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语文教师做的那些无用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j1986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从四书五经的学习开始就成为中国文人、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一种文化境界,但在当代,对于学生来说,语文又意味着什么?有这样一份调查,题为“你认为最轻松的学科是哪一门”,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课被学生评为最轻松的课程,而紧随其后的便是语文课。有老师不解,曾几何时语文课竟然和体育课相提并论了,学生却从容淡定地答曰:“语文课究其本质就是室内体育课,当然应该和体育课相提并论了。”语文教师听到这样的回答当然一脸木然。
  有多少语文教师一大早赶往学校开始早读课的辅导,又有多少教师课堂上口若悬河,这样辛苦地付出,然而学生却这般不买账。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深沉的问题了,我们所谓辛苦的付出到底有多少无用功?这就有必要细数一下我们一直在做的那些无用功。
  一、一成不变的预习
  很多语文教师都会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总结起来不外乎课文读一读,生字词查一查,段落层次分一分。没有针对性的预习指导,更没有预习方法的详细教导,甚至绝大多数老师对于学生的预习状况从不检查,学生自然认为预不预习一个样,反正老师要讲。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试问学生在这样的预习过程中怎能激起学习热情呢?尽管我们提倡自主学习,但自主绝不等于自由,老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起到的作用便是有效的指导,合理的安排。千篇一律的预习指导不仅仅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语文学习在学生的心里彻底崩塌。那怎样的预习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思维的培养跟训练,所以在安排学生预习之前,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去粗取精,挖掘文本中的思维亮点,然后形成预习问题抛给学生。所谓课堂的激活,我想首先就是在预习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激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例如在预习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时,有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要借助多种手段,为什么孙犁在描写女人们时更多的是语言描写而很少有相关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呢?战争原本是男人的事情,为什么孙犁要选择一群女人作为描写对象,而且是一群无名无姓的女人?这些问题既关注了小说的基本常识又抓住了文本解读的要害,学生如果通过这些问题进入文本自然就可事半功倍,同时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没完没了的写作训练
  语文的四大核心即听、说、读、写,“写”被列在最后,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当然具体落实到语文学科之中让众多语文教师介怀的还是高考试卷最后的这60分上。写作训练从小学起一直延续到高中,各位语文教师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是这些投入的收效如何呢?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高三的学生抱怨说:“作文真是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写了。”
  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来看看教师所进行的所谓写作训练,有的老师单纯追求学生的写作数量几乎每周都要布置一次大作文的写作练习,而每次作文的样式和要求几乎都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结果,没有三年之中明确的作文训练规划,更没有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批改和方法的指导,这样训练,当然无法追求效果。尽管有些教师也试图找寻一些更有效的训练模式,譬如有些老师是从文体上入手针对不同文体进行强化训练,甚至有些老师更加功利地把作文分割成开头、中间、结尾来分部分地训练,但是最终的收效都不尽如人意。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有人把人比做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类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思考。一切语文活动(听、说、读、写)都是语言活动,而语言活动的本质是思维活动。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语言是思维能力的载体。我们应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当然包括写作训练,话说白了,写作训练归根结底就应该是学生的思维训练。
  那么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呢?我们要追求的并非是学生一气呵成后的一篇大作,而是回归到思维初始的起点。譬如教师随意给出一个词条,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给出他对于这个词条最本质的理解同时兼顾哲思和美感。例如我们给学生抛出一个词语“人格”,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句子:“人格,不是你生活中的那个面具,而是面具下的那颗灵魂。”其实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思想家,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是否给了学生成为思想家的机会。从一个句子开始,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经过持续不断的训练,一篇优美的文章最终也会出自学生的笔下。
  三、无法自拔的题山题海
  语文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整个高中三年的教材无论必修或者选修教材知识结构并无明显的递进衔接,而到了高三之后毫无例外的都要进入板块强化复习。这就使得很多教师认为教材与高考之间似乎被割裂开来,既然最终要看高考成绩,那么教材自热而然可以被弱化甚至忽略。在教学实践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便是本该在高三年级进行讲解的新教材被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删减甚至一刀切除,最后一年的新教材沦为学生手中的自由读物。当然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为了能在最后的高考中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在高一、高二就开始渗透了高三总复习的内容。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学生和老师就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外结构上讲,能明显地找到显示结构线索的这些话语:“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荷塘的四面……”、“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如果整理成一条路线图,那就是:出家门——穿小径——至荷塘——回到家中。文章按地点变换描绘了一次夏日游,呈现出圆形。这是整体上的外结构。还有局部的外结构。如写景部分对“荷塘月色”的描摹,“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视角是向上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视角是向下的;“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是从四面来写的,上下四方,天地六合,也是圆形结构。
  对于这种特殊的圆形结构我们就可以把它提取出来作为一篇优秀散文结构的范例,那么可不可以把它运用到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去呢?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作文的写作水平,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其他文献
摘 要: 《白孔雀》是英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实主义作家劳伦斯所著的第一部小说。作者用高瞻远瞩的生态观念,运用对比、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多种手法叙述了女主人公莱蒂与两位男人公乔治与莱斯利的爱情萌芽与婚姻悲剧的整个变化过程。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方面直白而强烈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工业革命造成自然环境破坏、社会环境混乱、人性扭曲的强烈抨击。  关键词: 《白孔雀》 生态观念 爱情 婚
明末时期,社的发展达到了极盛。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明世宗嘉靖以来政治局面的纷扰,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既使许多有识之士以结社的形式来谋求解决现实问题,又使社的发展受到了刺激。二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促进作用。日本学者岸本美绪认为,因为东亚国际间商业的发展,刺激了松江府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于是形成了农村人口往城市流动、城乡间关系渐密的格局。随着人们生活空间的拓展,新的人际关系产生。人们在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