。
汉江边,小瓮城让我们驻足良久,它袖珍得可爱,元军六天六夜拿不下的雄城,岁月让它变成了楚楚可怜的孩子,墙上马道全是荒草,三个小券门洞开,东边的小券门外是古码头,一层一层的青石迭铺到江边。江边,有人垂钓,有人洗衣,有人在游泳,这是冬游者的队伍,徒步或骑着自行车来,江边脱衣就下水,看得人好生羡慕。跨江大桥是钢铁的长虹,桥下走着渔船,水碧蓝,天苍白,对岸的群楼罩在烟岚里,朦胧一片。水让人心情宁静。江边的码头很多,几百米就一个,都已荒废,南船北马九省通衢时代的江畔繁华在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中落寞了,沉寂了,临汉门内的仿古街,可是热闹得紧,那是不大的襄阳老城行人最稠密的地方吧?古香古色的步行街两侧,除了古玩市场,大都是“靓饮之港”,“黑色风暴”(鞋店),“非凡女孩”、“旺仔休闲”之类的招牌。戴涛说,这里是时尚青年的天下。
晚上,我们在襄阳王府附近的一家小店里吃火锅,王府让李白成给烧了,绿色的大影壁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那是古文化中的一绝。草根文化拾穗者李俊勇来了,他建议我们到汉江边的一家茶楼去喝茶,说那里很有秦淮河夜景的味道。我们去了,不巧那家茶楼当晚关门,于是他领我们看城。夜间的襄阳古城完全是另一种风貌,它披挂着绿色的灯网,就像一条碧翠的卧龙,翠城映在护城河里,河岸商铺、酒楼、路灯的彩光也映在护城河里,护城河就成了一匹珠光翠宝熠熠生辉的绚丽锦带,这条锦带与两岸灯饰下的景物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绚丽的古城世界。
仿佛,不在这个世界找一个地方品品襄樊茶就不会完整的认识襄樊似的,李俊勇又带我们去了“一壶锦绣”茶楼。欲进茶楼时,同伴发现了夜灯下的韩夫人城,忍不住就走了过去。韩夫人城在茶楼的东面,相距不是很远,城上的角亭在灯饰下崇丽而辉煌,它架在梦幻般的城台上,人也就随着飘升。韩夫人城是传奇之城,巾帼英雄之城。晋孝武帝宁康初年,受命镇守襄阳的大将朱旭的母亲怕儿子考虑不周,在大兵压境之前上城巡视,果然发现西北角城墙单薄,率女兵和城中妇女在旧城内筑起了一道新城,敌兵破了旧城却被新城所阻,无奈之下只好撤兵,从此襄阳人就把这段新城称之为韩夫人城。
在“一壶锦绣”茶楼里,李俊勇把古城的历史和文化糅在茶香里。他是人事局的干部,偶然的机缘跻身到拾穗者文化群里,收获甚丰。他讲杜审言、王维、李白、杜甫,孟浩然诗句中的襄阳,讲“三国头三国尾”的襄阳(魏蜀吴三分天下谋于襄阳,三国归晋一统天下也谋于襄阳)也讲他们的拾穗者文化群。他说起这个文化群中的一个人,这个人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角度,拍下古城的变迁, 照片中惟一能说明不同历史风貌是同一个地方的就是一条古巷巷头的一块牌子。照片引起了轰动也引起了重视,有人拨下重金资助鼓励他们的拾穗活动。李俊勇介绍自己拍襄阳古城的经历,感受,说一次次去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段,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去拍,他曾追着太阳走,追着晚霞走,拍蓝天下、彩云中的古墙,激动得心跳,古城墙美得让人窒息,他只恨天黑得太早,日落得太快。他说他们在山村对已失传了的古老技艺的意外发现,说那是怎样的一个捡宝的过程,他们还发现了山顶上被废弃的城寨,接近它要用镰刀砍着荆棘走,那种城寨居然。是庞大的山寨群,300多座,居高临下远眺寨群的宏伟时,惊得目瞪口呆……
