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之中心镇空间增长路径

来源 :城市地理·论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5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镇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不论在从空间扩张还是人口转移,发展潜力巨大。以常熟市支塘镇为例,分析中心镇扩张原因、动态及未来发展规划,基于空间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状,分析城镇化在人口、资源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提出内涵型增长的优化方式,实现城镇化路径升级。
  关键词:中心镇;空间增长;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深化改革与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战略。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集聚,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过程。[ ]千城一面的城镇化趋势下,小镇拥有灵活特色。支塘镇作为常熟市县域管镇,通过对城镇化的空间扩张和新社区生成机制的实证分析,对城镇化当代发展的优势与困境,提出优化的可行路径与思考。
  一、支塘镇城镇化的空间增长与人口变迁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支塘镇凭借资源禀赋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乡镇企业为主,工业企业居多,在空间转移增长和人口迁移变迁方面爆发潜力。
  1、中心镇域空间增长迅速
  空间的城镇化是城镇化最直接的表现。2003年根据常熟市区域规划调整,实行撤小镇并大镇。支塘、任阳和何市三镇合并成支塘镇,成为支塘城镇化历程的转折点。据支塘镇统计局数据显示,并镇以来镇域面积由47㎞?扩展为128.96㎞?。2012年,确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制定城乡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城镇化再遇发展契机。
  空间扩张导致土地用途转变。支塘镇处于三镇的核心位置,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晕开城镇化发展新态势。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土地及空间扩张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空间布局而言,以 “条、带、块”的特点布局,功能定位清晰。镇区东扩,中心镇空间增长迅速,以商品房住宅为主,多数楼盘已建成,散点分布在城乡和镇域主干道两侧,由北向南,排序有致,具有典型的新型社区标志。
  2、城镇化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城镇化数据落后相对滞后。城镇化的核心指标是人口城镇化,“目前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作为城镇化的标准,但由于户籍制度的束缚和承包地宅基地的羁绊,许多事实上早不以农业为生的人口和户籍,至今仍作为农业人口。”[ ]据镇统计办数据显示,并镇十年来,全镇户籍人口和农业人口各有2.37%、3.48%的增长,但由于数量上包括广大的农村区域和以农业人口居多的特殊性,数据上近30%的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实际城镇化率。
  人口城镇化落后于空间城镇化。目前安置房小区内100余户农村家庭,已步入城市生活,但仅作为失地农民身份出现;由于房地产开发量近年猛增,贷款买房者居多,但其户口尚未变更。人口城镇化也受外来人口的流入的影响。综合分析,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城镇化率数据偏低的结果,实处于人口的隐性城镇化状态。可见空间城镇化同人口城镇化并非亦步亦趋,存在时间差,人口城镇化速度相对滞缓。
  二、支塘新镇区空间变迁路径
  城镇化必定带来城镇空间样态改变。新的规划布局推动了集约型改造旧街区,生成新社区,演绎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变迁。
  1、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设计。镇域空间合理规划有助于城市内部各要素的空间组合和城市整体布局的合理分工,实现生态的、可持续的、和谐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城镇工商用地、农村耕种土地和住宅用地应该明确规划管制,根据支塘镇总体规划(2011-2030),镇域拟形成“一区、三片、五园”的空间布局结构。遵循因地制宜的规律,挖掘特色,同时符合布局块状分明,对全镇总体布局把握到位。
