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又称茗,是中华民族的国饮。其中,花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茶以花名,花以茶胜。而质优、量大的茉莉花茶,是绿茶经多次与茉莉鲜花窖制而成的,是花茶中的珍品。
花茶起源于宋朝,始于明朝,成于清朝。如今在北京,没有人不知道“张一元茶庄”,老人常说:吃点心找正明斋,买茶叶认张一元。
百年风雨沧桑
北京,大栅栏街22号,一座雕梁画柱、古色古香带的三层小楼,这就是中华老字号张一元茶庄。茶香茶韵,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历经沧桑依旧如初。
张一元茶庄创始人姓张昌翼,字文卿,祖籍安徽省歙县定潭村,1869生于京城。七八岁时,父亲带他到永定门外大红门石榴庄相认祖坟后,便出外谋生杳无音信。母亲靠为人缝洗衣物维持生计,艰难地把他拉扯成人。幼年时,张昌翼曾入同仁堂乐记办的义学读书。
当时,歙县人在北京从事的行当主要有两个:茶叶和文房四宝,都是文雅的买卖。十四五岁时,经同乡介绍,张昌翼到崇文门外荣泰茶庄学徒,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经过三年多的学徒生涯,不仅掌握了茶叶的拼配功夫,并且学会了应酬顾客的本领,深得掌柜的器重。满师后被穗在荣泰管账,使他有机会同诸多茶叶行里的人打交道。
张昌翼不甘心寄人篱下,立志要干一番事业。27岁时,他决定辞职单干。于是,在崇外西花市大街路南的一家烟铺门前,摆起了茶叶摊。为了招揽顾客,他泡上-壶茶,请顾客在买茶叶前先品尝,感觉确实好再买。由于他的茶质优、价廉、量足,深受顾客好评,很快便小有名气。有时刮风下雨,张昌翼不能出摊,有的顾客还到他家里买茶叶。
1900年春天,茶叶摊后面的烟铺买卖做亏了,张昌翼借此机会将这家临街的三间门脸铺底买了过来。经过近一个月的装修和铺货,张玉元茶庄开张了。“玉”是玉茗的简称,玉茗本是名贵的白山茶花,在陆羽的《茶经》中,它是茶叶的通称;“元”则取第一的含义。由于张昌翼颇具经营头脑,管理有方,他的店薄利多销、热情待客,“张玉元茶庄”很快就名扬京城买卖兴隆,使他很快就还清债务,没几年便有了资金积累。
1908年,张昌翼在前门外观音寺(现大栅栏西街)路北开设了第二家茶庄,字号“张一元”。“一”和“元”皆为第一的意思,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
1912年在同仁堂乐记的帮助下,张昌翼又在大栅栏街路南开办了第三家茶庄,同样取名“张一元”,为区别前一个店,义称“张一元文记”。
自创业以来,张昌翼以货真价实为宗旨,为_广更加确保质量,便想到从茶源开始把关。1925年,他亲自到福建开办茶场。在福州郊外的半山坡上,盖了几十间房干,雇佣当地人按时收购新摘的茶叶,依照京城及北方人的口味,就地进行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叶花茶,并以“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而赢得盛誉。自办茶场,不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叶,而且要比在北京从茶叶批发商手中买货便宜得多。所以,同等级的茶叶,“张一元茶庄”比别的字号茶庄在价格上更有吸引力。
每年,张昌翼必派人到各大茶庄买回各个品种、等级的茶叶进行品、比,通过质量鉴定和对比售价,从而定出自己比别家质高价低的各档次茶叶,随时掌握行情以便调整。为了保持茶的信誉,当年用来熏茶的茉莉和玉兰,是由天津专点供应,以确保茶叶的口味始终如一。他还于店堂内设“品茶桌”,摆放茶叶小样,顾客可先品后买、先看后购。茶庄待客彬彬有礼、和蔼可亲,经营方式也灵活多样,还建立了电话订货和函购业务,凡购五斤以上者,还—可免费送货上门。
张一元不仅注重茶叶质量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而且在经营特色上,亦有过人之处。其茶叶货色极为齐全,分红茶、绿茶、花茶、紧压茶、乌龙茶五大类,品种多达数十种。特别强调“不怕没人买,就怕人买缺”。
