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概述
概念界定
本研究所指的“职业院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等。
本研究所指的“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是指企业与相关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的合作。
样本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19份,问卷回收率为79.3%,其中有效问卷111份,问卷有效率93.3%。
本研究根据企业的类型、规模、行业进行分层抽样。具体抽样分布见表1、2、3。
从表1、2、3可得出调查的对象企业从规模、类型上比较均衡,而在行业分布方面则以工业为主,这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相吻合。
现状分析
合作频率分析
通过对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具体项目及频率进行调查,进而了解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见表4。
从表4中可见,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场所”和“接纳毕业生就业”,而在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以及与职业院校有过科研合作两方面较为欠缺。
合作动机分析
通过对企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以考察校企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合作动机。见表5。
表5显示,企业往往在招录新员工或者自身有员工需要培训的时候才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可见校企合作动机层次较低,仍停留在最基本的项目上。
合作意愿分析
目前,在课程开发、人员往来、科研合作等方面校企合作频率、层次都不够。因此有必要了解企业未来这些方面的合作意愿。见表6。
从表6可见,虽然目前在课程开发、人员往来、科研合作等方面深度不够,但是企业在这些方面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意愿都比较强,尤其以科研合作为最。
影响因素分析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影响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场所的因素见表7。
表7可见,企业在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场所时,顾虑是多方面的。因所调查企业主要为制造加工行业,故顶岗实习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实习生的实习安全问题;其次是实习生缺乏工作经验,以及企业所需与学校不同步。因此,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的进行,必须从政策上加以鼓励,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
合作基地建设
合作基地建设是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申报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生产车间,提供先进的实训设施设备,参与职业院校产学研项目的开发与合作等。合作基地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8。
从表8可见,企业是否参与合作基地建设的主要顾虑是基地的协同管理问题;其次是劳动保险或法律保障未跟进(如实习生的工伤、医疗保险等)和政府相关优惠政策落实问题。同时,这些因素差异在统计上所占比重都较大,因此政策的出台应在强化政策落实和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基地的协同管理,实现科学管理。
课程开发
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是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职业院校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对企业提出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难以深入,通过调查,其影响因素见表9。
表9显示,影响企业参与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是自身业务繁忙,缺乏时间和精力,加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回报少。
科研合作
科研合作是鼓励企业将本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等项目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合作推进情况不佳,其原因探究见表10。
表10显示,有些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科研合作主要是觉得职业院校重理论,生产性的科研成果较少。还有就是缺乏政策的引导和鼓励,缺乏政策的支持。因此可以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在生产性科研项目的立项,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企业所期待的政府职能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一文中明确强调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定位。即“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推进有必要了解企业期待的政府角色,见表11。
表11显示,为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积极性,企业认为政府应该真正落实已经出台的财政、税收等经济优惠政策;出台新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完善校企合作运行制度保障。
支持体系构建
结合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具体因素分析,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存在缺乏系统性的政策引导与支持、缺乏双方受益的合作模式、缺乏社会支持和重视职业教育的文化氛围等制约因素。
真正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从正式系统和非正式系统两方面构建支持体系。正式系统是指外显的,容易改变和实现的实质性系统,如政策,机构等。非正式系统是内隐的,不易改变的,但是对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的推进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因素,包括观念、文化等。
正式系统的构建
一是形成以政策为基础的政府支持。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引导、协调、管理和监督等重要作用。在德国,政府起到协调和立法约束的作用。而我国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的作用并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应从立法上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支持和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校企合作有效进行,形成以政策为基础的政府支持。
二是构建以产业为依托的行业指导机制。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英国,职业教育的组织机构由资格及课程委员会(QCA)、行业技能委员会(SSCs)、颁证机构构成。英国的25个行业技能委员会都发挥着积极作用,英国国家资格框架体系的建立就是依托于英国就业和技能委员会和行业技能委员会两大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目前,我国虽成立有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但所发挥的指导作用还不明显。所以,构建以产业为依托的行业指导,形成产业支撑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是深化校企合作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是打造校企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在德国,企业通过职业教育不仅能获得企业所需的后备人才,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校企合作是双赢的。因此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能一味强调企业的责任,它必须是一种校企同发展的双赢模式。应结合我国文化以及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的实际经验,分析整合形成一种适合中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是发展以职教研究为导向的研究机构。国家、企业、职业院校等方面可以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推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化,为校企合作的推进提供理论支持。提高职业教育的科学性,进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非正式支持系统的形成
非正式支持系统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努力构建重视技术工人和产品质量的社会氛围。要改变长期以来社会上轻技术,重研究;轻实践,重文凭的认识偏差。而这些正是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隐性因素。要提升技工的劳动待遇,要把技工的工资待遇与技能水平挂钩。
第二,要逐步实现企业重人才培养的文化沉淀。德国自二战之后迅猛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企业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很好的技术文化。引导企业形成重人才培养的文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
本文为201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广西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11BSH002)阶段性成果。作者为柳州市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概念界定
