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最佳教学的主要标志之一。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做好的。作为第一线教师,我们深感创新教育理念和理论往往凌驾于教学实践之上,很难融入平日教学当中。为了探求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切实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方法,为学生终身发展夯实基础,我校进行了“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我想以《拿来主义》为例,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
《拿来主义》属于高一课文,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至少有两大阅读障碍:一是时代隔阂使学生难以明白鲁迅明嘲暗讽的是什么现象,从而不理解鲁迅的深意;二是语言上的隔阂,文章用具体形象的语言代替抽象的说理,而且用词极其简省,点到即止,学生难以理解形象语言背后的深刻道理。针对这些难点,又考虑到高一学生还不能一下子学会自己设置探究问题的学情,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之后,为他们设置以下几个探究点,引导深入研读,从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品质——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新颖性、敏锐性、灵活性、批判性等。
一、设置辩论场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思路开阔,能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揭示事物的联系,全面地思考问题。
“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学生可能不去深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文意,探寻行为背后的实质,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我们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请你认真研读“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一句,特别是加点词语和引号的意味,想想国民党当局送东西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假设当时有主张送画的“主送派”和主张不送的“主留派”,“主送”“主留”双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当然,不管辩论结果如何,最终当局的决定都是一个——送去),请你加入其中一方,列出至少两条你方“送”或“不送”的理由以备课堂辩论之用(别忘了结合时代背景)。
这样设置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度,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把“理解力”尤其是深层次的“洞察力”列为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他说:“智力的两个因素跟创造力有密切关系。它们是,解释和重新解释问题的能力(即理解力)以及深入思考的能力。”学生思考越深,他们就越容易捕捉到关键性的问题,因而他们的观点就越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引导学生深挖国民党当局送画行为背后的卖国嘴脸。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可作必要点拨。课堂辩论时我们发现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思路比较开阔:“主送派”的理由,有“礼节需要”的角度,有“结束闭关开放交流”的角度,有“显示国力”的角度,有“面子”的角度,有“心胸气度”的角度,等等;“主留派”的理由,有“不必打肿脸充胖”的角度,有“往而不来非礼也”的角度,有“倾尽所有送出不是体面”的角度,有“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列强献物不是平等的正常交往”的角度,有“‘发扬国光’实际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角度,等等。最后大家聚焦到当局“不可告人的目的”:为巩固统治地位,不惜倾尽国库,向列强献礼谄媚。这便是“送去主义”的卖国实质。
这样提供辩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想象当年事件的辩论之中,打破了时空界限,有利于消除时代不同导致的隔阂,有利于深入而丰富地理解文章。课堂辩论展示是在自由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在这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鉴赏力得到了提高,临场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对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兴趣得以最大限度的激活,思维自然活跃,心智自然开启,眼界自然开阔,课堂上思维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常常迸发出智慧的光芒: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契机。
二、设置扩展练习,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思维的独创性新颖性表现为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为培养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设置了一个扩展式想象练习:
文章第三段有这么一句:“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是写“一味送去不想拿来”的后果。请你结合上下文,充分展开想象,然后用500字左右描绘一幅画面,表达你对这一后果的理解。画面要素有环境(包括天气和景物)、人物(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
这种扩展练习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人物的潜台词、未再现的人物外貌或性格形象、文字“空白”中的意境或生活情景以及略写的情节和潜在的未来情节,进行富有创造性而合理的想象,或口说、或笔绘。
想象得出的结果各不相同,都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所以往往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这种独创性和新颖性为未来的创新播下了优良种子,所以现代心理学认为,想象力的有无以及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而且通过这种扩展式想象练习,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送去主义”导致的亡国灭种的可悲和可怕,感受到鲁迅对“送去”行径的深恶痛绝和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深切担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写作目的。
三、设置联想迁移,培养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
思维的敏锐性表现为敏感地捕捉问题,迅速地做出决断。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不拘泥、不刻板,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变化,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规则、原理和规律,将书本中的知识与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和融合,同时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善于迁移。在《拿来主义》的教学当中,我们把培养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的理念融入其中,设置这样一个联想迁移训练:
