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用教学强调把语言文字与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版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堂。语用成了热门话题,并指引着教师在语文课堂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能力。由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只重视对学生课文的理解与把握,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语言综合实践能力未得到明显提高,从而使得语文教学一直处于低效状态。而语用教学则强调把语言文字与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语文教学理性回归,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课堂如何更好地落实“语用教学”?
一、恰当选用语言方式,有效激活语用课堂
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会借助言外与言内两种语言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言内指的是教师用一般描述性语言讲述课文,学生只用对教师语言的表面意思进行理解就可掌握课文大意。而言外指的是教师的语言中除了字面意思外,还包含有一定的心理倾向。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讲述的是身患残疾的小姑娘英子,十分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同学们热烈掌声的鼓励下,她开始变得开朗、积极而阳光,并收获了很多的友情,生活轨迹发生了很大变化。课文中的“掌声”属于言外语言的一种形式,而英子正确理解了这种鼓励性、认可性的语言,并给予了积极回应,从此改变了生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应依据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领会教师的意思,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高效地开展语言训练活动。同时,教师应经常性地提醒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形式阐述课文意思,像“大家都能理解故事内容吗?”言外意思是请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述出来。当学生在课堂上用“我觉得”“我认为”等词语回答问题时,就表示他们信心不足,教师此时应及时用鼓励性语言为他们打气:“老师非常想听听你的独特观点,大胆说出来吧。”“相信自己,你的思维一向都有闪光点。”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们有时不能准确领悟教师语言的倾向意思,导致师生沟通不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立刻转变语言方式,把言外转变为言内,从而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激活语用课堂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是否能充分发挥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的高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语用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教材课文的语言知识,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从而逐渐提高学生运用语文语言的能力。
在语用课堂,教师应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依据具体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探究、合作、自主等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组织教学过程,努力激发学生参与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从而确保学生始终以饱满热情参与学习,并以活跃的思维高效探究语言的运用技巧。比如,人教版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写景类文章,读者在阅读课文的时候犹如置身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之中,并且还能学到很多描写景色的优美词句。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我是小小解说员”的活动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事先将学生分成几个活动小组,让他们以“解说员”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解说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实践表明,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学生们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准确地描述小兴安岭的景色,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可以说,学生是语言实践的主体,语用教学只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中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语用教学才能释放魅力。
三、营造自由表达环境,有效激活语用课堂
在构建有效的语用课堂,自由表达的环境是基础,只有让小学生身处自由的表达情景中,他们才能更加轻松地学习语言,主动参与语言实践,并积极地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因为学生的语用意识、语用能力是学生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师要积极学生为营造自由的表达环境,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适宜的“土壤”。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灰雀》一课,讲述的是麻雀、小男孩及列宁之间发生的小故事。故事中列宁为了让抓走灰雀的小男孩将灰雀放掉,与其进行了交谈,谈话感动男孩,灰雀被放掉。这个小故事中,列宁对小男孩是关爱与尊重的,小男孩是诚实与天真的。学生在学习该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小男孩与列宁的神情与动作感受到他们丰富的心理变化情况,同时,教师搭建自由表达平台,让学生结合人物的语言和心理变化进行对话,通过对话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实践训练。在构建自由的表达环境时,教师要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营造良好的氛围,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赞赏学生,使学生在轻松的表达环境中更高效地交流,从而借交流感受课文表达的精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真切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才敢于开口说话,并在长期的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运用语文语言的能力与技巧。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新课改倡导的目标,为高质量落实这一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恰当选用语言方式、努力激发学生语用兴趣、积极构建自由的表达环境,让学生感受语言实践的乐趣,并主动融入教师所创设的语言实践平台,从而让语用释放魅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版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堂。语用成了热门话题,并指引着教师在语文课堂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能力。由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只重视对学生课文的理解与把握,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语言综合实践能力未得到明显提高,从而使得语文教学一直处于低效状态。而语用教学则强调把语言文字与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语文教学理性回归,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课堂如何更好地落实“语用教学”?
一、恰当选用语言方式,有效激活语用课堂
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会借助言外与言内两种语言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言内指的是教师用一般描述性语言讲述课文,学生只用对教师语言的表面意思进行理解就可掌握课文大意。而言外指的是教师的语言中除了字面意思外,还包含有一定的心理倾向。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讲述的是身患残疾的小姑娘英子,十分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同学们热烈掌声的鼓励下,她开始变得开朗、积极而阳光,并收获了很多的友情,生活轨迹发生了很大变化。课文中的“掌声”属于言外语言的一种形式,而英子正确理解了这种鼓励性、认可性的语言,并给予了积极回应,从此改变了生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应依据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领会教师的意思,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高效地开展语言训练活动。同时,教师应经常性地提醒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形式阐述课文意思,像“大家都能理解故事内容吗?”言外意思是请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述出来。当学生在课堂上用“我觉得”“我认为”等词语回答问题时,就表示他们信心不足,教师此时应及时用鼓励性语言为他们打气:“老师非常想听听你的独特观点,大胆说出来吧。”“相信自己,你的思维一向都有闪光点。”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们有时不能准确领悟教师语言的倾向意思,导致师生沟通不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立刻转变语言方式,把言外转变为言内,从而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激活语用课堂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是否能充分发挥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的高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语用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教材课文的语言知识,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从而逐渐提高学生运用语文语言的能力。
在语用课堂,教师应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依据具体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探究、合作、自主等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组织教学过程,努力激发学生参与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从而确保学生始终以饱满热情参与学习,并以活跃的思维高效探究语言的运用技巧。比如,人教版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写景类文章,读者在阅读课文的时候犹如置身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之中,并且还能学到很多描写景色的优美词句。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我是小小解说员”的活动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事先将学生分成几个活动小组,让他们以“解说员”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解说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实践表明,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学生们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准确地描述小兴安岭的景色,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可以说,学生是语言实践的主体,语用教学只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中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语用教学才能释放魅力。
三、营造自由表达环境,有效激活语用课堂
在构建有效的语用课堂,自由表达的环境是基础,只有让小学生身处自由的表达情景中,他们才能更加轻松地学习语言,主动参与语言实践,并积极地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因为学生的语用意识、语用能力是学生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师要积极学生为营造自由的表达环境,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适宜的“土壤”。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灰雀》一课,讲述的是麻雀、小男孩及列宁之间发生的小故事。故事中列宁为了让抓走灰雀的小男孩将灰雀放掉,与其进行了交谈,谈话感动男孩,灰雀被放掉。这个小故事中,列宁对小男孩是关爱与尊重的,小男孩是诚实与天真的。学生在学习该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小男孩与列宁的神情与动作感受到他们丰富的心理变化情况,同时,教师搭建自由表达平台,让学生结合人物的语言和心理变化进行对话,通过对话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实践训练。在构建自由的表达环境时,教师要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营造良好的氛围,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赞赏学生,使学生在轻松的表达环境中更高效地交流,从而借交流感受课文表达的精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真切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才敢于开口说话,并在长期的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运用语文语言的能力与技巧。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新课改倡导的目标,为高质量落实这一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恰当选用语言方式、努力激发学生语用兴趣、积极构建自由的表达环境,让学生感受语言实践的乐趣,并主动融入教师所创设的语言实践平台,从而让语用释放魅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