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生活虽然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灯火霓虹,但这里的空气更清新,这里的人们更纯朴,这里有着城市所无法拥有的风土人情。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在提高作文能力上到有着城市小学所不具备的优势。那么如何把这些资源挖掘出来,为习作积累素材呢?为此,我仅根据自己的实践,谈几点浅显的做法:
一、观赏田园风光,捕捉素材
农村的大自然环境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材料。教师应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创造机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们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让他们阅读大自然,吸吮大自然的乳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强化训练,积累起一点一点的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良好的积累习惯,让学生从有目的的观察过渡到无意于观察而留心,学生作文时自然就会“言之有物”了。
二、勤于家务,创造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不仅能为孩子们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帮父母勤于农活,在亲身实践中,孩子们会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成长,不断的积累习作素材。比如:在大量的农活实践中,学生们还了解了各种家禽、家畜的生活习性,懂得了各种作物的种植、栽培、收获等。这样的劳动习惯和实践收获会是学生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这也印证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及生活”的观点。
三、留心风土人情,提炼素材
具有乡村气息的农村生活中,有些风俗习惯体现了农村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只要学生留心观察,他们就会发现一些好的素材。如一同学在日记《小哥结婚》中这样写道:“新娘子的花车终于来了,亲戚们都围了过去,听说小哥还要把新娘抱到屋里,我觉得很有趣,也挤进人群里,只见小哥笑眯眯的抱着新娘往院里走,因为大门离得很远,新娘又胖,这下可累坏了小哥,亲戚们都在笑,我也在笑,但心里却觉得娶媳妇太不容易了……这样有趣而又充满童真的日记不正是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吗?在农村生活中,除了婚俗还有很多风俗习惯,如年俗、寿俗、祭祀等。这些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活素材,教师应积极引导,发现有新意的日记,就指导学生把它写成富有新意的作文。
四、关注日常生活,寻找素材
叶圣陶先生指出:趣味在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源泉。农村生活有时是比较枯燥的、单一的,为此我们可以联系农村实际情况,在“小”字上做文章。多引导学生留心日常生活小事,把它写成日记,让他们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如学生在一篇日记写道:我家的两个邻居分别养了一只公狗和一只母狗,平日里他们并不来往。有一天,我发现不知从哪来了一个“狗媒婆”,它带着那只公狗跑到母狗的窝附近,便开始叫,好像在给那只母狗保媒似的,后来母狗听见叫声就出来了,他慢慢腾腾的走过去,好像很害羞的样子,公狗走到母狗身边闻闻这儿,嗅嗅那儿,不大一会儿,它们就出去玩了。后来的几天里,那个“狗媒婆”再也没有来,也许是那两只狗的婚事成了吧……这段话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从自身独特的视角出发,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写成生活日记,会为学生打下较厚的生活底子,开拓出更为宽广的写作题材。
五、思考家乡变化,发现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要求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现在的农村与十几年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这样的变化可组织学生开展“说说家乡新变化”活动,然后写一写反映农村面貌变化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阅读、考察、参观等方式,把收集起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整理。写出的作品就会有深度,不仅能写出有哪些变化,还能写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以及理想愿望等。学生在感知中探究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提高习作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感的过程。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变化会越来越大。我相信,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只要立足于农村,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在农村这块肥沃的黑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收获的一定是丰硕的果实。
一、观赏田园风光,捕捉素材
农村的大自然环境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材料。教师应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创造机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们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让他们阅读大自然,吸吮大自然的乳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强化训练,积累起一点一点的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良好的积累习惯,让学生从有目的的观察过渡到无意于观察而留心,学生作文时自然就会“言之有物”了。
二、勤于家务,创造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不仅能为孩子们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帮父母勤于农活,在亲身实践中,孩子们会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成长,不断的积累习作素材。比如:在大量的农活实践中,学生们还了解了各种家禽、家畜的生活习性,懂得了各种作物的种植、栽培、收获等。这样的劳动习惯和实践收获会是学生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这也印证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及生活”的观点。
三、留心风土人情,提炼素材
具有乡村气息的农村生活中,有些风俗习惯体现了农村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只要学生留心观察,他们就会发现一些好的素材。如一同学在日记《小哥结婚》中这样写道:“新娘子的花车终于来了,亲戚们都围了过去,听说小哥还要把新娘抱到屋里,我觉得很有趣,也挤进人群里,只见小哥笑眯眯的抱着新娘往院里走,因为大门离得很远,新娘又胖,这下可累坏了小哥,亲戚们都在笑,我也在笑,但心里却觉得娶媳妇太不容易了……这样有趣而又充满童真的日记不正是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吗?在农村生活中,除了婚俗还有很多风俗习惯,如年俗、寿俗、祭祀等。这些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活素材,教师应积极引导,发现有新意的日记,就指导学生把它写成富有新意的作文。
四、关注日常生活,寻找素材
叶圣陶先生指出:趣味在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源泉。农村生活有时是比较枯燥的、单一的,为此我们可以联系农村实际情况,在“小”字上做文章。多引导学生留心日常生活小事,把它写成日记,让他们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如学生在一篇日记写道:我家的两个邻居分别养了一只公狗和一只母狗,平日里他们并不来往。有一天,我发现不知从哪来了一个“狗媒婆”,它带着那只公狗跑到母狗的窝附近,便开始叫,好像在给那只母狗保媒似的,后来母狗听见叫声就出来了,他慢慢腾腾的走过去,好像很害羞的样子,公狗走到母狗身边闻闻这儿,嗅嗅那儿,不大一会儿,它们就出去玩了。后来的几天里,那个“狗媒婆”再也没有来,也许是那两只狗的婚事成了吧……这段话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和大胆的想象。从自身独特的视角出发,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写成生活日记,会为学生打下较厚的生活底子,开拓出更为宽广的写作题材。
五、思考家乡变化,发现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要求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现在的农村与十几年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这样的变化可组织学生开展“说说家乡新变化”活动,然后写一写反映农村面貌变化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阅读、考察、参观等方式,把收集起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整理。写出的作品就会有深度,不仅能写出有哪些变化,还能写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以及理想愿望等。学生在感知中探究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提高习作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感的过程。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变化会越来越大。我相信,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只要立足于农村,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在农村这块肥沃的黑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收获的一定是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