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观点阐述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说的是对传统的或外来的东西,要有主见,有辨别力,主动选择。请你联系这种观点,选择以下几种现象中的两种作分析,谈谈你对“拿来”的看法:(一)网络是个大千世界,里面的东西如何“拿来”?(二)日本的漫画和动画片在中国铺天盖地,可日本人说这些动漫他们基本不看,你认为中国人这样“拿来”合理吗?(三)燃爆竹放烟花是我国传统的习俗,你认为应该继承这种习俗吗?(四)新的中学语文课本删掉了鲁迅的一些文章,有人认为鲁迅文章过时了,你认为现在的人应该怎样对待鲁迅及其文章?此外,请你举出另外一例有关“拿来”的例子并谈谈你的看法。特别要求:1.“任选两种现象作分析”,要求各写50字以上;“举出另外一例”要求80字以上;2.可从图书馆、阅览室、网上、电视上或其他报纸杂志上查找资料;3. 这是课外作业,写完后交到各小组长处,各小组长组织组员传阅,每个小组综合出最佳答案,下节课集中展示评比。
“拿来主义”一词本就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而“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阐释语言又过于具体精练,这都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难度。而学习一篇文章,不是知道作者有什么观点就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在深刻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发散迁移,学以致用,从中提高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我们设置这样的探究点,旨在把学生引入新的思维领域——丰富多样、纷繁芜杂的现实世界,让他们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尽情翱翔,从而强化他们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为创造性活动打下基础。
让学生带着解决某个问题的强烈愿望,在课后自行寻找渠道,多方搜索,摘取需要的资料,这是信息时代教学的特殊要求。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建立在强烈内驱力的基础上的带有极大自主性和目的性的探索求知过程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也是最容易迸发出创新火花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自然养成拓展联想的习惯,能较为敏锐地感知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实际问题,并能依靠较为丰富的经验和灵活的思维寻求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略。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从设计教学过程入手,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究,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经验,从而激起创新思维的火花,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同时我们也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自己质疑,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自主合作探究,把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归还学生,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也许他们有些看法很幼稚,很偏激,甚至错漏百出,有些看法根本不在我们能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我们认为在思考当中,想象当中,辩论当中,表述当中,取舍当中,创新思维的各种品质已得到强化,这就是最大的收获。斯滕伯格也说过:“他们(孩子们)可以从错误中学到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不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他们无从学到。”
(作者单位:广西平果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刘美清)
《拿来主义》属于高一课文,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至少有两大阅读障碍:一是时代隔阂使学生难以明白鲁迅明嘲暗讽的是什么现象,从而不理解鲁迅的深意;二是语言上的隔阂,文章用具体形象的语言代替抽象的说理,而且用词极其简省,点到即止,学生难以理解形象语言背后的深刻道理。针对这些难点,又考虑到高一学生还不能一下子学会自己设置探究问题的学情,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之后,为他们设置以下几个探究点,引导深入研读,从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品质——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新颖性、敏锐性、灵活性、批判性等。
一、设置辩论场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思路开阔,能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揭示事物的联系,全面地思考问题。
“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学生可能不去深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文意,探寻行为背后的实质,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我们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请你认真研读“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一句,特别是加点词语和引号的意味,想想国民党当局送东西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假设当时有主张送画的“主送派”和主张不送的“主留派”,“主送”“主留”双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当然,不管辩论结果如何,最终当局的决定都是一个——送去),请你加入其中一方,列出至少两条你方“送”或“不送”的理由以备课堂辩论之用(别忘了结合时代背景)。
这样设置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度,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把“理解力”尤其是深层次的“洞察力”列为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他说:“智力的两个因素跟创造力有密切关系。它们是,解释和重新解释问题的能力(即理解力)以及深入思考的能力。”学生思考越深,他们就越容易捕捉到关键性的问题,因而他们的观点就越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引导学生深挖国民党当局送画行为背后的卖国嘴脸。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可作必要点拨。课堂辩论时我们发现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思路比较开阔:“主送派”的理由,有“礼节需要”的角度,有“结束闭关开放交流”的角度,有“显示国力”的角度,有“面子”的角度,有“心胸气度”的角度,等等;“主留派”的理由,有“不必打肿脸充胖”的角度,有“往而不来非礼也”的角度,有“倾尽所有送出不是体面”的角度,有“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列强献物不是平等的正常交往”的角度,有“‘发扬国光’实际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角度,等等。最后大家聚焦到当局“不可告人的目的”:为巩固统治地位,不惜倾尽国库,向列强献礼谄媚。这便是“送去主义”的卖国实质。