  新镇区功能型社区集聚,土地集约型利用。支塘镇中心镇区近景规划和现实状况体现出布局的合理性和宜居性特点。中心镇区向南北扩展,形成新的行政办公区域、金融商业圈、文化教育地带以及居住社区,镇区中心集行政、商贸、教育、娱乐和住宅于一片,功能强强联合,功能重组,节约用地、能源和公共基础设施,吸引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人口、产业、市场的集聚,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2、“农民上楼”与镇区居住模式
  行政主导,动土拆迁。政府主导的拆迁打破固化的“强拆强搬”模式,调解办法和补偿方式都同农户协商,合法合理。此次村中六个小组中超百家农户,现均已拆除住宅。政府以每户60㎡的标准配给,农户暂住在临时安置房。举家拆迁,土地流转,同时获安置房。按照失地补贴标准,向农民发放失业金补贴,差别平等地解决失地农民补偿问题。
  规模拆迁改变农村家庭原有生活方式。农民居住“上楼”,在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上彻底转变,在心态上表现怀旧情绪和对未来生活衣食的焦虑和担忧。2014年起,受沪通铁路工程影响,大量家庭仍将拆迁“上楼”,聚居成为居住主要模式。从空间布局和拆迁安置状况分析,支塘镇的城镇化在功能定位定点方面呈现出空间扩散、人口集居、功能集聚的总体特征,且空间密度逐渐提高,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
  三、支塘城镇化发展的人口增长路径
  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就业增长、居住和公共服务城镇化。就业转变决定了人口的非农化就业,推动了城镇化集居,最终促进城镇化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集约化供给。
  1、就业增长:企业类型明显与就业岗位繁多
  企业是就业人口的重要载体。乡镇企业是城镇化的重要路径和形态,现经改制多变成私营企业。据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镇村工业达至618个,其中私企为585个,规模企业111个。2013年企业数增加至912个,常盛集团等规模化运作的品牌企业;纺织印染企业和服饰制造业等各类企业,均为乡镇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乡镇企业加速了资本、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向乡镇工业小区区域内的转移集中,人口和经济要素的快速集中过程,实质就是城镇化的发展过程。”[ ]镇企异军突起,有效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帮助农民实现就业转型,丰富就业人口结构。   2、居住楼盘化:聚居趋势明显
  楼盘是城镇居住人口的重要载体,为人口城镇化蓄势。在支塘镇城镇化过程中,楼盘与企业成为承载人口的双重动力机制,不少在建的楼盘已售空或者已紧缺,迫切表达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需求。这种集中化居住的趋势越来越凸显。与此同时,集居也会使人们生活方式趋同,聚敛人气,同质化也造就了支塘镇更宽广鲜明的居住形态。
  3、生活变迁:公共服务完善
  公共服务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注重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投入,社区教育中心重建,完善文体中心,将镇幼儿园和小学举迁至镇区中心东,增添师资力量,现代配套设施一步到位,传承支塘镇浓厚的文人气息。此外,道路出行更方便。路面综合改造拓宽,启动镇村公交线路,水域拓浚,水系调整,全面治理水环境,打造环境和谐的城镇化。市内统一推出一卡通用,一体化辐射各镇,增加居民的生活福祉。
  四、支塘镇城镇化发展的优势与困境
  支塘依靠内生性发展动力和外部强大推力,开拓特色城镇化道路。但也出现人口结构性矛盾、土地的非集约开发、环境污染等忧患。
  1、交通与特色产业的优势
  土地的可再开发优势显著。支塘镇最大的优势是尚存在大片土地没有被工业开发,带来生产与生活成本优势。同时交通区位便利,不仅吸引众多外来务工人员,且成为企业家们投资的可靠选择。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强势企业集聚,以私营或民营企业为主,无纺、纺织、食品逐步发展为三大特色产业。镇华东食品城更是发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优势,适应了市场及社会需求。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强势企业集聚,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2、流动人口积蓄发展动力
