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农村作文资源 丰富学生生活积累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hurp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生活虽然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灯火霓虹,但这里的空气更清新,这里的人们更纯朴,这里有着城市所无法拥有的风土人情。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在提高作文能力上到有着城市小学所不具备的优势。那么如何把这些资源挖掘出来,为习作积累素材呢?为此,我仅根据自己的实践,谈几点浅显的做法:
  一、观赏田园风光,捕捉素材
  农村的大自然环境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材料。教师应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创造机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们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让他们阅读大自然,吸吮大自然的乳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强化训练,积累起一点一点的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良好的积累习惯,让学生从有目的的观察过渡到无意于观察而留心,学生作文时自然就会“言之有物”了。
  二、勤于家务,创造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不仅能为孩子们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帮父母勤于农活,在亲身实践中,孩子们会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成长,不断的积累习作素材。比如:在大量的农活实践中,学生们还了解了各种家禽、家畜的生活习性,懂得了各种作物的种植、栽培、收获等。这样的劳动习惯和实践收获会是学生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这也印证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及生活”的观点。
  三、留心风土人情,提炼素材
  具有乡村气息的农村生活中,有些风俗习惯体现了农村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只要学生留心观察,他们就会发现一些好的素材。如一同学在日记《小哥结婚》中这样写道:“新娘子的花车终于来了,亲戚们都围了过去,听说小哥还要把新娘抱到屋里,我觉得很有趣,也挤进人群里,只见小哥笑眯眯的抱着新娘往院里走,因为大门离得很远,新娘又胖,这下可累坏了小哥,亲戚们都在笑,我也在笑,但心里却觉得娶媳妇太不容易了……这样有趣而又充满童真的日记不正是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吗?在农村生活中,除了婚俗还有很多风俗习惯,如年俗、寿俗、祭祀等。这些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活素材,教师应积极引导,发现有新意的日记,就指导学生把它写成富有新意的作文。
  四、关注日常生活,寻找素材
  叶圣陶先生指出:趣味在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源泉。农村生活有时是比较枯燥的、单一的,为此我们可以联系农村实际情况,在“小”字上做文章。多引导学生留心日常生活小事,把它写成日记,让他们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如学生在一篇日记写道:我家的两个邻居分别养了一只公狗和一只母狗,平日里他们并不来往。有一天,我发现不知从哪来了一个“狗媒婆”,它带着那只公狗跑到母狗的窝附近,便开始叫,好像在给那只母狗保媒似的,后来母狗听见叫声就出来了,他慢慢腾腾的走过去,好像很害羞的样子,公狗走到母狗身边闻闻这儿,嗅嗅那儿,不大一会儿,它们就出去玩了。后来的几天里,那个“狗媒婆”再也没有来,也许是那两只狗的婚事成了吧……这段话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从自身独特的视角出发,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写成生活日记,会为学生打下较厚的生活底子,开拓出更为宽广的写作题材。
  五、思考家乡变化,发现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要求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现在的农村与十几年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这样的变化可组织学生开展“说说家乡新变化”活动,然后写一写反映农村面貌变化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阅读、考察、参观等方式,把收集起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整理。写出的作品就会有深度,不仅能写出有哪些变化,还能写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以及理想愿望等。学生在感知中探究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提高习作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感的过程。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变化会越来越大。我相信,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只要立足于农村,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在农村这块肥沃的黑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收获的一定是丰硕的果实。
其他文献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是避免不了的,课堂提问是一项技能,是一门艺术,是授课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位教师的提问方式和提问之后产生的效果却不同:随和、易懂、有创意的提问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生硬、高深、不合理的提问导致学生无从下手,还有的因为无谓重复、时机不当或问题表述不清促使提问效果不明显。  下面就我本人不成熟的经验谈一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记忆
期刊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探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多种手段来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
期刊
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
期刊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应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果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空体价值  信息技术课教材具有实用性强,要学习的内容都是常用软件的操作,贴近生活。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不过学生总是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
期刊
一、要营造和谐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实现知识的“再发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更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首先要营造和谐氛围,激发探究兴趣,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活动中,教师还要创设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积极地学习,在教师满心的期待中
期刊
当前的教学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在这教改的大潮中,都在努力适应这种教育形势,都在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挖掘自己的特长。有的教师上课神采飞扬,用热情感染学生,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高;有的教师基本功扎实,分析问题丝丝入扣,学生听得入迷,听得有所获,有所思,听一堂课是一个享受;有的教师多媒体操作熟练,一个很难理解的列方程解应用题,通过展示学生一目了然,效率极高。不过
期刊
一、激发读书兴趣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课堂给学生设置悬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上的学习活动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教学中,先由国际象棋的故事给学生造成悬念,然后引导学生读书,学生常常因悬念进入最佳读书状态,学生通过自学、议论很快完成学习任务,并回答导致悬念的提出的问题。  2实验观察,激发兴趣。数学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学习。如
期刊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的三个维度,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就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笔者认为,其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创设情境——自主学习、优势互补——合作交流、主体参与——探究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的探索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人人
期刊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向来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性被忽视,学生总是被要求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指令。这样的教育,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习兴趣的逐渐降低,甚至厌学。在数学课堂中,普遍表现为重视数学技能的发展,而忽略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扼杀了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创造性。在“数学中的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数学奖的历届评奖中,美国人独占1∕3强,显然,美国数学家在数学领域是极为突出
期刊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并加强动手操作,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问题列为教改内容之一,突出它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很有必要的。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当然,加强实际操作也成为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的一种教学活动,进而也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