这样提供辩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想象当年事件的辩论之中,打破了时空界限,有利于消除时代不同导致的隔阂,有利于深入而丰富地理解文章。课堂辩论展示是在自由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在这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鉴赏力得到了提高,临场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对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兴趣得以最大限度的激活,思维自然活跃,心智自然开启,眼界自然开阔,课堂上思维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常常迸发出智慧的光芒: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契机。
二、设置扩展练习,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思维的独创性新颖性表现为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为培养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设置了一个扩展式想象练习:
文章第三段有这么一句:“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是写“一味送去不想拿来”的后果。请你结合上下文,充分展开想象,然后用500字左右描绘一幅画面,表达你对这一后果的理解。画面要素有环境(包括天气和景物)、人物(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
这种扩展练习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人物的潜台词、未再现的人物外貌或性格形象、文字“空白”中的意境或生活情景以及略写的情节和潜在的未来情节,进行富有创造性而合理的想象,或口说、或笔绘。
想象得出的结果各不相同,都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所以往往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这种独创性和新颖性为未来的创新播下了优良种子,所以现代心理学认为,想象力的有无以及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而且通过这种扩展式想象练习,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送去主义”导致的亡国灭种的可悲和可怕,感受到鲁迅对“送去”行径的深恶痛绝和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深切担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写作目的。
三、设置联想迁移,培养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
思维的敏锐性表现为敏感地捕捉问题,迅速地做出决断。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不拘泥、不刻板,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变化,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规则、原理和规律,将书本中的知识与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和融合,同时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善于迁移。在《拿来主义》的教学当中,我们把培养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的理念融入其中,设置这样一个联想迁移训练:
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观点阐述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说的是对传统的或外来的东西,要有主见,有辨别力,主动选择。请你联系这种观点,选择以下几种现象中的两种作分析,谈谈你对“拿来”的看法:(一)网络是个大千世界,里面的东西如何“拿来”?(二)日本的漫画和动画片在中国铺天盖地,可日本人说这些动漫他们基本不看,你认为中国人这样“拿来”合理吗?(三)燃爆竹放烟花是我国传统的习俗,你认为应该继承这种习俗吗?(四)新的中学语文课本删掉了鲁迅的一些文章,有人认为鲁迅文章过时了,你认为现在的人应该怎样对待鲁迅及其文章?此外,请你举出另外一例有关“拿来”的例子并谈谈你的看法。特别要求:1.“任选两种现象作分析”,要求各写50字以上;“举出另外一例”要求80字以上;2.可从图书馆、阅览室、网上、电视上或其他报纸杂志上查找资料;3. 这是课外作业,写完后交到各小组长处,各小组长组织组员传阅,每个小组综合出最佳答案,下节课集中展示评比。
“拿来主义”一词本就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而“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阐释语言又过于具体精练,这都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难度。而学习一篇文章,不是知道作者有什么观点就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在深刻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发散迁移,学以致用,从中提高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我们设置这样的探究点,旨在把学生引入新的思维领域——丰富多样、纷繁芜杂的现实世界,让他们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尽情翱翔,从而强化他们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为创造性活动打下基础。
让学生带着解决某个问题的强烈愿望,在课后自行寻找渠道,多方搜索,摘取需要的资料,这是信息时代教学的特殊要求。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建立在强烈内驱力的基础上的带有极大自主性和目的性的探索求知过程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也是最容易迸发出创新火花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自然养成拓展联想的习惯,能较为敏锐地感知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实际问题,并能依靠较为丰富的经验和灵活的思维寻求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略。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从设计教学过程入手,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究,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经验,从而激起创新思维的火花,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同时我们也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自己质疑,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自主合作探究,把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归还学生,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也许他们有些看法很幼稚,很偏激,甚至错漏百出,有些看法根本不在我们能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我们认为在思考当中,想象当中,辩论当中,表述当中,取舍当中,创新思维的各种品质已得到强化,这就是最大的收获。斯滕伯格也说过:“他们(孩子们)可以从错误中学到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不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他们无从学到。”
(作者单位:广西平果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刘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