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及提升,课堂教学及课后实践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在此之余学生通过阅读适时、适量的科学教材内及课外补充阅读材料,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感受科学发展的不易、体会科学家的坚韧,从而理解科学本质,并尝试将了解和感受到的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这就是科学素养的体现。
关键词:基于教材 科学阅读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科学阅读,学生能了解科学家的工作环境,他们取得成就之前所经历的所有艰辛;也能感知科学发展的艰难曲折。
一、困惑不已——课堂教学屡屡遭遇困境
部分学生不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误认为科学探究只是按部就班。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充满曲折并且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最后的成果,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阅读并通过寻找适当的阅读文本积累科学知识、解答科学疑惑、积淀科学文化是笔者今后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让学生了解科学本质,从而提升科学素养,显然有着不可置否的重要意义。
二、迁思回虑——教学屡遭困境究竟为何
1.科学课堂教学,重知识而轻历史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讲授法与学生探究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虽然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但是由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已经将探究活动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要点都向学生做了具体说明,所以学生即使通过探究观察到了现象、得出了结论,但学生获得的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
2.多重媒体运用,重试听而轻阅读
課堂教学中,教师常采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通过丰富的语言、生动的画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包括课文本身的内容及每单元的“资料库”。而教材中的文字是专家们经过反复斟酌才编入教材,言简意赅,“资料库”的内容又能补充课文的教学内容。重试听而轻阅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体验文字带来的愉悦感。
3.探究活动多样,高达成却太顺利
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课堂实验等探究活动开展率高达95%以上。在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出于害怕学生出错、出错后受到打击等原因,将实验的过程、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会向学生一一叙述,使得学生在探究活动只是按照老师的方法进行操作,所以实验过程非常顺利。这样做,使得学生只需要进行操作,缺乏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容易产生学生“只动手不思考”的局面,也容易让学生误解:科学探究是非常容易而并非需要不断克服困难的。
4.获取渠道多元,信息多却碎片化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教材、课外科普读物、电视科普节目以及互联网。当学生需要搜索信息时,他们更倾向于上网搜索。虽然网络在短时间内能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时片段化的甚至是碎片化的。有时,网上搜索出的信息未必是正确的、科学的。
三、不可或缺——阅读对于学习的必要性
1.了解史实,提升认识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入科学史知识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又使学生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理解了科学的本质。
2.巩固概念,促进发展
正确、完整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广泛的科学阅读之上的。
四、积极实践——阅读材料于教学中使用
1.阅读名家故事——经历坎坷感知艰辛
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的科学探究所需要的材料都是教师在课前经过选择而准备好的、所经历的活动也是按照教材或教师所讲述的过程经过探究,因此,他们所经历的探究活动都非常顺利,他们会逐渐形成“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容易”的错误观点。所以,当学生在某一次探究活动中,经历几次失败后就容易“一蹶不振”,就此打算放弃。因此,我们选择科学遗产的标准之一就是选择介绍在一生的科研工作中克服许多困难的人,这就使孩子们产生一种“进入角色”的联想。
2.适时研读教材——掌握基础便于提升
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安排是经过专家细心挑选、句句斟酌之后,最终成稿成文。不仅如此,这些文本还是以恰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机出现在教材之中。因此,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适时地选择恰当的内容供学生阅读、品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概念,促进概念的掌握。
3.实行课外链接——满足好奇增强情感
(1)科学课堂必须观察思考
科学课堂需要理性思维、需要讲求证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采用“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实验观察—得出结论”科学探究式教学。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也感知科学的过程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科学课堂还需爱国情怀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内容的教学若是能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这种方式的基础上加入“情感教育”,学生会更投入。
4.实行多种方法——培养习惯拓展视野
(1)推荐读物,积极拓展视野
学校给每个学生分配的科学读物非常有限的,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他们需要或许更多的信息,而这些疑惑的解决、信息的获取有可能是资料库所无法满足的。可以通过教师选择,适时推荐以及学生提议,择优推荐的方式扩充阅读范围。
(2)活动评价,促进习惯养成
活动评价是促进课外科学阅读不断深入的主要抓手。科学阅读的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五、展望
1.建立读书角,随时把握阅读时机
什么时候介绍书本最好是无法预料的。仅仅在教学结束之后向学生推荐书目并没有完全把握学生进行科学阅读的时机。因此,在教室里应该始终准备适合的书籍。这样一来,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感知基础之后,他们就会很容易产生阅读的动力。
2.使用记载卡,记录收获家长评价
在今后的阅读活动中可以使用《科学课外阅读登记卡》,记录每月的阅读情况,并请爸爸妈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简单评价,并将《科学课外阅读登记卡》作为评选“科学阅读之星”的参考内容。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记录和评价的同时,学生的科学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蔡铁权,陈丽华.科学教育要重视科学阅读[J].全球教育展望,2010(1).73-78.