“一壶锦绣”是高档茶楼,装饰得华贵典雅,临窗可以看到长虹大桥和大桥下的汉江流水与沙洲。夜汉江也美得让人窒息。时间在悄无声息中流动,茶具多样、程序复杂的功夫茶被我们一小口一小口地吮了百杯干杯,袅袅的热气袅袅的茶香催生着谈兴,跟茶的汤汁一样浓酽,直到有人发现已过子夜。
铁打的襄阳和纸糊的樊城
因“变迁”组照而饮誉草根世界的老顽童徐信,与我们汇合在一起后第一件事是让我们去看他家附近的宋代为岳飞收复襄阳而立的摩崖石刻。刻文他倒背如流,那块摩崖大石在刘备马跃檀溪处不远,把着真武山北山麓的一角。与公路紧邻。马跃檀溪处的依据是石头上的两个大马蹄印,这显然是穿凿附会,是演艺。《三国演义》不正是演义吗?一部《三国演义》中,有30多回与襄樊有关,襄樊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不过老顽童领我们走的线基本不是三国线,是草根文化线,点大都在樊城。
现在的襄樊是襄阳、樊城两城合并而成的,古话“铁打的襄阳”后面还有一句话叫“纸糊的樊城”,极能概况两城的特点。樊城太小,小到半小时徒步能穿城,军事上,它无险可拒,可商贸过去却十分发达,是著名的商业重地。商贸区集中在汉江沿岸,商业文化的标志性代表是那些会馆。樊城的长度也许只有一二公里,可鄂、川,豫、赣、陕、晋、皖、湘、苏、浙、闽11个省的商人和行帮就相继建了21座会馆。
徐信带我们进的樊城第一家不是商业会馆,是纪念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北宋四大家”的米南宫书法宗师米芾的祠堂。祠与韩夫人城隔江相望,殿、堂、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的建筑群内,有米芾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的介绍,更可贵的是廊壁上陈列的米芾父子、苏轼、黄庭坚、蔡襄的100多块遗墨石刻。拆毁的会馆、祠庙的不少石匾石雕石刻也都汇集在这里,西苑、东苑窄长的庭院遍是古董。
接下来的行走有点悲壮,樊城古时最高的建筑水星台极是气派,台上的房屋崇伟壮观,可也只是一具空壳了,山墙上留下了不少战争时代的弹洞,高台的青石护栏上搭着晾晒的棉被衣物。他们劝我不要上去,说里面啥也没有。我想也是,还是让水星台把最美的形象刻在我的记忆里吧。定中门是古樊城遗留的城门,残破不堪了。徐信老人走到这儿就免不了发一阵感慨,它曾是汉江边儿上的城门,出城就是汉水,而今已是一片凌乱的街道。城内外小吃店非常多,最壮观、气派的是那种大锅炖的羊杂,襄樊人能吃辣,羊杂汤红得像火,锅的直径几近一米,各个小店生意红火。信步地穿街走巷,到了一所学校的门口,残旧的八字琉璃影壁让眼睛一亮,它是那么富丽堂皇。徐信说这曾是他的工作单位,他是从这儿退休的,这儿也是旧时的山陕会馆。山陕会馆从20世纪30年代就是小学了,80多岁活着的樊城人都在这里上过小学,1949年变中学,会馆的古迹可是一直保存着,石阶、石门、天井,戏楼,钟鼓亭、两个大殿,四个偏殿、荷花池……1964年还大修过一次,仅过两年,到1966年就遭到了致命的破坏,武斗的炮弹飞过来,把房子砸完了。