本研究所指的“职业院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等。
本研究所指的“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是指企业与相关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的合作。
样本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19份,问卷回收率为79.3%,其中有效问卷111份,问卷有效率93.3%。
本研究根据企业的类型、规模、行业进行分层抽样。具体抽样分布见表1、2、3。
从表1、2、3可得出调查的对象企业从规模、类型上比较均衡,而在行业分布方面则以工业为主,这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相吻合。
现状分析
合作频率分析
通过对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具体项目及频率进行调查,进而了解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见表4。
从表4中可见,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场所”和“接纳毕业生就业”,而在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以及与职业院校有过科研合作两方面较为欠缺。
合作动机分析
通过对企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以考察校企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合作动机。见表5。
表5显示,企业往往在招录新员工或者自身有员工需要培训的时候才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可见校企合作动机层次较低,仍停留在最基本的项目上。
合作意愿分析
目前,在课程开发、人员往来、科研合作等方面校企合作频率、层次都不够。因此有必要了解企业未来这些方面的合作意愿。见表6。
从表6可见,虽然目前在课程开发、人员往来、科研合作等方面深度不够,但是企业在这些方面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意愿都比较强,尤其以科研合作为最。
影响因素分析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影响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场所的因素见表7。
表7可见,企业在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场所时,顾虑是多方面的。因所调查企业主要为制造加工行业,故顶岗实习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实习生的实习安全问题;其次是实习生缺乏工作经验,以及企业所需与学校不同步。因此,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的进行,必须从政策上加以鼓励,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
合作基地建设
合作基地建设是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申报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生产车间,提供先进的实训设施设备,参与职业院校产学研项目的开发与合作等。合作基地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8。
从表8可见,企业是否参与合作基地建设的主要顾虑是基地的协同管理问题;其次是劳动保险或法律保障未跟进(如实习生的工伤、医疗保险等)和政府相关优惠政策落实问题。同时,这些因素差异在统计上所占比重都较大,因此政策的出台应在强化政策落实和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基地的协同管理,实现科学管理。
课程开发
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是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职业院校实现专业、课程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对企业提出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难以深入,通过调查,其影响因素见表9。
表9显示,影响企业参与职业院校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是自身业务繁忙,缺乏时间和精力,加上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回报少。
科研合作
科研合作是鼓励企业将本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等项目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合作推进情况不佳,其原因探究见表10。
表10显示,有些企业不愿意与职业院校科研合作主要是觉得职业院校重理论,生产性的科研成果较少。还有就是缺乏政策的引导和鼓励,缺乏政策的支持。因此可以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在生产性科研项目的立项,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企业所期待的政府职能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一文中明确强调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定位。即“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推进有必要了解企业期待的政府角色,见表11。
表11显示,为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积极性,企业认为政府应该真正落实已经出台的财政、税收等经济优惠政策;出台新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完善校企合作运行制度保障。
支持体系构建
结合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具体因素分析,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存在缺乏系统性的政策引导与支持、缺乏双方受益的合作模式、缺乏社会支持和重视职业教育的文化氛围等制约因素。
真正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从正式系统和非正式系统两方面构建支持体系。正式系统是指外显的,容易改变和实现的实质性系统,如政策,机构等。非正式系统是内隐的,不易改变的,但是对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的推进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因素,包括观念、文化等。
正式系统的构建
一是形成以政策为基础的政府支持。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引导、协调、管理和监督等重要作用。在德国,政府起到协调和立法约束的作用。而我国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的作用并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应从立法上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支持和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校企合作有效进行,形成以政策为基础的政府支持。
二是构建以产业为依托的行业指导机制。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英国,职业教育的组织机构由资格及课程委员会(QCA)、行业技能委员会(SSCs)、颁证机构构成。英国的25个行业技能委员会都发挥着积极作用,英国国家资格框架体系的建立就是依托于英国就业和技能委员会和行业技能委员会两大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目前,我国虽成立有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但所发挥的指导作用还不明显。所以,构建以产业为依托的行业指导,形成产业支撑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是深化校企合作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是打造校企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在德国,企业通过职业教育不仅能获得企业所需的后备人才,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校企合作是双赢的。因此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能一味强调企业的责任,它必须是一种校企同发展的双赢模式。应结合我国文化以及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的实际经验,分析整合形成一种适合中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是发展以职教研究为导向的研究机构。国家、企业、职业院校等方面可以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推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化,为校企合作的推进提供理论支持。提高职业教育的科学性,进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非正式支持系统的形成
非正式支持系统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努力构建重视技术工人和产品质量的社会氛围。要改变长期以来社会上轻技术,重研究;轻实践,重文凭的认识偏差。而这些正是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隐性因素。要提升技工的劳动待遇,要把技工的工资待遇与技能水平挂钩。
第二,要逐步实现企业重人才培养的文化沉淀。德国自二战之后迅猛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国企业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很好的技术文化。引导企业形成重人才培养的文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
本文为201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广西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11BSH002)阶段性成果。作者为柳州市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校长