张一元茶庄极重宣传。在当时北京的商店,张一元是第一个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戏剧等来招徕顾客的。据说,当时张一元茶庄播放彭素海演唱的西河大鼓“三下南唐”,每次播放时,门前总是围着一群人。他们还在广播电台作宣传广告,并在大棚栏首先装上霓虹灯。如果留意观察,就会发现如今大栅栏张一元总店的门脸比左邻右舍凹进去一块,其实这凹进去的地方就是当年放汽车用的。张一元明白,把车子停在店面外面,一是透着铺子气派,二是为了做广告宣传。当时,北京诸多茶馆、澡堂、旅店、戏园等都慕名前来购买张一元的茶叶。梨园行唱戏的名家,喝茶都很讲究,哪个茶庄如果让他们成为“照顾主儿”可不容易,但是裘盛戎、马连良、李长春、李万春、谭富英等都是张一元的老“照顾主儿”,这正说明张一元的茶能“拿”得住人。许多杂货摊、铺亦都爱代售张一元的零包茶叶。随着声誉的传播,张一元的茶叶逐渐远销天津、河北、内蒙及东北各地。
1931年,张昌翼去世。生前他因为出身贫寒,又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头,不愿子女后代再受创业之苦,故立下遗训:不经商作学问。后代依照古训,不再经营茶行。张昌翼去世后,张家无人出面经营,茶庄遂委托经营。
1937年‘_七七事变”后,南北交通不便,张一元和福建茶场失去联系,货源断绝,加之沦陷年间百业凋零,张一元亦不例外,逐渐走向低谷。举步维艰地熬过八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一元仍在坎坷的道路上惨淡经营。
1947年冬,大栅栏张一元文记后楼起火,只剩下了前店门脸,至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因有风火墙,倒是没有殃及隔壁的乐家老铺同仁堂。为了生存下去,店员们不得不在店前摆茶叶摊,直至北京解放。
1952年,张一元茶庄和张一元文记茶庄合并。同年,在张一元老职工的再三呼吁下,重新修复店面,将观音寺的张一元关闭,与大栅栏的文记合并,统称“张一元茶庄”。后来张一元茶庄发扬老字号的优良经营传统,在确保茶叶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茶叶品种,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1956年公私合营,张一元隶属大栅栏食品商场,同-时取消花市大街的张玉元茶庄。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张一元的品牌一直湮没在茶叶统购统销的机制中,张一元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惨淡经营。
“文革”时期,张一元亦受到冲击,曾先后易名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庄,张一元的老匾也再未见天日。直至1982年,才重新启用“张一元”这个老字号,并特请书法家董辰良书写了新匾额。
再续茶文化神韵
1991年,张一元商标正式注册。为迎接市场的挑战,壮大和发展老字号民族品牌产品,1992年,王秀兰出任张一元茶叶公司总经理。当时只有位于大栅栏内一家店,账面资金仅有6000元,店里真正懂茶叶知识的人一个没有,所信都是茶叶公司的茶叶,而原汁原味的“张一元”已经失传。用王秀兰的话来说,她是“受命于危难之中”。
上任后,王秀兰走出了在今天看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棋:打造品牌。
当时的张一元,店内已难寻半点历史的印迹。为了 让更多的人了解张一元,王秀兰就利用包装纸内芯印制了介绍张一元的宣传页,四处发放。她还远赴安徽歙县,去创始人张昌翼的家乡寻根。当时,茶叶统购统销的机制还没有完全打破,王秀兰坐着火车硬座来到福建闽东、闽北产茶区,推介张一元的品牌。为了争取货源,她不惜和人家拼酒,她的执著、豪爽打动了厂家,好茶叶终于运进了张一元。
张一元为什么能让众人独爱这一口,靠的是纯正的口味和精湛的技艺;靠的是对传统制茶工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拜师学艺、多方走访、反复摸索,王秀兰为了重新寻回张一元传统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
