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表情是一种人类在试图隐藏某种情感时无意识做出的、短暂的、持续时间仅为1/25秒至1/5秒的面部表情,更多地运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及识谎领域。本文通过对两例小学生的微表情案例分析,发掘教育过程中的微表情,倡导关注每一个学生!
关键词:微表情;教学;案例分析
微表情一词进入公众的视野可能源于2009年fox公司推出的《lie to me》一剧,它讲述了一个识谎专家通过微表情识别犯罪嫌疑人谎言破案的故事。而此剧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也真实存在。他正是正式提出微表情一词的心理学专家ekman。他在对一位抑郁症患者玛丽的录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持续时间异常短暂仅维持了1/12秒的表情。
在生活中,人的理性思维高于情绪,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各种约定俗成的交往规则。无论是基于社会道德的评判还是社会评价的制约作用或是其他,人都学会了如何理性地掩饰自己的情绪,刻意或者不经意间隐藏了最真实的情感。但情绪在面临强烈的刺激或者较为复杂的交往情景时,就会本能地表现出来,当人的理性开始掩盖这种情绪时,理性与情感的碰撞,就出现了这种转瞬即逝的,奇妙的微表情。就像上文中玛丽所试图隐藏的情感一样。
一、解码微表情
(一)微表情的定义
微表情是一种人类在试图隐藏某种情感时无意识做出的、短暂的面部表情。是一种非常快速的表情,持续时间仅为1/25秒至1/5秒,因此,大多数人往往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1] Ekman等认为,微表情既可能包含普通表情的全部肌肉动作,也可能只包含其中的一部分;它往往在人撒谎时出现,流露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它是一种自发性的表情动作,表达了六大基本表情。这些性质使微表情可能成为了解人类真实情感和内在情绪加工过程的一个窗口 [2]。
(二)微表情的研究
目前对微表情的研究主要有微表情训练工具的研究、微表情识别能力的研究及微表情表达能力的研究。微表情的早期研究阶段,人们都关注微表情训练工具的构造来提高人的微表情识别能力。 Ekman 研制出的第一个微表情训练工具(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 METT)已证明能提高人的微表情识别能力,但是训练效果的维持时间长短目前还没有研究能证明。目前,微表情在很多领域已有研究运用,如谎言识别领域、医学领域、情绪智力研究领域等。例如在公安机关审讯犯罪嫌疑人时,无辜者和有罪者的微表情就不一样。虽然无辜者和有罪者同样是“担心”这一心理过程,但是他们担心的内容不一样:无辜者担心遭到诬陷而说谎者担心自己被警察识破而受惩罚,心理活动通过外部微表情体现出来,在我们肯定地说出认定他有罪的时候,无辜者觉得受到诬陷,会出现短暂的愤怒,有罪者觉得被识破,会出现短暂的恐惧[3]。对微表情表达能力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而且争议较多。
二、教学中的微表情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而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是师生互动的的主要场所,师生间的语言的及非语言的互动过程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很关键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影响到学生的品行,甚至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要保证教学的效率,关注学生的心理,语言的互动是不够的,通过微表情这个连接学生“心灵的窗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关爱学生成长。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曾做过实验,当对学生以积极的期望时,学生未来的发展比未给予期望的学生更好。它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所以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使之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却是一件不慎容易的事情。学生的心理活动通过她(他)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同时,一般来说,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如学生在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的情况下积极举手回答老师问题,或者注意力分散、心烦意燥的时候的课堂小动作,这些行为表现是显而易见的,能被老师所发现的,通过学生的这些行为的反馈,教师就知道怎样继续或者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学生出现的小动作可能是觉得教学内容枯燥,对于学习失去兴趣,这时教师应该调整自己上课的方式,适当地加入游戏教学或者使用讨论学习等方法让学生重拾兴趣。上述这些行为是比较明显的,教师很容易发现的,从而能尽快解决的。但当教学遭遇微表情,教师该如何发现并应对呢?
