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使蜀道之险深入人心。但真是如此吗?事实上,从古至今,蜀道自古就没有隔绝四川,不仅向北、向东有两条出蜀之道,向南亦有一条“南方丝绸之路”,将古蜀的文化历史性地辐射到广袤的西南,并一直维系着蜀地与更南的地区的沟通。
安阳王率领蜀人继续南下,奇险绝伦的大、小相岭成为横亘在面前的一道天险。二千多年前,大、小相岭非但难以翻越,汉代一个叫王阳的官吏刚到山脚,看见险峻的山势,大哭一场,扭头就走。
安宁河发源于小相岭菩萨岗,从牦牛山脉与螺髻山脉之间缓缓南流,是雅垄江最大支流,途经冕宁、西昌、德昌、米易,留下了一连串冲积盆地,即地理学上的串珠状盆地。
在凉山州博物馆库房,我看到了邛人的遗物,其中有一种双耳陶罐,在邛人的大石墓中屡有出土,陶身刻着“水波纹”,双耳陶罐的出现往往是与游牧民族联系在一起的,类似“水波纹”在岷江上游也能看到,而传说建立了三星堆古国的蚕丛,正是从岷江上游迁徙到成都平原的古羌人。此外,南方丝绸之路沿途尚有青衣羌、杜宇羌、武都羌、牦牛羌众多古老部族,史前的古羌人从西北高原而下,引燃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次迁徙,也使得脚下的南方丝绸之路早在远古就成了民族迁徙的重要走廊。
五尺道:铜矿北上三星堆之路
除了灵关道,成都尚有一条南下的五尺道,即顺岷江水道而下至乐山,经宜宾、盐津、昭通入滇。五尺道与灵关道在祥云交汇,宋朝进士杨佐、明代诗人杨慎入滇,都曾从祥云而过,眼前风雨飘摇的古桥,昔日不知送走了多少官吏、商贾、马帮,如今它早已跟梁永德一样,告别了喧嚣与繁华。
在四川古代历史上,五尺道是一条浸淫着血泪与亡国之痛的道路。春秋战国年间,末代蜀王贪财好色,秦惠文王称有一头能便金的神牛,蜀王大喜过望,征发民力,修筑五尺道,迎接神牛入蜀。传说中的神牛并未给蜀王带来黄金,五尺道却成为古蜀人挥之不去的梦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将常頞将五尺道向南延伸至曲靖,此后,汉代、唐代也对古道几经开拓,五尺道也成为一条沟通西南与中原王朝的国家通道。
初冬的一个清晨,我从祥云沿着一条运矿公路赶往会泽,行至娜姑镇,著名的娜姑铜运道在群山中逶迤而下,可以一睹古道全景。远古时期的会泽之所以在史书中频频出现,全赖铜矿之功,正是铜矿,将会泽与商文明、三星堆文明联系了起来,彝语中,娜姑意为“黑色的坝子”,黑色,是山的颜色,也是矿石的颜色。
商王武丁时期,商王朝已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用于开拓疆土、争夺矿产、人口,妇好是武丁之妻,也是商朝赫赫有名的大将。甲骨文记载,妇好曾统兵1.3万攻打羌国,成为当时中国带兵最多的将领。1976年,中日考古学家联合对妇好墓青铜器做了一次铅同位素测定,结果颇令人吃惊,妇好墓青铜器含铅具有高放射性成因,这种铜矿全中国只有会泽才有;1998年,中日美三国学者又对三星堆出土青铜器做了一次铅同位素测定,测定的结果与之前一样,三星堆的青铜也来自会泽。
通往会泽的这段公路,以娜姑段最为险峻,从山这边远望,娜姑铜运古道随山势开凿,时而宛如针线,时而又不见踪迹,隐藏于山中,若隐若现,飘若游龙。难怪有人说,北方丝绸之路是走出来的,南方丝绸之路则是用凿子开出来的。
商周末年,商纣王昏聩无能,残害忠良,各路诸侯在周武王统率下参加伐纣之战,蜀人亦挥师助阵,这便是著名的“牧野之战”。当中原王朝的战火愈演愈烈之时,成都平原也上演着蜀王更迭的一幕幕生死,蜀军北伐,国力空虚,杜宇趁机进入成都平原,自立为王,是为望帝。《蜀王本纪》等史书中的杜宇,正是一个来自昭通的部落。