每年春分是张一元采摘春茶的时节,茶叶被制成茶坯后,要到夏天三伏时才开始进入制花茶的流程。工人在茉莉园中采下含苞待放的花蕾,采花须在连晴三日后的午后,因为那时花粉浓度最高。阴雨天的花被称为雨花,是不能入选的。采摘完毕,就进入挑花流程,那些成熟、饱满的花蕾被筛选出来,细小的花蕾或者死蕾则被淘汰。挑选好的花蕾经过养花,在恰到好处时与茶坯混合。掺花的过程对天气也非常挑剔,这也让王秀兰形成了对天气的敏感,她形容做花茶,每年都好像在和老天爷赌博。为了防止茶叶发酵,中间要经常进行散热。等到茶坯充分吸收了茉莉花的水分和香气,就开始进入起花阶段。工人们把茶叶从花中筛出烘干,至此第一个窨次才算结束。一般花茶需要如此循环往复8个窨次。等到新茶上市时,常常已是8、9月份了。
因为茉莉花茶制作工艺的复杂和漫长的周期,好多业内人士都不敢轻易问津。张一元不仅复苏传承了传统的窨制工艺,还原出绵延上百年的经典口味。“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张一元茉莉花茶终于回来一连最挑剔的老茶客都竖起了大拇指赞叹:“几十年了,终于盼回了这一口。”
2007年,“张一元荣莉花茶窖制工艺”成为全困唯一一家代表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茶叶制作技艺,王秀兰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张一元深度挖掘传统工艺,恢复传统品种的生产,使已消失30年的柚子花茶重新香飘京城。他们还挖掘出已失传50年的茉莉毛尖制作工艺,茉莉毛尖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这种昔日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茶叶通过张一元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张一元不仅要留住茉莉花茶的缕缕清香,更要留住萦绕其中的中围文化神韵。1998年,张一元在北京举办了首个“绿茶节”。王秀兰打破茶叶消费的地域局限,根据北方消费者的口味对绿茶进行工艺改良,使其既保留了南方茶的清淡,又拥有北方茶的馨香.很多北方人通过张一元认识并喜欢上了天然健康的绿茶。
自从把绿茶成功推向北方市场后,张一元马不停蹄,又先后给北方消费者带来了安溪铁观音(乌龙茶)、武夷大红袍(岩茶)、祁门红茶、安吉白茶、云南普洱茶、天目青顶(有机茶)、台湾冻顶乌龙等产地正宗、质量上乘的各类好茶,产品种类超过300余种,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为了满足年轻人方便陕捷的饮茶需求,张一元还开发了可以吃的茶含片,实现了品种的革新。
为了让百姓喝上最正宗的那一口,闻到最地道的茶香,张一元在质量上从不敢有半点松懈,率先在质量管理上形成规范,先后在行业内率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及QS食品质最安全(A)级企业认证。为了从源头严把质量关,张一元陆续在福建、浙江、安徽、四川甚至台湾等优质产茶地建设了30个无公害茶叶基地,而且每个生产批次的茶叶都要送到国家茶叶质检站进行检验,以保证产品质量。
王秀兰曾说,品牌的背后,不但需要产品质量,还需要优质服务的支撑。张一元在全国茶叶行业里,率先提出微笑服务、挂牌服务、情感服务等先进理念,以亲切感、温暖感、信任感、诚实感和留恋感“五感”服务来接待每一位顾客。来到张一元茶庄,顾客能体会到北方人特有的热情好客。在买茶之余,还可以在茶庄里免费品品茶、歇歇脚。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张一元还提出多项便民措施,如送茶上门、代客包装、代客邮寄等等。