(一)案例分析一
笔者曾经接触的小学教学中,就有难以发现的微表情。在刚接触一个小学班级时,第一节课上,当我在黑板上书写时,一个小学生扔了一团纸,恰巧在我转过身时扔在了我的脸上,全班同学哄笑起来。当我和他对视时,他嘴角一侧抬起,表现出轻蔑的表情。这激怒了我,大声呵斥他站起来,他可能看到了我眼神变得严厉,皱着眉头,表现出愤怒,他轻蔑的表情消失了,转而表现为和同学们一起哄笑,我一言不发地等待他们笑完时,小男生也停止了哄笑,有一丝害怕掠过,于是,我批评了他,让他坐下了。后来的课堂中,我加强了对他的关注,而他发现自己受关注时,开始愉悦起来,认真听课,经常会做小动作吸引我的注意力。这个时候我明白了,他所做的扔纸团或是做小动作的行为都是为了吸引我的注意力,希望受到关注。当我回想他第一次扔纸团的情景时,发现了他轻蔑的表情下所隐藏的一缕悲伤,眉毛收拢,嘴角下拉,也有一丝羞愧,低头,眼睛向地下看(因为感觉不到老师的关注,觉得自卑)。这正是微表情,只有当你认真地关注他,感受他的内心活动时,才能发现他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所映射出的微表情,才能了解他真实的心理活动,从而有的放矢,促进他的成长。
(二)案例分析二
有时,看似冰冷的外表下蕴藏着别样的魅力,只要用心温暖,便可以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在很多老师眼中,厌学冷漠,上课跟老师唱反调的学生是让人生厌的。可其实他们的内心是温暖而充满能量的,只要我们善于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他成绩不好,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干扰老师上课,也不写作业,这样的表现将其列入了问题学生的行列。可当我开始认真关注他时,我发现了他隐藏在看似讨厌的外表下的可爱的一面。当我叫住他时,他试图甩手走开,眯眼、嗤鼻,眉毛下垂,表现出轻蔑的表情,这更像是长期受老师批评、不受待见的自我防御。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关心他的生活,告诉他老师很关心他的学习,希望他能学好,给予他鼓励。他似乎很不耐烦,想转身离开。可是表情却有了变化,他低着头,眼睛朝下看,夹杂着害羞、愧疚的表情,而似乎嘴角微微地抬起,有种微微的笑容却被抑制了的表情。这样的表情揭露了他的内心世界,他是渴望被关注的。之后的几天,他都早早来到了学校,却和我保持距离,不跟我交流,而当我主动找他聊天后,他那种害羞且愉快的表情增多了,虽然上课仍有一些小动作,却完成了作业。
三、结语
从上文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每一个学生都有受关注的心理需要,分析学生的微表情也需要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与关注。或许老师一个小小的赞许或肯定就会给他以莫大的鼓励,甚者改变他的一生。所以,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是每一个老师应当做到的!
参考文献
[1] 傅小兰,申寻兵,吴奇. (2011). 微表情应用与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8(9),1359–1368.
[2] 刘晓庆.微表情识别能力促进的初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3] 王梓丞. 浅谈运用面部微表情技术避免“奥塞罗错误”[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1(02)
关键词:微表情;教学;案例分析
微表情一词进入公众的视野可能源于2009年fox公司推出的《lie to me》一剧,它讲述了一个识谎专家通过微表情识别犯罪嫌疑人谎言破案的故事。而此剧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也真实存在。他正是正式提出微表情一词的心理学专家ekman。他在对一位抑郁症患者玛丽的录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持续时间异常短暂仅维持了1/12秒的表情。
在生活中,人的理性思维高于情绪,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各种约定俗成的交往规则。无论是基于社会道德的评判还是社会评价的制约作用或是其他,人都学会了如何理性地掩饰自己的情绪,刻意或者不经意间隐藏了最真实的情感。但情绪在面临强烈的刺激或者较为复杂的交往情景时,就会本能地表现出来,当人的理性开始掩盖这种情绪时,理性与情感的碰撞,就出现了这种转瞬即逝的,奇妙的微表情。就像上文中玛丽所试图隐藏的情感一样。
一、解码微表情
(一)微表情的定义
微表情是一种人类在试图隐藏某种情感时无意识做出的、短暂的面部表情。是一种非常快速的表情,持续时间仅为1/25秒至1/5秒,因此,大多数人往往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1] Ekman等认为,微表情既可能包含普通表情的全部肌肉动作,也可能只包含其中的一部分;它往往在人撒谎时出现,流露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它是一种自发性的表情动作,表达了六大基本表情。这些性质使微表情可能成为了解人类真实情感和内在情绪加工过程的一个窗口 [2]。
(二)微表情的研究
目前对微表情的研究主要有微表情训练工具的研究、微表情识别能力的研究及微表情表达能力的研究。微表情的早期研究阶段,人们都关注微表情训练工具的构造来提高人的微表情识别能力。 Ekman 研制出的第一个微表情训练工具(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 METT)已证明能提高人的微表情识别能力,但是训练效果的维持时间长短目前还没有研究能证明。目前,微表情在很多领域已有研究运用,如谎言识别领域、医学领域、情绪智力研究领域等。例如在公安机关审讯犯罪嫌疑人时,无辜者和有罪者的微表情就不一样。虽然无辜者和有罪者同样是“担心”这一心理过程,但是他们担心的内容不一样:无辜者担心遭到诬陷而说谎者担心自己被警察识破而受惩罚,心理活动通过外部微表情体现出来,在我们肯定地说出认定他有罪的时候,无辜者觉得受到诬陷,会出现短暂的愤怒,有罪者觉得被识破,会出现短暂的恐惧[3]。对微表情表达能力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而且争议较多。