陈老巷是徐信获得荣誉的地方,“变迁”组照就是他以巷南头的一幢房子山墙上的巷牌为背景拍的,沿江前街的商铺和喧闹随着汉江船运的衰落一同留在了记忆里,陈老巷却一直活着,为大变迁的历史做着见证。老徐常来,不是自己来,是带着被他煽动起热情来的草根朋友们一起来,这是一条至今保存着旧貌的商业老巷,家家户户,一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又带着人来了,他也以常带人来“拾穗”为自豪。走遍这条长仅180米,宽仅3米甚至不到3米的老巷,我的心是沉重的,它和坐在门口被六七十岁的儿媳妇喂稀饭的92岁的老人一样进入古稀之年了,两层带天井带楼梯带檐厢的房子,二进或三进院子,里外磨不开身,光线幽暗、潮湿。古巷曾经的繁荣孕育在如此狭窄的空间里,真是不可思议。92岁的老人的老伴,据说是元代蒙古皇族的后裔,祖先受封在河南落户,她老伴17岁来樊城做生意,再也未归故里。
彬州会馆还是江西会馆呀?古门楼的华丽雍容让我们大吃一惊。从正面看,它就是下面有一个门洞的残破的房屋,进门洞,从院里回望,好家伙,整个古典门楼都是精美的木雕。层层叠叠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精密繁复的术雕,绝对是木雕艺术的宝库。可惜的是,藏在深闰人未识,惨遭岁月的折磨。小院里不只是一户人家,像个杂院,门楼在冷落中衰老,木雕被阳光和风雨磨蚀成沉重的苍黑,不少已扭曲变形,它们还能存活多少年不得而知。由此,我理解了草根文化拾穗者为什么有那么深的忧患,回到汉江边,面对着秀丽辽阔的江水,我的心情才又舒展起来,眼睛也变得澄明。
襄樊人的三国
在古隆中,我们认识了戴涛。诸葛亮“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的那片地方,从走进去到走出来,二三个小时的样子。在这二三个小时里,我通过戴涛,认识了一个襄樊人的诸葛亮。古隆中和诸葛亮,他知道的很多,每到一个诸葛亮纪念地就讲一气,声调不高不低,节奏不紧不慢,聊家常一样。看得出,他在意诸葛亮,在意三国,在意隆中历史地位。他有自己的一套三国经,是那些熟看《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日日关心三国文化最新研究成果的人不一定能讲得来的,显示了襄樊人特有的诸葛亮情结。
古隆中不见高山,是个丘陵山地,起伏的曲线有点柔,丘坡上的树木茂密,年岁太久的树不多见,拳粗的碗口粗的树织出的蓊郁中有一种人气儿,显得亲切,园林不是园林,郊野不是郊野的味道。比较接近原貌的诸葛亮青年时代的隆中吧?他耕田不会耕到大森林里去的,环境清雅秀丽幽静就好。武侯祠是纪念性的主要建筑,据说从晋代就有了。看不出那么古老,像清代的房屋,四进入院,层台错落。大面儿上看素雅、明快、简洁,细节装饰惊心动魄。我拍了一组片子,觉得是很大的收获。不说别的,就说柱础,离得很近的四个就四组图案,柱础与柱础不同,一个柱础的几个面也不同。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戴涛说是别处出土移到这儿的,移过来的还有一个小石狮子,旁边,有郭沫若题词的碑刻。蒋介石“剿共”的时候到过这儿,给了五千块大洋修祠,县太爷感恩戴德地立了个碑,那座碑居然保存了下来。董必武、廖汉生、何满子等等把老蒋打到孤岛上去的好多政界、军界、文化界名人也都来过,留下的匾额、题词、对联刻了碑嵌在铜鼓台院的墙上,沿碑墙建了一个走廊,成为一个很有特色的文化长廊。