张一元的服务理念还集中体现在“高碎”的产销上。“高碎”是很多老北京人的最爱,可是加工难度很大,从20世纪80年代就断档了。王秀兰说:“只要老百姓喜欢这口儿,多大代价都得做!”张一元专门请来退休的老技师,开始加工“高碎”。如果按质量和加工难度定价,每5-40元很正常,但张一元却一直保持了15元一斤的定价。每年“高碎”上市,张一元门前都要排起长队,甚至要请派出所派民警来维持秩序。经济效益的失换来的是社会效益的得,换来的是百姓的钟情和口碑。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一元成为奥运村中国茶艺室的唯一指定运营单位,中国茶盛名首次载入奥林匹克史册。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两个赛事接待期内,张一元茶艺室总共接待了来自60多个国家、共计3000余名运动员和官员。“在中国茶艺窒的品茗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还要再来”…-留言簿记载着来自意大利、罗马尼亚、德国、捷克等许多国家来客的留言。中国茶成为北京送给世界的一个惊喜,也让王秀兰惊喜地看到了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希望。“这一次我亲眼目睹了他们对中国茶的喜爱,这对于中国的茶叶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思路大有启发,我们的很多老字号都应该去西方的民众中间推广中国茶。”
1999年,张一元完成了从国有茶企向股份制企业的转变,率先走出了一条基地 农户 加工生产车间 茶庄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企业之路。如今,张一元已从一个单店的老字号成长为一个规模经营的商业品牌,麾下拥有120家连锁店,30个名优茶生产基地,3家大型茶馆,同时拥有现代化的饮品生产厂、茶叶科研所、茶叶配送中心、茶文化传播创意公司等多家机构,成为集产供销科工贸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张一元还瞄准了国外的市场,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进行品牌注册,从单纯卖茶叶到致力于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做大中国茶叶第一品牌的梦想。正如张一元承诺的那样,与中国的茶人一起,做有品质的茶、有文化内涵的茶,让中国茶的香味飘满世界!
花茶起源于宋朝,始于明朝,成于清朝。如今在北京,没有人不知道“张一元茶庄”,老人常说:吃点心找正明斋,买茶叶认张一元。
百年风雨沧桑
北京,大栅栏街22号,一座雕梁画柱、古色古香带的三层小楼,这就是中华老字号张一元茶庄。茶香茶韵,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历经沧桑依旧如初。
张一元茶庄创始人姓张昌翼,字文卿,祖籍安徽省歙县定潭村,1869生于京城。七八岁时,父亲带他到永定门外大红门石榴庄相认祖坟后,便出外谋生杳无音信。母亲靠为人缝洗衣物维持生计,艰难地把他拉扯成人。幼年时,张昌翼曾入同仁堂乐记办的义学读书。
当时,歙县人在北京从事的行当主要有两个:茶叶和文房四宝,都是文雅的买卖。十四五岁时,经同乡介绍,张昌翼到崇文门外荣泰茶庄学徒,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经过三年多的学徒生涯,不仅掌握了茶叶的拼配功夫,并且学会了应酬顾客的本领,深得掌柜的器重。满师后被穗在荣泰管账,使他有机会同诸多茶叶行里的人打交道。
张昌翼不甘心寄人篱下,立志要干一番事业。27岁时,他决定辞职单干。于是,在崇外西花市大街路南的一家烟铺门前,摆起了茶叶摊。为了招揽顾客,他泡上-壶茶,请顾客在买茶叶前先品尝,感觉确实好再买。由于他的茶质优、价廉、量足,深受顾客好评,很快便小有名气。有时刮风下雨,张昌翼不能出摊,有的顾客还到他家里买茶叶。
1900年春天,茶叶摊后面的烟铺买卖做亏了,张昌翼借此机会将这家临街的三间门脸铺底买了过来。经过近一个月的装修和铺货,张玉元茶庄开张了。“玉”是玉茗的简称,玉茗本是名贵的白山茶花,在陆羽的《茶经》中,它是茶叶的通称;“元”则取第一的含义。由于张昌翼颇具经营头脑,管理有方,他的店薄利多销、热情待客,“张玉元茶庄”很快就名扬京城买卖兴隆,使他很快就还清债务,没几年便有了资金积累。
