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对他们责任心的培养,不仅是每个医学生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更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权责一致”观念、与实践相结合、环境熏陶,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
[关键词]医学生 责任心 加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规的健全,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参与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特别是与自己健康戚戚相关的医疗行业,人们不再满足以前“唯医命是从”的状况,对医疗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媒体曝光的诸多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中,很多都是由于相关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的。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在未来的时期,他们将从事预防、卫生、医疗等各项工作,直接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服务,所以医学生不仅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有较高的素质,以便能满足未来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1],其中责任心是极其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
责任心意味着个人对国家、社会、他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负责态度和奉献精神,体现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具有重要的人格意义和社会意义。因此,对医学生加强责任心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已势在必行。
责任心的概念、意义。责任,就是“承诺”[2],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任务的自觉确认与承诺。医务人员的责任就是对“防病治病,救死扶伤”[3]这个社会任务的自觉确认与承诺,它产生于与患者有关的行为中。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自己的行为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②对自己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责任心不仅影响人的学习成效与智力开发,而且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重要人格品质[4]。
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可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责任心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责任心在个人的素质中处于基础地位。高度的责任心是高尚品德和良好人格的重要标志。责任心的强弱,反映一个人品德的优劣。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医务人员,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个医德高尚的、合格的医务人员,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医者父母心”。
在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战役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陈思蓓医生说:“责任心可总结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岗位、热爱生命”。责任心是自觉的执行力,是社会良性运行的保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具体到医生这个行业,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高度的责任心不仅是对患者负责,更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医务人员的责任心不仅救治了患者,而且成就了自己。要达到上述要求,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医学生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加强责任心培养”这一目标。
加强责任心培养的方法。为加强医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让他们在内化社会价值、学习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形成高度的责任心,可采取下列方法。
1.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权责一致”观念。首先,用目前社会所使用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所推崇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以及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及他人的关系,了解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党中央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指出,要“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也是责任心教育的基本内容。其次,时刻进行医德教育,通过学习《希伯克拉底誓言》、《医学伦理学》等,把责任心与医德的原则、规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医德教育、提高医德修养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应有的责任心。
2.在实践中培养,与实践紧密结合。医学生所需要的责任心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身历其境后,方能促其“心”受刺激,“情”受净化,“身”得其利,这种化育功能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具体的实践活动有如下几种:
(1)各种课外活动:如义务劳动、社会调查、跟随教师义诊、以及我校每年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这些不仅仅是学生业余时间的利用,更是情感的投入、责任心与爱心的养成。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激发责任心。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直接参与诊治、管理病人,不仅需要参与热情和团结协作精神,更需要高度的责任感,这些使得医学生的责任心得到了强化。
(2)临床课教学:临床课是从基础课到具体临床实践的桥梁。基础课内容更多的是一个个的药物、人体组织结构、理化数据的名称和功能,而临床课从一开始就面对的是疾病的名称、具体的症状和体征、治疗、演变等。在临床课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明白这些症状、体征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患者的实实在在的痛苦。如果能够通过讲授疾病的演变和防治,使学生知道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那么培养出的学生就势必富有同情心。学生见习中通过与病人直接接触,易唤起学生对患者的同情心和救死扶伤的责任感,是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好时机。
临床课的内容中蕴含着深厚的道德思想,体现着科学与道德的统一。通过临床课程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并逐渐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3)教师以身作则: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总是以医学知识和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表率作用,使教育更具有说服力。要求学生有责任心,教师应以身作则,首先自己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特别是在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在医疗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起着榜样作用。只有医德高尚、有着高度责任心的教师,才能教导出真正有责任心、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学生。此时,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带教时,为大汗淋漓的病人擦汗,为忧心忡忡的病人耐心答疑解惑,天冷时把听诊器焐热和检查手搓热后再检查病人,检体完后为病人掖被角等等,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些无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5]。
环境熏陶,潜移默化。着力营造有教育意义的社会环境,努力使责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以便使医学生们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养成责任心。
大的环境,整个社会都应该提倡责任心,形成一个呼唤高度责任心的社会氛围。随处可见的标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我作起,从身边作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就在营造这个氛围。社会舆论、公共媒体对好人好事的赞扬,对不正之风的抨击,也在引导人们自觉自醒。通过社会环境熏陶,形成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社会群体,不仅是全民素质提高的表现,更体现了对社会、国家的负责和奉献。
小的环境,整个学校应该是一个提倡高度责任心、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从小事抓起,无论是日常打扫卫生,还是集体劳动;从学习的点点滴滴抓起,无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临床实习,都应要求事事尽到自己的责任。同学之间的议论与评价,也对每个人起着一定的约束、导向作用。
总之,医学生的责任心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与日常教育紧密结合;适时引导,时时以身作则;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着力营造学校小环境,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参考文献
[1]王军琳,郭征.浅谈高层次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2):85286-85294.
[2]小仓志祥.伦理学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50.
[3]李本富,李传祥,从巫丽.医学伦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35.
[4]德育教育的重点是培养责任心[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1):55-57.
[5]临床课教学中的同情心培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9):158-159.
