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民工子弟学校作为社会转型期城市化的产物,在教育体制中的作用和责任不容忽视。文章基于在某典型的民工子弟小学的实地调查,分析了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在学习、交往、心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及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民工子弟学校;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举家迁移,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数量呈现了不断增加的态势。与此同时,应流动儿童的教育需要,以流动儿童为招生对象的民工子弟学校逐步发展起来。如今,农民工子弟学校已经初具规模,它们相对于城市的公立学校来说,在经费上和地域上拥有自身的优势,对农民工家庭拥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发挥了对现行教育体制的补充作用。目前,对民工子弟学校研究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政策环境两个层面,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自身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的研究相对不足。在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多数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不能享受到公办学校学生的教学条件和质量,特殊身份的身份又使他们面临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笔者以一所典型的民工子弟小学为例,基于笔者曾以负责人的身份多次组织志愿者在该校进行支教时的观察与调研,尝试探析了民工子弟学校学生面临的问题与背后的原因。
二、民工子弟学生面临问题及成因
1、学习方面的问题与原因
学习成绩差且参差度大、学习兴趣低、厌学现象多是该所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家庭、老师还是学校,都有相关的责任。
第一,家庭教育缺失。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往往关心子女的学习,却常常没有较好的方法在学习上给子女以合理的指导,且随着子女年级的升高,辅导的能力却日益下降。农民工早出晚归,整日忙于打工或经商,很少有时间和子女接触,更没精力去辅导子女学习。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学习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第二,学校师资薄弱。在该校任教的教师中不少为临时聘任的代课教师,自身文化素质比较低,且在待岗状态下缺乏教学经验和责任心。同时,为节省经费,学校配备的教师数量上少,教师们普遍同时担任几个年级的数门课程,任务繁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此外,有的教师工作不讲究方法,靠粗暴管理维持纪律,这又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第三,教学设备缺乏及课程设置单一。由于办学资金的有限,该校除了上课的教室外,缺乏实验室、电脑房、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导致相关的课程无法开展。甚至连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都因缺乏专门的老师而无法开课。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在教学课程设计方面只有重点主干课程的教学,对于其他有助于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则忽视甚至放弃,在挖掘学生潜力、 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严重缺失。单调的课程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厌烦情绪长久积压在心里。
2、人际交往单一,融入城市困难
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交往的对象多为与自己身份一致的民工子弟,交往对象单一且范围狭小。他们与城市接触不多,融入城市困难。让同质的民工子弟一起学习、生活,可避免孩子间的相互歧视和因家庭经济和出身带来的内心不平衡。然而,此举也有严重的弊端。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他们,往往缺乏主动与城市接触的资本和勇气,吸引城市主动与他们接触的引力又小,导致他们与城市子女交往的成功率很低。这限制了他们的交往群体和社会活动范围,导致打工子弟和城市社会之间产生距离感。这对于他们融入城市生活是不利的。
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与城市学生及留守农村的学生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身份的不确定性。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稳定严重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状况。由于父母外出的季节性和用工单位用工的不稳定性,使许多民工子弟学生经常性的随家庭转移居住地。这种经常性的转移导致交往群体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常常承担在陌生环境和人群中建立友谊关系的压力,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障碍。随着家长飘流, 他们在城市间辗转。虽然居住在城市,但生活处境使他们往往既找不到到城市人的感觉,又找不到家的感觉,融入城市生活困难。
3、缺乏心理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首先,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且终日忙于生计。他们在理解、暇顾孩子的心理需求方面不足,出现亲子沟通上的困难,造成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心理隔阂。另外,对子女往往疏于管教或进行简单粗暴的管教,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将烦恼向家长诉说。这往往造成民工子弟个性压抑,沉默寡言甚至出现偏差行为。其次,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只注重语数英主干课程,没有音体美,更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在心理世界,在培养学生良好个性方面存在工作的缺失。学生最主要的两个生活领域就是家庭和学校,然而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出现困惑时,无法获得及时的疏导与宽慰,加上受复杂的生活环境影响,容易出现认知错误与心理扭曲,影响他们身心健康。
结语: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出现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加速流动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教育机构。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问题也必定要在社会发展中得到解决。当前,教育公平问题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社会还是国家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因其特殊的身份和当前在民工子弟学校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理应成为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关注对象,需要政府及社会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陶红,杨东平. 北京市“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江西教育科研,2007(1).
[2] 陆士桢,陆玉林,吴鲁平社会排斥与社会整合: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研究[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5).
[3]徐焕文,杨立霞. 我国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10(3).