  流动人口的增加改变就业人口结构。近年流动人口数量上急剧增长,涌入市镇谋生,形成“劳务经济”。省际人口流动区域格局显现,皖、川、豫等输出地越多地向江、浙、沪、京等地输送人口。据支塘镇公安局数据显示,2013年镇流动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的33.60%,交通便利助长人口流动。支塘镇乡镇企业繁多,为各层次求职者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吸引着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择业就业、定居。不少流动人口依靠自我经营,经济实力壮大,符合条件者直接买房落户支塘,实现流动人口自我的“异地城镇化”。这些人口输出大省都以本省农村人口“异地城镇化”的方式为发达省、市、县、镇的城镇化率提升做了贡献。[ ]
  3、原生人口结构性变迁与增长困境
  镇域产业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但本地原生人口却供给不足。青年劳力出而未归,老年人口留而缺管。土地占用或规模经营,导致剩余劳动力以青年劳力居多向二、三产业转移,流向大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镇上青年劳力的缺失,弱化了镇区劳动人口的综合质量。高层知识分子的流失,使镇缺乏核心竞争力,失去智力支持。同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逼近,农村老年人口留守情况严峻。尤其是那些居住在临时安置房中的老年人,流动性弱,留守农村无田耕作,又面临城市生活的适应问题,困境重重。
  4、空间过度扩张与环境破坏
  城镇化加大土地开发强度。“精明增长”理论下城镇化是一种全方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土地高效集约紧凑利用为先导,实现经济效率提高及和谐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土地的肆意扩张,如火如荼的房地产也存在产生房产泡沫经济的嫌疑。城镇化对工业用地需求只增不减,对土地的需求膨胀已造成现行不得不就近占地。同时低碳环保的城镇化理念渐行渐远,近年环境承载力愈发突破最低防线,雾霾就是环境破坏对人类最直接的警示,各种污染已影响到日常起居。建筑工地尘土飞扬;水质受影响等问题堪忧。不管是从短期还是长远角度考虑,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城镇化绝非明智之举。
  五、支塘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愿景与思考
  未来的城镇化进展将不再是钢筋水泥式的城市化,它强调消费结构升级,信息化城市,智能化城市。[ ]支塘镇作为服务于沪宁的“卫星城”,必须通过科学规范的城镇化顶层设计,警惕“路径依赖”。
  变被动为主动城镇化。进一步增强城镇吸引力,改革城镇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促使农民自觉自愿进城、进镇,主动接受城市文明,这样才能将农村地区升级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地区。[ ]
  避免盲目扩张建房,追求内涵型增长。再掀楼盘扩建狂潮,颇有一种造新镇趋向。倘若打破原有的生活节奏盲目追求城镇化,那么眼前的城镇化只会被空心化,华而不实。事实上,追求内涵功能型城镇化胜过纯粹地域扩张型增长,注重空间品质的提升更能打造精致型城镇化,避免造成各类“集聚不经济”的“城市病”。
  招商业资本,聚智力资源。依靠资源合理有序流通促进城镇化转型升级,既鼓励各大企业在支塘投资建设,发展“高增长、低就业”新兴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增加经济效益,也适当利用政策优势吸纳四方有竞争力的人才,促进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增长,积蓄充裕的智力资源,优化劳动力结构,最终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本。
  市场导向型城镇化更“为人”。当前市场经济活跃,城镇化仍然充溢着政府的行政主导性色彩。因此适当由政府推动向市场导向型城镇化转化,有利于理性把握戾气时代下城镇化的脉搏。城镇化是人为的城镇化,更是为人的城镇化。坚持可持续的理念,切实注重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实现城镇化之梦。
  参考文献
  [1]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45(3):28-39.
  [2]潘培坤,凌岩.城镇化探索[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10:60.
  [3]简新华,何志扬,黄锟.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4]赵民,陈晨,郁海文.“人口流动”视角的城镇化及政策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9.
  [5]徐建春,李长斌.精明增长理论对中国新兴城镇化发展的启示[J].中国名城,2013,(12):15-20.
  [6]彭文生,林暾.“新”城镇化有新意[J].银行家,2013,(2):38-53.