我感兴趣的是诸葛亮住的草庐究竟在哪里?刘备三顾茅庐是在这儿顾的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顾的?戴涛把我们带到草庐原址,那里已成了明代襄·简王朱见淑的坟。此王看中了这块地方,认为是风水宝地,下令把诸葛草庐拆了建成自己的陵墓。李自成兵进襄阳,又把朱见淑的墓给捣了,这里就成了一个土冢、荒丘,清康熙五十九年,郢襄观察使赵宏思主持,建了草庐亭作为诸葛草庐遗址的标志。草庐遗址处是个台地,台地下有口六角井。井是砖砌的,砌成六边形,井口上是六块石栏板圈围起来的,栏板上有雕花图案。戴涛说,很多专家依据这口井,推断出草庐的确切位置。古隆中就是这个地方是不会错的,襄阳汉末时属于南阳郡。过去没有人怀疑这儿不是,开发旅游了,一些地方才开始争。草庐的原有规模不会太小,台地上和台地下面的土地面积足够盖一座几进几出的大宅院的。现在的草庐和三顾堂都是后建的,草庐是拍电视连续剧搭盖的外景,地道的土坯草顶房,客厅、书房、厨房、卧室等样样都有。
在隆中,游诸葛亮故居地不是享受,住才是。古隆中太适合人类居住了,老龙洞外的水塘澄澈清幽,竹簧茂树交翠连荫,隆中山起伏若龙,谷中溪流潺潺如琴,幽深秀邃的一方佳地。卖茶的人说,这里的茶叫“孔明茶”,刘备三顾才喝上一杯。戴涛说,现在大家吃的大头菜即芥菜疙瘩是诸葛亮从山野中发现引到饭桌上来的,经历了军中饭桌到家庭饭桌的过渡。襄阳大头菜,让全国的大头菜都沾了光,它是孔明文化产品。沾光归沾光,拔头份的还是襄阳大头菜,质脆,味美、香浓,腌制方法的源头是孔明的智慧,又生长在孔明韬光养晦的地方,别处的大头菜怎么能比?那是襄樊的一张好名片。
古城下的一杯襄樊茶
铁打的襄阳城为水所环。三面是人工护城河,隔护城河望城,就像隔湖望城差不多,湖岸垂柳依依,开阔的水面上浮鸭点点,苍黑的老城城墙像湖上的战舰。没见过那么宽的护城河,一般是二百米,有的地方达到了320米。河里流动的是汉水。汉水在北墙外,大江傍城而流,北面的护城河就免了,江就是护城的天然屏障。
汉江边,小瓮城让我们驻足良久,它袖珍得可爱,元军六天六夜拿不下的雄城,岁月让它变成了楚楚可怜的孩子,墙上马道全是荒草,三个小券门洞开,东边的小券门外是古码头,一层一层的青石迭铺到江边。江边,有人垂钓,有人洗衣,有人在游泳,这是冬游者的队伍,徒步或骑着自行车来,江边脱衣就下水,看得人好生羡慕。跨江大桥是钢铁的长虹,桥下走着渔船,水碧蓝,天苍白,对岸的群楼罩在烟岚里,朦胧一片。水让人心情宁静。江边的码头很多,几百米就一个,都已荒废,南船北马九省通衢时代的江畔繁华在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中落寞了,沉寂了,临汉门内的仿古街,可是热闹得紧,那是不大的襄阳老城行人最稠密的地方吧?古香古色的步行街两侧,除了古玩市场,大都是“靓饮之港”,“黑色风暴”(鞋店),“非凡女孩”、“旺仔休闲”之类的招牌。戴涛说,这里是时尚青年的天下。
晚上,我们在襄阳王府附近的一家小店里吃火锅,王府让李白成给烧了,绿色的大影壁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那是古文化中的一绝。草根文化拾穗者李俊勇来了,他建议我们到汉江边的一家茶楼去喝茶,说那里很有秦淮河夜景的味道。我们去了,不巧那家茶楼当晚关门,于是他领我们看城。夜间的襄阳古城完全是另一种风貌,它披挂着绿色的灯网,就像一条碧翠的卧龙,翠城映在护城河里,河岸商铺、酒楼、路灯的彩光也映在护城河里,护城河就成了一匹珠光翠宝熠熠生辉的绚丽锦带,这条锦带与两岸灯饰下的景物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绚丽的古城世界。