[3]陈丽华.:融入科学阅读和科学写作的科学教学[D].浙江:浙江东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基于教材 科学阅读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科学阅读,学生能了解科学家的工作环境,他们取得成就之前所经历的所有艰辛;也能感知科学发展的艰难曲折。
一、困惑不已——课堂教学屡屡遭遇困境
部分学生不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误认为科学探究只是按部就班。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充满曲折并且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最后的成果,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阅读并通过寻找适当的阅读文本积累科学知识、解答科学疑惑、积淀科学文化是笔者今后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让学生了解科学本质,从而提升科学素养,显然有着不可置否的重要意义。
二、迁思回虑——教学屡遭困境究竟为何
1.科学课堂教学,重知识而轻历史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讲授法与学生探究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虽然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但是由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已经将探究活动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要点都向学生做了具体说明,所以学生即使通过探究观察到了现象、得出了结论,但学生获得的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
2.多重媒体运用,重试听而轻阅读
課堂教学中,教师常采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通过丰富的语言、生动的画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包括课文本身的内容及每单元的“资料库”。而教材中的文字是专家们经过反复斟酌才编入教材,言简意赅,“资料库”的内容又能补充课文的教学内容。重试听而轻阅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体验文字带来的愉悦感。
3.探究活动多样,高达成却太顺利
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课堂实验等探究活动开展率高达95%以上。在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出于害怕学生出错、出错后受到打击等原因,将实验的过程、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会向学生一一叙述,使得学生在探究活动只是按照老师的方法进行操作,所以实验过程非常顺利。这样做,使得学生只需要进行操作,缺乏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容易产生学生“只动手不思考”的局面,也容易让学生误解:科学探究是非常容易而并非需要不断克服困难的。
4.获取渠道多元,信息多却碎片化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教材、课外科普读物、电视科普节目以及互联网。当学生需要搜索信息时,他们更倾向于上网搜索。虽然网络在短时间内能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时片段化的甚至是碎片化的。有时,网上搜索出的信息未必是正确的、科学的。
三、不可或缺——阅读对于学习的必要性
1.了解史实,提升认识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入科学史知识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又使学生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理解了科学的本质。
2.巩固概念,促进发展
正确、完整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广泛的科学阅读之上的。
四、积极实践——阅读材料于教学中使用
1.阅读名家故事——经历坎坷感知艰辛
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的科学探究所需要的材料都是教师在课前经过选择而准备好的、所经历的活动也是按照教材或教师所讲述的过程经过探究,因此,他们所经历的探究活动都非常顺利,他们会逐渐形成“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容易”的错误观点。所以,当学生在某一次探究活动中,经历几次失败后就容易“一蹶不振”,就此打算放弃。因此,我们选择科学遗产的标准之一就是选择介绍在一生的科研工作中克服许多困难的人,这就使孩子们产生一种“进入角色”的联想。
2.适时研读教材——掌握基础便于提升
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安排是经过专家细心挑选、句句斟酌之后,最终成稿成文。不仅如此,这些文本还是以恰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机出现在教材之中。因此,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适时地选择恰当的内容供学生阅读、品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概念,促进概念的掌握。
3.实行课外链接——满足好奇增强情感
(1)科学课堂必须观察思考
科学课堂需要理性思维、需要讲求证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采用“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实验观察—得出结论”科学探究式教学。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也感知科学的过程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科学课堂还需爱国情怀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内容的教学若是能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这种方式的基础上加入“情感教育”,学生会更投入。
4.实行多种方法——培养习惯拓展视野
(1)推荐读物,积极拓展视野
学校给每个学生分配的科学读物非常有限的,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他们需要或许更多的信息,而这些疑惑的解决、信息的获取有可能是资料库所无法满足的。可以通过教师选择,适时推荐以及学生提议,择优推荐的方式扩充阅读范围。
(2)活动评价,促进习惯养成
活动评价是促进课外科学阅读不断深入的主要抓手。科学阅读的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五、展望
1.建立读书角,随时把握阅读时机
什么时候介绍书本最好是无法预料的。仅仅在教学结束之后向学生推荐书目并没有完全把握学生进行科学阅读的时机。因此,在教室里应该始终准备适合的书籍。这样一来,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感知基础之后,他们就会很容易产生阅读的动力。
2.使用记载卡,记录收获家长评价
在今后的阅读活动中可以使用《科学课外阅读登记卡》,记录每月的阅读情况,并请爸爸妈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简单评价,并将《科学课外阅读登记卡》作为评选“科学阅读之星”的参考内容。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记录和评价的同时,学生的科学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蔡铁权,陈丽华.科学教育要重视科学阅读[J].全球教育展望,2010(1).73-78.
[3]陈丽华.:融入科学阅读和科学写作的科学教学[D].浙江:浙江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