1908年,张昌翼在前门外观音寺(现大栅栏西街)路北开设了第二家茶庄,字号“张一元”。“一”和“元”皆为第一的意思,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
1912年在同仁堂乐记的帮助下,张昌翼又在大栅栏街路南开办了第三家茶庄,同样取名“张一元”,为区别前一个店,义称“张一元文记”。
自创业以来,张昌翼以货真价实为宗旨,为_广更加确保质量,便想到从茶源开始把关。1925年,他亲自到福建开办茶场。在福州郊外的半山坡上,盖了几十间房干,雇佣当地人按时收购新摘的茶叶,依照京城及北方人的口味,就地进行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叶花茶,并以“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而赢得盛誉。自办茶场,不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叶,而且要比在北京从茶叶批发商手中买货便宜得多。所以,同等级的茶叶,“张一元茶庄”比别的字号茶庄在价格上更有吸引力。
每年,张昌翼必派人到各大茶庄买回各个品种、等级的茶叶进行品、比,通过质量鉴定和对比售价,从而定出自己比别家质高价低的各档次茶叶,随时掌握行情以便调整。为了保持茶的信誉,当年用来熏茶的茉莉和玉兰,是由天津专点供应,以确保茶叶的口味始终如一。他还于店堂内设“品茶桌”,摆放茶叶小样,顾客可先品后买、先看后购。茶庄待客彬彬有礼、和蔼可亲,经营方式也灵活多样,还建立了电话订货和函购业务,凡购五斤以上者,还—可免费送货上门。
张一元不仅注重茶叶质量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而且在经营特色上,亦有过人之处。其茶叶货色极为齐全,分红茶、绿茶、花茶、紧压茶、乌龙茶五大类,品种多达数十种。特别强调“不怕没人买,就怕人买缺”。
张一元茶庄极重宣传。在当时北京的商店,张一元是第一个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戏剧等来招徕顾客的。据说,当时张一元茶庄播放彭素海演唱的西河大鼓“三下南唐”,每次播放时,门前总是围着一群人。他们还在广播电台作宣传广告,并在大棚栏首先装上霓虹灯。如果留意观察,就会发现如今大栅栏张一元总店的门脸比左邻右舍凹进去一块,其实这凹进去的地方就是当年放汽车用的。张一元明白,把车子停在店面外面,一是透着铺子气派,二是为了做广告宣传。当时,北京诸多茶馆、澡堂、旅店、戏园等都慕名前来购买张一元的茶叶。梨园行唱戏的名家,喝茶都很讲究,哪个茶庄如果让他们成为“照顾主儿”可不容易,但是裘盛戎、马连良、李长春、李万春、谭富英等都是张一元的老“照顾主儿”,这正说明张一元的茶能“拿”得住人。许多杂货摊、铺亦都爱代售张一元的零包茶叶。随着声誉的传播,张一元的茶叶逐渐远销天津、河北、内蒙及东北各地。
1931年,张昌翼去世。生前他因为出身贫寒,又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头,不愿子女后代再受创业之苦,故立下遗训:不经商作学问。后代依照古训,不再经营茶行。张昌翼去世后,张家无人出面经营,茶庄遂委托经营。
1937年‘_七七事变”后,南北交通不便,张一元和福建茶场失去联系,货源断绝,加之沦陷年间百业凋零,张一元亦不例外,逐渐走向低谷。举步维艰地熬过八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一元仍在坎坷的道路上惨淡经营。
1947年冬,大栅栏张一元文记后楼起火,只剩下了前店门脸,至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因有风火墙,倒是没有殃及隔壁的乐家老铺同仁堂。为了生存下去,店员们不得不在店前摆茶叶摊,直至北京解放。
1952年,张一元茶庄和张一元文记茶庄合并。同年,在张一元老职工的再三呼吁下,重新修复店面,将观音寺的张一元关闭,与大栅栏的文记合并,统称“张一元茶庄”。后来张一元茶庄发扬老字号的优良经营传统,在确保茶叶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茶叶品种,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1956年公私合营,张一元隶属大栅栏食品商场,同-时取消花市大街的张玉元茶庄。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张一元的品牌一直湮没在茶叶统购统销的机制中,张一元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惨淡经营。