仿佛,不在这个世界找一个地方品品襄樊茶就不会完整的认识襄樊似的,李俊勇又带我们去了“一壶锦绣”茶楼。欲进茶楼时,同伴发现了夜灯下的韩夫人城,忍不住就走了过去。韩夫人城在茶楼的东面,相距不是很远,城上的角亭在灯饰下崇丽而辉煌,它架在梦幻般的城台上,人也就随着飘升。韩夫人城是传奇之城,巾帼英雄之城。晋孝武帝宁康初年,受命镇守襄阳的大将朱旭的母亲怕儿子考虑不周,在大兵压境之前上城巡视,果然发现西北角城墙单薄,率女兵和城中妇女在旧城内筑起了一道新城,敌兵破了旧城却被新城所阻,无奈之下只好撤兵,从此襄阳人就把这段新城称之为韩夫人城。
在“一壶锦绣”茶楼里,李俊勇把古城的历史和文化糅在茶香里。他是人事局的干部,偶然的机缘跻身到拾穗者文化群里,收获甚丰。他讲杜审言、王维、李白、杜甫,孟浩然诗句中的襄阳,讲“三国头三国尾”的襄阳(魏蜀吴三分天下谋于襄阳,三国归晋一统天下也谋于襄阳)也讲他们的拾穗者文化群。他说起这个文化群中的一个人,这个人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角度,拍下古城的变迁, 照片中惟一能说明不同历史风貌是同一个地方的就是一条古巷巷头的一块牌子。照片引起了轰动也引起了重视,有人拨下重金资助鼓励他们的拾穗活动。李俊勇介绍自己拍襄阳古城的经历,感受,说一次次去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段,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去拍,他曾追着太阳走,追着晚霞走,拍蓝天下、彩云中的古墙,激动得心跳,古城墙美得让人窒息,他只恨天黑得太早,日落得太快。他说他们在山村对已失传了的古老技艺的意外发现,说那是怎样的一个捡宝的过程,他们还发现了山顶上被废弃的城寨,接近它要用镰刀砍着荆棘走,那种城寨居然。是庞大的山寨群,300多座,居高临下远眺寨群的宏伟时,惊得目瞪口呆……
“一壶锦绣”是高档茶楼,装饰得华贵典雅,临窗可以看到长虹大桥和大桥下的汉江流水与沙洲。夜汉江也美得让人窒息。时间在悄无声息中流动,茶具多样、程序复杂的功夫茶被我们一小口一小口地吮了百杯干杯,袅袅的热气袅袅的茶香催生着谈兴,跟茶的汤汁一样浓酽,直到有人发现已过子夜。
铁打的襄阳和纸糊的樊城
因“变迁”组照而饮誉草根世界的老顽童徐信,与我们汇合在一起后第一件事是让我们去看他家附近的宋代为岳飞收复襄阳而立的摩崖石刻。刻文他倒背如流,那块摩崖大石在刘备马跃檀溪处不远,把着真武山北山麓的一角。与公路紧邻。马跃檀溪处的依据是石头上的两个大马蹄印,这显然是穿凿附会,是演艺。《三国演义》不正是演义吗?一部《三国演义》中,有30多回与襄樊有关,襄樊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不过老顽童领我们走的线基本不是三国线,是草根文化线,点大都在樊城。
现在的襄樊是襄阳、樊城两城合并而成的,古话“铁打的襄阳”后面还有一句话叫“纸糊的樊城”,极能概况两城的特点。樊城太小,小到半小时徒步能穿城,军事上,它无险可拒,可商贸过去却十分发达,是著名的商业重地。商贸区集中在汉江沿岸,商业文化的标志性代表是那些会馆。樊城的长度也许只有一二公里,可鄂、川,豫、赣、陕、晋、皖、湘、苏、浙、闽11个省的商人和行帮就相继建了21座会馆。