作者单位:路会侠 ,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研室 云南大理
李绍波,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云南大理
[关键词]医学生 责任心 加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规的健全,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参与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特别是与自己健康戚戚相关的医疗行业,人们不再满足以前“唯医命是从”的状况,对医疗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媒体曝光的诸多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中,很多都是由于相关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的。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在未来的时期,他们将从事预防、卫生、医疗等各项工作,直接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服务,所以医学生不仅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有较高的素质,以便能满足未来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1],其中责任心是极其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
责任心意味着个人对国家、社会、他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负责态度和奉献精神,体现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具有重要的人格意义和社会意义。因此,对医学生加强责任心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已势在必行。
责任心的概念、意义。责任,就是“承诺”[2],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任务的自觉确认与承诺。医务人员的责任就是对“防病治病,救死扶伤”[3]这个社会任务的自觉确认与承诺,它产生于与患者有关的行为中。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自己的行为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②对自己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责任心不仅影响人的学习成效与智力开发,而且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重要人格品质[4]。
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可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责任心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责任心在个人的素质中处于基础地位。高度的责任心是高尚品德和良好人格的重要标志。责任心的强弱,反映一个人品德的优劣。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医务人员,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个医德高尚的、合格的医务人员,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医者父母心”。
在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战役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陈思蓓医生说:“责任心可总结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岗位、热爱生命”。责任心是自觉的执行力,是社会良性运行的保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具体到医生这个行业,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高度的责任心不仅是对患者负责,更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医务人员的责任心不仅救治了患者,而且成就了自己。要达到上述要求,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医学生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加强责任心培养”这一目标。
加强责任心培养的方法。为加强医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让他们在内化社会价值、学习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形成高度的责任心,可采取下列方法。
1.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权责一致”观念。首先,用目前社会所使用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所推崇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以及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及他人的关系,了解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党中央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指出,要“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也是责任心教育的基本内容。其次,时刻进行医德教育,通过学习《希伯克拉底誓言》、《医学伦理学》等,把责任心与医德的原则、规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医德教育、提高医德修养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应有的责任心。
2.在实践中培养,与实践紧密结合。医学生所需要的责任心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身历其境后,方能促其“心”受刺激,“情”受净化,“身”得其利,这种化育功能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具体的实践活动有如下几种:
(1)各种课外活动:如义务劳动、社会调查、跟随教师义诊、以及我校每年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这些不仅仅是学生业余时间的利用,更是情感的投入、责任心与爱心的养成。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激发责任心。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直接参与诊治、管理病人,不仅需要参与热情和团结协作精神,更需要高度的责任感,这些使得医学生的责任心得到了强化。
(2)临床课教学:临床课是从基础课到具体临床实践的桥梁。基础课内容更多的是一个个的药物、人体组织结构、理化数据的名称和功能,而临床课从一开始就面对的是疾病的名称、具体的症状和体征、治疗、演变等。在临床课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明白这些症状、体征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患者的实实在在的痛苦。如果能够通过讲授疾病的演变和防治,使学生知道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那么培养出的学生就势必富有同情心。学生见习中通过与病人直接接触,易唤起学生对患者的同情心和救死扶伤的责任感,是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好时机。
临床课的内容中蕴含着深厚的道德思想,体现着科学与道德的统一。通过临床课程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并逐渐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3)教师以身作则: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总是以医学知识和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表率作用,使教育更具有说服力。要求学生有责任心,教师应以身作则,首先自己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特别是在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在医疗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起着榜样作用。只有医德高尚、有着高度责任心的教师,才能教导出真正有责任心、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学生。此时,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带教时,为大汗淋漓的病人擦汗,为忧心忡忡的病人耐心答疑解惑,天冷时把听诊器焐热和检查手搓热后再检查病人,检体完后为病人掖被角等等,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些无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5]。
环境熏陶,潜移默化。着力营造有教育意义的社会环境,努力使责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以便使医学生们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养成责任心。
大的环境,整个社会都应该提倡责任心,形成一个呼唤高度责任心的社会氛围。随处可见的标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我作起,从身边作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就在营造这个氛围。社会舆论、公共媒体对好人好事的赞扬,对不正之风的抨击,也在引导人们自觉自醒。通过社会环境熏陶,形成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社会群体,不仅是全民素质提高的表现,更体现了对社会、国家的负责和奉献。
小的环境,整个学校应该是一个提倡高度责任心、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从小事抓起,无论是日常打扫卫生,还是集体劳动;从学习的点点滴滴抓起,无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临床实习,都应要求事事尽到自己的责任。同学之间的议论与评价,也对每个人起着一定的约束、导向作用。
总之,医学生的责任心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与日常教育紧密结合;适时引导,时时以身作则;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着力营造学校小环境,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参考文献
[1]王军琳,郭征.浅谈高层次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2):85286-85294.
[2]小仓志祥.伦理学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50.
[3]李本富,李传祥,从巫丽.医学伦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35.
[4]德育教育的重点是培养责任心[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1):55-57.
[5]临床课教学中的同情心培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9):158-159.
作者单位:路会侠 ,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研室 云南大理
李绍波,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云南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