永昌道在保山市一分为三,一条通往印度、巴基斯坦;另一条经瑞丽顺怒江到缅甸;最后是条水路,也极有可能是安阳王南迁越南的古道,即从晋宁至通海,经越南河江、宣光,循盘龙江,直抵河内。东汉永宁元年(公元120年),一群异域使者长途跋涉来到长安,在金銮殿上表演了吐火、安息五案、跳丸等杂技表演,永昌道也与张骞开通的西域古道,一同成为汉家王朝沟通外域的通道。
由于诸多缘故,我们最终放弃了追寻安阳王南迁的路线,改由大理、保山到瑞丽,著名的南津古渡、霁虹桥就隐藏在这条古道之中。从兰津古渡走过,你会发现,永昌道的历史是刻在千仞绝壁之上的。数十丈的悬崖上,重重叠叠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词、诗句,最有气势的,便是硕大的“西南第一桥”。澜沧江流至水寨平坡乡豁然开阔,水流平缓,行成了一处极佳的渡口——兰津古渡。古渡最早以船筏渡江,后来以竹索为桥;桥被冲毁,又开始船筏渡江,就这样反反复复了千百年。公元1465年,僧人了然化缘修建了一座铁索桥,这也是中国西南第一座铁索桥,然而,当我来到古渡时,霁虹桥又一次化身为历史,1986年的洪水使得古老的霁虹桥从澜沧江上消失,现在的霁虹桥是1997年才修建的,人走在桥上,木板“嘎吱嘎吱”地响。
站在霁虹桥上,周围的古建筑的风采已经消失殆尽,在阳光下黯淡地生长着青绿的青苔,一轮红日挂在半空中,夕阳的余晖下,澜沧江突然收起了它往常的激荡澎湃,变得宁谧迷人。曾经在无数个这样的黄昏,我们穿行在庆坛、严道古城,双耳陶器、青石板路、娜姑铜运道、野石村、海贝之中,发现了面具背后的蜀王蚕丛、昏聩的末代蜀王以及流淌着古蜀国血脉的安阳王的身影,这些丝绸沿途平静的画面,讲述着一条道路与古蜀国光荣与梦想、古老和荒凉的故事与传说。
安阳王率领蜀人继续南下,奇险绝伦的大、小相岭成为横亘在面前的一道天险。二千多年前,大、小相岭非但难以翻越,汉代一个叫王阳的官吏刚到山脚,看见险峻的山势,大哭一场,扭头就走。
安宁河发源于小相岭菩萨岗,从牦牛山脉与螺髻山脉之间缓缓南流,是雅垄江最大支流,途经冕宁、西昌、德昌、米易,留下了一连串冲积盆地,即地理学上的串珠状盆地。
在凉山州博物馆库房,我看到了邛人的遗物,其中有一种双耳陶罐,在邛人的大石墓中屡有出土,陶身刻着“水波纹”,双耳陶罐的出现往往是与游牧民族联系在一起的,类似“水波纹”在岷江上游也能看到,而传说建立了三星堆古国的蚕丛,正是从岷江上游迁徙到成都平原的古羌人。此外,南方丝绸之路沿途尚有青衣羌、杜宇羌、武都羌、牦牛羌众多古老部族,史前的古羌人从西北高原而下,引燃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次迁徙,也使得脚下的南方丝绸之路早在远古就成了民族迁徙的重要走廊。
五尺道:铜矿北上三星堆之路
除了灵关道,成都尚有一条南下的五尺道,即顺岷江水道而下至乐山,经宜宾、盐津、昭通入滇。五尺道与灵关道在祥云交汇,宋朝进士杨佐、明代诗人杨慎入滇,都曾从祥云而过,眼前风雨飘摇的古桥,昔日不知送走了多少官吏、商贾、马帮,如今它早已跟梁永德一样,告别了喧嚣与繁华。
在四川古代历史上,五尺道是一条浸淫着血泪与亡国之痛的道路。春秋战国年间,末代蜀王贪财好色,秦惠文王称有一头能便金的神牛,蜀王大喜过望,征发民力,修筑五尺道,迎接神牛入蜀。传说中的神牛并未给蜀王带来黄金,五尺道却成为古蜀人挥之不去的梦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将常頞将五尺道向南延伸至曲靖,此后,汉代、唐代也对古道几经开拓,五尺道也成为一条沟通西南与中原王朝的国家通道。
