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柳永苏轼词之异同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zhao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苏轼其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形式三个方面,分析苏轼、柳永两人所作词之异同。
  关键词: 宋代文学 苏轼 柳永 豪放派 婉约派
  前人论词,有婉约和豪放之说,而柳永和苏轼均是两大派系的突出代表。柳永:(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二人在宋词的发展上,虽说柳永属婉约派的代表,苏轼属豪放派的代表,但都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两人既然是不同派系的代表,他们的词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形式等方面当然会有所异同。
  题材内容之异同
  柳永把词从花樽间的传统题材中解放出来,除了写离愁别恨,男欢女爱,个人幽思等题材外,还多方面多角度的描写都市生活,反映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的生活状况。大量描写歌妓舞女的生活与情感,表现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和她们的内心痛苦,并对其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从而大大拓展了词的题材范围和词的境界。如:1、描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望海潮》最为有名。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2、描写男女情爱,这类词中有表现下层人民不幸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的,有写妓女悲苦和她们对轻薄男子怨恨的,及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爱情生活的。 3、江湖落拓的感慨是他词作的另一重要内容,“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八声甘州》)、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夜半乐》)和“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八声甘州》)中主人公颓唐的心情将秋日景象涂抹上浓重的阴影。词人的离愁别绪与冷落清秋的景物相互交融,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而苏轼却在柳永的基础上,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它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男性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性情之词。不仅在词中大量描写词人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他也在词中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虽深切感到人生如梦,但并不由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词还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势取胜;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有时则把对自然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表现手法之异同
  柳永词改变了前期以小令中调为主的状况,大量创作了慢词,加长了词的篇幅,为词作家在小令、中调等短小形式之外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但柳永也只是在承袭前期词人典例精工含蓄的特点,创造性使用了铺叙白描的手法和改变以往词人在书面的词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运用市井语言填词,显得平易、浅显、充满了平民化的语言色彩,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创出独特的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差结构,是一典型的“婉约”词派的代表。而苏轼在柳永的基础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提出了词须“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一方面,苏轼自觉从精神实质上把诗和词贯穿起来,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苏轼把词和诗置于同等式重要的位置,有意识的以诗的笔法和意境入词,突破音乐对词的束缚,以及词对音乐的依附性,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词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风气,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词派,并开创了在词中大量用典的写作手法。
  风格形式之异同
  古人评价柳苏二人,说柳永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姑娘手拿红牙板敲着节拍来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轼的词则须让关西大汉弹着响亮的铜琵琶,敲着铮铮作响的铁板来唱“大江东去”。如同是滚滚长江,柳永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来寄托满腹哀愁,而苏轼则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表达满怀豪情。同是风花雪月的爱情,柳永描绘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缠绵悱恻,而苏轼流露的却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风流倜傥。同是醉人之酒,柳永有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空幻之思;而苏轼却作出“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的疏狂之举。同是袭人之雨,柳永渲染的是“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的忧伤气氛;而苏轼体现的则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英雄本色。
  从以上三个方面,总结出:苏轼、柳永有“豪苏腻柳”之称。柳词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约,细腻独到。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柳永发展了词体,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苏轼的风格多样化,豪放旷达、婉约 清淡古雅、奇艳缠绵等风格兼而有之且各尽其妙。
  参考文献:
  [1]王水照.《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2]曾枣庄.《苏轼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
  [3]《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5]《乐章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5月
  [6]赵长征.《柳永-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年10月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是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本文粗浅阐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培养 良好 学习习惯  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段话:“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聚沙成塔,滴水穿石并非神话,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辛苦付出,
摘要:对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这个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正因为此,本文拟就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问题进行探讨,为大家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关系 观念 方式  党的十五大上曾经明确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
刚任一年级数学科老师时,看到那些顽皮可爱的孩子们,你是否心里掠过一丝不安,担心他们对数学没有兴趣?新学期开始了,班上一些孩子对数学仍然很“漠然”。你是否苦思冥想:怎样才使孩子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怎样才能使他们喜欢数学呢?  尽量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个性张扬,这是我多年担任数学科老师的心得。  日常教学中,我常把一些单元检测题目改编成解法相同而内容不同的题目穿插在平时的练习里。单元检测结束,评讲总结时,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日新月异,许多先进的设备、技术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近年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工作、学习之中。其中,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质量。本文拟从多媒体的重要性、多媒体应用的注意事项等角度对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字]:多媒体
为什么,我最信任和最要好的朋友,他会接连偷我的东西?唉,气愤,郁闷,伤心,可恶的老斌……    看,就是他,从幼儿园起就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我们白天一块儿上课,开饭时坐同一张小饭桌,放学后还常常黏在一起。可最近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一些蹊跷的事,让我很郁闷。先是我的四驱车马达不见了,然后是2000毫安的充电电池莫名其妙地丢了……我不但伤心,而且很担心被老爸教训。可更让人难过的是,这些东西竟然出现在老斌那
期刊
呀,太可怕了。  黑洞是怎么产生的?  呀,宇宙博士,说一说吧。  黑洞看着像魔鬼,可怕吧?  质量是太阳8倍以上的星体一旦爆发,其中心物质粉碎,会变得比中子星更小。  星体不断压缩,密度则不断增大。  重力也随之增强。  重力变得极大的星体到达一个不稳定状态后,开始崩塌。  最后从我们的眼中消失,剩下黑色的天体,即是黑洞。  黑洞会把所有在其附近的东西都吸进去,因为它的重力非常大。  黑洞真像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