“文革”时期,张一元亦受到冲击,曾先后易名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庄,张一元的老匾也再未见天日。直至1982年,才重新启用“张一元”这个老字号,并特请书法家董辰良书写了新匾额。
再续茶文化神韵
1991年,张一元商标正式注册。为迎接市场的挑战,壮大和发展老字号民族品牌产品,1992年,王秀兰出任张一元茶叶公司总经理。当时只有位于大栅栏内一家店,账面资金仅有6000元,店里真正懂茶叶知识的人一个没有,所信都是茶叶公司的茶叶,而原汁原味的“张一元”已经失传。用王秀兰的话来说,她是“受命于危难之中”。
上任后,王秀兰走出了在今天看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棋:打造品牌。
当时的张一元,店内已难寻半点历史的印迹。为了 让更多的人了解张一元,王秀兰就利用包装纸内芯印制了介绍张一元的宣传页,四处发放。她还远赴安徽歙县,去创始人张昌翼的家乡寻根。当时,茶叶统购统销的机制还没有完全打破,王秀兰坐着火车硬座来到福建闽东、闽北产茶区,推介张一元的品牌。为了争取货源,她不惜和人家拼酒,她的执著、豪爽打动了厂家,好茶叶终于运进了张一元。
张一元为什么能让众人独爱这一口,靠的是纯正的口味和精湛的技艺;靠的是对传统制茶工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拜师学艺、多方走访、反复摸索,王秀兰为了重新寻回张一元传统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
每年春分是张一元采摘春茶的时节,茶叶被制成茶坯后,要到夏天三伏时才开始进入制花茶的流程。工人在茉莉园中采下含苞待放的花蕾,采花须在连晴三日后的午后,因为那时花粉浓度最高。阴雨天的花被称为雨花,是不能入选的。采摘完毕,就进入挑花流程,那些成熟、饱满的花蕾被筛选出来,细小的花蕾或者死蕾则被淘汰。挑选好的花蕾经过养花,在恰到好处时与茶坯混合。掺花的过程对天气也非常挑剔,这也让王秀兰形成了对天气的敏感,她形容做花茶,每年都好像在和老天爷赌博。为了防止茶叶发酵,中间要经常进行散热。等到茶坯充分吸收了茉莉花的水分和香气,就开始进入起花阶段。工人们把茶叶从花中筛出烘干,至此第一个窨次才算结束。一般花茶需要如此循环往复8个窨次。等到新茶上市时,常常已是8、9月份了。
因为茉莉花茶制作工艺的复杂和漫长的周期,好多业内人士都不敢轻易问津。张一元不仅复苏传承了传统的窨制工艺,还原出绵延上百年的经典口味。“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张一元茉莉花茶终于回来一连最挑剔的老茶客都竖起了大拇指赞叹:“几十年了,终于盼回了这一口。”
2007年,“张一元荣莉花茶窖制工艺”成为全困唯一一家代表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茶叶制作技艺,王秀兰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张一元深度挖掘传统工艺,恢复传统品种的生产,使已消失30年的柚子花茶重新香飘京城。他们还挖掘出已失传50年的茉莉毛尖制作工艺,茉莉毛尖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这种昔日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茶叶通过张一元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张一元不仅要留住茉莉花茶的缕缕清香,更要留住萦绕其中的中围文化神韵。1998年,张一元在北京举办了首个“绿茶节”。王秀兰打破茶叶消费的地域局限,根据北方消费者的口味对绿茶进行工艺改良,使其既保留了南方茶的清淡,又拥有北方茶的馨香.很多北方人通过张一元认识并喜欢上了天然健康的绿茶。
