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膜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肿瘤,为了更好地对临床提供更多的直观信息,我们根据CT提供的不同性能的软件技术,采用组合的手法,对20例患者中8例进行了增强CT后处理技术应用,做到了图像直观,病变毗邻结构界限清楚,信息可利用价值较高,对手术方案设计和预案的评估起到了一定作用,现总结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4年8月~2009年2月本组17例脑膜瘤病例,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20~75岁,平均45岁。瘤体最小的1.2cm直径大小,最大6cm,平均3.5cm。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嗅觉减退,听力下降。肿瘤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脑神经通路区肿瘤,临床表现直观,如桥小角区肿瘤往往有听力下降,耳鸣,听力丧失,嗅沟区的肿瘤,嗅觉丧失等。
方法:采用SomapomBalance单层螺旋CT扫描机,12例均采用先平扫,后增强,以团注法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100ml(碘海醇或欧乃派克)。扫描条件电压130KV,电流100~120mA,层厚8~5mm,螺距1~1.5,部分病灶采用3mm薄层扫描,以平扫病灶区域定位,将原始数据进行1~2mm重建处理,后送至工作站,运用SSD或VR选层进行切割处理,将不感兴趣部分切除,充分展示出病变的特点,提供于临床。
结 果
发病部位:位大脑镰3例,位顶骨颅内板下2例,位颞叶外侧裂颅内板下3例(左侧2例,右侧1例),位天幕中线左侧2例,位四叠体池2例(1例位左侧,1例位顶部),位右侧额叶颅内板下1例,位枕骨颅内板下(中线左侧)1例,位于右颞骨岩部前侧2例,位于右侧桥小脑角区1例。其中,多发1例,恶性2例。
病变形态学特点:CT平扫:肿瘤大多数为圆形或类圆形,本组13例,等或稍高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质推挤征可见,肿瘤体积较大者,灶旁可有水肿区。较大病灶有时可见小片状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肿瘤可明显强化,或实性部分强化,强化密度均匀,较大病灶平扫周旁无明显密度改变的,增强后有时可显现出瘤周未强化区(缺血缺氧性密度样变)。病灶广基颅内板,在曲折部无死角,均被瘤体填塞。发现有颅板受侵者,并有斑片状、或散点状、或短条状钙化及不规则坏死区者,为恶性脑膜瘤特征。
讨 论
病变特点共性占位性临床表现:脑膜瘤大部分起源于硬脑膜内的蛛网膜绒毛细胞,具有完整的包膜,边界清楚,属脑外占位性病变。早期一般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所以临床很少能够早期发现。当瘤体出现容积占位性临床表现时,如位于颅底脑神经通道处的脑膜瘤,即使瘤体不大,或较大瘤体出现瘤旁水肿或假水肿改变,均能够出现相应不同的临床表现。本组1例脑膜瘤患者,瘤体位于四叠体顶部,约1.2cm直径大小,中脑导水管受压梗阻,以脑积水征象得以发现;1例位于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患者,出现听力减退,经CT扫描得以发现。
病变的特征性:脑膜瘤有良、恶性之分,绝大部分为良性。大多数脑膜瘤患者,瘤体的大小不同,占位效应的不同,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其特点是广基脑膜,既使在脑膜折曲部位,瘤体基面也无空缺,本组1例;瘤体多由脑膜动脉分支供血,密度均匀,明显强化,强化密度均匀;瘤体占位脑质推挤征可见,位于鞍上池前侧或位于外侧裂前内测区的脑膜瘤,瘤体较大者有时可见瘤旁水肿样低密度区,这可能是瘤体压迫其周部脑质供血主要分支血管,出现缺血缺氧局部脑屏障受损所致,本组2例。恶性脑膜瘤,瘤体较大,密度不均,边缘不规则,可见钙化,液化坏死区,基面颅板受侵破坏,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扫描后处理技术要点:脑膜瘤的影像提示主要是依据临床的需要而定,根据脑膜瘤的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充分利用CT设备提供的后处理软件技术,采用各种后处理软件技术的组合,开拓影像展示,提高临床应用价值。脑膜瘤多数是富血供体,明显强化后,利用后处理软件切割技术,对瘤体感兴趣区进行切割处理,呈献SSD或VR影像,利用任意曲面切割技术对肿瘤感兴趣部位进行切割MIR展示。做到病变部位明确,结构界限清楚,瘤体显示直观,达到临床可参考信息量充分的目的。
总之,螺旋CT增强扫描是诊断脑膜瘤的主要检查手段,掌握脑膜瘤的CT影像学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已不难诊断,但要做到临床更有价值的应用,在我们基层医院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与临床的交流,做到你需我做,我需你做,相互提高的目的。