二、教学中的微表情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而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是师生互动的的主要场所,师生间的语言的及非语言的互动过程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很关键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影响到学生的品行,甚至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要保证教学的效率,关注学生的心理,语言的互动是不够的,通过微表情这个连接学生“心灵的窗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关爱学生成长。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曾做过实验,当对学生以积极的期望时,学生未来的发展比未给予期望的学生更好。它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所以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使之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却是一件不慎容易的事情。学生的心理活动通过她(他)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同时,一般来说,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如学生在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的情况下积极举手回答老师问题,或者注意力分散、心烦意燥的时候的课堂小动作,这些行为表现是显而易见的,能被老师所发现的,通过学生的这些行为的反馈,教师就知道怎样继续或者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学生出现的小动作可能是觉得教学内容枯燥,对于学习失去兴趣,这时教师应该调整自己上课的方式,适当地加入游戏教学或者使用讨论学习等方法让学生重拾兴趣。上述这些行为是比较明显的,教师很容易发现的,从而能尽快解决的。但当教学遭遇微表情,教师该如何发现并应对呢?
(一)案例分析一
笔者曾经接触的小学教学中,就有难以发现的微表情。在刚接触一个小学班级时,第一节课上,当我在黑板上书写时,一个小学生扔了一团纸,恰巧在我转过身时扔在了我的脸上,全班同学哄笑起来。当我和他对视时,他嘴角一侧抬起,表现出轻蔑的表情。这激怒了我,大声呵斥他站起来,他可能看到了我眼神变得严厉,皱着眉头,表现出愤怒,他轻蔑的表情消失了,转而表现为和同学们一起哄笑,我一言不发地等待他们笑完时,小男生也停止了哄笑,有一丝害怕掠过,于是,我批评了他,让他坐下了。后来的课堂中,我加强了对他的关注,而他发现自己受关注时,开始愉悦起来,认真听课,经常会做小动作吸引我的注意力。这个时候我明白了,他所做的扔纸团或是做小动作的行为都是为了吸引我的注意力,希望受到关注。当我回想他第一次扔纸团的情景时,发现了他轻蔑的表情下所隐藏的一缕悲伤,眉毛收拢,嘴角下拉,也有一丝羞愧,低头,眼睛向地下看(因为感觉不到老师的关注,觉得自卑)。这正是微表情,只有当你认真地关注他,感受他的内心活动时,才能发现他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所映射出的微表情,才能了解他真实的心理活动,从而有的放矢,促进他的成长。
(二)案例分析二
有时,看似冰冷的外表下蕴藏着别样的魅力,只要用心温暖,便可以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在很多老师眼中,厌学冷漠,上课跟老师唱反调的学生是让人生厌的。可其实他们的内心是温暖而充满能量的,只要我们善于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他成绩不好,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干扰老师上课,也不写作业,这样的表现将其列入了问题学生的行列。可当我开始认真关注他时,我发现了他隐藏在看似讨厌的外表下的可爱的一面。当我叫住他时,他试图甩手走开,眯眼、嗤鼻,眉毛下垂,表现出轻蔑的表情,这更像是长期受老师批评、不受待见的自我防御。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关心他的生活,告诉他老师很关心他的学习,希望他能学好,给予他鼓励。他似乎很不耐烦,想转身离开。可是表情却有了变化,他低着头,眼睛朝下看,夹杂着害羞、愧疚的表情,而似乎嘴角微微地抬起,有种微微的笑容却被抑制了的表情。这样的表情揭露了他的内心世界,他是渴望被关注的。之后的几天,他都早早来到了学校,却和我保持距离,不跟我交流,而当我主动找他聊天后,他那种害羞且愉快的表情增多了,虽然上课仍有一些小动作,却完成了作业。
三、结语
从上文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每一个学生都有受关注的心理需要,分析学生的微表情也需要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与关注。或许老师一个小小的赞许或肯定就会给他以莫大的鼓励,甚者改变他的一生。所以,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是每一个老师应当做到的!
参考文献
[1] 傅小兰,申寻兵,吴奇. (2011). 微表情应用与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8(9),1359–1368.
[2] 刘晓庆.微表情识别能力促进的初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3] 王梓丞. 浅谈运用面部微表情技术避免“奥塞罗错误”[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