自从把绿茶成功推向北方市场后,张一元马不停蹄,又先后给北方消费者带来了安溪铁观音(乌龙茶)、武夷大红袍(岩茶)、祁门红茶、安吉白茶、云南普洱茶、天目青顶(有机茶)、台湾冻顶乌龙等产地正宗、质量上乘的各类好茶,产品种类超过300余种,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为了满足年轻人方便陕捷的饮茶需求,张一元还开发了可以吃的茶含片,实现了品种的革新。
为了让百姓喝上最正宗的那一口,闻到最地道的茶香,张一元在质量上从不敢有半点松懈,率先在质量管理上形成规范,先后在行业内率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及QS食品质最安全(A)级企业认证。为了从源头严把质量关,张一元陆续在福建、浙江、安徽、四川甚至台湾等优质产茶地建设了30个无公害茶叶基地,而且每个生产批次的茶叶都要送到国家茶叶质检站进行检验,以保证产品质量。
王秀兰曾说,品牌的背后,不但需要产品质量,还需要优质服务的支撑。张一元在全国茶叶行业里,率先提出微笑服务、挂牌服务、情感服务等先进理念,以亲切感、温暖感、信任感、诚实感和留恋感“五感”服务来接待每一位顾客。来到张一元茶庄,顾客能体会到北方人特有的热情好客。在买茶之余,还可以在茶庄里免费品品茶、歇歇脚。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张一元还提出多项便民措施,如送茶上门、代客包装、代客邮寄等等。
张一元的服务理念还集中体现在“高碎”的产销上。“高碎”是很多老北京人的最爱,可是加工难度很大,从20世纪80年代就断档了。王秀兰说:“只要老百姓喜欢这口儿,多大代价都得做!”张一元专门请来退休的老技师,开始加工“高碎”。如果按质量和加工难度定价,每5-40元很正常,但张一元却一直保持了15元一斤的定价。每年“高碎”上市,张一元门前都要排起长队,甚至要请派出所派民警来维持秩序。经济效益的失换来的是社会效益的得,换来的是百姓的钟情和口碑。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一元成为奥运村中国茶艺室的唯一指定运营单位,中国茶盛名首次载入奥林匹克史册。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两个赛事接待期内,张一元茶艺室总共接待了来自60多个国家、共计3000余名运动员和官员。“在中国茶艺窒的品茗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还要再来”…-留言簿记载着来自意大利、罗马尼亚、德国、捷克等许多国家来客的留言。中国茶成为北京送给世界的一个惊喜,也让王秀兰惊喜地看到了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希望。“这一次我亲眼目睹了他们对中国茶的喜爱,这对于中国的茶叶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思路大有启发,我们的很多老字号都应该去西方的民众中间推广中国茶。”
1999年,张一元完成了从国有茶企向股份制企业的转变,率先走出了一条基地 农户 加工生产车间 茶庄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企业之路。如今,张一元已从一个单店的老字号成长为一个规模经营的商业品牌,麾下拥有120家连锁店,30个名优茶生产基地,3家大型茶馆,同时拥有现代化的饮品生产厂、茶叶科研所、茶叶配送中心、茶文化传播创意公司等多家机构,成为集产供销科工贸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张一元还瞄准了国外的市场,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进行品牌注册,从单纯卖茶叶到致力于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做大中国茶叶第一品牌的梦想。正如张一元承诺的那样,与中国的茶人一起,做有品质的茶、有文化内涵的茶,让中国茶的香味飘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