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山的守望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离上次贵州之行,已经半年多了。一路的风景。在我的记忆里已逐渐变得模糊。然而,有一个佝偻的老人的身形,却像一束强烈的光线。每当在我回忆那段行程的时候,便刺得我热泪盈眶。
  那是个下午,我们的车子还未驶入德江县城,便下起雨来。雨越下越大,道路上的坑凹处很快就泛起了水泡,面包车一瘸一拐地朝前行驶着。司机师傅虽然是贵阳人,但是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他仍迷失了方向。于是,他停下车,准备下车找一个当地人确认一下方向。
  在路口的右侧,是一个规模很小的露天集市。或许是因为临近傍晚,再加上下雨,只有几个卖青菜的摊贩仍坚守在那儿。他们披着雨衣,大都蜷缩在摊子前,使人分辨不出他们的模样。
  这时候,坐在我身边的摄影师刘元用手掌擦拭了几下车窗的玻璃,忽然惊讶地对我们说:“你们看,那位老人站在那儿干什么?”
  其实,刚才我也注意到了那位老人。她看上去有70多岁的年纪,佝偻着身子站在雨中。老人没有穿雨衣,因此她的衣裳早已被雨水淋透了。在她的身下放着一个小竹篓,被一块已经泛黄的透明塑料纸遮盖着。想必那块旧塑料纸便是老人用来避雨的工具,可是她为什么不披在身上呢?
  也许是因为同情。抑或是好奇。刘元打开车门,撑起她那把红色的雨伞朝老人走过去。我也撑起另外一把雨伞,伴随在她的身后走过去。
  那位淋在雨中的老人看见我俩走过来之后,在她干瘪的脸上露出一抹笑容。然后,她用手抹了抹颧骨上的雨水,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问道:“你俩买鸡蛋吗?”
  老人一边说着,一边蹲下身去。用干枯的手撩开塑料纸的一角给我们看。此时,竹篓里只剩下了15个鸡蛋,她愿意5元钱卖给我们。
  我们诧异地问道:“您一直淋在雨里,就是为了卖这15个鸡蛋吗?”
  原来,老人是住在一个距离德江县城20多里地的小山村里。她竟然是自己拎着一竹篓鸡蛋,步行过来赶集的。因为赶一趟不容易,她希望能够把带来的鸡蛋都卖掉。
  这时候。刘元已经自己动手把那15个鸡蛋拾到一个塑料袋里。随后,她掏出一张20元的纸币递给老人,并示意老人不用再找钱。
  可是,老人却抖擞着手从衣兜里摸出一个塑料袋。里面是一个陈旧的手绢包。她从里面数出15元钱,执意地塞给了我们。即使这样,老人仍感激地念叨着今天遇上了好心人,并拎起竹篓准备往回返。
  我又问道老人:“老人家。你家住在哪个方向呢?”
  或许是因为我的语速过快,老人居然没有听明白我的意思。刘元重复了一遍之后,老人才一边笑着。一边指了指前面的那条路。
  我转身跟刘元商量说:“如果老人家住的地方是跟咱去的是一个方向,那咱们不妨捎她一程。”
  听了,刘元急切地朝我们的车子跑去。经过司机的确认,老人去的地方和我们是一路,就爽快地答应下来。
  老人惟恐自己湿漉漉的衣裳弄脏了车子,执意不肯上车。最终,她是被刘元硬拽上车的。上车之后,老人一直不肯坐下,因此司机无法发动车子。直到我们为她找了一块塑料垫子铺在座椅上之后,老人才诚惶诚恐地坐下。
  因为司机是贵阳人,我们跟老人交流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老人的讲述。我们也知道了她为什么一个人要步行这么远的路程,到县城来卖鸡蛋。
  原来,老人的丈夫早已经去世了。家里只有一个40多岁瘫痪在床上的儿子。年轻的时候。她的儿子还很健壮,后来却得了一种怪病,双腿肌肉开始萎缩,再也不能下地行走。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为儿子治好病,这样她临终的时候才能闭上眼睛。长年累月。老人除了照料瘫痪的儿子,就是不停地为儿子抓药、熬药。尽管儿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但是老人一直没有放弃过。她卖鸡蛋的钱。就是积攒起来为儿子抓药的。
  尽管由于山道湿滑,我们的车速一直很慢。可是20多里的路程,仍很快便到了。老人指了指山坡后面告诉我们,她的家就在那个山坡后面。
  司机停下车。老人不停地朝我们道谢。雨下得更大了,刘元撑开那把红雨伞塞给了老人。其实在老人下车的时候,我已经发现她把老人先前找回来的那15元钱卷成一个团,掖在老人的竹篓里面。
  老人执意将雨伞还给我们,但司机已发动起车。她朝前追了几步,便停下了。她把竹篓放在地下,一只手打着伞,一只手不停地朝我们摆着手。汽车驶出老远,我转回头去看,透过模糊的车窗。见老人仍站在那儿朝我们摆着手。那把红雨伞。像一团渐渐隐逝的火,又像一颗殷红的心,凝固在山雨中……
  这是一位多么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啊!她用一颗善良、淳朴和坚韧的心,守望着大山,守望着命运,守望着那个遥远的梦想!
