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置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朱绍禹先生说:“只有练习,听说读写的技能才能成为自觉的本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唯有在练习作业时才能达到最高点。”的确,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获得的感悟体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素养,而达成这一内化的重要手段就是有效的作业。
有效是语文作业设计的前提,犹如开卷未必有益,只有当教师设计的作业是有效的,它才会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对作业设计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原本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作业,异化成学生学习的沉重负担。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作业设计的误区
1 作业设计的盲目性
盲目性指的是语文教师对作业题目的训练重点、难易程度、数量多少等不加慎重考虑,随随便便就布置给学生。今天抄写十个词语,明天做一篇阅读理解题、全凭教师兴致,没有科学的时间和质量上的统计。有时感觉要写作文了就随口说个作文题,或者在教材中抓一个,在课外杂志、报刊上摘取一个题目。此种现象,暴露出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上目标不明确,对作业的有效性作用认识不足。
2 作业设计欠系统性
作业设计的系统性是指每一次独立的作业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整体训练目标下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整体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达到这一整体教学目标,每一堂语文课还分设教学目标。确定系统目标,制定计划是语文教学追求科学有效的重要途径。如果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明确的重点、难点,不是循序渐进、有系统、有序的训练,随意化、无目标化意识突出。那么这些盲目、简单化的作业,不但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会加重他们的课业负担。
3 作业设计内容狭窄、形式单一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纭变化的时代,国家与社会,有很多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思考、去关注,这就能让我们发现语文教学内容之宽泛,语文教学不当会导致学生视野狭窄,心理狭隘,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发展,
作业设计形式单一,主要是教师不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进行设计,大多套用现成的作业样式,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大为减少,形式不活,千题一面,缺乏创新。如此单调的刺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作业实效性差,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怎样的语文作业设计才具有有效性呢?
1 作业设计要联系学生实际
语文作业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过难或过易的作业都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每一类学生的既有水平、进步空间是有差异的,所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作业,并分层要求,使各类学生都能通过作业得到有效练习。提高语文能力,并以此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和热情。如我们可以把作业的难度分出高、中、低的不同档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作业选择机会。
随着年级增高,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重心已经逐步向想象、思维等高级智能的训练偏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应当加大理解性、应用性、评价性作业的分量,适当减少记忆性作业。
2 作业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作业设计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不能任意为之,要以巩固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进而进行有效拓展,注重知识能力的迁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为此,每次语文作业的设计,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整体目标以新课程为准绳,具体目标可分一学期、一阶段、一课时。作业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其中,不一定每次作业面面俱到,总体是如此。语文教师要高屋建瓴地研究新课标。了解高中课本教材安排的系统性,整体把握知识点的设置、能力点的安排、相互间的衔接过渡,这样就可以避免作业布置的盲目性。
3 作业设计要探索多样形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增进学习的效果。消除学习活动中的疲劳。同样,作业内容、形式和解答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克服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心理,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当教师布置一些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解答方式各异又能使同一课题得到多种练习的作业任务时,学生的参与水平就会有较大提高,作业的质量也会明显改善。如,在设计作文作业时,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设计形式多样的作文:与同学合作,把《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片段改写成剧本;学习了《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后,仿写家或家人;《我与地坛》新出版,让学生写一篇推荐稿;请从现代旅游的角度,按照《林黛玉进贾府》模式写一段导游词;等等。就作业的形式来说,有实践性的作业,有书面的、口头的和表演性的作业。
4 作业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往教师对作业的反馈主要集中在答案的正确与否上面,忽视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思维参与的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创新的作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意识到这一点。它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课程标准的特点和亮点。如何在作业中体现创新呢?高中生的形象思维趋向成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为了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如有些课文,言已尽但意未完,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补续课文。有些句子在课文中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可抓住这些句子,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想象练笔。还有布置学生阅读名著时,可以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如阅读《西游记》可以围绕三个问题设计作业:“你能概括说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吗?”“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这部作品对现实有什么指导意义?”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记诵、复述名著的内容,更主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与文本进行对话,或肯定。或否定,或批评,或赞许。在对话过程中,积极思维,提出自己的创造性见解。