作者简介:李权财(1990—)男,四川凉山人,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法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政策。
关键词:民工子弟学校;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举家迁移,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数量呈现了不断增加的态势。与此同时,应流动儿童的教育需要,以流动儿童为招生对象的民工子弟学校逐步发展起来。如今,农民工子弟学校已经初具规模,它们相对于城市的公立学校来说,在经费上和地域上拥有自身的优势,对农民工家庭拥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发挥了对现行教育体制的补充作用。目前,对民工子弟学校研究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政策环境两个层面,对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自身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的研究相对不足。在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多数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不能享受到公办学校学生的教学条件和质量,特殊身份的身份又使他们面临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笔者以一所典型的民工子弟小学为例,基于笔者曾以负责人的身份多次组织志愿者在该校进行支教时的观察与调研,尝试探析了民工子弟学校学生面临的问题与背后的原因。
二、民工子弟学生面临问题及成因
1、学习方面的问题与原因
学习成绩差且参差度大、学习兴趣低、厌学现象多是该所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家庭、老师还是学校,都有相关的责任。
第一,家庭教育缺失。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往往关心子女的学习,却常常没有较好的方法在学习上给子女以合理的指导,且随着子女年级的升高,辅导的能力却日益下降。农民工早出晚归,整日忙于打工或经商,很少有时间和子女接触,更没精力去辅导子女学习。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学习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
第二,学校师资薄弱。在该校任教的教师中不少为临时聘任的代课教师,自身文化素质比较低,且在待岗状态下缺乏教学经验和责任心。同时,为节省经费,学校配备的教师数量上少,教师们普遍同时担任几个年级的数门课程,任务繁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此外,有的教师工作不讲究方法,靠粗暴管理维持纪律,这又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第三,教学设备缺乏及课程设置单一。由于办学资金的有限,该校除了上课的教室外,缺乏实验室、电脑房、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导致相关的课程无法开展。甚至连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都因缺乏专门的老师而无法开课。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在教学课程设计方面只有重点主干课程的教学,对于其他有助于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则忽视甚至放弃,在挖掘学生潜力、 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严重缺失。单调的课程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厌烦情绪长久积压在心里。
2、人际交往单一,融入城市困难
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交往的对象多为与自己身份一致的民工子弟,交往对象单一且范围狭小。他们与城市接触不多,融入城市困难。让同质的民工子弟一起学习、生活,可避免孩子间的相互歧视和因家庭经济和出身带来的内心不平衡。然而,此举也有严重的弊端。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他们,往往缺乏主动与城市接触的资本和勇气,吸引城市主动与他们接触的引力又小,导致他们与城市子女交往的成功率很低。这限制了他们的交往群体和社会活动范围,导致打工子弟和城市社会之间产生距离感。这对于他们融入城市生活是不利的。
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与城市学生及留守农村的学生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身份的不确定性。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稳定严重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状况。由于父母外出的季节性和用工单位用工的不稳定性,使许多民工子弟学生经常性的随家庭转移居住地。这种经常性的转移导致交往群体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常常承担在陌生环境和人群中建立友谊关系的压力,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障碍。随着家长飘流, 他们在城市间辗转。虽然居住在城市,但生活处境使他们往往既找不到到城市人的感觉,又找不到家的感觉,融入城市生活困难。
3、缺乏心理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首先,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且终日忙于生计。他们在理解、暇顾孩子的心理需求方面不足,出现亲子沟通上的困难,造成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心理隔阂。另外,对子女往往疏于管教或进行简单粗暴的管教,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将烦恼向家长诉说。这往往造成民工子弟个性压抑,沉默寡言甚至出现偏差行为。其次,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只注重语数英主干课程,没有音体美,更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在心理世界,在培养学生良好个性方面存在工作的缺失。学生最主要的两个生活领域就是家庭和学校,然而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出现困惑时,无法获得及时的疏导与宽慰,加上受复杂的生活环境影响,容易出现认知错误与心理扭曲,影响他们身心健康。
结语: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出现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加速流动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教育机构。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问题也必定要在社会发展中得到解决。当前,教育公平问题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社会还是国家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因其特殊的身份和当前在民工子弟学校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理应成为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关注对象,需要政府及社会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陶红,杨东平. 北京市“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江西教育科研,2007(1).
[2] 陆士桢,陆玉林,吴鲁平社会排斥与社会整合: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研究[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5).
[3]徐焕文,杨立霞. 我国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10(3).
作者简介:李权财(1990—)男,四川凉山人,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法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