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的智慧元素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198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籍是智慧的结晶,社会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以及人们对人类文明的认识都会体现在一本本书中,像司马迁那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存一家之言”的卓越人物的思想和智慧都会浓缩在一篇篇文章中,都会以书籍为载体穿越时空再现在我们眼前。生活中平凡而细微的美丽,也总会被细心的人载入文章。
  读书是青少年获取知识和智慧最重要的手段,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列夫·托尔斯泰也郑重地告于世人:“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商高的人也不一定有智慧。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么多人读书,却并不是个个都富于智慧的!现实社会中,许多读了那么多书的人在创造方面、做人方面、甚至在做学问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智慧相距甚远。有的人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能背诵大量的诗文、历史掌故、能演算高深的数学命题,但却不能学以致用,不能为我所用,转化为创造力,只能算是拥有知识,不能算是拥有智慧。读书,思考和悟性是至关重要的,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才能变成智慧,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所以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这话虽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确实不无道理。智慧,就是用你所拥有的知识化解你遇到的难题的能力。有智慧的人,不迷信,不盲从,能独立思考,善审时度势、分析判断,能顺应时势,能自我调整和适时改变,懂得包容,不会一条道走到黑,又不会随波逐流,迷失自我,丧失原则。这里面的问题与学问就值得我们去探讨、深思!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还要让学生的精神更充实,情感更丰富,人格得到提升,能更智慧地生活。在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的互联网时代,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了,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思想,还要教会学生思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语文课堂教学承载着“得法于课内”的重任,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引导学生读智慧之书,做智慧之人,带领学生一起去挖掘课文中的智慧元素,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与智商主要来自于遗传不同,智慧更来自于后天的学习积累。体验生活,积累智慧,观察他人,学习智慧,阅读书籍,借鉴智慧,对于主要精力是读书的中小学生来说,从书本中吸收智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是文采斐然、思想飞扬、智慧纷呈的经典文章,是学生学习的典范。特别是其中的文言文,表现了作者对人心、人性的深刻洞悉和自然规律的透彻了解,体现了高度智慧,令人折服。虽然所说的话、所叙的事非常久远,但无论在什么时候,精神总有相通之处,对人物对事件分析判断的方法是一致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要为学生搭建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的平台和桥梁,对那些饱含智慧的课文,老师要用更多的精力引导学生挖掘和领悟。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就是这样的文章。全文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为主的散文佳作,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句句智慧。本课是高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一方面要结合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文言字词知识,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描写的分析,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高超的劝说艺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来认识,吸取其中的智慧元素。
  文章中几个人物都富有智慧。
  佚之狐,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寥寥十几个字,言辞肯定,说明他对烛之武有深刻准确的了解,非常信任,堪称慧眼识英雄的伯乐。人是非常复杂的,识别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是需要眼光和智慧的。郑伯,一国之君,此时在国家危亡之时听从佚之狐建议,其实并非善于纳谏,但面对烛之武的牢骚,能真诚反省自责,真情相对,不失明君风范,也属智者。
  烛之武,不满牢骚发得高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表达的是对多年来未被重用的不满,但意明言缓,一是臣子的身份不能过分造次,二来顾全大局的智者也要为自己留下进退的余地,凡事讲究游刃有余;慨然许之,临危受命,显出不计个人恩怨,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品质,在说服秦伯的过程中,烛之武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战术,循循善诱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首先从心理上消除了秦伯对自己的疑虑,让对方认为自己是完全从秦国的立场出发来看问题;紧接着深刻而全面地对当前形势进行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亡郑与保郑对于秦国与晋国的利害关系;再接着充分利用秦晋矛盾的软肋,以实例暴露了晋国的用心与野心。在层层深入的分析中,使秦伯对晋国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与戒备,最终促成秦伯退兵助郑,及时有效地解除了秦晋联合攻郑的危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久的利益,秦伯不是傻子,他所有的决定都是从自己国家的利益出发的。烛之武的成功,一是得力于他能言善辩的高超艺术,更因为他善于洞察形势,知己知彼。烛之武的真正目的当然是维护郑国的利益,但他看准了此次秦晋联合攻郑对秦国没有好处,洞悉秦伯之心,准确抓住了郑秦晋之间的矛盾利害关系,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处处为秦着想,才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这正是烛之武的大智慧。