  [7]吕亚生.江苏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村庄用地集约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02):65-69.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实践与路径研究”(2013ZDAXM001)和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落点及其形态研究(2013CSH08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瞿晓燕 (1991-),女,江苏常熟人,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城镇化、城市管理、社会工作。
  胡小武,(1976-),男,江西新余人,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社会学院副教授,研究城镇化、城市文化、城市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介绍GIS技术在新疆地矿局安全生产管理平台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安全信息化和可视化管理,为突发事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在突发事故发生时,能快速作出科学化、程式化的应急响应,辅助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救援指挥决策。  关键词:GIS;安全生产管理  一、引言  新疆地矿局(以下简称地矿局)是新疆资源建设的主力军,由于行业特点,每年大量技术人员涌入野外一线,进行生产生活。野外环境艰苦、恶劣、危险性大,气
期刊
摘要:近年来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民工子弟学校作为社会转型期城市化的产物,在教育体制中的作用和责任不容忽视。文章基于在某典型的民工子弟小学的实地调查,分析了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在学习、交往、心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及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民工子弟学校;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
期刊
摘要:高等学校机关党组织是高校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当前高校机关党建在工作思路、组织形式、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翼通过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重点,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载体,以支部共建活动为纽带的高校机关党建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组织;党建;创新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要“加强和改进
期刊
摘要:广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广场的透水率可以提高广场的生态性,进而提高城市的生态性。市政广场在城市广场中占有了大量的比重,本文将以此为例,结合功能与形式,对其透水性进行分析,探讨提高广场透水生态性的方法。  关键词:市政广场;功能;形式;透水性;生态性  引言  当今城市有大量不透水的硬质化铺地,它们使得地下水减少,破坏了土壤生态平衡,城市洪涝灾害增加,“热岛效应”出现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期刊
摘要:幽默言语能够体现人们的智慧,因而在语言研究中,对与幽默言语的分析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作为分析理论框架,对《老友记》中的幽默语言进行分析,对幽默效果的产生进行阐释,以期对幽默语言的形成及效果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老友记》;幽默;关联理论;合作原则  引言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主要讲述了六位个性迥异的男女青年的各种生活趣事。该剧不断打破收视率,自开播以来共播出十
期刊
摘要: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群众排球基础浑厚,但缺乏组织与管理,并没有形成有组织规模的团体形式。现阶段,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形势下,如何推进河南业余排球俱乐部的建设发展显得尤其重要,这对群众形成终身锻炼意识和推动全民健身意义重大。  关键词:业余排球俱乐部;河南;中原经济区  前言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追根溯源,都是从民间诞生、演变、发展起来的,都是随着参与人群的增加,不断改进游戏规则,逐步
期刊
摘要:黄金周期间传统热点旅游景区拥堵不堪,甚至造成游客滞留,旅游质量低下、游客满意度不高,对目的地的社会、环境等造成强烈的负面影响。文章以九寨沟为例,分析造成黄金周期间景区拥堵现象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黄金周;拥堵;九寨沟  2013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各大景区出现“爆棚”、“拥堵”、“滞留”的现象。10月2日,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4.78万人次(最大承载量为4.1万人次,
期刊
生态旅游作为当今高端旅游产品,适应了旅游者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同时,其景观的唯一性、文化特征和环境保护教育意义凸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成为规划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对自然保护区能否开展旅游存在着争议。本文将以巩留县野生核桃沟风景区规划为例,对生态旅游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对策。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系统,使其免遭破坏和污染;保护生物资源的
期刊
摘要: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常人的感受,作品当中的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是自然与文明两大阵营对立斗争的场所和背景。本文主要运用生态批评的角度来对《呼啸山庄》予以解读,旨在揭示自然与文明两种力量的对立和融合。  关键词:《呼啸山庄》;生态批评;精神生态;和谐生态  引言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艾米丽·勃朗创作,其自出版以来便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期刊
摘要: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科学归纳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有助于客观认识我国县域发展的规律,发挥示范效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出发,以百强县为例,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分类,即区位依托型、产业依托型和市场依托型,并进一步下分子类,以求为相似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县域经济;百强县;发展模式  一、前言  县域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县域经济是国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