初冬的一个清晨,我从祥云沿着一条运矿公路赶往会泽,行至娜姑镇,著名的娜姑铜运道在群山中逶迤而下,可以一睹古道全景。远古时期的会泽之所以在史书中频频出现,全赖铜矿之功,正是铜矿,将会泽与商文明、三星堆文明联系了起来,彝语中,娜姑意为“黑色的坝子”,黑色,是山的颜色,也是矿石的颜色。
商王武丁时期,商王朝已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用于开拓疆土、争夺矿产、人口,妇好是武丁之妻,也是商朝赫赫有名的大将。甲骨文记载,妇好曾统兵1.3万攻打羌国,成为当时中国带兵最多的将领。1976年,中日考古学家联合对妇好墓青铜器做了一次铅同位素测定,结果颇令人吃惊,妇好墓青铜器含铅具有高放射性成因,这种铜矿全中国只有会泽才有;1998年,中日美三国学者又对三星堆出土青铜器做了一次铅同位素测定,测定的结果与之前一样,三星堆的青铜也来自会泽。
通往会泽的这段公路,以娜姑段最为险峻,从山这边远望,娜姑铜运古道随山势开凿,时而宛如针线,时而又不见踪迹,隐藏于山中,若隐若现,飘若游龙。难怪有人说,北方丝绸之路是走出来的,南方丝绸之路则是用凿子开出来的。
商周末年,商纣王昏聩无能,残害忠良,各路诸侯在周武王统率下参加伐纣之战,蜀人亦挥师助阵,这便是著名的“牧野之战”。当中原王朝的战火愈演愈烈之时,成都平原也上演着蜀王更迭的一幕幕生死,蜀军北伐,国力空虚,杜宇趁机进入成都平原,自立为王,是为望帝。《蜀王本纪》等史书中的杜宇,正是一个来自昭通的部落。
永昌道在保山市一分为三,一条通往印度、巴基斯坦;另一条经瑞丽顺怒江到缅甸;最后是条水路,也极有可能是安阳王南迁越南的古道,即从晋宁至通海,经越南河江、宣光,循盘龙江,直抵河内。东汉永宁元年(公元120年),一群异域使者长途跋涉来到长安,在金銮殿上表演了吐火、安息五案、跳丸等杂技表演,永昌道也与张骞开通的西域古道,一同成为汉家王朝沟通外域的通道。
由于诸多缘故,我们最终放弃了追寻安阳王南迁的路线,改由大理、保山到瑞丽,著名的南津古渡、霁虹桥就隐藏在这条古道之中。从兰津古渡走过,你会发现,永昌道的历史是刻在千仞绝壁之上的。数十丈的悬崖上,重重叠叠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词、诗句,最有气势的,便是硕大的“西南第一桥”。澜沧江流至水寨平坡乡豁然开阔,水流平缓,行成了一处极佳的渡口——兰津古渡。古渡最早以船筏渡江,后来以竹索为桥;桥被冲毁,又开始船筏渡江,就这样反反复复了千百年。公元1465年,僧人了然化缘修建了一座铁索桥,这也是中国西南第一座铁索桥,然而,当我来到古渡时,霁虹桥又一次化身为历史,1986年的洪水使得古老的霁虹桥从澜沧江上消失,现在的霁虹桥是1997年才修建的,人走在桥上,木板“嘎吱嘎吱”地响。
站在霁虹桥上,周围的古建筑的风采已经消失殆尽,在阳光下黯淡地生长着青绿的青苔,一轮红日挂在半空中,夕阳的余晖下,澜沧江突然收起了它往常的激荡澎湃,变得宁谧迷人。曾经在无数个这样的黄昏,我们穿行在庆坛、严道古城,双耳陶器、青石板路、娜姑铜运道、野石村、海贝之中,发现了面具背后的蜀王蚕丛、昏聩的末代蜀王以及流淌着古蜀国血脉的安阳王的身影,这些丝绸沿途平静的画面,讲述着一条道路与古蜀国光荣与梦想、古老和荒凉的故事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