材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4年8月~2009年2月本组17例脑膜瘤病例,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20~75岁,平均45岁。瘤体最小的1.2cm直径大小,最大6cm,平均3.5cm。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嗅觉减退,听力下降。肿瘤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脑神经通路区肿瘤,临床表现直观,如桥小角区肿瘤往往有听力下降,耳鸣,听力丧失,嗅沟区的肿瘤,嗅觉丧失等。
方法:采用SomapomBalance单层螺旋CT扫描机,12例均采用先平扫,后增强,以团注法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100ml(碘海醇或欧乃派克)。扫描条件电压130KV,电流100~120mA,层厚8~5mm,螺距1~1.5,部分病灶采用3mm薄层扫描,以平扫病灶区域定位,将原始数据进行1~2mm重建处理,后送至工作站,运用SSD或VR选层进行切割处理,将不感兴趣部分切除,充分展示出病变的特点,提供于临床。
结 果
发病部位:位大脑镰3例,位顶骨颅内板下2例,位颞叶外侧裂颅内板下3例(左侧2例,右侧1例),位天幕中线左侧2例,位四叠体池2例(1例位左侧,1例位顶部),位右侧额叶颅内板下1例,位枕骨颅内板下(中线左侧)1例,位于右颞骨岩部前侧2例,位于右侧桥小脑角区1例。其中,多发1例,恶性2例。
病变形态学特点:CT平扫:肿瘤大多数为圆形或类圆形,本组13例,等或稍高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质推挤征可见,肿瘤体积较大者,灶旁可有水肿区。较大病灶有时可见小片状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肿瘤可明显强化,或实性部分强化,强化密度均匀,较大病灶平扫周旁无明显密度改变的,增强后有时可显现出瘤周未强化区(缺血缺氧性密度样变)。病灶广基颅内板,在曲折部无死角,均被瘤体填塞。发现有颅板受侵者,并有斑片状、或散点状、或短条状钙化及不规则坏死区者,为恶性脑膜瘤特征。
讨 论
病变特点共性占位性临床表现:脑膜瘤大部分起源于硬脑膜内的蛛网膜绒毛细胞,具有完整的包膜,边界清楚,属脑外占位性病变。早期一般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所以临床很少能够早期发现。当瘤体出现容积占位性临床表现时,如位于颅底脑神经通道处的脑膜瘤,即使瘤体不大,或较大瘤体出现瘤旁水肿或假水肿改变,均能够出现相应不同的临床表现。本组1例脑膜瘤患者,瘤体位于四叠体顶部,约1.2cm直径大小,中脑导水管受压梗阻,以脑积水征象得以发现;1例位于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患者,出现听力减退,经CT扫描得以发现。
病变的特征性:脑膜瘤有良、恶性之分,绝大部分为良性。大多数脑膜瘤患者,瘤体的大小不同,占位效应的不同,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其特点是广基脑膜,既使在脑膜折曲部位,瘤体基面也无空缺,本组1例;瘤体多由脑膜动脉分支供血,密度均匀,明显强化,强化密度均匀;瘤体占位脑质推挤征可见,位于鞍上池前侧或位于外侧裂前内测区的脑膜瘤,瘤体较大者有时可见瘤旁水肿样低密度区,这可能是瘤体压迫其周部脑质供血主要分支血管,出现缺血缺氧局部脑屏障受损所致,本组2例。恶性脑膜瘤,瘤体较大,密度不均,边缘不规则,可见钙化,液化坏死区,基面颅板受侵破坏,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扫描后处理技术要点:脑膜瘤的影像提示主要是依据临床的需要而定,根据脑膜瘤的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充分利用CT设备提供的后处理软件技术,采用各种后处理软件技术的组合,开拓影像展示,提高临床应用价值。脑膜瘤多数是富血供体,明显强化后,利用后处理软件切割技术,对瘤体感兴趣区进行切割处理,呈献SSD或VR影像,利用任意曲面切割技术对肿瘤感兴趣部位进行切割MIR展示。做到病变部位明确,结构界限清楚,瘤体显示直观,达到临床可参考信息量充分的目的。
总之,螺旋CT增强扫描是诊断脑膜瘤的主要检查手段,掌握脑膜瘤的CT影像学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已不难诊断,但要做到临床更有价值的应用,在我们基层医院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与临床的交流,做到你需我做,我需你做,相互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