  秦伯,在烛之武的分析和劝说下,幡然醒悟,审时度势,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自然也是一位有智慧的君王。劝说和谈判其实是双方在利益上的博弈,很少有单方面退让的情况,除非实力悬殊,被迫而为,否则必须达成利益上的平衡,才可能成功,不然,纵是巧舌如簧也是枉然。再看晋文公,最后制止了子犯袭击秦军的主张,说得冠冕堂皇,其实根本上还是从实力和机会上考虑的,也是明智的决定。
  语言是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说”是使用最广泛的方式。“说”是一种工具,不但要能说,敢说,还有会说、善说,说好,是能力,是艺术,是智慧。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我们不但要经常通过这样的文章让学生学习说话的艺术,更要引导学生学习人物的才学、见识、思考的方法,学生才会掌握说话的智慧,智慧的说话。
  最后再来看作者,短短370多字,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完整地写出来了,情节还波澜起伏,在叙述故事时,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详略得当,在人物塑造上颇具匠心。文章第一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危难之际,出使秦营,突出一个“义”字。“夜缒而出”,寥寥四字,有场景,有动作,将垂垂老矣的形象跃然纸上,真真切切突出一个“勇”字。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词,言简意赅,实实在在体现一个“智”字。其他人物也栩栩如生,性格鲜明。这难道不是很好地展示了作者的智慧吗?只有有智慧的人,才会写出有智慧的文章。过去教材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文章也极好地展示了古人论辩的艺术,体现了说话者的智慧,可惜现在删掉了。
  这样的文章在教材中很多,比如《寡人之于国也》的仁政治国理念,《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包容相处之道,《陈情表》中以孝陈情的全身之策,《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透彻哲理……均是值得深入咀嚼的智慧篇章。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愚蠢,都想成为聪明人。我们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中的人生智慧,既能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又能认识到文言文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会思考,慢慢地学会从书本中寻找智慧。
  当然,智慧不仅仅来自于书本,更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提升智慧的关键还是在于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我们与学生一起挖掘领悟课文中的智慧元素,就是在与智者进行交流、探讨、学习,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也是实践。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进而能联系当下社会和自己的生活,带着生活的积累去读书,做到书和人心有灵犀,在精神上与古人做到盐溶于水的交流,再带着书本的知识积淀走进生活,通过个人的亲身感受,将这些知识化为人生的智慧,逐渐达到钱钟书推崇的通过在生活中细细的体会,悟出的人生道理能与前人书中阐发的道理暗合的读书的最高境界,我们的生命就会在智慧的灵光中不断地得到升华!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
10月30日,三航局承建的新建赣深铁路(广东段)7标完成剑潭东江特大桥主墩桩基施工。剑潭东江特大桥为全线控制性工程,主桥为532 m矮塔斜拉桥,桥面宽31.2 m,是目前国内高铁宽度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可以因此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轻负高质”正是此意,对于当前被挤到角落的语文,更是紧要。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姑且把自己的做法取名为“我参与,我体验”——高中语文学生实践活动教学法,略作介绍。  一、教学思路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课堂教学的一切都应该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原则的,只有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压缩-回弹特性是地基处理及基坑工程中沉降及回填变形分析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砂岩颗粒料属颗粒类材料,浸水时前期荷载及干密度影响其压缩-回弹特性;采用应力控制式三联杠杆
说到维修行业的精英,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汽车修理厂的技术总监。在车间,普通维修工遇到棘手的故障,往往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故障到了技术总监手里就会迎刃而解。技术培训时,平素寡
邓小平经济理论中最具创新意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它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经济理论还具有面向世界、对外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实践精神
新课改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应实现专业能力同专业素养共同发展,现阶段,教师应逐渐渗透人文性的理念,使语文教学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需要。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人文观念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关注的是虚词的理解、特殊句式的不同变化以及翻译技巧,却没有注重文章蕴含的人文性。这是工具性思维造成的现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观念由传统的以工具性为主转化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学习中国传统作品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由上述内容可以得
南北港分流口河段近期河势发生新的变化,对区域重大涉水工程的安全稳定产生较大威胁,甚至可能给区域现状河势格局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多年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对比分析,得知近
1概述英那河水库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境内的英那河中游,是一座中型水库,距大连市141 km,原坝1974年建成,坝型为浆砌石混凝土心墙重力坝.大坝扩建后主要由挡水坝段、溢流坝段、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