徐信带我们进的樊城第一家不是商业会馆,是纪念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北宋四大家”的米南宫书法宗师米芾的祠堂。祠与韩夫人城隔江相望,殿、堂、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的建筑群内,有米芾的生平和艺术成就的介绍,更可贵的是廊壁上陈列的米芾父子、苏轼、黄庭坚、蔡襄的100多块遗墨石刻。拆毁的会馆、祠庙的不少石匾石雕石刻也都汇集在这里,西苑、东苑窄长的庭院遍是古董。
接下来的行走有点悲壮,樊城古时最高的建筑水星台极是气派,台上的房屋崇伟壮观,可也只是一具空壳了,山墙上留下了不少战争时代的弹洞,高台的青石护栏上搭着晾晒的棉被衣物。他们劝我不要上去,说里面啥也没有。我想也是,还是让水星台把最美的形象刻在我的记忆里吧。定中门是古樊城遗留的城门,残破不堪了。徐信老人走到这儿就免不了发一阵感慨,它曾是汉江边儿上的城门,出城就是汉水,而今已是一片凌乱的街道。城内外小吃店非常多,最壮观、气派的是那种大锅炖的羊杂,襄樊人能吃辣,羊杂汤红得像火,锅的直径几近一米,各个小店生意红火。信步地穿街走巷,到了一所学校的门口,残旧的八字琉璃影壁让眼睛一亮,它是那么富丽堂皇。徐信说这曾是他的工作单位,他是从这儿退休的,这儿也是旧时的山陕会馆。山陕会馆从20世纪30年代就是小学了,80多岁活着的樊城人都在这里上过小学,1949年变中学,会馆的古迹可是一直保存着,石阶、石门、天井,戏楼,钟鼓亭、两个大殿,四个偏殿、荷花池……1964年还大修过一次,仅过两年,到1966年就遭到了致命的破坏,武斗的炮弹飞过来,把房子砸完了。
陈老巷是徐信获得荣誉的地方,“变迁”组照就是他以巷南头的一幢房子山墙上的巷牌为背景拍的,沿江前街的商铺和喧闹随着汉江船运的衰落一同留在了记忆里,陈老巷却一直活着,为大变迁的历史做着见证。老徐常来,不是自己来,是带着被他煽动起热情来的草根朋友们一起来,这是一条至今保存着旧貌的商业老巷,家家户户,一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又带着人来了,他也以常带人来“拾穗”为自豪。走遍这条长仅180米,宽仅3米甚至不到3米的老巷,我的心是沉重的,它和坐在门口被六七十岁的儿媳妇喂稀饭的92岁的老人一样进入古稀之年了,两层带天井带楼梯带檐厢的房子,二进或三进院子,里外磨不开身,光线幽暗、潮湿。古巷曾经的繁荣孕育在如此狭窄的空间里,真是不可思议。92岁的老人的老伴,据说是元代蒙古皇族的后裔,祖先受封在河南落户,她老伴17岁来樊城做生意,再也未归故里。
彬州会馆还是江西会馆呀?古门楼的华丽雍容让我们大吃一惊。从正面看,它就是下面有一个门洞的残破的房屋,进门洞,从院里回望,好家伙,整个古典门楼都是精美的木雕。层层叠叠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精密繁复的术雕,绝对是木雕艺术的宝库。可惜的是,藏在深闰人未识,惨遭岁月的折磨。小院里不只是一户人家,像个杂院,门楼在冷落中衰老,木雕被阳光和风雨磨蚀成沉重的苍黑,不少已扭曲变形,它们还能存活多少年不得而知。由此,我理解了草根文化拾穗者为什么有那么深的忧患,回到汉江边,面对着秀丽辽阔的江水,我的心情才又舒展起来,眼睛也变得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