其他文献
这篇短文是作者在清晨的美好时刻里记录下来的思索片断。它是玲珑的扇画,像翠羽般色彩鲜明;它是理智的结晶,像珍珠般熠熠闪光。  “一年之计在于春”,朱自清曾经歌颂过生意盎然的春天,写过散文《春》;刘白羽则歌颂了朝气勃勃的清晨,写了小品《晨》。两篇作品都具有优美的意境,均渗透着庄严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春》更偏重于景物的描绘,而《晨》则偏重于理性的思考。  《晨》体现了刘白羽散文的突出特
期刊
《变色龙》写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的优秀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寻常巷事的记述,无情地鞭挞了沙皇俄国警察制度的虚伪性、反动性,辛辣地讽刺了它维护沙皇专制、镇压人民的实质,具有以平凡小事显示社会大问题的特点。根据情节的发展和材料的布局,文章可分为4部分阅读。  第1部分(第1段),交待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主要人物出场。“四下里一片沉静……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期刊
胡适在《我的母亲》文章中写了他的母亲,她克己任劳,独自一人艰难地支撑着整个大家庭。事虽琐碎,纯系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然而,正是从这样一些平淡而细致的叙述中,让我们渐渐感悟到了胡适母亲的不平凡,她在至柔中显示出的却是刚强。怪不得胡适称她为“我的慈母、恩师”。  平凡的母亲。母亲正如旧时代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不让“我”“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因没游戏习惯,在整个儿童时代“我”就总是文绉
期刊
布置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朱绍禹先生说:“只有练习,听说读写的技能才能成为自觉的本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唯有在练习作业时才能达到最高点。”的确,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获得的感悟体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素养,而达成这一内化的重要手段就是有效的作业。  有效是语文作业设计的前提,犹如开卷未必有益,只有当教师设计的作业
期刊
丰子恺不仅是漫画家,更是散文家,他创作的散文独具魅力。他的散文和他的画一样,虽然写的是耳闻目见的琐事或个人感想,但往往“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读后令人回味颇深。他的散文《梧桐树》就借梧桐树的四季变化表现了他对自然、对人生的看法。  作者首先就开门见山的给人一个惊喜,让楼的窗前那好几株梧桐树在我们眼前亮相,并引用唐诗“山远始为容”指出这虽是邻居家的梧桐树,但因为“距离产生美”,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
期刊
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既会“正面施色”——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作直接的、正面的描写,也会“反面敷粉”——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对人物作间接的、侧面的描写。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这就是侧面描写。  清代文学家、文
期刊
我们写作文,是最怕作文中出现语病了,这是一种低级错误。因为语病而扣掉了作文的分数,那真是让人扼腕痛惜的结果。但是有一些故意而为的“语病”,不但不会给作文扣分,反而会为作文增色。鲁迅就是故意在文章中制造“语病”的高手,这些“语病”能在文章中营造出各种特别的气氛,借以深化文章主题。就让我们跟着大师学几招吧。    一、用累赘营造苦闷    大师出招:  鲁迅在他的文章《秋夜》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家的门前
期刊
“侃大山”,北京地区的方言词。有一位语文专家,曾经带了他的研究生,在北京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侃大山”应为“砍大山”。这位专家告诉我们,所谓“砍大山,”就是带了一把斧头,到深山老林里面,东一斧头、西一斧头地乱砍。后来,这种说法成了惯用语,人们用来比喻海阔天空地闲聊。这和浙江的“谈山海经”、四川的“摆龙门阵”,基本上是一码事。  应该承认,这位专家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得出的结论也
期刊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2009年9月4日,在我国第25个教师节即将到来的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了亲身感受当前中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专门挤出一天时间,来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从上午8时10分到12时15分的4个多小时里,在初二(5)班连续听了5节课。随后和同学们一起共进午餐,边吃边聊,进一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下午3时,温总理在学校小礼堂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自己
期刊
戏剧大师曹禺23岁大学毕业时,发表了震惊话剧界的《雷雨》,25岁时又发表《日出》,将新兴话剧文学推向高峰,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先生之所以能登上话剧的殿堂,是由于他成功地用书搭成了阶梯。    一、12岁前读古书    曹禺没上过小学,是家里请来启蒙老师教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春秋》、《左传》、《古文观止》等。曹禺出生于书香门第,家中藏书很多。8岁时他就偷偷地看《三国演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