有效是语文作业设计的前提,犹如开卷未必有益,只有当教师设计的作业是有效的,它才会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对作业设计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原本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作业,异化成学生学习的沉重负担。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作业设计的误区
1 作业设计的盲目性
盲目性指的是语文教师对作业题目的训练重点、难易程度、数量多少等不加慎重考虑,随随便便就布置给学生。今天抄写十个词语,明天做一篇阅读理解题、全凭教师兴致,没有科学的时间和质量上的统计。有时感觉要写作文了就随口说个作文题,或者在教材中抓一个,在课外杂志、报刊上摘取一个题目。此种现象,暴露出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上目标不明确,对作业的有效性作用认识不足。
2 作业设计欠系统性
作业设计的系统性是指每一次独立的作业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整体训练目标下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整体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达到这一整体教学目标,每一堂语文课还分设教学目标。确定系统目标,制定计划是语文教学追求科学有效的重要途径。如果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明确的重点、难点,不是循序渐进、有系统、有序的训练,随意化、无目标化意识突出。那么这些盲目、简单化的作业,不但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会加重他们的课业负担。
3 作业设计内容狭窄、形式单一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纭变化的时代,国家与社会,有很多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思考、去关注,这就能让我们发现语文教学内容之宽泛,语文教学不当会导致学生视野狭窄,心理狭隘,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发展,
作业设计形式单一,主要是教师不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进行设计,大多套用现成的作业样式,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大为减少,形式不活,千题一面,缺乏创新。如此单调的刺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作业实效性差,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怎样的语文作业设计才具有有效性呢?
1 作业设计要联系学生实际
语文作业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过难或过易的作业都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每一类学生的既有水平、进步空间是有差异的,所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作业,并分层要求,使各类学生都能通过作业得到有效练习。提高语文能力,并以此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和热情。如我们可以把作业的难度分出高、中、低的不同档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作业选择机会。
随着年级增高,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重心已经逐步向想象、思维等高级智能的训练偏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应当加大理解性、应用性、评价性作业的分量,适当减少记忆性作业。
2 作业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作业设计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不能任意为之,要以巩固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进而进行有效拓展,注重知识能力的迁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为此,每次语文作业的设计,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整体目标以新课程为准绳,具体目标可分一学期、一阶段、一课时。作业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其中,不一定每次作业面面俱到,总体是如此。语文教师要高屋建瓴地研究新课标。了解高中课本教材安排的系统性,整体把握知识点的设置、能力点的安排、相互间的衔接过渡,这样就可以避免作业布置的盲目性。
3 作业设计要探索多样形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增进学习的效果。消除学习活动中的疲劳。同样,作业内容、形式和解答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克服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心理,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当教师布置一些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解答方式各异又能使同一课题得到多种练习的作业任务时,学生的参与水平就会有较大提高,作业的质量也会明显改善。如,在设计作文作业时,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设计形式多样的作文:与同学合作,把《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片段改写成剧本;学习了《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后,仿写家或家人;《我与地坛》新出版,让学生写一篇推荐稿;请从现代旅游的角度,按照《林黛玉进贾府》模式写一段导游词;等等。就作业的形式来说,有实践性的作业,有书面的、口头的和表演性的作业。
4 作业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往教师对作业的反馈主要集中在答案的正确与否上面,忽视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思维参与的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创新的作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意识到这一点。它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课程标准的特点和亮点。如何在作业中体现创新呢?高中生的形象思维趋向成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为了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如有些课文,言已尽但意未完,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补续课文。有些句子在课文中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可抓住这些句子,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想象练笔。还有布置学生阅读名著时,可以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如阅读《西游记》可以围绕三个问题设计作业:“你能概括说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吗?”“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这部作品对现实有什么指导意义?”这样的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记诵、复述名著的内容,更主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与文本进行对话,或肯定。或否定,或批评,或赞许。在对话过程中,积极思维,提出自己的创造性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